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newgolfwcl (Charlie Wang)》文章:
> 至於[無色界]的[無色]概念…也讓後學可以再多研讀資料與思維!!
末學以為;縱然無色界[立無色名],但還是有[法相]。
例如[四無色天.四空處]所謂;
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既然有分為這[四處],這也是[法相],所以無色界不能視為[頑空],
末學這種概念,不知對否?
至於無色界;有.無色相?以下引用惠空法師文章,
有詳細列出部派的說法。
(僅供參考)
>釋惠空(圓光佛學學報創刊號)1993.12 出版
(二)無色界之體性辨析
對於無色界定,有部認為無色界「無色法」,
而大眾部、化地部以為「有色法」。
有部破斥大眾部、化地部,以為無色、無大種故無造色。又破大眾部
之所謂「無色界身量小,故名無色。」水蟲極微應名「無色」;若謂
身極清妙故名無色者,有部破云:中有、色界亦應名無色,因中有也
是清妙者。故謂大眾部言:欲、色界實有欲、色、名欲、色界。無色
不然,非隨義立,雖實有色而名無色,此說不成立。
然大眾部又引四經來證明無色界有色;
第一經云:「謂無色界有壽則有暖,暖即是色法。」
第二經云:「名色與識相依,彼無色界識體非無,則亦應許有名色。」
第三經云:「言識之所緣為名色,彼界有識故有色。」
第四經云:「非離色、受、想、行有識體,彼界有識故有色、受、想、行。」
有部一一破之。
最後有部的問難:
「無色界經多劫,色相續斷後未生下欲界、色界時,此色從何而生?」
論主以經部義答:
「謂此色從心生,非從色起,為昔所起感色果因,薰習在心之功能,
今熟,是故今時欲、色界之色法,從彼無色界心法中的色種子而生。」
此一段對無色界中「有色」、「無色」的討論。
大眾部、化地部以為「有色法」;
經部、有部以為「無色法」。
在辯難、破斥大眾部時,以有部之說,而結論卻以經部立論。
此一段亦可說是〈(俱舍論)定品〉在辨析「法體」中值得注意的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