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bstsai (白非白)
《四念簡介-4》
【觀法無我】
四念其實就是追求無上慧的程序,也就是如何求得無上般
若的方法,這種階段性進度由「觀身」而後「觀受」再由
「觀心」(意、識)到第四階段的「觀法」,正是世尊要
地藏菩薩使眾生"漸漸度脫"的法門,所以"漸漸成佛"
不是口號。
第四階段觀法的「法」字是什麼意思呢?各大門派各有一
執,因為只有一個字,所以解釋起來就很難,就像那個最
常遇到的「如」字一樣,解釋起來的文字可以把人給醃了
,除了使人不得動彈之外還多了酸味。
且先不談各大門派對「法」的申論,我們以中華電子佛典
協會 CBETA光碟裡的《丁福保佛學字典》來看看通用的
定義為何:
=========================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法】(術語)法者梵云達磨Dharma,為通於一切之語。
小者大者,有形者,無形者,真實者,虛妄者,事物其物
者,道理其物者,皆悉為法也。
=========================
這定義了法字的範圍包含了"一切事物"。由於一切事物
內容是五花八門,本文當然無法一一討論,只能先就最重
要的問題下手。
首先,先看看世尊要我們觀法的目的是什麼。《中阿含》
裡記載了一個故事:
一位居士名叫八城的,找到當時在城中說佛法的阿難,他
問阿難:「我聽說世尊一直在說一個法,世尊有說過:"
若一個佛弟子保持漏盡智通,他就得到心解脫了"嗎?」
阿難回答:(T01n0026_p0802)
┬┬┬┬┬┬┬┬┬┬┬┬┬┬┬┬┬┬┬┬┬┬┬┬┬
尊者阿難答曰。居士。多聞聖弟子離欲,離惡不善之法。
至得第四禪成就遊。彼依此處。觀法如法。彼依此處。觀
法如法。住彼得漏盡者。或有是處。
若住彼。不得漏盡者。或因此法。欲法.愛法.樂法.靖
(淨)法。愛樂歡喜。斷五下分結盡。化生於彼而般涅槃
。得不退法。終不還此。
┴┴┴┴┴┴┴┴┴┴┴┴┴┴┴┴┴┴┴┴┴┴┴┴┴
上面一段我們可以了解幾件事:
一、「觀法如法」是靠四禪成就才達成的。
二、住(保持穩定)觀法如法後,才得到漏盡智通。
三、若能住觀法如法,但沒有得到漏盡智通的,也能在別
處化生而入了涅槃,不再輪迴。
能"保持觀法如法"才是基本的阿羅漢成就,所以世尊才
會在目揵連由「無覺無觀」掉回「有覺有觀」的境界時,
趕快現身督促目揵連不要鬆懈了。
「心解脫」也就是世尊當年六年苦行所找尋的"賢聖解脫
知見"。世尊在菩提樹下了知無數世、成壞劫數世前的事
,了知世間所有事物後心得以解脫,智慧也才解脫,智慧
沒有束縛了,因此問啥知啥、無所不知,也就是前面提過
的「最上慧」也就是所謂的「無上智、無等等智」。
這就是世尊要求學佛者作到的事情,也是世尊的僧團有別
於其它教派的修行目標。
要觀法也和觀「身、受、心(意)」一樣,世尊說「內觀
法已。生他法智」,我們當然和前三者一樣,先由自身的
法觀起,再觀他法智。
既然法是一切現象,那麼由哪裡下手觀起呢,世尊有分解
教學法,教我們一步一步的去觀那個「法」。世尊說:
《中阿含》(T01n0026_p0584)(加以分段)
┬┬┬┬┬┬┬┬┬┬┬┬┬┬┬┬┬┬┬┬┬┬┬┬┬
一、云何觀法如法念處。眼緣色生內結。
二、比丘者。內實有結知內有結如真。內實無結知內無結
如真。若未生內結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內結滅不復生者
知如真。
三、如是耳.鼻.舌.身。意緣法生內結。比丘者。內實
有結知內有結如真。內實無結知內無結如真。若未生內結
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內結滅不復生者知如真。
四、如是比丘觀內法如法。
┴┴┴┴┴┴┴┴┴┴┴┴┴┴┴┴┴┴┴┴┴┴┴┴┴
我們簡單的來說明一下:「眼緣色生內結」,結就是打結
,束縛、不通、限制。眼是靠著色才能看見,色就是光,
眼要有光才能看見東西的,若是一個東西完全沒有光線可
觀察,人類用肉眼是看不見的。
世尊告訴我們這種靠光才能見的眼(眼緣色)有其限制(
生內結),因為是我們自己身體機能的限制,所以叫內結
,觀他外法的外結就是感知的範圍,例如人耳只能聽到不
遠處,這不遠處的限制就是結,外結解脫時就是世尊的無
限天耳,在進步中的外結還沒解脫就是一般的天耳通。
第二段,若有一個修行者作到:(一)明確的知道眼的限
制在哪裡。(二)明確的知道眼哪裡不受限制。(三)明
確的知道本來沒有的限制現在變成限制了。(四)明確的
把所有的限制消滅,同時不再復限。
第三段,依同樣的過程針對「耳鼻舌身意」去滅了限制。
第四段,這樣的修行者叫作「觀法知法」。
