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再談外道是否也修「住四念處」及世尊與外道的四無量心有何差異?
#1
果任
  從《雜阿含經》(七四三)、(七一三)、(七四四)、(七四五)、(七四五)、
(四五六)及說梵住品對照:在(七四三)經所談的
心與慈俱多修習,於淨最勝;
       應解釋為修習慈心,要以與修色遍淨色的心相應才是究竟的。
悲心修習多修習,空入處最勝;
       應解釋為修習悲心,要以與修空入處的心相應才是究竟的。
喜心修習多修習,識入處最勝;
       應解釋為修習悲心,要以與修識入處的心相應才是究竟的。
捨心修習多修習,無所有入處最勝;
       應解釋為修習悲心,要以與修無所有入處的心相應才是究竟的。

以上何以故作如此說?以雜阿含四五六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光界、淨界、
無量空入處界、無量識入處界、無所有入處界、非想非非想入處界,有滅界。」
可見在以上(七四三經)中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處對應此〈四五六〉經的淨
界、無量空入處界、無量識入處界、無所有入處界。
另在清淨道論--第九 說梵住品提到:在隨念業處之後所提示的慈悲喜捨四梵住中,先說
欲修慈的初學瑜伽行者,斷了(十種的)障碍,受持了業處,食事既畢,除去食後的懶
睡,在遠離的地方善敷座位,安坐下來,最先當觀察瞋恚的過患及忍辱的功德。何以故?
因為修此(慈梵住)當斷瞋恚而證忍辱,未曾有不見過失而能斷及不知功德而能證得的;
因此要修慈心必先觀察瞋恚的過患及忍辱的功德,及要當斷瞋恚而證忍辱。而要斷瞋恚則
依《清淨道論》裡談到人依性行分為六種:貪行、瞋行、癡行、信行、覺行、尋行。貪行
者修不淨是適當的。瞋行者宜修色遍淨色。癡行者宜修廣大遍。信行者宜修六隨念。覺行
者任何都可以修。尋行者宜修小所緣。
可見要斷瞋恚則要依修色遍淨色,故吾說:『心與慈俱多修習,於淨最勝;應解釋為修習
慈心,要以與修色遍淨色的心相應才是究竟的。』
其他類推:
悲心修習多修習,空入處最勝;
      應解釋為修習悲心,要以與修空入處的心相應才是究竟的。
喜心修習多修習,識入處最勝;
      應解釋為修習悲心,要以與修識入處的心相應才是究竟的。
捨心修習多修習,無所有入處最勝;
      應解釋為修習悲心,要以與修無所有入處的心相應才是究竟的。
依雜阿含(七四三經)外道亦修四梵行慈、悲、喜、捨心,但外道不知應以色遍淨色相應
的心修慈。不知應以空入處相應的心修悲。不知應以識入處相應的心修喜。不知應以無所
有入處相應的心修捨。所以世尊告諸比丘:「如彼外道出家所說,汝等應問:『修四無量
心的最高境界修習慈心,為何所勝?修習悲、喜、捨心,為何所勝?』如是問時,彼諸外
道出家,心則駭散,或說外異事,或瞋慢、毀呰、違背、不忍,或默然萎熟,低頭失辯,
思惟而住。
另依雜阿含(七四四)(七四五)經
(七四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習慈心,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比丘修習慈
心,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與慈俱,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乃至
修習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四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空入處,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比丘修空入
處,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與空入處俱,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
滅、向於捨,乃至修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修空入處,如是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三經,亦如上說。 

依前兩(七四四)(七四五)經更可看佛講的修慈、悲、喜、捨四梵行,與外道修慈、
悲、喜、捨四心有所不同。佛講的修慈、悲、喜、捨四梵行是要依三依一向,既是依遠
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如此才能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才能離苦趣向解脫。而
外道修慈、悲、喜、捨四心不能依三依一向,故不能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而離苦。
最高只得梵天福報。

另再談外道是否也有修四念住,如有佛講的修四念住與外道有何不同?
依雜阿含(七一三)及(七四三)經對照外道是也有修四念住。
如(七一三)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眾多比丘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時,眾多比丘作是念:「今日太早,乞食
時未至,我等且過諸外道精舍。」 
眾多比丘即入外道精舍,與諸外道共相問訊慰勞,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已,諸外道問比
丘言:「沙門瞿曇為諸弟子說法,斷五蓋覆心,慧力羸,為障礙分,不轉趣涅槃,住四念
處,修七覺意。我等亦復為諸弟子說斷五蓋覆心,慧力羸,善住四念處,修七覺分。我等
與彼沙門瞿曇有何等異?俱能說法。」 
※	此經外道認為他們一樣有修「住四念處」,「修七覺意」。

如(七四三)經
外道問佛弟子沙門瞿曇為諸弟子說如是法不?
『斷五蓋惱心,慧力羸、為障礙分、不趣涅槃,盡攝其心,住四念處。心與慈俱,無怨無
嫉,亦無瞋恚,廣大無量,善修充滿;四方、四維、上、下一切世間,心與慈俱,無怨無
嫉,亦無瞋恚,廣大無量,善修習充滿,如是修習。』悲、喜、捨心俱亦如是說。我等亦
復為諸弟子作如是說,我等與彼沙門瞿曇有何等異?」
※	此經外道認為他們一樣有修「住四念處」,「慈、悲、喜、捨心」。

