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最近獅子吼比較少人討論
#1
@Facebook
最近獅子吼比較少人討論,剛好這裡談到滅盡定。也因手疾在家療傷期間,因此整理
一份資料滅盡定之分析就教各位。

滅盡定之分析

九次第定,指九種不同的禪定修行的境界,九次第定包括了:

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此四種禪定共外道,外道修行者亦能證得。

四無色定(四空定〉: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此
四種禪定亦共外道。

滅盡定:此唯至少已斷我見的佛門弟子證得。

滅盡定又稱第九次第定或滅受想定,或經中有稱阿羅漢能入滅盡定而涅磐。那麼是否
要修到非想非非想定才能達到入「第」九次第定〈滅盡受〉?或是只有俱解脫的阿羅
漢才能入九次第定〈滅受想定〉?其他有學〈初果、二果、三果〉甚至慧解脫阿羅漢
是否也能入〈滅受想定〉?

依瑜伽三十三卷雲:若諸聖者、已得非想非非想處;復欲暫時住寂靜住。從非有想非
無想處、心求上進。心上進時,求上所緣,竟無所得。〈無所得故;滅而不轉〉。如
是有學、已離無所有處貪,或阿羅漢、求〈暫住想作意〉為先,諸心心法滅;是名滅
盡定。由是方便,證得此定。

在此卷可知聖者〈斷三結初果以上或許只指三果〉已得非想非非想處,為欲求暫時住
寂靜住。從非有想非無想處,以「欣上厭下」心更求上進時,為求上所緣,最後會以
無所得,因而可入滅盡定。像是這樣,能離無所有處的貪著的有學〈或許只指三果〉
或阿羅漢,為先求「暫時住寂靜住」,可依種種方便而入滅盡定。

此也可看出已得非想非非想處的阿羅漢或有學聖者,為先求「暫時住寂靜住」,可依
種種方便而入滅盡定。同樣在「無所有處定」能離「無所有處」的貪著的有學〈許只
指三果〉或阿羅漢,為先求「暫時住寂靜住」,也可依種種方便也可入滅盡定。

可見入滅盡定不只在「非想非非想處」可入,「無所有處」也可入滅盡定。入滅盡定
也不一定只阿羅漢可入,有學〈可能指三果〉亦可入。只要不再貪著「非想非非想處
」、「無所有處」,而以「無所得」、「無所貪著」及欲暫時住寂靜住,可依種種方
便而入滅盡定。

復次雲何滅盡定?謂已離無所有處貪,未離上貪;或復已離。由止息想作意為先故;
諸心心所、唯滅靜,唯不轉。是名滅盡定。

在瑜伽五十三卷:更有所說明,入滅盡定不一定要已得非想非非想處,只要已離無所
有處的貪著,未離上貪〈指上貪非想非非想處〉或已離上貪〈指上貪非想非非想處〉
,只要首先以息想的作意,使諸心心所法止息息滅、此定唯能滅靜轉識,不能滅靜阿
賴耶識也可入滅盡定。

    依瑜伽五十三卷亦雲:「此定差別、略有三種。下品修等、如前已說。若下品修
者,於現法退,不能速疾還引現前。中品修者,雖現法退;然能速疾還引現前。上品
修者,畢竟不退。有學聖者,能入此定。謂不還身證。無學聖者、亦復能入。謂俱分
解脫。前無想定、非學所入;亦非無學。何以故?此中無有慧現行故。此上有勝寂靜
住及生故。又復此定、不能證得所未證得諸勝善法。由是稽留誑幻處故。

此五十三卷又說:滅盡定可分為三品。即下品修者,於現法退,不能速疾還引現前。
中品修者,雖現法退,然能速疾還引現前。上品修者,畢竟不退。可見入滅盡定還是
有其層次與優劣三品。上品修者,有學聖者〈指三果〉,能入此滅盡定,稱為不還身
證。無學聖者、一樣也能能入此滅盡定,只是它是俱分解脫。此處使用「有學聖者」
、「無學聖者」字眼,不也表明入此滅盡定,不是只有阿羅漢聖者能入,「有學聖者
」也可入此滅盡定,只是入此滅盡定的其層次與優劣品位不同。

   而另一與〈滅盡定〉同稱為「無心定」的四禪天的「無想定」,是「有學聖者」
不入的定,「無學聖者阿羅漢」也不入的定。因為此「無想定」只是以非常寂靜為安
住,不能證得所未證得諸勝善法〈指證智慧〉,因為是停留在誑幻的處所。 

因此論上說:前無想定、非學所入;亦非無學。何以故?此中無有慧現行故。此上有
勝寂靜住及生故。又復此定、不能證得所未證得諸勝善法。由是稽留誑幻處故。

依成唯識論七卷亦如此說:滅盡定者:謂無學、或有學聖、已伏或離無所有貪,上貪
不定;由止息想作意為先,令不恆行、恆行染污心心所滅;立滅盡名。令身安和,故
亦名定。由偏厭受想,亦名滅彼定。修習此定、品別有三。下品修者、現法必退,不
能速疾還引現前。中品修者、現不必退。設退,速疾還引現前。上品修者、畢竟不退
。此定初修、必依有頂遊觀無漏為加行入。次第定中、最居後故。雖屬有頂;而無漏
攝。

此唯識論也指出,滅盡定無論是無學〈四果阿羅漢〉、或有學聖〈或許指三果有學聖
者〉,已經調伏或離無所有定的貪著,或仍然有非想非非想處定的上貪著或沒有此貪
著;由止息想作意為先,令不恆行、恆行染污心心所滅,此便可入滅盡定。【註:此
「不恆行心心所」指的就是六識(分別意識),「恆行心心所」指的就是七識﹝末那識
﹞,而﹝末那識﹞就是〈有我執的識)】。

