末學信佛以來,一直有個疑惑和矛盾,四聖諦中的「苦諦」是已知的事實。生、老、 病、死、愛別離、怨僧會、求不得、"五薀熾盛",那麼感覺人生很負面,沒有希望, 因為「苦」諦的關係。若說是「快樂」的,又犯了四顛到中的樂顛倒。 有時事物的苦與樂,換個角度想就會有不同的想法,「打個比方」我工作覺得壓力很 大很辛苦,但換個角度想,至少我沒有失業、我可以賺錢奉養父母,所以某個角度我 應該是快樂的。(矛盾!矛盾點在於換個角度想,苦就會變成樂) 三法印中講「諸行無常」,那麼「苦」是不是也不是恆久的呢? 我對佛法很有信心,只是不能融會貫通,懇請有緣善知識解答。 謝謝,阿彌陀佛! 註:由於末學佛學不精進的關係,請有緣人盡可能白話解說。
既使生活上安穩快樂也是種苦,因為那只是暫時的快樂或安穩,但終歸敗壞這是無常的 苦
苦/樂根本是一樣東西,有樂苦自然跟著來,你說的換角度看事情這只是意識遊戲, 換來換去要換到什麼時候?
苦有字面上痛苦,苦難的涵義,但不只是如此。苦做為四聖諦之一,有其深刻的內涵 。我們通常要經由觀察緣起,無常,然後才能真正明白何謂苦諦。可以參考一下四聖 諦(白話的著作): http://book.bfnn.org/books/0535.htm#a02
苦,樂都是無常的.面對"無常""執取"..."捨"是一個很重要的功課,三十七道品中的 "捨"覺分,四無量心中的慈,悲,喜,"捨"都是很正面的意義."苦受"本來就苦了,"樂受 "也是因為捨不得才會變苦.如果真有一個永恆不變的境界那才真是純大苦聚集.至於 換個角度想,不如一開始就用正見的角度去觀察不落入苦樂兩邊.
郭師兄,末學對你所言,很感興趣。請問「用正見的角度去觀察不落入苦樂二邊」, 云何意呢?
苦是個狀態,是個覺受,是無明、執著、貪、嗔、癡所帶來的心識反應。在相對層次 來說,有苦樂之別,如創傷、心痛等等為苦,自信,享受、豐富等等為樂,但在究竟 層面來說,沒有苦樂之別,因一切現象為因緣聚合,為空性,所以無所謂的永恆,永 恆的苦跟永恆的樂無差別。要是我們能超越二元世界,分別心,就能安住當下,自在 平靜,進入輪迴與涅槃的不二,得大自在
苦樂都是無常的,因為苦樂都離不開空性,佛弟子對苦的的態度是覺察而不陷入,樂也 是一樣,陷入執著了,就會產生悲觀,或樂觀的妄想,誠如Bowen Ke的貼文佛教是既非悲 觀的,也非樂觀的。如果一定要說它怎麼樣,毋寧說它是「實觀」的。
在心還沒有受到訓練以前,我們的心容易隨著環境的拉扯而失去平衡。例如,得意時 就過度高估自己,失意時又過度貶低自己,心在得失正負之間擺盪,負面的想法隨時 在心中泛濫成災。 心理學家教導以正面想法取代負面想法,讓心獲得平衡,這些是非常好的方法。而佛 教的六念法門也是以善法(正面想法)為出發點,調整我們的心達到定(平衡)。 不過,修行的目標不以達到平衡為最終目標,因為,平衡只是暫時的狀態。只有打破 我們內心根深蒂固的妄見與執著,這場正負面情緒拉扯的內心戰爭,才有和平的一天 。也就是上面學長們所說的,不再落入苦樂兩邊。
學佛修行是一輩子的事 尤其我們居士處於複雜的社會中要保持道心不退是蠻困難的 因此用功太緊或太鬆都不行 建議師兄固定運動或爬山散步來調適 出家或高僧修 行那些方法不能全套上 佛經論亦不能讀太多太雜 因為不同的理論有不同的修法 專一念佛是適合在家人修 南無阿彌陀佛