但佛講的修四念住與外道是有所不同的。就如sici2師兄所引用「六方禮」的例子,外道
的「六方禮」是婆羅門增長命財之法,佛說的「六方禮」指「1父母、2師長、3妻婦、4親
族、5僮僕、6沙門婆羅門」,同樣都是「六方禮」內容卻不一樣。
依雜阿含(七一三)經)外道亦修「住四念處」,「修七覺意」。但外道不知「住四念
處」及七覺分是要斷五蓋《貪、瞋、痴〈疑〉、眠、掉悔》。因此爾時,世尊告眾多比
丘:「彼外道說是語時,汝等應反問言:『諸外道,五蓋者,種應有十。七覺者,種應有
十四。何等為五蓋之十、七覺之十四?』如是問者,彼諸外道則自駭散,說諸外道法,瞋
恚、憍慢、毀呰、嫌恨、不忍心生,或默然低頭,失辯潛思。
就以觀「身念處」來講,念安般、觀氣脈、經行觀腳的提起伸出放下、觀四大、觀三十二
身分、觀三輪三脈、…..皆可稱為「觀身念處」。但佛講的不是要我們觀氣脈修氣脈修成
一個金剛不壞的肉身,而是要我們心解脫。也不是要我們只修深定如非想非非想定能住二
大劫。而是要從「觀身念處」去觀緣起法,能體證無常、苦、空、無我四行相。也就是佛
所說的「住四念處」是要去觀緣起法,深觀便知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
我,能體證無常、苦、空、無我四行相。要成就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無量三
昧,以三依一向〈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以斷其五蓋《貪、瞋、痴〈疑〉、
眠、掉悔》,趣向涅盤。外道不能由「住四念處」觀緣起法,於是不能體證一切法無常、
苦、空、無我。便不能斷其五蓋《貪、瞋、痴〈疑〉、眠、掉悔》,不能趣向真正涅盤
《外道一般認為非想非非想定深定便是涅盤》。
2010年11月30日 10:26:27 星期二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再談外道是否也修「住四念處」及世尊與外道的四無量心有何差異?
#2
五五
※ 引述《golzen (果任)》之銘言:
>   從《雜阿含經》(七四三)、(七一三)、(七四四)、(七四五)、(七四五)、
> (四五六)及說梵住品對照:在(七四三)經所談的
> 心與慈俱多修習,於淨最勝;
>        應解釋為修習慈心,要以與修色遍淨色的心相應才是究竟的。
謝謝果任學長的補充。

學長由《雜阿含》相關經文去推敲「心與慈俱多修習,於淨最勝」這句話的
解釋很精采。 ^^

之前我認為「淨」指是「清淨」,是因為參考《雜阿含經》卷 27(七四三)的
同經異譯(相應部 / 大篇 / 46. 覺支相應 / 第六 覺支總攝品  054 五四 慈)
所得到的看法:

------------------------------------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慈俱行之
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修
習慈俱行之捨覺支。彼若欲於非違逆,以違逆想而住者,則以違逆想而住。若欲於
違逆,以非違逆想而住者,則以非違逆想而住。若欲於非違逆與違逆,以違逆想而
住者,則以違逆想而住。若欲於違逆與非違逆,以非違逆想而住者,則以非違逆想
而住。若欲俱遮非違逆與違逆,以捨正念、正知而住者,則住於捨正念、正知或具
足清淨解脫而住。諸比丘,慈心解脫,是以清淨為其最勝,此比丘未通達更上解脫
                        ^^^^^^^^^^^^^^^^^^^^^^^^^^
    2,而有此之慧。

------------------------------------

不過同經異譯也有可能會譯得失真,因此在《雜阿含經》卷 27(七四三)中
「於淨最勝」的「淨」該是指「清淨」還是「色遍淨」,現在突然覺得都有可
能了,也許還需更多的資料才能確定。

但有個疑問想問一下,因為我臨時沒找到「色遍淨色」的名詞解釋,想請問的
是您所指的「色遍淨色」是三禪三天中的「遍淨天」嗎?還是整個色界天?

