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台語與佛典: 一場輝煌的盛典:4/14-4/18 佛學研討會
#1
@Facebook
請問各位法友先進大德,除了印順導師,原始佛教會中道僧團的隨佛法師,慈善精舍的
果儒法師,漢邦文教基金會的吳老擇居士,高雄正信佛青會的莊春江居士以及"台語與
佛典"部落格格主,是否還有推薦的跨文本(梵.漢.巴)及早期佛典(相應阿含.相應部
)對讀的善知是可供學習? 個人對於鳩摩羅什於相應(錯譯為雜)阿含的譯本有愈來愈
多的問題希望求證,但不知國內國內是否還有佛學院的教授可參訪請教學習?        
                                                                          
                                          

                                                                          
                                                         "也就是說,不同的
字在漢譯中會被譯成相同的字詞,在經文詮釋過程裡,未能對照印度文本而純粹從漢
字「望文生訓」,勢必會冒相當的風險,例如,三十二相的相字其實和「我相、人相
、眾生相、壽者相」的「相」字不同。而「色受想行識」的想,是和「我相、人相、
眾生相、壽者相」的「相」字同一個字。但是經由一番論證之後,左教授認為鳩摩羅
什的譯文刻意地將「sa?j??」譯為「想 」,將「lak?a?a」譯為「相」。這下子,華
人學者一片嘩然。"                                     


台語與佛典: 一場輝煌的盛典:4/14-4/18 佛學研討會,側記左冠明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401卷-第600卷)》卷577:「若菩薩摩訶薩有法想轉,彼即應有我執」(CBETA, T07, no. 220, p. 980, c22-23)

Fri Apr 19 15:42:21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台語與佛典: 一場輝煌的盛典:4/14-4/18 佛學研討會
#2
@Facebook
法友的問題我有一些疑問:^_^

1. 我印像中,鳩摩羅什法師好像沒有翻譯阿含經?

2. 鳩摩羅什的金剛經譯文是刻意地將「sa?j??」譯為「相」而非法友所說的「想」
?

3. 可否請法友說說這個問題的重要性,翻譯成「想」和「相」意義上的差別在哪裡
?會造成什麼後果?
Fri Apr 19 15:54:21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台語與佛典: 一場輝煌的盛典:4/14-4/18 佛學研討會
#3
@Facebook
1. 抱歉,您說的對,相應(雜)阿含的漢譯者應為求那跋陀羅而非鳩摩羅什,是我弄錯了
. 2. 若該部落格所引述的教授推論為真,鳩摩羅什在諸多譯經中譯聞不一致的問題將
會浮現,包括將金剛經「sa?j??」譯為「相」而非「想」 3. 想請教法友:不知目前漢
意的相應(誤譯為雜)啊韓是否也有一樣或類似的問題? 因為這會涉及如何解讀修行次
第如何解脫生死的問題...
Fri Apr 19 16:02:45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台語與佛典: 一場輝煌的盛典:4/14-4/18 佛學研討會
#4
@Facebook
如法友所說,阿含經中「無相三昧」偶爾也翻譯成「無想三昧」、「無想心三昧」。
不過這些詞都是專有名詞,在經文中有明確的定義,專有名詞應該要由經文中去推求
他的意義,而不是從「字面」去推想他的意思。

例如「無相三昧」、「無相心三昧」、「無想三昧」、「無想心三昧」都是同一個意
思。但其意義,不管是用「相」字或「想」字去推求,都不能得出精確意涵。應該從
經文的定義去了解。在阿含經中「無相三昧」定義是:

「云何為無相三昧?謂:聖弟子於一切相不念,無相心三昧身作證,是名無相心三昧
。」

從定義我們馬上就可以掌握到語義。而我們也可以了解翻譯成「想」是著重在「不念
」的意思。翻譯成「相」是著重在一切「相」的意思。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譯者翻
譯時,著重的意涵不同,在用字上有所取捨而已。
Fri Apr 19 16:36:50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台語與佛典: 一場輝煌的盛典:4/14-4/18 佛學研討會
#5
@Facebook
另外,將「想」翻譯成「相」應該不是如會議中所言,中文古字「想」通於「相」。
也不是抄經者「想」、「相」不分,而是比較接近 Cheng Soon Lee 所說的直譯與意
譯的差別。容我說明一下:

在佛學的範疇中,「想」和「相」是關係非常密切的兩個字。「想」指的並不是思考
。而是取相的作用,也就是在心中現起一種概念或形相。所以「無我想」就是不在心
中現起「自我的概念」或「自我的形相」,所以譯為「無我相」在意義上來說也是十
分貼切的。
Fri Apr 19 17:04:20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台語與佛典: 一場輝煌的盛典:4/14-4/18 佛學研討會
#6
@Facebook
鳩摩羅什譯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1:「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
......心取相....想心所的功能沒錯
Fri Apr 19 20:02:03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台語與佛典: 一場輝煌的盛典:4/14-4/18 佛學研討會
#7
@Facebook
在沒參與「台語與佛典」版主所說的那場研討會的情況下,就其版上的文字敘述,似
乎是以現今可考的梵文資料來糾訂古譯漢文的情狀。就我的認知,以目前的考證水平
,誰敢提出鳩摩羅什或玄奘翻譯的某經某論在定稿時的真實樣貌?所以當今若有學者
說「古來某某大師錯了」——這樣的大標題,很難令我肯定說是真知灼見,但引發騷
動、吸引讀者目光的作用是可以想見的。