而此唯識論也說,滅盡定分上品、中品、下品,三品。

成實論八解脫品雲:「問曰:「汝說滅定是阿羅漢果,此事不然,所以者何?學人亦
名得八解脫,汝說滅定名為漏盡,然則學人應得漏盡?」

答曰:「經中總相說滅,不分別言是心滅,是煩惱滅。如經中說二種滅,一,滅,二
,次第滅。二種泥洹,一,現在泥洹,二,究竟泥洹。亦說二種安隱,一,安隱,二
,第一安隱。得安隱者亦二種,一,得安隱,二,得第一安隱。是故學人所得,非真
實滅。又經中說:『若比丘能入滅定,一切事訖。』若滅定非羅漢果,則不應說一切
事訖。」

此成實論八解脫品中說:有人問:「如果得滅定是阿羅漢果,那麼說滅定就是為漏盡
,那麼學人就是得漏盡嗎?」。此論者答說:「滅盡定說在經中是以總相說滅,其實
「滅」有心滅、煩惱滅。或一,滅,二,次第滅。泥洹〈涅磐〉亦有二種,一,現在
泥洹,二,究竟泥洹。得安隱者亦二種,一,得安隱,二,得第一安隱。所以學人所
得滅定,是非真實滅。又經中說:『若比丘能入真正滅定,則是一切事訖。』,若滅
定非羅漢果,則不應說一切事訖。」

此段成實論八解脫品中提出了〈滅定〉這名,是否意味著〈滅定〉包括了一,大滅,
二,次第滅。因此有學聖者所得雖也叫〈滅定〉,但非真實的滅,是屬於〈次第滅〉
的〈滅定〉。阿羅漢入此滅定,能為一切事訖〈指心滅、煩惱滅〉,才是〈大滅〉的
〈滅定〉也才叫得「第九次第定」〈滅受想定、滅盡定〉。如果〈滅定〉不得羅漢果
,則不應說一切事訖。

此論中又說:問曰:「學人實不得八解脫耶?」答曰:「經中說,學人得九次第定,
不說得滅盡,而不能入諸禪定,名慧解脫;若能入諸禪定,而得滅盡,是名身證;若
二俱得,名俱解脫。」

由此段指有學聖者〈或許只指三果〉得九次第定〈滅受想定〉,並不能說滅盡一切〈
指心滅、煩惱滅〉,因為祂們不能自由入諸禪定,只叫做慧解脫。若能入諸諸禪定,
而得滅盡一切〈指心滅、煩惱滅〉,是名身證〈滅受想定〉;若二者俱得〈慧解脫、
能入諸禪定〉,這叫俱解脫。

此論中又說:問曰:「諸次第中滅,諸解脫中滅,有異耶?」

答曰:「名同而義異。次第中滅,名心心數滅;解脫中滅,名諸煩惱滅。如經中說:
『諸行次第滅,謂入初禪語言滅,入二禪覺觀滅,入三禪喜滅,入四禪樂滅,入空處
色相滅,入識處空相滅,入無所有處識相滅;入非想非非想處,無所有想滅;入滅盡
定諸想受滅。於此諸滅更有勝滅,所謂行者,於貪恚癡心厭得解脫。』」

問曰:「雲何知次第中,心心數滅,解脫中諸煩惱滅?」

答曰:「滅名雖同,義應有異,次第中說想受滅;解脫中說,無明觸受滅,所以者何
?從假名生受,破假名則滅,次第中不爾。諸經中如是差別,若直說行者得滅盡,則
一切事訖,當知為證泥洹時,諸煩惱滅,不說心心數滅。」

問曰:「若八解脫,是滅煩惱法,則一切阿羅漢,悉皆應得。」

答曰:「皆得。但不能入,若得諸禪定,則能得入。」

由上知諸次第中滅及諸解脫中滅都叫「滅定」,雖同名而意義不一樣。次第中滅,指
的是心心數法滅;解脫中滅,指的是諸煩惱滅。

次第中滅,的心心數法滅,就如:入初禪語言滅,入二禪覺觀滅,入三禪喜滅,入四
禪樂滅,入空處色相滅,入識處空相滅,入無所有處識相滅;入非想非非想處,無所
有想滅;解脫中滅,的諸煩惱滅,就如:入滅盡定諸想受滅,於此諸貪、恚、癡煩惱
心厭離得解脫。「次第中滅」說的是「想受滅」;「解脫中滅」說的是無明「觸受滅
」。

若要真正要說行者得滅盡,則要一切事訖〈指心滅、煩惱滅〉,我們要知道證泥洹〈
涅磐〉時,說諸煩惱滅盡,就不必再說心心數滅。

有學〈三果或許也包括初果、二果、有學聖者〉的諸次第中滅尚不能依〈慧解脫〉,
指的是心心數法滅為「想受滅」,不一定能入諸深禪定。四果阿羅漢為解脫〈慧解脫
〉指解脫中滅,名諸煩惱滅,為「無明觸受滅」,得諸禪定,則能得入諸深禪定。

依成實論「滅盡」要滅盡三種心,也就是假名心、法心、空心。滅假名心,要以多聞
佛說正法因緣智滅,或以內正思惟因緣智滅。滅法心,要以空性智在煖等法中滅。滅
空心,要入滅盡定滅。連相續心皆滅則入無餘泥洹。可見要滅盡此三種心的前題,是
要緣佛說無為法入。故成實論滅諦聚初立假名品第一百四十一雲:滅三種心名為滅諦
。謂問曰。雲何滅此三心。答曰。假名心或以多聞因緣智滅。或以思惟因緣智滅。法
心在煖等法中以空智滅。空心入滅盡定滅。若入無餘泥洹斷相續時滅。

在滅盡品一百五十四提到:若緣泥洹,是名空心。

問曰:「泥洹無法,心何所緣?」

答曰:「是心緣無所有,是事先明,為知泥洹故。」

問曰:「此空心於何處滅?」

答曰:「二處滅,一,入無心定中滅,二,入無餘泥洹,斷相續時滅。所以者何?因
緣滅故此心則滅,無心定中,以緣滅故滅;斷相續時,以業盡故滅。」

論者言:「行者若能滅此三心,則諸業煩惱,永不復起。」

問曰:「何故不起?」

答曰:「是人具足無我,故業煩惱滅。如燈煙墨,有所依處則住,無依處則不住也。
如是若有我心依處,業煩惱則集,無則不集,又無漏正見燒盡諸相,令無有餘,如劫
火燒地等無餘。以無相故,諸業煩惱則不復集。又有我心者,則業煩惱集,阿羅漢通
達空智,無我心故則不復集。」