--
任何微細行,若為智慧者,當有所譴責,皆應不犯過。
但願諸眾生,快樂且安穩,願一切眾生,心中常喜樂。
Tue Nov 30 12:53:41 2010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再談外道是否也修「住四念處」及世尊與外道的四無量心有何差異?
#3
Heaven
※ 引述《chakwos (五五)》之銘言:
> ※ 引述《golzen (果任)》之銘言:
> >   從《雜阿含經》(七四三)、(七一三)、(七四四)、(七四五)、(七四五)、
> > (四五六)及說梵住品對照:在(七四三)經所談的
> > 心與慈俱多修習,於淨最勝;
> >        應解釋為修習慈心,要以與修色遍淨色的心相應才是究竟的。
> 謝謝果任學長的補充。
> 學長由《雜阿含》相關經文去推敲「心與慈俱多修習,於淨最勝」這句話的
> 解釋很精采。 ^^
> 之前我認為「淨」指是「清淨」,是因為參考《雜阿含經》卷 27(七四三)的
> 同經異譯(相應部 / 大篇 / 46. 覺支相應 / 第六 覺支總攝品  054 五四 慈)
> 所得到的看法:
> ------------------------------------
>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慈俱行之
> 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修
> 習慈俱行之捨覺支。彼若欲於非違逆,以違逆想而住者,則以違逆想而住。若欲於
> 違逆,以非違逆想而住者,則以非違逆想而住。若欲於非違逆與違逆,以違逆想而
> 住者,則以違逆想而住。若欲於違逆與非違逆,以非違逆想而住者,則以非違逆想
> 而住。若欲俱遮非違逆與違逆,以捨正念、正知而住者,則住於捨正念、正知或具
> 足清淨解脫而住。諸比丘,慈心解脫,是以清淨為其最勝,此比丘未通達更上解脫
>                         ^^^^^^^^^^^^^^^^^^^^^^^^^^
>     2,而有此之慧。
> ------------------------------------
> 不過同經異譯也有可能會譯得失真,因此在《雜阿含經》卷 27(七四三)中
> 「於淨最勝」的「淨」該是指「清淨」還是「色遍淨」,現在突然覺得都有可
> 能了,也許還需更多的資料才能確定。
> 但有個疑問想問一下,因為我臨時沒找到「色遍淨色」的名詞解釋,想請問的
> 是您所指的「色遍淨色」是三禪三天中的「遍淨天」嗎?還是整個色界天?

再次引用之前貼過的一段:

我貼二段《清淨道論》對此的解釋:
====================================
(1)慈住者是不厭惡有情的。當他(對有情)熟練不厭惡,而專注其心於不厭惡
的青等的遍淨之色時則他的心進入那(遍淨色)中而無困難了。如是則慈為清淨解
脫的近依(強因),更無過上,所以說(慈)以清淨解脫為最上。

(2)悲住者,是對於為杖所擊等的色相而觀有情之苦生起悲愍的,故能善知色的
危險。當他熟悉了色的危險,離去任何地遍等,而專注其心於出離了色的虛空之時
,則他的心進入那(虛空)而無困難了。如是則悲為空無邊處的近依,更無過上,
所以說(悲)以空無邊處為最上。
====================================

上面提到慈的確是以清淨解脫為上,而在四十業處中就是以遍淨色為代表,
也就是十遍的青黃赤白四種遍色禪。所以你們提到的是同一件事,
只是一個是取其清淨的概念,一個是指出實際的代表情況。

--
◇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
◇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
◇ 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 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卍 歡迎光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 http://www.cbeta.org   卍
Tue Nov 30 14:40:59 2010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再談外道是否也修「住四念處」及世尊與外道的四無量心有何差異?
#4
果任
※ 引述《chakwos (五五)》之銘言:

> 同經異譯(相應部 / 大篇 / 46. 覺支相應 / 第六 覺支總攝品  054 五四 慈)
> 所得到的看法:
> ------------------------------------
>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以修習慈俱行之
> 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修
> 習慈俱行之捨覺支。彼若欲於非違逆,以違逆想而住者,則以違逆想而住。若欲於
> 違逆,以非違逆想而住者,則以非違逆想而住。若欲於非違逆與違逆,以違逆想而
> 住者,則以違逆想而住。若欲於違逆與非違逆,以非違逆想而住者,則以非違逆想
> 而住。若欲俱遮非違逆與違逆,以捨正念、正知而住者,則住於捨正念、正知或具
> 足清淨解脫而住。諸比丘,慈心解脫,是以清淨為其最勝,此比丘未通達更上解脫
>                         ^^^^^^^^^^^^^^^^^^^^^^^^^^
>     2,而有此之慧。
> ------------------------------------
> 不過同經異譯也有可能會譯得失真,因此在《雜阿含經》卷 27(七四三)中
> 「於淨最勝」的「淨」該是指「清淨」還是「色遍淨」,現在突然覺得都有可
> 能了,也許還需更多的資料才能確定。
> 但有個疑問想問一下,因為我臨時沒找到「色遍淨色」的名詞解釋,想請問的
> 是您所指的「色遍淨色」是三禪三天中的「遍淨天」嗎?還是整個色界天?

依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來看應可說是三禪無量淨天相應之心。

如經云:「阿難如是天人。圓光成音披音露妙。發成精行通寂滅樂。如是一類名少淨天。淨空
現前引發無際。身心輕安成寂滅樂。如是一類名無量淨天。世界身心一切圓淨。淨德成就勝託
現前歸寂滅樂。如是一類名遍淨天。阿難此三勝流具大隨順。身心安隱得無量樂。雖非正得真
三摩地。安隱心中歡喜畢具名為三禪。」

可見此三禪無量淨天相應之心是淨空現前,引發無際,身心輕安,成寂滅樂。
此天定力轉勝,不著跡相,心境清淨且空。淨空無涯,故曰引發無際。此時了
無罣礙,故身心無累而得輕安,成寂滅樂。如是一類名無量淨天。
此上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三勝流,具大隨順,隨順勝定之樂也。以隨順
勝定樂故,身心安隱得無量樂。雖未得正定,但安隱心中歡喜畢具,名為三禪。
要知「慈」必以施,如能以此「大隨順」心修慈布施,豈不就是以三輪體空〈無施者、無受
者、無施物〉在布施。這是否合佛所說?

