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析六識,那已進展到《雜阿含經》卷8的主題了,經文參見: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5%85%AB
六入處能接收六境:
1. 眼睛接收影像(色)而有視覺(眼識)
2. 耳朵接收聲音(聲)而有聽覺(耳識)
3. 鼻子接收香臭(香)而有嗅覺(鼻識)
4. 舌頭接收味道(味)而有味覺(舌識)
5. 身體接收碰觸(觸)而有觸覺(身識)
6. 腦功能(意根)接收各種訊息(法)而有意識。
經由「意根」,才會有意識的苦或樂。例如眼根接觸影像、生眼識,而「看到」後,
所看到的訊息傳送到意根,意根接著對所看到的加以認知(意識)、執取。
這個過程,《中阿含經》卷58〈3 晡利多品〉是說:「眼根,耳、鼻、舌、身根,此
五根異行、異境界,各各受自境界。意為彼盡受境界,意為彼依。」(CBETA, T01,
no. 26, p. 791, b15-17)
也就是說,意根是由六根提供訊息,所謂「緣意、法,生意識」,這個「法」就是六
根傳來的「訊息」。佛教的論中一般認為前一念的意識,成為下一念的意根,如此念
念生滅、念念相續。
這是每天無時無刻的起心動念,由意而執取,也能由意而捨棄。若意識能捨、能無我
,就是解脫自在,如《雜阿含經》卷8第229經所說。
感官接收的訊號傳到最後,由意作最後的反應。當意觸時不生愛,斷了十二因緣的鎖
鏈,就不會有苦。就生活上的講法,意的「受想行識」是由「動念」開始,當意不起
心動念時,就沒有後續一連串的受想行識(《雜阿含經》卷8第209經),因而不再受
到無常的苦。生活上如此,禪定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