問曰:「是人雖新業不集,以故業故何得不生?」

答曰:「是人以正智慧壞此業,故不能得報。如焦種子不復能生,又若無愛心,則諸
業不能得報,如地無潤則種不生。

又此行者,於諸識處悉滅諸相,識無所依故無生處,如種無依則不得生。又業煩惱具
故能受身,不具則滅。是人無煩惱故,因緣不具,雖有諸業不能受生。

   在此品中知要滅盡有二處,一,入無心定中滅,二,入無餘泥洹,斷相續時滅。
依緣起法,因緣滅故此心則滅,無心定中,以緣滅故滅,因此入無心定中可滅心心數
法,業煩惱集止息。而入無餘泥洹,則也斷相續心,是人具足無我,故業煩惱滅。無
漏正見燒盡諸相,令無有餘,如劫火燒地等無餘。以無相故,諸業煩惱則不復集。阿
羅漢通達空智,能滅此三心〈假名心、法心、空心〉,則諸業煩惱,永不復起。以正
智慧壞此業,故不能得報。如焦種子不復能生,又若無愛心,則諸業不能得報,如地
無潤則種不生。此處〈無心定〉應注意,無心定本可包括無想定、無所有定及滅盡定
。此處〈無心定〉應指滅盡定。

在滅盡定品第一百七十一中言:「過一切非想非非想處。身證想受滅。問曰。何故諸
禪〈此指初、二、三、四禪〉中不說過一切。無色定中不說滅耶。答曰。我說諸禪定
中皆有覺觀喜樂等法。是故不說過一切也。問曰。無邊虛空處有色心。此事已明。故
無色中亦不應說過一切。答曰。若入無邊虛空定中。得脫色心。而不得脫覺觀等法。
復有人言。若說過、滅、沒。皆義一而異名。又無色中定心堅固。下地中心為散亂所
壞。是故不說過一切。問曰。若俱說有刺棘謂色相等。何故說心堅固耶。答曰。雖俱
說刺棘亦名第四禪為無動。如是無色定中定力大故。得名堅固。問曰。學人不應得滅
盡定。以未過一切非想非非想處故。答曰。學人能見非想非非想處一切行滅。但未能
令不生。故得說過。

此滅盡定品第一百七十一中說,滅盡定是指過一切非想非非想處,身證想受滅。

有人誤會無邊虛空處有色心,所以無色中亦不應說過一切。但答者說。若入無邊虛空
定中,既使得脫離色心,但仍然有不得脫有覺觀等法。在無色中定,因定心堅固,乃
然有厭下地中心為散亂所壞之心,是故不說過一切。學人〈或許是三果有學聖者〉能
見非想非非想處一切行滅,但未能令不生,所以稱為「過」。

另此滅盡定品中說:滅定二種,一者諸煩惱盡、二煩惱未盡。煩惱盡者在解脫中,煩
惱未盡者在次第中。一滅煩惱故名滅定,二滅心心數法故名滅定。滅煩惱是第八解脫
,亦名阿羅漢果。阿羅漢果名滅一切想令不復生,此中雖滅諸想,有餘結故不能令更
不生。

也就是說滅定有二種,一者、依〈慧解脫〉「無明觸受滅」,諸煩惱盡故名滅定,阿
羅漢果的滅定指此。二者、未〈慧解脫〉於次第中說想受滅、滅心心數法亦名滅定,
學人〈初果、二果、三果有學聖者〉的滅定指此。

另此滅盡定品中說:問曰。若行者以九次第定能滅心者。須陀洹等雲何能證心滅法耶
。答曰。九次第中滅名為大滅。若人善修諸禪定。道心力強故能得此滅。若無斯力則
但有滅。不能如是為大力故。說次第定。餘處亦有心滅。如第四禪中能滅心心數法入
於無想。初禪等中何故無滅。又餘處亦應有滅心義。如經中說。須陀洹等皆能證滅。
但心滅名滅。更無餘法滅。故知離此九地亦有心滅。

此品中說:第九次第定的滅盡定是大的滅盡,要人善修諸禪定,道心力非常堅強才能
得此大滅。不能為道心力非常堅強,則只能證次第滅盡定。第九次第外,餘處〈指某
些禪定〉也有〈心滅〉的滅定,所以第四禪中能滅心心數法入〈無想定〉。而此品中
有一句:「初禪等中何故無滅。又餘處亦應有滅心義。」是否應解釋為「初禪並不能
有滅定,而其他的禪定,則有滅心的〈滅定〉義。」

  如果可如此解釋,那麼由此滅盡定品第一百七十一中這一段可說:『除了前面所提
入非想非非想定或滅受想定能達到入第九次第定〈滅盡定〉,連第四禪及以上的無色
定也能〈入滅定〉,甚至連除了初禪以外,二禪以上也能〈入滅定〉,只是此只是所
謂〈心滅的滅定〉,非〈大滅〉的滅定〉。』

 而在經中說:「須陀洹等皆能證滅,但是只心滅的滅定,而無其他法滅〈指煩惱滅
,如色想、無色想、貪噌、漫、掉、無明滅〉。因此由此段可知初果、二果、三果〉
皆能證滅,但是為心滅的滅定。

    此段又說:「故知離此九地亦有心滅。」,也就是除了第九地外,是還有心滅的
滅定。

另此滅盡定品中說:問曰。若滅盡定能滅一切心心數法。何故但說想受滅耶。答曰。
一切心皆名為受。是受二種。一想受。二慧受。想受名有為緣心。以想行假名法中故
。假名二種。一因和合假名。二法假名。是故一切有為緣心皆名為想。慧受名無為緣
心。是故若說想受滅者。則為說一切滅。

此段中說:一切心皆名為受,也就是「受」包括一切心心數法。而這「受」有二種。
一、想受,二、慧受。想受名有為緣心。慧受名無為緣心。而滅盡要滅去的是一切有
為緣心的想受,而非無為緣心的慧受。如連無為緣心的慧受亦滅,就如六祖壇經說:
一念絕即死。