其他應有版上好見解的師兄可解答。
2010年11月30日 14:52:45 星期二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再談外道是否也修「住四念處」及世尊與外道的四無量心有何差異?
#5
果任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銘言:

> 我貼二段《清淨道論》對此的解釋:
> ====================================
> (1)慈住者是不厭惡有情的。當他(對有情)熟練不厭惡,而專注其心於不厭惡
> 的青等的遍淨之色時則他的心進入那(遍淨色)中而無困難了。如是則慈為清淨解
> 脫的近依(強因),更無過上,所以說(慈)以清淨解脫為最上。
> (2)悲住者,是對於為杖所擊等的色相而觀有情之苦生起悲愍的,故能善知色的
> 危險。當他熟悉了色的危險,離去任何地遍等,而專注其心於出離了色的虛空之時
> ,則他的心進入那(虛空)而無困難了。如是則悲為空無邊處的近依,更無過上,
> 所以說(悲)以空無邊處為最上。
> ====================================
> 上面提到慈的確是以清淨解脫為上,而在四十業處中就是以遍淨色為代表,
> 也就是十遍的青黃赤白四種遍色禪。所以你們提到的是同一件事,
> 只是一個是取其清淨的概念,一個是指出實際的代表情況。

Heavenchow師兄說的甚是。
2010年11月30日 15:51:08 星期二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再談外道是否也修「住四念處」及世尊與外道的四無量心有何差異?
#6
melon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銘言:
> 再次引用之前貼過的一段:
> 我貼二段《清淨道論》對此的解釋:
> ====================================
> (1)慈住者是不厭惡有情的。當他(對有情)熟練不厭惡,而專注其心於不厭惡
> 的青等的遍淨之色時則他的心進入那(遍淨色)中而無困難了。如是則慈為清淨解
> 脫的近依(強因),更無過上,所以說(慈)以清淨解脫為最上。
> (2)悲住者,是對於為杖所擊等的色相而觀有情之苦生起悲愍的,故能善知色的
> 危險。當他熟悉了色的危險,離去任何地遍等,而專注其心於出離了色的虛空之時
> ,則他的心進入那(虛空)而無困難了。如是則悲為空無邊處的近依,更無過上,
> 所以說(悲)以空無邊處為最上。
> ====================================
> 上面提到慈的確是以清淨解脫為上,而在四十業處中就是以遍淨色為代表,
> 也就是十遍的青黃赤白四種遍色禪。所以你們提到的是同一件事,
> 只是一個是取其清淨的概念,一個是指出實際的代表情況。

其實《清淨道論》這一段我看不懂耶 ^_^"

請問這一段的意思是:慈心三昧的所緣,先是「眾生」,然後再轉到
「青、黃、赤、白的遍禪」的意思嗎?

另外,chakwos 和 golzen 學長這邊提的「色遍淨色」,似乎是指色
界三禪天當中的「遍淨天」?而不是「青、黃、赤、白的遍禪」?
還是這兩者也是有連帶關係的?

以下引用自 golzen 學長上面 #1 的文章,不好意思小的稍微加以編
排一下比較容易閱讀 :p:

========================================
《雜阿含經》(七四三)經

● 「心與慈俱多修習,於淨最勝」:
     → 應解釋為修習慈心,要以與修色遍淨色的心相應才是究竟的。

● 「悲心修習多修習,空入處最勝」:
     → 應解釋為修習悲心,要以與修空入處的心相應才是究竟的。

● 「喜心修習多修習,識入處最勝」:
     → 應解釋為修習悲心,要以與修識入處的心相應才是究竟的。

● 「捨心修習多修習,無所有入處最勝」:
     → 應解釋為修習悲心,要以與修無所有入處的心相應才是究竟的。
========================================

這麼看來,慈心三昧最高可達色界的三禪定,而悲、喜、捨心三昧最高
可達無色界的四空定。這樣?

又,小的依照 chakwos 和 golzen 學長這邊的討論,用 google doc 粗略
畫了一個 28 天與四無量心的對照表格供大家參考對照,也請大家不吝
指正,謝謝!

http://0rz.tw/6Siad

--
=================================================
         昨天落,今天落,明天落,天天落葉。
         昨天掃,今天掃,明天掃,香烤地瓜。
=================================================
2010年11月30日 23:26:27 星期二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再談外道是否也修「住四念處」及世尊與外道的四無量心有何差異?
#7
五五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銘言:
> > ====================================
> > (1)慈住者是不厭惡有情的。當他(對有情)熟練不厭惡,而專注其心於不厭惡
> > 的青等的遍淨之色時則他的心進入那(遍淨色)中而無困難了。如是則慈為清淨解
> > 脫的近依(強因),更無過上,所以說(慈)以清淨解脫為最上。
> > ====================================
> 其實《清淨道論》這一段我看不懂耶 ^_^"
> 請問這一段的意思是:慈心三昧的所緣,先是「眾生」,然後再轉到
> 「青、黃、赤、白的遍禪」的意思嗎?
我覺得《大方廣佛花嚴經修慈分》中有一段話可以用來幫助理解:

-----------------------------------
 佛子。譬如比丘。入遍處定。於一切物。皆作地解水火風解。
 以如是解。攝持其心。修慈之人。亦復如是以慈勝解。莊嚴攝持。
-----------------------------------