我們知道眼觀色有其限制,所以像天文學上的黑洞,由於
它沒有任何光線,所以無法用肉眼觀察到。同時眼的觀察
距離也有限制,當眼的功能不受這些限制時,它的功能可
以無限大,往外看到一切太空的現象,往內看到分子原子
結構,我們現在是在內觀,所以當我們內觀自身時,觀察
到的是我們身體的微細結構,由表皮、肌肉、組織、細胞
結構直到分子、原子..無限層次後發覺有個「空」存在。
同樣的,耳緣聲,人耳能感知的音波有限,像狗耳就比人
耳強多了,而行者要訓練的就是擴展眼耳鼻舌身意的感知
能力,世尊告訴我們到最後我們會發現這一些的極致都只
是「空」,沒有一個主體的「我」。
這種「眼耳鼻舌身意」的感知現象會促使人的意識有相對
的反應,這就是「法」的定義之一,所以世尊說「如是耳
鼻舌身意緣法生內結。」不再一一列舉耳緣音、鼻緣香、
舌緣味、身緣觸..等。由於「意」是緣以上五個感官而產
生識,因此若感官空無反應則意也隨即而空,那時便是「
無覺無觀」的境界了。
因此「法無我」,即指諸法乃色聲香味觸的因緣和合而生
,它們其實也無自體,那麼組成我們自身的這個身體、以
及自我意識的這個我的自覺也是空的。
當然這個說來簡單,但是實作上要有遊於四禪的能力才能
夠明白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雖然不容易,但是世尊仍鼓勵
學佛者要修習多修習,自然漸漸的會有成就。
但是能遊於四禪並非世尊對弟子們的最後要求,因為當時
別教的修道者也有人能得四禪的,有四禪能力的人比起一
般民眾來說已經是"厲害無比"了,也因此"四禪成就者
"常常就自以為已經很"偉大",而不再進步。
像佛弟子提婆達多修得第四禪成就後,以為那就是涅槃,
由於提婆也是王族出身,自認和世尊一樣,便向世尊要求
從此由他來代領世尊的僧團,世尊不允許,提婆就自立門
戶,宣稱他有比世尊更殊勝的方法使人很快的成道,世尊
勸他不聽,只能眼看他墮入地獄。
為何四禪會被誤認為是涅槃境呢?我們在同學們都很熟的
《楞嚴經》裡可以看出一點端倪:(T19n0945_p0146)
┬┬┬┬┬┬┬┬┬┬┬┬┬┬┬┬┬┬┬┬┬┬┬┬┬
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
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
「非想非非想處」是四禪能力者才能進入的境界,由於它
似空非空的情況常使沒經驗的人誤會為涅槃,外道和提婆
就是那種情形。
目揵連最初進入的無覺無觀境界,就是非想非非想處,由
於行者化生非想非非想處者,最後仍會返回人間,世尊才
會三次現身,要目揵連超越四禪證入涅槃空境才行。
當行者証入了涅槃,了解空境後便能真捨,因為空了自然
就沒有什麼可留戀,所以世尊在教我們念眼耳鼻舌身時首
先要察覺它們的存在和運作的部份,這個能察覺的部份叫
作「覺支」,先精進用功的念,接著因覺支而心喜,再來
想方法使它止息趨於安定,最後能捨。
所以若要合乎世尊所訂的要求應該到什麼程度呢?若修行
者能夠"有覺有知"到"能捨所知"時大概就是觀法如法
了,世尊說:《中阿含》(T01n0026_p0584)
┬┬┬┬┬┬┬┬┬┬┬┬┬┬┬┬┬┬┬┬┬┬┬┬┬
比丘者。
一、內實有捨,覺支知有捨,覺支如真。
二、內實無捨,覺支知無捨,覺支如真。
三、若未生捨覺支而生者,知如真。
四、若已生捨覺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轉修增廣者,知如
真。
五、如是比丘觀內法如法。觀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
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法如法。
┴┴┴┴┴┴┴┴┴┴┴┴┴┴┴┴┴┴┴┴┴┴┴┴┴
「覺支知有捨」意思就是「感覺的部份知道正在捨了」也
就是在"監控狀態下關閉的知覺",「覺支如真」意思是
"這是確實的",我們以眼為例,能隨意的把眼功能關閉
,可以張著眼睛但是不感光,這是「覺支知有捨」,這種
能力可以反覆進行的話,就是"覺支如真"。
要學成捨境,這樣的過程因人而異,有的人很快,有的人
會慢一點,世尊強調:
┬┬┬┬┬┬┬┬┬┬┬┬┬┬┬┬┬┬┬┬┬┬┬┬┬
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一點一點的)觀法如法者,
是謂「觀法如法念處」。
若有比丘、比丘尼七年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必得二果
。或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得阿那含。(各人成就會有不