另此滅盡定品中說:滅有二種。色滅心滅。或色滅非心。如無色中。或心滅非色。如
入滅定。或色心俱滅。如斷相續時。汝言入滅盡定不名死者。是人命熱。不滅死者三
事都滅。是則為異。又此人因命熱故心能更生。死者不爾。汝言若滅心還生則無解脫
。是事不然。所以者何。入泥洹者。先業所受命熱識滅不期更生。此人命熱不滅。先
期心生。如滅盡定品中說。入滅盡定者。因是六入及身命故還能起。是故心能更生。
入泥洹者心更不生。故知此定無心。

滅有二種,有色滅心滅,或色滅非心。如無色定中,或許色滅而非心滅。如入滅定,
或許色心俱滅。如斷相續心時,你說滅盡定時並不是個死者。這人有命、熱不滅,而
死者是三事〈命、熱、識〉都滅,這就是它們的差異。又此入滅盡定人因命、熱,所
以心能重新生,死者就不是這樣。你說若滅心還生則無解脫,其實不是這樣。為何如
此?入「泥洹」者,先前業受〈指心〉,因命、熱、識皆滅,不期望更有生。此入「
滅盡定」人,命、熱不滅,原先期朢心而有生。像滅盡定品中說,入滅盡定者,因位
有六入處及身、命,故還能再生起,所以心能重新生起。而入泥洹者,心便不重新生
起,所以知到此定是無心。

總結:〈滅定〉包括了一,大滅,二,次第滅。因此有學人所得雖也叫〈滅定〉,但
非真實的滅,是屬於〈次第滅〉的〈滅定〉。阿羅漢入此滅定,能為一切事訖,才是
〈大滅〉的〈滅定〉也才叫得第九次第定〈滅盡定〉。要入〈滅定〉是有其先決條件
,首先是要以無漏法攝。但不一定要具解脫的阿羅漢或三果。已證初果〈已斷三結的
聖者〉以上的有學聖者,或許無法證大滅〈滅心心數法的心滅、及貪、噌、色想、無
色想、慢、掉、無明的煩惱滅的滅定〉,但可入〈心滅〉的〈次第滅〉的滅定。且要
入〈滅盡定〉,不一定要達非想非非想處定,無所有處定也能達到入第九次第定〈滅
盡定〉。第四禪及以上的無色定也能〈入滅定〉,甚至連除了初禪以外,二禪以上也
能〈入滅定〉,只是此是所謂〈心滅的滅定〉或稱〈次第滅〉的滅定,非〈大滅〉的
滅定或不叫真正〈滅盡定〉。』

甚至不要很深的禪定,只要具備二禪以上但要具備無漏智慧亦有機會入〈滅受想定〉
。只是配合慧解脫的無漏智慧程度,依其禪定的深淺,證得的滅盡定有三品。即下品
修者,於現法退,不能速疾還引滅盡定現前。中品修者,雖現法退;然能速疾還引現
前。上品修者,畢竟不退。四果阿羅漢及有學三果聖者,能入此上品滅盡定。有學三
果聖者,入此上品滅盡定叫做不還身證。無學聖者四果阿羅漢,入此上品滅盡定,叫
做俱分解脫。但無學聖者四果阿羅漢,能自由的入滅盡定。有學聖者〈或許只指三果
〉得九次第定〈滅受想定〉,並不能說滅盡一切〈指心滅、煩惱滅〉,因為祂們不能
自由入諸禪定,只叫做慧解脫。若能入諸諸禪定,而得滅盡一切〈指心滅、煩惱滅〉
,是名身證〈滅受想定〉;若二者俱得〈慧解脫、能入諸禪定〉,這叫俱解脫。

而慧解脫阿羅漢或有學三果聖者,亦有可能入下品或中品滅盡定。就是能入此下品滅
盡定,但退了不容易即入身證滅盡定,或中品滅盡定,雖現法退;然能速疾還引現前
。

可見聖者〈三果以上〉入滅盡定不只在「非想非非想處」可入,「無所有處」也可入
滅盡定。入滅盡定也不一定只阿羅漢可入,有學〈三果〉亦可入。只要不再貪著「非
想非非想處」、「無所有處」,而以「無所得」、「無所貪著」及「欲暫時住寂靜住
」,首先以息想的作意,使諸心心所法止息、息滅,可依種種方便而入滅盡定。

唯識論也指出,滅盡定無論是無學〈四果阿羅漢〉、或有學聖〈也許只指三果有學聖
者〉,已經調伏或離「無所有定」的貪著,或仍然有非想非非想處定的上貪著或沒有
此貪著;由止息想作意為先,令不恆行、恆行染污心心所滅,此便可入滅盡定。【註
:此「不恆行心心所」指的就是六識(分別意識),「恆行心心所」指的就是七識﹝末
那識﹞,而﹝末那識﹞就是〈有我執的識)】。

一般於此非想非非想處或無所有處捨離入「滅定」,可稱大滅的滅盡定或「解脫中滅
」。非於此非想非非想處或無所有處捨離入「滅定」,可稱次第中滅的滅定。「次第
中滅」說的是「滅定」;有學〈三果或許也包括初果、二果、有學聖者〉的諸次第中
滅尚不能依〈慧解脫〉,指的是心心數法滅為「次第中滅的滅定」,不一定能入諸深
禪定。四果阿羅漢為解脫〈慧解脫〉指解脫中滅,名諸煩惱滅,為「無明觸受滅」,
得諸禪定,則能得入諸深禪定。

滅亦說有二種,即色滅心滅,或色滅非心。如無色定中,或許色滅而非心滅。如入滅
定,或許色心俱滅。

依成實論「滅盡」要滅盡三種心,也就是假名心、法心、空心。滅假名心,要以多聞
佛說正法因緣智滅,或以內正思惟因緣智滅。滅法心,要以空性智在煖等法中滅。滅
空心,要入滅盡定滅。連相續心皆滅則入無餘泥洹。可見要滅盡此三種心的前題,是
要緣佛說無為法入。