漢譯佛典一代又一代傳抄以及印刷的「累進誤差」深遠影響後世,也就是我們現在眼
睛所能看到的本子大都不能完全據以為實;大骨架還不致離譜,但細微處最好只做參
考。——這個心得來自我於 2006 年對鳩摩羅什所譯《金剛經》「即」、「則」兩字
做了一點小小功課:http://www.cbeta.org/data/news/200609/#4
Fri Apr 19 20:16:49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台語與佛典: 一場輝煌的盛典:4/14-4/18 佛學研討會
#8
@Facebook
玄奘譯為: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401卷-第600卷)》卷577:「若菩薩摩訶薩有法想轉,彼即應
有我執」 ....下一句是什麼?(各位親愛兄弟提供一下)
Fri Apr 19 20:29:19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台語與佛典: 一場輝煌的盛典:4/14-4/18 佛學研討會
#9
@Facebook
「下一句是什麼?」——若菩薩摩訶薩有法想轉,彼即應有我執、有情執、命者執、
補特伽羅等執。若有非法想轉,彼亦應有我執、有情執、命者執、補特伽羅等執。何
以故?善現!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是故如來[4]密意而說筏喻法門。諸有智者法
尚應斷,何況非法!」
Fri Apr 19 20:37:34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台語與佛典: 一場輝煌的盛典:4/14-4/18 佛學研討會
#10
@Facebook
我把左冠明這篇研討會論文掃瞄成PDF傳到社團檔案了。_()_
Fri Apr 19 21:07:12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台語與佛典: 一場輝煌的盛典:4/14-4/18 佛學研討會
#11
@Facebook
我前面談的是想心所,遍行心所(行蘊)五:觸、作意、受、"想"、思。可否有高手跟
我說,為何又有獨立一個想蘊?
Sat Apr 20 00:47:07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台語與佛典: 一場輝煌的盛典:4/14-4/18 佛學研討會
#12
@Facebook
在南傳的教導中, 共有五十二種心所, 其中 "受心所" 與 "想心所" 就是受蘊與想蘊
, 其餘五十心所才是行蘊, 若這樣分類, 就不會有重覆的問題. 也就是遍行心所(遍
一切心所)並非都在行蘊的範圍.
Sat Apr 20 23:19:20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台語與佛典: 一場輝煌的盛典:4/14-4/18 佛學研討會
#13
@Facebook
Chou 兄:這樣說法不完整  但  沒說你錯 ....  ^^ 大乘論是很優秀的不輸南傳,而
我是說"遍行心所"不是說"遍一切心所"....
Sun Apr 21 16:57:44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台語與佛典: 一場輝煌的盛典:4/14-4/18 佛學研討會
#14
@Facebook
雜阿含經214經:.......眼、色因緣生眼識,彼無常、有為、心緣生。{色若}[若色、
]眼、識,無常、有為、心緣生,此三法和合觸,觸已受,受已思,思已想,此等諸
法無常、有為、心緣生,所謂:"   觸、想、思     ";耳、鼻、舌、身、意亦復如
是。」 比對 南傳經文 這段就不一樣了..北傳的少  "受" ,南傳經文卻有
Mon Apr 22 00:35:14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台語與佛典: 一場輝煌的盛典:4/14-4/18 佛學研討會
#15
@Facebook
雜阿含306 .....耳……鼻……舌……身、觸緣,生身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
想、思"........受又出現了,南傳沒這篇
Mon Apr 22 00:44:28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台語與佛典: 一場輝煌的盛典:4/14-4/18 佛學研討會
#16
@Facebook
"遍一切心所" 是南傳的術語, 我知道你提的不是南傳, 所以我才註明我那是南傳的
教導, 只是供你類推參考.

雜阿含214經中也是有提到 "受" -> "觸已【受】,受已思,思已想", 大概是後面的
總結漏了.
Mon Apr 22 11:45:47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台語與佛典: 一場輝煌的盛典:4/14-4/18 佛學研討會
#17
@Facebook
其實左冠明的這篇文章,已經不是第一個探討這個金剛經的「相」字問題的人了。早
在 2010 年網路上就已經流傳著一篇「四相雜談」的文章提到這個問題。

只是該文的作者引用了《說文解字注》的解釋,勉強將「相」字解釋為「省視、察視
」。其用心故然讓人敬佩,其望文生義的態度,則是令人不敢恭維!