也就是說,慈住者與十遍是類似的,只是十遍是遍滿地、水、火…等為專注的
對象,而慈住者則是以遍滿慈為主,以此而推論,應該是不會有轉換動作的。

故而,我是加入底下【】的字來幫助理解《清淨道論》這一段話:

-----------------------------------
慈住者是不厭惡有情的。當他(對有情)熟練不厭惡,而專注其心於不厭惡
的【有情,如】青等的遍淨之色時【,】則他的心進入那(遍淨色)中而無困難了。
-----------------------------------

不知這樣加字會不會有誤導之嫌,如果大家有疑慮也請告知。 :)

> 另外,chakwos 和 golzen 學長這邊提的「色遍淨色」,似乎是指色
> 界三禪天當中的「遍淨天」?而不是「青、黃、赤、白的遍禪」?
> 還是這兩者也是有連帶關係的?
因為我也不太明白三禪天與遍禪之間的關係,所以一度以為果任學長跟我
理解的是兩回事,所以這個問題得請其它學長提供看法了。 ^^a

感覺上這個問題跟「得到初禪是不是等於進入初禪天」(←這點我也不知道)
很像,所以修遍淨成就者,就會入遍淨天?

--
任何微細行,若為智慧者,當有所譴責,皆應不犯過。
但願諸眾生,快樂且安穩,願一切眾生,心中常喜樂。
2010年12月 1日 10:08:12 星期三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再談外道是否也修「住四念處」及世尊與外道的四無量心有何差異?
#8
melon
※ 引述《chakwos (五五)》之銘言:
> 我覺得《大方廣佛花嚴經修慈分》中有一段話可以用來幫助理解:
> -----------------------------------
>  佛子。譬如比丘。入遍處定。於一切物。皆作地解水火風解。
>  以如是解。攝持其心。修慈之人。亦復如是以慈勝解。莊嚴攝持。
> -----------------------------------
> 也就是說,慈住者與十遍是類似的,只是十遍是遍滿地、水、火…等為專注的
> 對象,而慈住者則是以遍滿慈為主,以此而推論,應該是不會有轉換動作的。


哇!chakwos 真是善解!我以前竟然都沒想到這層!慈悲喜捨是
「無量心」三昧,《阿含經》中一再提到他們的修法是「遍滿四
維上下」,雖然《清淨道論》中卻沒有將它們分類在十遍禪(地、
水、火、風、青、黃、赤、白、光明、限定虛空)中,而是獨立
成一類,但這樣看來,四無量心的確符合遍禪的精神啊!:D


> 故而,我是加入底下【】的字來幫助理解《清淨道論》這一段話:
> -----------------------------------
> 慈住者是不厭惡有情的。當他(對有情)熟練不厭惡,而專注其心於不厭惡
> 的【有情,如】青等的遍淨之色時【,】則他的心進入那(遍淨色)中而無困難了。
> -----------------------------------
> 不知這樣加字會不會有誤導之嫌,如果大家有疑慮也請告知。 :)

這樣一加字,就變得比較看得懂了耶∼ ^_^


> 因為我也不太明白三禪天與遍禪之間的關係,所以一度以為果任學長跟我
> 理解的是兩回事,所以這個問題得請其它學長提供看法了。 ^^a

咦?還是我有誤會 chakwos 上文的意思嗎?:p

不過我也不敢確定我有完整理解 golzen 學長的意思?例如 golzen 
學長在 #4 好像認為「色遍淨色」的意思是無量淨天(色界的三禪天
當中的第二層),而 chakwos 認為是遍淨天(色界的三禪天當中的
第三層)。這樣?

若我有任何誤解各位學長的意思,還請大家不吝指正,謝謝!<(_ _)>


> 感覺上這個問題跟「得到初禪是不是等於進入初禪天」(←這點我也不知道)
> 很像,所以修遍淨成就者,就會入遍淨天?

請問 chakwos 這邊的修「遍淨」,指的是十遍禪+四無量心嗎?

--
=================================================
         昨天落,今天落,明天落,天天落葉。
         昨天掃,今天掃,明天掃,香烤地瓜。
=================================================
2010年12月 1日 11:11:01 星期三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再談外道是否也修「住四念處」及世尊與外道的四無量心有何差異?
#9
果任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銘言:

> 不過我也不敢確定我有完整理解 golzen 學長的意思?例如 golzen 
> 學長在 #4 好像認為「色遍淨色」的意思是無量淨天(色界的三禪天
> 當中的第二層),而 chakwos 認為是遍淨天(色界的三禪天當中的
> 第三層)。這樣?
> 若我有任何誤解各位學長的意思,還請大家不吝指正,謝謝!<(_ _)>
> > 感覺上這個問題跟「得到初禪是不是等於進入初禪天」(←這點我也不知道)
> > 很像,所以修遍淨成就者,就會入遍淨天?
> 請問 chakwos 這邊的修「遍淨」,指的是十遍禪+四無量心嗎?