「滅盡」有二處,一,入無心定中滅,二,入無餘泥洹,斷相續時滅。依緣起法,因
緣滅故此心則滅,無心定中,以緣滅故滅,因此入無心定中可滅心心數法,業煩惱集
止息。而入無餘泥洹,則也斷相續心,是人具足無我,故業煩惱滅。無漏正見燒盡諸
相,令無有餘,如劫火燒地等無餘。

「解脫中滅」說的是無明「觸受滅」。有學聖者〈三果〉得此〈滅定〉,並不能說滅
盡一切,因為祂們不能自由入諸禪定,只叫做〈心滅的滅定〉。四果阿羅漢能入諸禪
定,而得滅盡,是名身證;二俱得〈慧解脫、能入諸禪定〉,名俱解脫。若要真正要
說行者得滅盡,則要一切事訖〈指心滅、煩惱滅〉。而滅盡要滅去的是一切有為緣心
的想受,而非無為緣心的慧受。如連無為緣心的慧受亦滅,就如六祖壇經說:一念絕
即死。

能入滅盡定者,無心與死有何差別?「死者是命、熱、識三事都滅。入滅盡定者只心
滅,而命、熱仍不離於身,又此入滅盡定人因命、熱,所以心能重新生,死者就不是
這樣。入泥洹〈無餘涅磐〉者,先前業受〈此指心〉,因命、熱、識皆滅,「不期望
」更有生」,而入〈無餘涅磐〉。此入滅盡定人,命、熱不滅,原先「期朢」心而有
生,而暫入〈滅盡定〉。像滅盡定品中說,入滅盡定者,因位有六入處及身、命,故
還能再生起,所以心能重新生起。而入泥洹者,心便不重新生起。

而另一與〈滅盡定〉同稱為「無心定」的四禪天的「無想定」,是「有學聖者」不入
的定,「無學聖者阿羅漢」也不入的定。因為此「無想定」只是以非常寂靜為安住,
不能證得所未證得諸勝善法〈指證智慧〉,因為是停留在誑幻的處所。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最近獅子吼比較少人討論
#2
@Facebook
成實論是代表經量部的說法,此派是最後成立,從一切有部分出
Mon Jul 22 20:13:21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最近獅子吼比較少人討論
#3
@Facebook
謝謝周兄認真的研究及分享。這議題或許可以將經、論中所載分開整理,畢竟這議題
實在太深了 :-)

以下是阿含經中所載,從獅子吼站的讀經版錄出,提供作比對參考:

[死亡與入滅盡定的差別] <中阿含、五十八、九、二一○>

<<<<<<<<<<<<<<<<<<<<<<<

若死及入滅盡定者。有何差別

法樂比丘尼答曰。死者壽命滅訖。溫暖已去。諸根敗壞。比丘入滅盡定者壽不滅訖。
暖亦不去。諸根不敗壞。若死及入滅盡定者。是謂差別

>>>>>>>>>>>>>>>>>>>>>>>

[入滅盡定及入無想定的差別] <中阿含、五十八、九、二一○>

<<<<<<<<<<<<<<<<<<<<<<<

若入滅盡定及入無想定者。有何差別

法樂比丘尼答曰。比丘入滅盡定者。想及知滅。入無想定者。想知不滅。若入滅盡定
及入無想定者。是謂差別

>>>>>>>>>>>>>>>>>>>>>>>

[從滅盡定起及從無想定起的差別] <中阿含、五十八、九、二一○>

<<<<<<<<<<<<<<<<<<<<<<<

若從滅盡定起及從無想定起者。有何差別

法樂比丘尼答曰。比丘從滅盡定起時。不作是念。我從滅盡定起。比丘從無想定起時
。作如是念。我為有想。我為無想。若從滅盡定起及從無想定起者。是謂差別

>>>>>>>>>>>>>>>>>>>>>>>

[滅盡定的一些現象] <中阿含、五十八、四、二一○>

<<<<<<<<<<<<<<<<<<<<<<<

「有三法生身死已,身棄塚間,如木無情。云何為三?一者壽,二者暖,三者識,是
謂三法生身死已,身棄塚間,如木無情。」

... ...

「若死及入滅盡定者,有何差別?」

法樂比丘尼答曰:「死者壽命滅訖,溫暖已去,諸根敗壞。比丘入滅盡定者壽不滅訖
,暖亦不去,諸根不敗壞。若死及入滅盡定者,是謂差別。」

... ...

「若入滅盡定及入無想定者,有何差別?」

法樂比丘尼答曰:「比丘入滅盡定者,想及知滅;入無想定者,想知不滅。若入滅盡
定及入無想定者,是謂差別。」

... ...

「若從滅盡定起及從無想定起者,有何差別?」

法樂比丘尼答曰:「比丘從滅盡定起時,不作是念:我從滅盡定起。比丘從無想定起
時,作如是念:我為有想?我為無想?若從滅盡定起及從無想定起者,是謂差別。」

... ...

「比丘入滅盡定時,作如是念:我入滅盡定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比丘入滅盡定時,不作是念:我入滅盡定。然本如是修習心,以
是故如是趣向。」

... ...

「比丘從滅盡定起,作如是念:我從滅盡定起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比丘從滅盡定起時,不作是念:我從滅盡定起。然因此身及六處
緣命根,是故從定起。」

... ...

「比丘從滅盡定起已,心何所樂?何所趣?何所順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比丘從滅盡定起已,心樂離、趣離、順離。」

>>>>>>>>>>>>>>>>>>>>>>>

[入出滅盡定的一些現象] <中阿含、五十八、四、二一一>

<<<<<<<<<<<<<<<<<<<<<<<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比丘入滅盡定時先滅何法?為身行?為口、意行耶?」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比丘入滅盡定時,先滅身行,次滅口行,後滅意行。」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比丘從滅盡定起時,先生何法?為身行,口、意行耶?」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比丘從滅盡定起時,先生意行,次生口行,後生身行。」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比丘從滅盡定起時觸幾觸?」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比丘從滅盡定起時觸三觸。云何為三?一者不移動觸,二者無
所有觸,三者無相觸。比丘從滅盡定起時觸此三觸。」

>>>>>>>>>>>>>>>>>>>>>>>

[滅盡定的各現象] <雜阿含、二一、五六八>

<<<<<<<<<<<<<<<<<<<<<<<

若死.若入滅盡正受。有差別不?