相對於《四相雜談》,2013 年左冠明的這篇論文則是比較嚴謹而有深度的。
Mon Apr 22 14:10:30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台語與佛典: 一場輝煌的盛典:4/14-4/18 佛學研討會
#18
@Facebook
Bai 兄:比方說我路上看到一位漂亮小姐,我猜她的年齡大概20歲,我對這位小姐(相
)年齡(壽者相)是有「省視、察視」的喔!!!!!所以我特別舉雜阿含306經(南傳沒這篇
).....觸     "俱生"     受、想、思 ......也用北傳論法   "遍行心所"(遍行的
意義,遍乃周遍,所謂無處不至;行是心行,即能緣之心,遊履於所緣之境。)   來
說明甚麼是壽者"相".....這是一切有部很獨到的觀念漢傳佛教的論師都有注意這點 
  (*我英文很爛,所以我也沒看那篇英文*)
Mon Apr 22 21:48:12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台語與佛典: 一場輝煌的盛典:4/14-4/18 佛學研討會
#19
@Facebook
成實論苦諦聚中想陰品第七十七     假法有五。一過去。二未來。三名字。四者相
。五者人。是事不然。所以者何。人因五陰成。相無成因故非假名。問曰。今相義云
何。答曰。緣即是相。
Mon Apr 22 23:31:52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台語與佛典: 一場輝煌的盛典:4/14-4/18 佛學研討會
#20
@Facebook
呵呵!來抬抬槓吧!^_^

如果「壽者相」的「相」是「省視、察視」,以你的例子來說「無壽者相」就是「不
省視、不察視」小姐的年齡。這麼一來修行真是太容易了,只要不看、不聽,就無我
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了~~ :Q

建議喬兄把「省視、察視」代入金剛經裡面的「相」字看看整部金剛經的語意脈絡是
否能夠完整連貫。如果你覺得 OK 話,我也無話可說了。就醬!^_^

謝謝你提供成實論對想陰的分析,很有意思。 ^_^
Tue Apr 23 16:54:47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台語與佛典: 一場輝煌的盛典:4/14-4/18 佛學研討會
#21
@Facebook
Bai兄:我沒談到"修行",以我的例子來說「無壽者相」就是「不省視、不察視」小姐
的年齡。我沒這樣說....我的例子沒說明「無壽者相」...另外...成實論我只提前面
,後面才是重點XD
Tue Apr 23 19:54:26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台語與佛典: 一場輝煌的盛典:4/14-4/18 佛學研討會
#22
@Facebook
答曰。緣即是相。.....所謂緣是名詞還是動名詞?Bai兄您就自己解囉!?
Tue Apr 23 20:18:55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台語與佛典: 一場輝煌的盛典:4/14-4/18 佛學研討會
#23
@Facebook
清淨道論的注釋     "相(lakkhana)是特相或特徵之意"。味(rasa)是作用或成
就之意。現起(pacc-upa.t.thaana)為現狀。足處(pada.t.thaana)是近因或直接
原因的意思。
Sat Apr 27 23:02:02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台語與佛典: 一場輝煌的盛典:4/14-4/18 佛學研討會
#24
@Facebook
「想」陰的定義是「心中浮現的相」。這定義我曾經遍查南北傳各經論來確認。既然
「想」是「心中浮現的相」,因此基於譯經師對經文的理解,「想」或「相」的交互
運用,就沒有什麼奇怪了。
Sun May 05 16:30:38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台語與佛典: 一場輝煌的盛典:4/14-4/18 佛學研討會
#25
@Facebook
我沒有仔細看上面網友的討論,不過我也認同Zacchetti教授的看法,以前讀某些古
德望文生義的金剛經注釋覺得很奇怪,就去佛學圖書館翻不同的譯本(當年還沒
CBETA),也發現金剛經的其他譯本很多也是翻作「我想」這樣,例如玄奘譯的能斷
金剛般若蜜經「諸我想即是非想,諸有情想、命者想、士夫想、補特伽羅想、意生想
、摩納婆想、作者想、受者想即是非想。何以故?諸佛世尊離一切想。」

其實《雜阿含經》也有同《金剛經》的論述,只是字面又有點不同:

[聖弟子不求過去世,不求未來世,不著我見、眾生見、壽者見] <雜阿含、十二、二
九六>

<<<<<<<<<<<<<<<<<<<<<<<<<<<<<<<<<<<<<

多聞聖弟子於此因緣法、緣生法正知善見,不求前際,言:『我過去世若有、若無?
我過去世何等類?我過去世何如?』

不求後際:『我於當來世為有、為無?云何類?何如?』

內不猶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為前?誰終當云何之?此眾生從何來?於此沒當何
之?』

若沙門、婆羅門起凡俗見所繫,謂說我見所繫、說眾生見所繫、說壽命見所繫、忌諱
吉慶見所繫,爾時悉斷、悉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是
名多聞聖弟子於因緣法、緣生法如實正知,善見、善覺、善修、善入。」

>>>>>>>>>>>>>>>>>>>>>>>>>>>>>>>>>>>>>

畢竟「想」陰的定義是「心中浮現的相」,不同譯師的譯字選用略有不同,就沒什麼
奇怪的了。能超越字面的限制,了解義理本身,而能有會心的一笑 :-)
Sun May 05 16:37:37 201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