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學長好
我最近在做一個研究,很好奇在榮格心理學的積極想像與禪修時對於浮現影像、也許
是情節或人物畫面或話語的處理的類同.
我把題目暫訂為active imagination in analytical psychology (Jungian
Psychology) and "passive imagination" in Buddhism
榮格裡,積極想像是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它是一種卸除自我(ego)的控制,積極與從
無意識或深層心靈裡浮現的畫面、影像、人物保持連結與對話的過程。榮格認為這些
意像是平常有限的自我無法覺察,但攜帶著心靈其它重要部份的訊息,背後的理論基
礎是如果我們願意傾聽,並且卸除平日控制並與之互動,讓意識與無意識保持連結,
我們就能夠整合進自己平常無法意識到的層面,讓心靈的發展趨於完整。
但我們的禪修經驗似乎不是這樣,至少在內觀的修習上,對於這些意像的看法、處理
並不同於榮格處理的方式.某種程度上我們抱持著比較背動的角度看待這些意像,它
可能不是禪修目標,但也可以是觀察的目標,但觀察的方式並不同於積極想像。
原本榮格用想像,是因為這些意像帶有某種"想像"的層面,是榮格透過書寫、夢境等
狀態,主動的跟這些心靈題材互動。我還在想在佛法裡怎麼看"想像",另外,用
passive imagination是否合適。
我需要的幫忙是上述的問題,佛法怎麼看待榮格的積極想像、或者"想像",禪修裡對
於這些意像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嗎? 也許不僅是內觀,其他禪修方式有類似於積極想像
的嗎? 譬如像在修定,取地水火風等做修行,或者在念佛前所做的觀想(佛國淨土),
跟積極想像有什麼類似或不同之處?有什麼樣禪修強調的方式可以協助積極想像可以
比較深(如戒跟一定程度的定力),或者極極想像有什麼危險。因為是英文的報告,我
需要可以參考的中英文資料,不論是佛經或者研究者、禪師的資料,再麻煩大家了,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