在清淨道論修十遍〈色遍淨〉處依其製作準備相→修準備相→取準備相成就→似相成就→〈修
似相〉近行定→〈修似相〉直到安止定成就。
依清淨道論中在四十種業處中有十種只能達到近行定,不得安止定,它的內容是八隨念(十隨
念中除了身至念與念呼吸)、食厭想、四界差別。可見修十遍〈色遍淨〉處似可達到安止定成
就,也就是能達初禪以上,既能達初禪理應可達三禪離喜的妙樂,而住於捨、念與正知,成就
捨念樂住,第三禪具足住。但能否達四禪我不知道,因為四禪是捨念清淨,應該不再取相而
修。「慈」是予人以樂,因此「慈」必有相以對,因此到第三禪最高遍淨天是否為最好的相應
清淨心可修「慈」。所以佛&#35500;:心與慈俱多修習,於淨最勝;而我解釋為修習慈心,要以與修
色遍淨色的心相應才是究竟的。
但此色遍淨色有可能是遍淨色天,也可能是四禪。
在此補充說明,在下並沒依修十遍〈色遍淨〉處實修經驗,對清淨道論也沒有很深的研究與體
驗,實不敢妄測聖言量。我想其他可能有賴版上對佛法有深入研究者如AB桑、大剛、
Heavenchow師兄……..或有修證者來解答。
2010年12月 1日 12:22:27 星期三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再談外道是否也修「住四念處」及世尊與外道的四無量心有何差異?
#10
五五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銘言:
> 咦?還是我有誤會 chakwos 上文的意思嗎?:p
> 不過我也不敢確定我有完整理解 golzen 學長的意思?例如 golzen
> 學長在 #4 好像認為「色遍淨色」的意思是無量淨天(色界的三禪天
> 當中的第二層),而 chakwos 認為是遍淨天(色界的三禪天當中的
> 第三層)。這樣?
因為《增壹》剛讀完,所以有些用詞沒說清楚。 :Q
剛想的是《增壹阿含》中九眾生居中的「遍淨天」:

《增壹阿含》卷 40 九眾生居品第四十四(一)

----------------------------------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九眾生居處。是眾生所居之處。云何為九。

或有眾生。若干種身。若干種想。所謂天及人也。
或有眾生。若干種身一想。所謂梵迦夷天。最初出現也。
或有眾生。一身若干想。所謂光音天也。或有眾生。
一身一想。所謂遍淨天也。
或有眾生無量空。所謂空處天也。
或有眾生無量識。識處天也。
或有眾生不用處。所謂不用處天也。
或有眾生有想無想。有想無想處天也。
諸所生之處名為九也。
----------------------------------

不過在《楞嚴經》中,則是將之又分為「少淨天」、「無量淨天」及「遍淨天」。

> > 感覺上這個問題跟「得到初禪是不是等於進入初禪天」(←這點我也不知道)
> > 很像,所以修遍淨成就者,就會入遍淨天?
> 請問 chakwos 這邊的修「遍淨」,指的是十遍禪+四無量心嗎?
應該這麼講,我這邊指的「遍淨」是因修地、水、火、風…等一切入處
而得到清淨的修行者,但因為四無量心也有同樣的特質(遍滿一切),
所以當修四無量心時得到清淨,我先將其稱之為遍淨成就者。

(若用詞有些不當,但請大家指正。 <(_ _)> )

而有個疑問在於:是否凡是修 (遍滿一切) 的修行者,當他們得到清淨時,
便是入遍淨天?( 在此的遍淨天是指依九眾生居分類的遍淨天。 ) ^^"

--
任何微細行,若為智慧者,當有所譴責,皆應不犯過。
但願諸眾生,快樂且安穩,願一切眾生,心中常喜樂。
--
獅子吼站 板面介紹:                                         cbs.ntu.edu.tw
佛教X檔案 - 用科學的態度探索科學的死角                         BudaXfile
◆ 修改: 10/12/01 14:03:36 <140.96.185.153> 
Wed Dec 1 12:29:44 2010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再談外道是否也修「住四念處」及世尊與外道的四無量心有何差異?
#11
五五
※ 引述《golzen (果任)》之銘言:
> 在清淨道論修十遍〈色遍淨〉處依其製作準備相→修準備相→取準備相成就→似相成就→〈修
> 似相〉近行定→〈修似相〉直到安止定成就。
> 依清淨道論中在四十種業處中有十種只能達到近行定,不得安止定,它的內容是八隨念(十隨
> 念中除了身至念與念呼吸)、食厭想、四界差別。可見修十遍〈色遍淨〉處似可達到安止定成
> 就,也就是能達初禪以上,既能達初禪理應可達三禪離喜的妙樂,而住於捨、念與正知,成就
> 捨念樂住,第三禪具足住。但能否達四禪我不知道,因為四禪是捨念清淨,應該不再取相而
> 修。「慈」是予人以樂,因此「慈」必有相以對,因此到第三禪最高遍淨天是否為最好的相應
> 清淨心可修「慈」。所以佛&#35500;:心與慈俱多修習,於淨最勝;而我解釋為修習慈心,要以與修
> 色遍淨色的心相應才是究竟的。
> 但此色遍淨色有可能是遍淨色天,也可能是四禪。
其實我很感謝果任學長的補充。

因為之前討論完我心中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以為「心與慈俱多修習,於淨最勝」
中的「淨」便是清淨,沒有細思實際的代表情況。

