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我最近在做一個研究
#1
@Facebook
諸位學長好

我最近在做一個研究,很好奇在榮格心理學的積極想像與禪修時對於浮現影像、也許
是情節或人物畫面或話語的處理的類同.

我把題目暫訂為active imagination in analytical psychology (Jungian 
Psychology) and "passive imagination" in Buddhism

榮格裡,積極想像是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它是一種卸除自我(ego)的控制,積極與從
無意識或深層心靈裡浮現的畫面、影像、人物保持連結與對話的過程。榮格認為這些
意像是平常有限的自我無法覺察,但攜帶著心靈其它重要部份的訊息,背後的理論基
礎是如果我們願意傾聽,並且卸除平日控制並與之互動,讓意識與無意識保持連結,
我們就能夠整合進自己平常無法意識到的層面,讓心靈的發展趨於完整。

但我們的禪修經驗似乎不是這樣,至少在內觀的修習上,對於這些意像的看法、處理
並不同於榮格處理的方式.某種程度上我們抱持著比較背動的角度看待這些意像,它
可能不是禪修目標,但也可以是觀察的目標,但觀察的方式並不同於積極想像。

原本榮格用想像,是因為這些意像帶有某種"想像"的層面,是榮格透過書寫、夢境等
狀態,主動的跟這些心靈題材互動。我還在想在佛法裡怎麼看"想像",另外,用
passive imagination是否合適。

我需要的幫忙是上述的問題,佛法怎麼看待榮格的積極想像、或者"想像",禪修裡對
於這些意像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嗎? 也許不僅是內觀,其他禪修方式有類似於積極想像
的嗎? 譬如像在修定,取地水火風等做修行,或者在念佛前所做的觀想(佛國淨土),
跟積極想像有什麼類似或不同之處?有什麼樣禪修強調的方式可以協助積極想像可以
比較深(如戒跟一定程度的定力),或者極極想像有什麼危險。因為是英文的報告,我
需要可以參考的中英文資料,不論是佛經或者研究者、禪師的資料,再麻煩大家了,
感恩。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我最近在做一個研究
#2
@Facebook
個人覺得可以參考一下四念處中的心念處。心念處在於辨認出心的某幾個正面或反面
的狀態。例如有貪、無貪,有瞋、無瞋...等等(因為有對狀態的判定,所以其實不是
單純的看,還加上了一點辨認與了知)。雖然佛陀教的方法並非是用想像,而是在心
快速生滅的情況下,不干預的去觀察。(所以比較難 :Q ) 這種不干預的接受與觀察
,大概也比較容易獲得不受壓抑而且比較正確的認識。透過比較長時間的觀察,可以
知道某些特定狀態生起的頻率,或是生起的的條件....等等,這些都對心的了解給予
客觀的證據。
Mon Nov 04 22:50:59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我最近在做一個研究
#3
@Facebook
我不知道榮格的方法,因此只能大略的插花:

或許可先查「取相」、「似相」這些禪相,也剛好是這幾天正在版上討論的議題。這
些的確須要一定程度的定力。

而如果要描述其背後機制,南傳的論有很多相關的,《楞嚴經》其實也蠻多說明的,
「堅固妄想以為其本」簡單講就是想陰的作用。這些方法也有其潛在的副作用。

另外真言門也有「觀想自身作佛」這種似乎比較像你所說的「積極想像」,以「有為
者亦若是」的心態期許自己像佛一般清淨不染、無三毒、有慈悲智慧等等,這可作給
瞋重的人的一種對治,轉化瞋慢為悲智,本質上是種念佛。(不過當然現代有人太過
濁重,「觀想自身作佛」就說自己成佛了,跟人撈錢了,完全錯過重點,也就是落入
副作用了,「不作聖心,明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丟出一些想到的相關資訊,僅供參考。
Tue Nov 05 10:39:03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我最近在做一個研究
#4
@Facebook
我不怎麼看榮格的active  imagination。它給我的感覺是:當事人會不自覺的
active、積極、想像、並且analytical 。 雖然他的approach “meant to ensure 
that the unconscious contents express themselves without overbearing 
influence from the conscious mind”

反之,弗洛伊德舍棄他專精的催眠而唯用自由聯想,就是追求讓當事人念頭自由浮現
,不judgmental。分析的工作由治療師去擔。

而佛法/禪修是如實觀察。

佛隨念、不淨觀等定的修法因有點情感的投入(尤其在取相的階段),只能近形定。
想像和定不共存。

內觀則較定稍active、積極。但切入點是心念的 kusala 、akusala  (wholesome、
unwholesome,  skilful、 unskilful)。不像榮格的active  imagination 有無窮
的想像。