答:捨於壽暖。諸根悉壞。身命分離。是名為死;滅盡定者。身.口.意行滅。不捨
壽命。不離於暖。諸根不壞。身命相屬。此則命終.入滅正受差別之相。

復問:尊者。云何入滅正受?

答言:長者。入滅正受。不言。我入滅正受。我當入滅正受。然先作如是漸息方便。
如先方便。向入正受。

復問:尊者。入滅正受時。先滅何法。為身行.為口行.為意行耶?

答言:長者。入滅正受者。先滅口行。次身行.次意行。

復問:尊者。云何為出滅正受?

答言:長者。出滅正受者亦不念言。我今出正受。我當出正受。然先已作方便心。如
其先心而起。

復問:尊者。起滅正受者。何法先起。為身行.為口行.為意行耶?

答言:長者。從滅正受起者。意行先起。次身行。後口行。

復問:尊者。入滅正受者。云何順趣.流注.浚輸?

答言:長者。入滅正受者。順趣於離.流注於離.浚輸於離。順趣於出.流注於出.
浚輸於出。順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輸涅槃。

復問:尊者。住滅正受時。為觸幾觸?

答言:長者。觸不動.觸無相.觸無所有。

復問:尊者。入滅正受時。為作幾法?

答言:長者。此應先問。何故今問。然當為汝說。比丘入滅正受者。作於二法。止以
觀。

>>>>>>>>>>>>>>>>>>>>>>>>

註:搜尋「滅盡定」可見其餘阿含經的相關記載,此段特別有提到出滅盡定是隨先前
設之方便心而出。
Tue Jul 23 23:40:12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最近獅子吼比較少人討論
#4
@Facebook
謝謝邱師兄,提供如此豐富的經上有關滅盡定的資料。順便問一下•獅子吼討論網站
是否已正式關閉?

好!正式談到主題。邱師兄您所提供的豐富經文資料,都在說明滅盡定與死亡、滅盡
定與無想定的差別及滅盡定如何出定。我也知道本討論區或許仍然保持以經、律為討
論。但是在經、律上,我才粗學淺沒有找到相關的經、律以足以回答我在前篇所提及
的前題疑問──「滅盡定又稱第九次第定或滅受想定,或經中有稱阿羅漢能入滅盡定
而涅磐。那麼是否要修到非想非非想定才能達到入「第」九次第定〈滅盡受〉?或是
只有俱解脫的阿羅漢才能入九次第定〈滅受想定〉?其他有學〈初果、二果、三果〉
甚至慧解脫阿羅漢是否也能入〈滅受想定〉?」,但在瑜伽、唯識、成實論….許多
論中似乎可找到前題疑問的答案及支持我的論點。

我也希望邱師兄或諸位大德,能在經、律中幫我找出明確的經文來回答問題及支持我
的論典或指導改正我可能論點的錯誤。

其實我要表達的論點很簡單:

1. 不一定要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定,才能入滅盡定,在無所有處定也可以入滅盡定,
只要是依無為緣,離無所有處貪,不須經過非想非非想處定,也可以入滅盡定。

2. 聖者所修的九次第定〈滅定〉與外道所修的四禪八定有所不同。不同處在佛弟子
所修的九次第定〈滅定〉是依無為緣,也就是要以無漏法攝。而外道所修的四禪八定
是依有為緣,也就是不以無漏法攝。就以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內所說的修法,繫緣止
、制心止、體真止。外道所修的四禪八定應該尚在使用繫緣止、制心止的方法階段,
而聖者修的九次第定〈滅定〉應該是體真止修法。也就是兩者所緣不同,致使在同是
達到四禪八定的各各境界,所能開發的解脫智慧有、無會有所不同。以外道所修的四
禪八定即使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定,可能一點也不具無漏的解脫智慧,也可能具少智少
慧,也無法證第九次第定。聖者修的九次第定〈滅定〉則可不依外緣,直接可依無為
緣、體真止、緣空性智,觀諸所有五蘊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
我,以此所緣入四禪八定甚至能入第九次第定〈滅盡定〉。

3. 聖者所修的的定才叫九次第定〈滅定〉或〈滅定〉,而其要入〈滅定〉是有其先
決條件,首先是要以無漏法攝,所以要已證初果〈已斷三結的聖者〉以上的有學或無
學聖者才能入。九次第定〈滅定〉包括了一,大滅,二,次第滅。因此有學人所得雖
也叫〈滅定〉,但非真實的滅,是屬於〈次第滅〉的九次第定〈滅定〉,非「第」九
次第定〈滅盡定〉。阿羅漢入此滅定,能為一切事訖,才是〈大滅〉的〈滅定〉也才
叫得「第」九次第定〈滅盡定〉。

4. 證得的滅盡定有三品。即下品修者,於現法退,不能速疾還引滅盡定現前。中品
修者,雖現法退;然能速疾還引現前。上品修者,畢竟不退。四果阿羅漢及有學三果
聖者,能入此上品滅盡定。有學三果聖者,入此上品滅盡定叫做不還身證。無學聖者
四果阿羅漢,入此上品滅盡定,叫做俱分解脫。但無學聖者四果阿羅漢,能自由的入
滅盡定。有學聖者〈三果〉得九次第定〈滅受想定〉,並不能說滅盡一切〈指心滅、
煩惱滅〉,因為祂們不能自由入諸禪定,只叫做慧解脫。有學聖者〈三果〉也有可能
入中品、下品的第九次第定〈滅盡定〉。有學聖者〈初果、二果〉則能,依無為緣、
體真止、緣空性智,觀諸所有五蘊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
以此所緣入四禪八定,入次第中滅、心滅的九次第定〈滅定〉,或可依種種方便而入
第九次第定〈滅盡定〉。使不僅在初果已斷三結外,進而使貪、噌薄,入二果,使貪
、噌斷,入三果,斷色愛、無色愛、無明、慢、掉,直趣阿羅漢果。