同)
置七年。六五四三二一年。(或許有些不用七..一年)
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月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必得二果
。或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得阿那含。置七月。六五四三
二一月。
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日七夜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必得二
果。或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得阿那含。置七日七夜。六
五四三二。置一日一夜。
若有比丘、比丘尼少少須臾頃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朝行
如是。暮必得昇進。暮行如是。朝必得昇進。佛說如是。
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究竟智是如來之境,阿羅漢是入涅槃,阿那含是善境,得
在天界中修行,阿那含是"不還"之意,行者得阿那含成
就者將不會再返回欲界人間,阿那含就是「淨居天」或稱
「無所有處」的區域,也就是世尊在宿世裡唯一沒在那裡
生長過的地方(否則就不可能再生人間而成佛),進入阿
那含的行者也就是《楞嚴經》裡嚴厲批評的「不迴心鈍阿
羅漢」,因為他們不回來人間度眾了。
不過正如我們以前提過的,《楞嚴經》譯者潤飾批評得太
過火,其實世尊要求弟子們在「究竟智、阿羅漢」或「阿
那含」三者中的任一成就都是加以讚許的。初學者有「一
來」果或是「七來」果也很好。
我們由上段經文可以知道要成就「究竟智、阿羅漢、或阿
那含」全看各人的資質和用功的程度,阿那含不來人間,
阿羅漢不再輪迴,究竟智則是如來成就。世尊要學者"少
少"的觀法如法,以及"少少須臾頃立心"的去修,正是
印證了地藏菩薩遵世尊的托付,為末法眾生設立的「漸修
無上道」的方便法門是佛所親說,確實是世尊的教法。
當外觀法也一樣能捨時,則我們會回到最初的問題:"無
限大的絕對值和無限小的絕對值比較,哪一個大?",涅
槃境就是一個無限大的地方,也同時是無限小的地方,然
而這已超出人類所能理解的情境。
世尊曾指出這種無限大又無限小的特性是存在的,《中阿
含-等心經》記載著:(T01n0026_p0449)
┬┬┬┬┬┬┬┬┬┬┬┬┬┬┬┬┬┬┬┬┬┬┬┬┬
(佛語)舍梨(利)子,諸等心天本為人時。已修善心。
極廣甚大。因是故。令諸等心天(即淨居天)或十.二十
。或三十.四十。或五十.六十。共住錐頭(錐尖)處。
各不相妨。
是故。舍梨子。當學寂靜。諸根寂靜。心意寂靜。身.口
.意業寂靜。向於世尊及諸智梵行。舍梨子。虛偽異學。
長衰永失。所以者何。謂不得聞如此妙法。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因為平常淨居天出現在佛弟子前面時是有身形的,而且身
形很大,但是他們也可以很小,例如除糞比丘在縫衣服時
有五百淨居天眾守護(回想一下《藥師法門漫談》一書)
就是如此,他們就是世尊對舍利子說的「當學寂靜。諸根
寂靜。心意寂靜。身.口.意業寂靜。向於世尊及諸智梵
行」的成就者之一。其實淨居天有五個層次(天界),只
有最高那一個淨居天才是不還天,其餘仍是會還來生人間
的。
世尊要我們學佛者,經常的"少少修習多修習"才能証知
那些看起來不可思議的境界。由於佛法有其可証知的特性
,所以世尊才會說:《增一阿含》(T02n0125_p0672)
┬┬┬┬┬┬┬┬┬┬┬┬┬┬┬┬┬┬┬┬┬┬┬┬┬
卿等以(已)得賢聖戒律。我亦得之。
賢聖三昧。卿等亦得。我亦得之。
賢聖智慧。卿等亦得。我亦得之。
賢聖解脫。卿等亦得。我亦得之。
賢聖解脫知見。卿等亦得。我亦得之。
以斷胞胎之根。生死永盡。更不復受胞胎。是故。諸比丘
。當求方便。成就四法。所以然者。若比丘得此四法者。
成道不難。
如我今日成無上正真之道。皆由四法而得成果。如是。
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由上我們可以明確的知道世尊的四念法教學就是:「戒、
定、慧、心解脫、智慧解脫」的法門,成就四念者在世間
行走時來去自如,也能「斷胞胎之根,生死永盡,更不復
受胞胎」,也才能成就諸佛如來的「無上正真之道」。
(4/4)
--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