榮格的active  imagination會不自覺的隨波逐流,顛簸載浮。

內觀則沉潛,如靜影沉璧,沉湎于深深的體會,並不passive,雖不限制念頭,但非
imagine。

整個人沉浸在心念的起伏中久了,整合會發生。(佛法的用詞是  “見其過患,舍”
)

 

即便是完形治療topdog, underdog的整合也不像榮格的active  imagination那麼的
analytical。

我個人的看法而已, 對榮格、佛法我懂得不多。很想聽聽你對榮格的active  
imagination的看法。
Tue Nov 05 12:35:29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我最近在做一個研究
#5
@Facebook
大綱兄說的真好,其實北傳的本尊修法,對身心的作用力是很強大了,因為有用,很
多人修一修就說自己成佛了,撈錢去了
Tue Nov 05 22:59:19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我最近在做一個研究
#6
@Facebook
我前晚參加一個精舍禪修,感覺像是傳銷大會造神運動
Thu Nov 07 04:26:46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我最近在做一個研究
#7
@Facebook
千萬不要陷入宗教狂迷師父的造神運動裡

越迷師父的 常常 越是附佛外道
Thu Nov 07 16:11:44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我最近在做一個研究
#8
@Facebook
我是不習慣  雖然講到成佛不難  我心中想成佛哪有那麼簡單  不過確實也幫助我朋
友不少  至少沒像過去那麼悲觀
Thu Nov 07 22:04:38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我最近在做一個研究
#9
@Facebook
joe lin, 的確振奮人心。上座部認為一個人“人生”的苦惱完全有可能在“人生”
時徹底釐清,不必多生累世。唯有在面對真實的世界時才是看透自己的良機,不待他
時他地。(不須要看他人,不須要觀想佛)

這種上座部的內觀是: 體驗“此時此地”正在發生的     -    如實觀。

“正在發生的” 包括了身心活動、現像(身,受,心,法)。

這些身心活動和現像是真實、事實的 ,每一瞬間都發生。內觀無須靠想像,只須念
住,也就是去覺察到那一刻發生在一己身心上的“真實”,面對事實。

這種內省,需要一些定力和正念。

榮格的active imagination , visualization ,guided meditation(如 
suggestability暗示)或反複念誦等,雖有點像“心”念處,但我的看法是它們有點
趨向 otherwise  than  being    -   遠離存在本身,已不“如是”。

太過誇大其用就會導向?避面對,轉移注意力,自我催眠。往往和上座部內觀的這個
“面對”的要求背道而馳。

有點像逃避後面跟著的女鬼,你的心愈急,她跟得愈緊,但你要一掉頭瞪她,你的女
鬼(恐懼)就消失了。你不想面對她,只好讓心忙于想像美好的,你喜歡的    -   
鬼追你 , 你追神?
Sat Nov 23 14:37:59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我最近在做一個研究
#10
@Facebook
榮格等心理學作品可以協助我們去了解我們未曾了解的心理層面,但是畢竟很有限,
更深層的部分......,佛法不同於一般,在於定慧,心理學並沒有定的部分,也沒有
慧的部分,實在很難在這上面去比較吧
Sat Dec 14 22:38:56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我最近在做一個研究
#11
@Facebook
是難以比較。心理治療亦有可取之處,西方正念治療法也用了一些“法”的原則。

榮格的active imagination可能也會導入“受”的心理層面,但佛法看受蘊和想蘊,
各只是一種心所,行蘊的五十個心所該是觀的重點吧?我猜。
Sun Dec 15 14:09:01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我最近在做一個研究
#12
@Facebook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89860

.... 佛洛伊德的不朽便在於此。他看見了人七情六慾的根本,以及這七情六慾如何
流動,如何受外在世界的影響,又如何互相影響。精神分析實務的奧妙之處即在了解
並詮釋此過程。

—— 長期在英國精神分析聖殿「塔維斯托克診所」受訓並工作的台灣心理治療師樊
雪梅 <<佛洛伊德也會說錯話:精神分析英倫隨筆>>
Sun Dec 15 14:17:55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我最近在做一個研究
#13
@Facebook
夢裡尋找的依然是個夢阿,所以心理學也只能讓人了解自己,卻無法解脫的原因就是
他不知道這一切只是夢幻生死,也就是世間法究竟無法解脫生死的原因,但我仍然覺
得心理學對於學佛者是個好好的輔助工具,.....我~說~夢~話~了^^
Sun Dec 15 14:37:49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我最近在做一個研究
#14
@Facebook
跟著念頭去、那就是作意、妄想、對於影像或是情節、那是•阿賴耶識的種子、也就
是說你存放在倉庫裡的東西、無意間打開了門、東西一件件的掉出來那是看不完的、
它如同水中的泡影和海花、金剛經所說的如露亦如電。
Tue Dec 24 22:07:20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我最近在做一個研究
#15
@Facebook
浪花不是海花。
Tue Dec 24 22:08:47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