5. 〈滅定〉包括所謂〈心滅的滅定〉或稱〈次第滅〉的九次第地定的〈滅定〉,及
稱「第」九次第地定〈滅盡定〉的〈大滅〉的滅定。九次第地的定的〈次第滅〉不叫
真正「第」九次第地定〈滅盡定〉。』
Wed Jul 24 09:52:45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最近獅子吼比較少人討論
#5
@Facebook
先回答一下,獅子吼網站討論區還在,只是近期台大該大樓電源不穩,導致偶爾就會
網路斷掉。不過目前www界面在搬新主機後無法發文,得用 telnet 界面才能發文,
還在找原因。
Wed Jul 24 09:57:11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最近獅子吼比較少人討論
#6
@Facebook
邱兄所提的經文,剛好也證明某些法師的講法,佛教沒所謂的"無色界"
Wed Jul 24 22:45:42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最近獅子吼比較少人討論
#7
@Facebook
http://www.ss.ncu.edu.tw/~calin/article2008/2e.pdf
Wed Jul 24 23:02:59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最近獅子吼比較少人討論
#8
@Facebook
http://www.fodian.net/nanchuan/LiberatedbywisdominChineseCanon.pdf
Wed Jul 24 23:08:47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最近獅子吼比較少人討論
#9
@Facebook
謝謝喬瑟夫師兄提供很好資料•或許你的意思,是指無色界缺聖慧眼,猶如昏闇,故
佛教非以無色界為勝。您下「佛教沒所謂的"無色界"」此語,容易引起誤會以為佛教
持"無色界"的斷滅見。
Thu Jul 25 09:49:40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最近獅子吼比較少人討論
#10
@Facebook
同意周兄所說,佛教的記載有無色界,就像有三惡道般,喬兄所指應該是「佛教不以
無色界為勝、無色定不是必要的」 :-) 另外,關於慧解脫的論文,個人看過後覺得
說穿了還是見仁見智,溫居士的分析最後還是根據其師長的見解來為文,光就經據難
以下定論。
Thu Jul 25 10:36:34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最近獅子吼比較少人討論
#11
@Facebook
不是,那來的無色界?外道的說法才有無色界
Thu Jul 25 11:24:24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最近獅子吼比較少人討論
#12
@Facebook
可能要請喬兄再詳述一下意指為何,或是根據為何?我印象中您先前篇的二篇論文都
沒有否認無色界的存在。至於《阿含經》講到無色界及無色定的內容則非常多,茲每
經各舉一例:

《雜阿含經》卷17:「尊者阿難告瞿師羅長者:「有三界。云何三?謂欲界、色界、
無色界。」(CBETA, T02, no. 99, p. 118, a11-12)

《中阿含經》卷47〈3 心品〉:「阿難!見三界知如真,欲界、色界、無色界。」
(CBETA, T01, no. 26, p. 723, b28-29)

《增壹阿含經》卷20〈28 聲聞品〉:「若法在世者,便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
天在於世間。若法在世者,[3]便有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
支佛果、佛乘便現於世。」(CBETA, T02, no. 125, p. 653, a7-11)

《長阿含經》卷9:「云何三知法?謂三[11]出要界:欲出要至色界,色界出要至無
色界;捨離一切諸有為法,彼名為盡。云」(CBETA, T01, no. 1, p. 53, b2-4)
Thu Jul 25 12:13:15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最近獅子吼比較少人討論
#13
@Facebook
本來我不想把本議題岔開,但我還是提一下

喬瑟夫師兄:

在您所提供的《阿含經》的成佛之道 林崇安(1997)資料不是也承認有「無色界」
:引文如下:

。五苦指(一)三種不正尋思 9 及三界愛,如同灰河之水,(二)內外六處,如極
熱兩岸,(三)欲界諸苦如刺在下方,(四)色界缺慧眼,猶如盲冥,處在其中,(
五)無色界缺聖慧眼,猶如昏闇,居在其上。

及您提供的漢譯《阿含經》與阿毘達磨論書?的「慧解脫」

—以《雜阿含.須深經》為?心—?

中華佛學研究所研究生 溫宗?

也談到「無色界」如下:

在《雜阿含》?936 經?提到?種聖者,同時給予明確的定義,其?關於「慧解脫」、「
俱解脫」以及「身證」的定義如?:聖弟子於佛一向淨信,於法、僧一向淨信,於法
利智、出智、決定智,八解脫具足身作證,以智慧見有漏斷,知如是聖弟子不趣地獄
、畜生、餓鬼,不墮惡趣,說阿羅漢俱解脫。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
,乃至決定智慧,不得八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然彼知見有漏斷,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
,乃至慧解脫。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八解脫自作
證具足住,而不見有漏斷,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身證。從?,可以看出?述?種
聖者的定義是可對比的。我們看到「我們看到「俱解脫」與「慧解脫」的差別在於前
者是「?解脫具足身作證」而後者是「不得?解脫身作證」,其餘的描述皆相同:知道
?漏煩惱已斷,不生惡道。而俱解脫與身證的差別則是前者「以智慧見,?漏斷知」而
後者卻是「不見?漏斷」,但?者都得?解脫。

而其中的八解脫指的是,(一)內有色想、觀諸色、解脫內心對色有執取,透過不淨
觀,離開對一切色的執取。

(二)內無色、觀外色、解脫內心對於色的執取已經解脫,但仍要繼續對外色觀不淨
,以達到對於色完全不執著而且保任的狀態。

(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淨解脫即觀一切清淨;身作證是見全身如透明水晶;
具足住是證量圓滿;即透過一切清淨而身心清淨。

(四)空無邊處解脫即空無邊處具足住解脫;也就是滅除了有對的色想,修空無邊處
的行相而得到成就,安住於空無邊處天。

(五)識無邊處解脫即識無邊處具足解脫;也就是棄除空無邊的心念,修識無邊之相
而得到成就,安住於識無邊處天。

(六)無所有處解脫即無所有處具足住解脫;也就是棄除識無邊處的心念,修無所有
之相而得到成就,安住於無所有處天。

(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即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解脫;也就是棄除無所有的心念而
得到成就;安住於非想非非想處天。