不知道為什麼末學心裡總認為,學佛修行不是ㄧ輩子的事,而是生生世世的事。 對人生是苦是樂的感受,有時如潮水般湧入,擋都擋不住,有時又如涓涓溪流,在不 知不覺中佔滿心頭。不論是苦是樂,仔細數來都不是我們ㄧ般凡夫的心可以控制的, 更不會是用"想" 就想得出來的。苦與樂,如果真能夠隨心所欲,想ㄧ想就能自由轉 換,那就真的太好了要恭喜你。 然而並非這麼好控制的,其實也不需要去控制。舉簡單例子來說,當在面對與親人的 生離死別時,多數人的心裡會悲傷,會淚水失控,越是不要去想偏偏想更多。又,如 果忽然知道中了樂透頭獎,當下恐怕想要悲也悲不起來。先多多觀察心與外境間的互 動,希望你慢慢就會了解苦諦真是四聖諦中之第ㄧ諦了。 (這樣有沒有很白話)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2〈6 分別賢聖品〉:「頌曰。 苦由三苦合如所應一切 可意非可意餘有漏行法 論曰。有三苦性。一苦苦性。二行苦性。三壞苦性。諸有漏行如其所應與此三種苦性 合故。皆是苦諦。亦無有失。此中可意有漏行法與壞苦合故名為苦。諸非可意有漏行 法與苦苦合故名為苦。除此所餘有漏行法與行苦合故名為苦。何謂為可意非可意餘。 謂樂等三受如其次第由三受力令順樂受等諸有漏行得可意等名。所以者何。若諸樂受 由壞成苦性。如契經言。諸樂受生時樂住時樂壞時苦。若諸苦受由體成苦性。如契經 言。諸苦受生時苦住時苦。不苦不樂受由行成苦性。眾緣造故。如契經言。若非常即 是苦。如受順受諸行亦然。有餘師釋。苦即苦性名苦苦性。如是乃至行即苦性名行苦 性。應知此中說可意非可意為壞苦苦苦者。由不共故。理實一切行苦故苦。此唯聖者 所能觀見。」(CBETA, T29, no. 1558, p. 114, b4-23)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2〈6 分別賢聖品〉:「何緣加行必如是觀。謂若有法是愛著 處能作逼惱。為求脫因。此法理應最初觀察。故修行者加行位中最初觀苦。苦即苦諦 。次復觀苦以誰為因。便觀苦因。因即集諦。次復觀苦以誰為滅。便觀苦滅。滅即滅 諦。後觀苦滅以誰為道。便觀滅道。道即道諦。如見病已次尋病因。續思病愈後求良 藥。契經亦說諦次第喻。何契經說。謂良醫經。如彼經言。夫醫王者。謂具四德能拔 毒箭。一善知病狀。二善知病因。三善知病愈。四善知良藥。如來亦爾為大醫王如實 了知苦集滅道。」(CBETA, T29, no. 1558, p. 114, a6-17)
三法印中講「諸行無常」,那麼「苦」是不是也不是恆久的呢?因為諸行是屬"無常 性"非"固定性",才有可以去改變的性質,所以感謝"無常"
內觀法門:當貪愛&憎恨的念頭來時,就只要如實的觀照它,訓練平等心
苦若永恆,現在你苦嗎?明天苦嗎?昨天苦還在嗎?
我的體會是: [諸受]都是苦! 但[苦受]有程度上的輕重之別!~ ^_^ 例如: [痛苦憂惱]是大苦! [快樂興奮]是中苦! [輕鬆舒服]是小苦! [平靜安詳]是微苦! 我的體會是: 諸受皆苦.剎那生滅.相續不絕!~ ^_^ 例如: 剎那之間.這一個小苦瞬間生起.又馬上瞬間消失. 接著.下一個小苦.馬上瞬間生起.又瞬間消失. 接著.下一個微苦.馬上瞬間生起.又瞬間消失. 接著.下一個微苦.馬上瞬間生起.又瞬間消失. 接著.下一個小苦.馬上瞬間生起.又瞬間消失. 接著.下一個小苦.馬上瞬間生起.又瞬間消失. ........ 諸受皆苦.剎那生滅.相續不絕!~ ^_^ 以上.個人的體會.僅供參考!~ ^_^
師兄說的正確: ["諸所有受皆是苦”,不是“諸所有受皆是苦受”。] 以下.純屬個人的體會.僅供參考! 在禪修[止禪]的過程中. [樂受、不苦不樂受]這兩種受.感覺明顯! 而在禪修[觀禪]時. 體會到:[名為]樂受.其實並不快樂啊!~ ^_^ 體會到:[名為]不苦不樂受.其實並不平靜啊!~ ^_^ 就是會覺得:[樂受、不苦不樂受].原來也是一種苦受! 純屬個人的體會.僅供參考!~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