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網上居士大德,末學對「因果」這個詞彙一直有些疑惑,佛教講的「因果」是一 種「命中註定(宿命)」和「羅輯」嗎?打個比方說:因-我前世沒有布施,果-我今生 窮困。(因為是果報的關係,所以我勿需努力,只能接受);再舉個例子:因-我前世 殺人;果-今世被人殺。
知道貧還不努力布施,那就在貧中打轉,知殺業重還不守不殺生戒,冤冤相報何時了 。佛說有今生業過去業,不努力或努力都有今生業。有健康的果報不珍惜,去抽煙喝 酒吸毒,善果報也變惡健康。
過去業現世業
這是外道講法,這是命定論,宿命論
因到果中間必須有個'緣'來促成,造此因不一定得此果。種子(因)的栽種到其成長 結果,生出果實(果),其中的過程必須有足夠的元素來支撐,如泥土、陽光、雨水 、肥料等等(緣)。欠缺其中一種或不足(緣),就會造就不同的結果。因果是一定 存在,但它的結果一定不是永恆不變的,也必須有'無常觀'的配合來理解。
前面幾位師兄說得很好,佛教的因果不同於宿命論所說線性的因果, 而是因緣式的網狀因果,有因還要有緣,因緣具足才會受報。透過修福與修慧業,我 們可以轉化惡業。(是轉化而不是抵消) 下面我簡單補充一些因果的性質: 一、業因不失:(雜1233 ,增一善惡品) 雖然說因緣具足才會受報,但在尚未受報之前,業因不會自動消失。不像法律有若干 年的追訴期。 二、非一命償一命式的: 雖然業因不失,但是在不同的緣之下,所受的果報會有輕重的不同。 在經中曾以喝鹽水為喻,同樣的鹽,拌入不同量的水喝下去時,感受是不同的。同樣 的惡業,對一個平時勤修福慧的人來說,惡業就像被大量的水所稀釋,受報時亦不會 太難過。 另外還有奪他羊喻及討債喻,很有意思,可以參考中阿含11 經,鹽喻經。 三、善惡業不能相抵: 善惡業如同種子,各自等待因緣發芽成熟,後造的善業固然不能抵消之前造的惡業, 後造的惡業也不能抵消以前造的善業。 四、慚愧、懺悔與四無量心: (雜916經) 善惡業雖不能相抵,但是並非只能像受刑人一樣等著行刑。在雜阿含916 經中,佛陀 曾經教導刀師村長,先以慚愧、懺悔心,遠離悔恨與惡業。然後進一步修習四無量心 ,可以大量稀釋惡業。因為,過去所造的種種惡業加總起來還遠遠比不上四無量心所 成就的功德。 所以在懺法中,將懺法比喻為水,可以用來洗滌惡業就是這個道理。
Ming-Hong Bai 師兄講得解答我的困惑,令我心生歡喜。其他人也講得很好。謝謝。 阿彌陀佛。
善惡業如同種子....這已接近阿賴耶識的講法
佛教是緣起觀,"此有故彼有",緣無明有行.....老病死,這中間沒有誰受業報
喬瑟夫(因\種子)結婚了,不久後生了一位公子叫小喬瑟夫(果),你能把小喬瑟 夫(果里種子)當成喬瑟夫本人嗎?當然不能啦!不過小喬瑟夫必定是由喬瑟夫而來的 。冒犯了,請見諒。
所以惡人生的小孩可以稱作小惡人囉
阿含經中使用「種子」來比喻業報的經文很多,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去找找看。 佛教的緣起觀「中間沒有誰受業報」,站在勝義諦的角度來看是對的(第一義空經)。 但在緣起之下(世俗諦),還是可以說有一個緣起的我在受報。二諦都是如實說,不相 矛盾,只是站在不同角度看事情而已。 在雜阿含459經,有一位婆羅門問佛陀:「眾生非自作、非他作。」 佛陀回答得很妙:「如是論者,我不與相見。汝今自來,而言我非自作、非他作。」
哈哈!小?人也只是名相上稱小?人,他可能是善也可能是?,當中也要緣來促成,沒有 所謂的自性。
所以沒有「必定」的說法嘛
果的形成必須由因緣條件的具足才能形成,而種子也是(因緣)條件里的一員,它是 必要的元素之一,沒有它(種子)果就形成不了了。看過阿含經里的一段故事有說到 ,阿難認為有善知識相伴,是導向解脫一半,而佛陀卻說它(善知識)是導向解脫的 全部,因為善知識具足也是導向解脫其中一個必要條件。
認同 Chris Tan 所說果必由因。 然而,Chris Tan 提到的阿含經故事,會不會是「善知識是半梵行」vs. 「善知識是 全梵行」的那段經文?據我所知,那段經文的意義,不是在說「(善知識)是導向解 脫的全部」,而是說「清淨梵行(全梵行)者才是真正的善知識」。 提供作參考。
因為本身還不是出家人,所以把善知識只鎖定在能指導正法的人(僧、同修等)、事 (五戒、八戒等)、物(經書、善書等)上,梵行現在還不能。
果必由因,那就回到是似"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
無記
如果以進化論所有地球上的動植都是單細胞演變耒的。雞也不是有旦耒的,在深海裡 有些動不必有雌雄就能生後代。所以雞生旦是演化耒的。卵生胎生是寅變耒的。最早 是化生是單細胞變化細胞。
起心動念,招致善因善果,惡因惡果
建議您讀一讀《分別善惡業報經》: 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utra/chi_pdf/sutra1/T01n0081.pdf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1244.htm
雜含1147....佛告大王: 「如是,如是,經常磨迮,謂:惡劫、老、病、{苦}[死],磨迮眾生,當作何計?正 當修義、修法、修福、修善、修慈,於佛法中精勤方便。」
今世被人殺,是因為我前世殺人;今生我窮困,是因為我前世沒有布施。意思就是 :活該。這又是二次傷害,只會讓人更頹萎不振。 應該反向來解讀較好:我怕被人殺,所以我今世不殺毀有情生命;我害怕貧窮,所以 在許可的情形下我就去佈施。然後修心養性改善自己,心善自然好運就會來,前世所 造的惡果,也會在今世中化小、化無。
沒想到還有這種"逆向"又有同理心的思考,讚嘆黃金愛師姊(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