(八)滅受想、身作證、具足住、解脫超越了非想非非想,也就是棄除受想,滅除一
切心之心所法,證入滅盡定,亦即滅受想定。

不也都有「無色界」?
Thu Jul 25 12:54:13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最近獅子吼比較少人討論
#14
@Facebook
阿那含果稱為不還,請問那含果有在無色界嗎?
Thu Jul 25 13:15:56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最近獅子吼比較少人討論
#15
@Facebook
不來亦不去
Thu Jul 25 13:17:32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最近獅子吼比較少人討論
#16
@Facebook
可能還是要請喬瑟表明這麼說的依據來源為何,例如根據何經律或是哪位法師所述? 
至於「阿那含果有在無色界嗎」跟此討論無關,像初果以上就不會入三惡道了,但這
不代表在世俗諦上三惡道不存在(之前我即提過)。至於「不來亦不去」和這討論也
無關,行走六道都能不來亦不去,不因無色界與否而有差別 :-) 有人一輩子不會到
美國也沒有須要到美國,不代表美國不存在呀。
Thu Jul 25 13:25:27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最近獅子吼比較少人討論
#17
@Facebook
我找不到根據,我找好久,但阿含經有無色界的定義嗎?
Thu Jul 25 13:44:35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最近獅子吼比較少人討論
#18
@Facebook
這樣子與四果沒關係,那討論滅盡定有義意嗎?
Thu Jul 25 13:46:59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最近獅子吼比較少人討論
#19
@Facebook
問題是:沒人知道你為什麼突然提出無色界,對嗎?
Thu Jul 25 19:06:46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最近獅子吼比較少人討論
#20
@Facebook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461.htm   爾時,尊者阿難即說偈言:

「曉了於欲界,色界亦復然,捨一切有餘,得無餘寂滅。

於身和合界,永盡無餘證,三耶三佛說,無憂離垢句。.....請問?曉了於欲界,色界
亦復然,捨一切有餘=無色界嗎?
Thu Jul 25 20:57:23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最近獅子吼比較少人討論
#21
@Facebook
於身和合界,永盡無餘證....於身和合界是無色界嗎?
Thu Jul 25 21:00:19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最近獅子吼比較少人討論
#22
@Facebook
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181.htm  這篇應該夠了,,,,,,,尊者阿難白曰:

「世尊!如是,比丘智慧非愚癡。世尊!云何比丘知界?」

世尊答曰:

「阿難!若有比丘見十八界知如真: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
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
界,阿難!見此十八界知如真。復次,阿難!見六界知如真:地界、水界、火界、風
界、空界、識界,阿難!見此六界知如真。......
Thu Jul 25 21:15:08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最近獅子吼比較少人討論
#23
@Facebook
回喬瑟夫,無色界是在修行過程中,尤其是定力高的修行人中,容易和涅槃混淆的過
程。實際上,佛陀在悟道前曾經跟著外道仙人習定,就是學到無色定,而這些仙人都
以為已證涅槃了。因此佛陀剛悟道時,最早想先分享四聖諦的不是五比丘,而是他先
前已證無色定的老師們,這些老師只要一點撥就可以證阿羅漢了,可惜這些老師都早
幾天壽終了,後來才遇到五比丘,經佛指點後證阿羅漢。

無色定的境界會讓絕大多數人分不清和涅槃有什麼不同,甚至佛陀當時的弟子也會遇
到這種情況,因此佛陀說的「我」見並不只有這個臭皮囊而已,有許多人以為「無我
」了,其實只是執著在「捨」上或是以無色為我:

《雜阿含經》卷43:「當無色,是則為愛。當有想,是則為愛;當無想,是則為愛;
當非想非非想,是則為愛。愛故為病,愛故為癰,愛故為刺。若善思觀察愛生苦者,
當多住離愛心,正念正知。」(CBETA, T02, no. 99, p. 312, a18-22)

因此佛陀教導弟子:

《雜阿含經》卷10:「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
無明。」(CBETA, T02, no. 99, p. 70, c6-7)

《雜阿含經》卷31:「如四禪,如是四無色定,亦如是說。」(CBETA, T02, no. 99,
p. 220, b7)

再者,有問到「無色界與四果沒關係,那討論滅盡定有意義嗎?」

初果以上聖者不入三惡道,佛陀為什麼要反覆再三提三惡道?因為那些是在修行過程
中容易遇到的狀況甚至歧路,歧路不講清楚,不知道多少人又誤以為證得涅槃實非涅
槃。

在家的日常生活和四果沒關係,那為什麼佛陀時常教導在家弟子要妥善理財營生行於
正道?因為在家弟子如果連生活都不能自理,解脫恐怕又更難了些。

佛陀在阿含經中就講過的義理,遠遠多於現在許多人以為讀過的經典,甚至一語帶過
宇宙是「一時而生」這樣的現象(而不是由上帝創世七日而生),這些都是真知灼見
,在各層面也有其作用及意義。
Thu Jul 25 21:18:11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最近獅子吼比較少人討論
#24
@Facebook
不太確定喬兄引用「比丘知界」這一段是有何用意?該經再下一段經文就講到無色界
了。《中阿含經》卷47〈3 心品〉:「復次,阿難,見三界知如真,欲界、色界、無
色界。」(CBETA, T01, no. 26, p. 723, b28-29)
Thu Jul 25 21:22:36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最近獅子吼比較少人討論
#25
@Facebook
「捨一切有餘」白話說就是捨下剩下的一切,欲界以外、色界以外,剩下的是什麼?
無色界。?大剛兄我懷疑這句話?但我也不能證明你說的是對或錯!  ^^
Thu Jul 25 21:26:14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最近獅子吼比較少人討論
#26
@Facebook
阿含經提到無色界的地方很多,或許喬兄沒注意到,提醒一下,不只是「無色」這個
詞,包含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以及這些詞的異譯)有很多相關
的記載和探討,不過對於沒到無色定的人,通常有看也沒有懂就是了 :-) 但對於剛
好在那狀態的人,這些經文就是入畜道還是證阿羅漢的關鍵差別了。
Thu Jul 25 21:28:14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