不過,經由這樣的討論,突然對經文的涵意瞭解更深了。 ^^

--
任何微細行,若為智慧者,當有所譴責,皆應不犯過。
但願諸眾生,快樂且安穩,願一切眾生,心中常喜樂。
Wed Dec 1 12:46:08 2010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再談外道是否也修「住四念處」及世尊與外道的四無量心有何差異?
#12
Heaven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銘言:
>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銘言:
> > 再次引用之前貼過的一段:
> > 我貼二段《清淨道論》對此的解釋:
> > ====================================
> > (1)慈住者是不厭惡有情的。當他(對有情)熟練不厭惡,而專注其心於不厭惡
> > 的青等的遍淨之色時則他的心進入那(遍淨色)中而無困難了。如是則慈為清淨解
> > 脫的近依(強因),更無過上,所以說(慈)以清淨解脫為最上。
> > (2)悲住者,是對於為杖所擊等的色相而觀有情之苦生起悲愍的,故能善知色的
> > 危險。當他熟悉了色的危險,離去任何地遍等,而專注其心於出離了色的虛空之時
> > ,則他的心進入那(虛空)而無困難了。如是則悲為空無邊處的近依,更無過上,
> > 所以說(悲)以空無邊處為最上。
> > ====================================
> > 上面提到慈的確是以清淨解脫為上,而在四十業處中就是以遍淨色為代表,
> > 也就是十遍的青黃赤白四種遍色禪。所以你們提到的是同一件事,
> > 只是一個是取其清淨的概念,一個是指出實際的代表情況。
> 其實《清淨道論》這一段我看不懂耶 ^_^"
> 請問這一段的意思是:慈心三昧的所緣,先是「眾生」,然後再轉到
> 「青、黃、赤、白的遍禪」的意思嗎?
> 另外,chakwos 和 golzen 學長這邊提的「色遍淨色」,似乎是指色
> 界三禪天當中的「遍淨天」?而不是「青、黃、赤、白的遍禪」?
> 還是這兩者也是有連帶關係的?

我試著說說我的理解。

首先,四梵住的慈悲喜三者最多只能達到三禪,捨梵住則可達到四禪。
《清淨道論》亦有提到此點:
===================================
(四梵住與色界諸禪的關係)如是無量之境雖然為此等(四梵住)的同一特相,
但前面三(梵住)僅屬於(四種禪中的前)三禪及(五種禪中的前)四禪。何以
故?彼等與喜相應故。怎麼與喜相應呢?因為出離了自憂等而起的瞋恚等之故,
而後者(捨梵住)則僅屬於其餘的一禪(第四禪或第五禪)。何以故?與捨受相
應故;因為(捨梵住)是對諸有情以中立的行相而起,所以梵住捨若無捨受則不
起。
===================================

以上「四種禪」就是一般談的四禪,「五種禪」是論中的分類法,也就是在初禪
與二禪之間加一個「無尋有伺禪」。

所以再看此二段:
====================================
(1)慈住者是不厭惡有情的。當他(對有情)熟練不厭惡,而專注其心於不厭惡
的青等的遍淨之色時則他的心進入那(遍淨色)中而無困難了。如是則慈為清淨解
脫的近依(強因),更無過上,所以說(慈)以清淨解脫為最上。

(2)悲住者,是對於為杖所擊等的色相而觀有情之苦生起悲愍的,故能善知色的
危險。當他熟悉了色的危險,離去任何地遍等,而專注其心於出離了色的虛空之時
,則他的心進入那(虛空)而無困難了。如是則悲為空無邊處的近依,更無過上,
所以說(悲)以空無邊處為最上。
====================================

慈心禪即然最多只能到三禪,再向上修就要轉換業處。方法上有很多,四十業處很
多都可以達到四禪,只是這裡是要討論何者是最適合有慈心禪基礎的人。

上文解釋慈住者是對有情已熟練不厭惡,我想,若轉修十不淨之類的業處就不太適
合,因為已對有情不厭惡,對象若又是有情,則不易生起不淨想,或繼續散發慈心
,就不易轉換。但若此時將業處換成青黃赤白等遍淨色,就很容易了,因為慈心與
清淨容易相應,所以上文才說「慈為清淨解脫的近依(強因)」,也就是想要修與
清淨相應的法門,則慈是最好的強因。所以這一段我不會解釋成慈心最高可修至遍
淨色,正如不能說悲梵住最高可修至空無邊處,因為悲梵住實際上最多只能修至三
禪,所以我會解釋成若想修空無邊處,悲梵住是最好的基礎。

同理,上文也有提到悲梵住行者能善知色的危險,所以要轉修遍淨色禪就比較困難
了,因為他們深知色的危險,又怎麼能以色為業處?所以要修色遍,就要以慈心為
基礎才好,要修空無邊處,就要以悲為基礎,其他解釋就可類推了。

> 這麼看來,慈心三昧最高可達色界的三禪定,而悲、喜、捨心三昧最高
> 可達無色界的四空定。這樣?

這樣解釋就會有問題了.

