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如何用五蘊去分析[心;意;識]與[起心動念]??
#1
Charlie Wang
最近研讀阿含系列經文,覺得有障礙時,就休息改看看[楞伽經的義貫說明]...

總覺得...

如果能將五蘊與大乘論心經典的[心;意;識]或[起心動念].兩者對照清楚的話..

在兩種經典用詞中,就能比較清晰而不再常有[打結]的狀況產生!

有善知識能幫後學作一些對照與分析教導嗎??

或者曾有哪方老師作過這方面的比較論述的資料,可以介紹給後學嗎??   非常謝謝!
2012年 9月25日 14:01:55 星期二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如何用五蘊去分析[心;意;識]與[起心動念]??
#2
dc0303
法義精華


弘法於馬來西亞(下) 
Venerable Sayadaw U Thandara 宣講 
U Khin Hlaing 轉錄
Miss Hoo Soon Ying 編輯
原標題:弘法於馬來西亞 
書名:唯一的道路
原出版:大乘精舍印經會(1993年版)

線上閱讀
http://users3.jabry.com/dhamma123/ttm/dhamma.html



如果說真理只有精神和物質的存在,那為什麼佛陀又要說出五蘊法、十二個識體(Twelve 
Sense Bodies)和十八種元素(Eighteen Elements)?我的解釋如下:

聽聞佛法的人可以分為三種根性,第一種根性是高尚智慧的人,只知道物質而不知道精神,喜
歡聽聞簡要的佛法。佛陀對這一類人說法,把精神和物質分為五蘊,即是一種物質和四種精神
的合計。

第二種根性是中等智慧的人,只知道精神而不知道物質。佛陀對這一類人說法,把精神和物質
分為十二個識體,也就是10.5的物質和1.5的精神。

第三種根性是下根智慧的人,對於精神和物質完全不懂,而且喜歡聽聞長篇詳細的佛法。佛陀
對他們說法時,把精神和物質分為十八種元素來分析說明。

如果我們把精神和物質分成十八種元素來說明,五蘊法和十二個識體自然包括在十八種元素
中。

我們把這十八種元素分為三組:

(1)物體組(Object Group)又名六塵。

(2)感官組(Sense Door Group)又名六根。

(3)神識組(Consciousness Group)又名六識。

一共有六種物質體,他們是色彩組,聲音、氣味、味道、觸塵和法塵組。此為綠起元素。

六種感官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和意覺感官。我們把睡眠意識列入意根。這六種感
官接受六塵。

六種識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組。這六種識由六根和六塵接觸而產生。

所以合六塵、六根和六識,總計為十八種元素。我舉火柴、火柴盒和生點來做比較,以便說明
六塵、六根和六識的關係。
2012年 9月25日 18:24:22 星期二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如何用五蘊去分析[心;意;識]與[起心動念]??
#3
Charlie Wang
※ 引述《dc0303 (dc0303)》之銘言:
[前略]
> 六塵、六根和六識的關係。

後學知道...(根,塵,識)和合成[觸]
在五蘊中--->色;(觸)受,想,行,識.  在六入處成[觸]時就成就了18界.
聖賢在[觸]時就能取平衡,修行者[上根]則在[受]時取得平衡.

以上是後學對18界的粗略認識!

關於五蘊與[心;意;識]還有[起心動念]的對照.後學這幾天的心得如下:

意是指[意識],故[意]<[識].

五蘊是[色]+[心]...所以[受,想,行,識]合起來是[心].故[心]>[識]>[意]!

又因為[正念]是[穩定的想],所以起心動念的[念]是[想蘊+行蘊]!

請問這樣粗略的對照...可以嗎???還是有很多細節處必須訂正補充??

敬請先進大德指導...非常謝謝!!
2012年 9月26日 13:59:24 星期三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如何用五蘊去分析[心;意;識]與[起心動念]??
#4
hank
※ 引述《newgolfwcl (Charlie Wang)》之銘言:
> 關於五蘊與[心;意;識]還有[起心動念]的對照.後學這幾天的心得如下:
> 意是指[意識],故[意]<[識].

「識」的問題,若不是要用來寫論文的話,只要知道方法,就能
在當下自己清楚的觀察到。


◎你若用一般的智識,要來思考「識」的問題,可能會愈想愈複雜,
我告訴你要瞭解「識」並不困難,最困難就是方法不正確。什麼才正
確呢?先拋棄本來的主觀意識,只有如實的在六根對六塵的當下觀察
思考、分析體驗,你就知道「識」是來自於根觸塵,「識」是六種器
官的功能作用,只有這麼單純,不要將之複雜化了。生死輪迴當然不
是在識…(詳細內容,請觀看講述)

◎其實佛教的特色不只在禪定、布施、持戒、忍辱,真正佛教的特色
是如實知苦集滅道,實踐體驗苦集滅道,用較直接來說佛教的特色就
是瞭解世間有苦,進一步了解苦是出自於無常,苦的集起原因就是因
為見解、觀念錯誤,引起我執,所以有愛取有的渴愛,只要將愛取有
的執著、渴愛斷除,那麼我們的苦才能止息。

◎可是要來斷除渴愛並不是理論上說說就能斷除渴愛,必須一定要有
方法,這條方法稱之為道、道跡,就是八正道,這才是佛教的特色,
若是離開了苦集滅道,那麼都不是佛教的特色,無論你持戒、忍辱、
布施,最主要都是要來完成、瞭解、體會以及自證佛教的特色「苦集
滅道」…(詳細內容,請觀看講述)

轉錄自 http://www.tzulien.org.tw/?p=1239
Thu Sep 27 20:14:00 2012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如何用五蘊去分析[心;意;識]與[起心動念]??
#5
dc0303
《阿毗達摩概要》早已被視為一支打開佛法智慧大寶藏無可或缺的鑰匙。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A Comprehensive Manual of Abhidhamma)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Tipitaka/Post-Canon/Abhidhammattha-
Sangaha/Ven-Bodhi-2-Dhammagavesaka/content-Ven-Bodhi.htm

一個典型狀態的識的例子(心王—心所)
http://users3.jabry.com/dhamma123/n5/b.htm
2012年10月18日 12:50:36 星期四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