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與佛教初學者恰好分享解釋「心經」時,對於「心經」當中多次出現的「無」 字,發現在嘗試解釋經文中的「空性」時,若是以經常被使用的「無/沒有」的字義 表面來解釋,總是會造成誤解! 描述「空性」的本質非常不易!初學的理解者就文字符號的認知想像上,更為困難! (我自己對於空性兩字,應該也折騰了好多年!) 經驗上其實更能幫助「初學者」學習理解的,是由所謂「觀空 / 表象的洞悉拆解, 直至接近空性」的角度! 因此,若是以「無/『非』(並不是)」來輔助說明,可能稍微能被理解的更清楚些 ! 這也是因為,心經裡,中文的「無」字,具備「動詞」與「形容詞」的意涵。 「無」的動詞,可描述成一種「空性的起觀」「空性的歸納」之意。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 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心經的無、空兩字確如王師兄所說有多重意義,今天又有新的體會,感謝。楞嚴經卷 一談到二種根本,一是生死根本,由六根產生的妄識;二是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是修行人的長住真心,我認為由妄識到真心,使用無或空,在於人類語言文字有限, 佛法無限,只能意會,想通了就是開悟,若不通,繼續努力吧!
心經的空性心乃是敘事文,而非論說文,何謂敘事文?親證此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之本來 離諸覺觀而任運自在的大乘實義菩薩所現觀此心而據以描述之境界,若不能如禪宗祖 師之親證此心,就無法真正理解經中深意;故佛教乃實證之義學,而非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