> 又,小的依照 chakwos 和 golzen 學長這邊的討論,用 google doc 粗略
> 畫了一個 28 天與四無量心的對照表格供大家參考對照,也請大家不吝
> 指正,謝謝!
> http://0rz.tw/6Siad

--
◇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
◇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
◇ 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 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卍 歡迎光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 http://www.cbeta.org   卍
Wed Dec 1 16:24:15 2010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再談外道是否也修「住四念處」及世尊與外道的四無量心有何差異?
#13
Heaven
※ 引述《chakwos (五五)》之銘言:
> 也就是說,慈住者與十遍是類似的,只是十遍是遍滿地、水、火…等為專注的
> 對象,而慈住者則是以遍滿慈為主,以此而推論,應該是不會有轉換動作的。
> 故而,我是加入底下【】的字來幫助理解《清淨道論》這一段話:
> -----------------------------------
> 慈住者是不厭惡有情的。當他(對有情)熟練不厭惡,而專注其心於不厭惡
> 的【有情,如】青等的遍淨之色時【,】則他的心進入那(遍淨色)中而無困難了。
> -----------------------------------
> 不知這樣加字會不會有誤導之嫌,如果大家有疑慮也請告知。 :)

我會覺得不是 "有情", 因為色遍是以 "色法" 為修止的業處.
解釋就是我上一篇的觀點.

> 感覺上這個問題跟「得到初禪是不是等於進入初禪天」(←這點我也不知道)
> 很像,所以修遍淨成就者,就會入遍淨天?

在阿毘達摩的教導是這樣子沒錯.
若造下 "重業" , 就會在下一生有結果.
"禪那" 就是 "善業" 的重業. 如果證得某一禪, 並且沒有退失, 則下一生就會出生
至該禪天. 除非後來也造下 "惡業" 的 "重業" , 也就是五逆罪.


--
◇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
◇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
◇ 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 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卍 歡迎光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 http://www.cbeta.org   卍
Wed Dec 1 16:31:12 2010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再談外道是否也修「住四念處」及世尊與外道的四無量心有何差異?
#14
Heaven
※ 引述《golzen (果任)》之銘言:
> 在清淨道論修十遍〈色遍淨〉處依其製作準備相→修準備相→取準備相成就→似相成就→〈修
> 似相〉近行定→〈修似相〉直到安止定成就。
> 依清淨道論中在四十種業處中有十種只能達到近行定,不得安止定,它的內容是八隨念(十隨
> 念中除了身至念與念呼吸)、食厭想、四界差別。可見修十遍〈色遍淨〉處似可達到安止定成
> 就,也就是能達初禪以上,既能達初禪理應可達三禪離喜的妙樂,而住於捨、念與正知,成就
> 捨念樂住,第三禪具足住。但能否達四禪我不知道,因為四禪是捨念清淨,應該不再取相而

清淨道論有提到十遍皆可修至四禪.

> 修。「慈」是予人以樂,因此「慈」必有相以對,因此到第三禪最高遍淨天是否為最好的相應
> 清淨心可修「慈」。所以佛&#35500;:心與慈俱多修習,於淨最勝;而我解釋為修習慈心,要以與修
> 色遍淨色的心相應才是究竟的。
> 但此色遍淨色有可能是遍淨色天,也可能是四禪。

--
◇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
◇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
◇ 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 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卍 歡迎光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 http://www.cbeta.org   卍
Wed Dec 1 16:45:38 2010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再談外道是否也修「住四念處」及世尊與外道的四無量心有何差異?
#15
Heaven
※ 引述《chakwos (五五)》之銘言:
>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銘言:
> > 咦?還是我有誤會 chakwos 上文的意思嗎?:p
> > 不過我也不敢確定我有完整理解 golzen 學長的意思?例如 golzen
> > 學長在 #4 好像認為「色遍淨色」的意思是無量淨天(色界的三禪天
> > 當中的第二層),而 chakwos 認為是遍淨天(色界的三禪天當中的
> > 第三層)。這樣?
> 因為《增壹》剛讀完,所以有些用詞沒說清楚。 :Q
> 剛想的是《增壹阿含》中九眾生居中的「遍淨天」:

看起來這裡的遍淨就是指三禪及四禪 (應該有包括吧?)

> 或有眾生。若干種身一想。所謂梵迦夷天。最初出現也。
> 或有眾生。一身若干想。所謂光音天也。或有眾生。
> 一身一想。所謂遍淨天也。
> 或有眾生無量空。所謂空處天也。

> ....恕略....

> 而有個疑問在於:是否凡是修 (遍滿一切) 的修行者,當他們得到清淨時,
> 便是入遍淨天?( 在此的遍淨天是指依九眾生居分類的遍淨天。 ) ^^"

我會覺得就是依禪定的程度. 因為遍禪的成就是初禪至四禪都有,
所以若只證得初禪, 大概就只能生至初禪天.

--
◇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
◇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
◇ 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 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卍 歡迎光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 http://www.cbeta.org   卍
Wed Dec 1 16:59:06 2010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再談外道是否也修「住四念處」及世尊與外道的四無量心有何差異?
#16
五五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銘言:
> 慈心禪即然最多只能到三禪,再向上修就要轉換業處。方法上有很多,四十業處很
> 多都可以達到四禪,只是這裡是要討論何者是最適合有慈心禪基礎的人。
> 上文解釋慈住者是對有情已熟練不厭惡,我想,若轉修十不淨之類的業處就不太適
> 合,因為已對有情不厭惡,對象若又是有情,則不易生起不淨想,或繼續散發慈心
> ,就不易轉換。但若此時將業處換成青黃赤白等遍淨色,就很容易了,因為慈心與
> 清淨容易相應,所以上文才說「慈為清淨解脫的近依(強因)」,也就是想要修與
> 清淨相應的法門,則慈是最好的強因。所以這一段我不會解釋成慈心最高可修至遍
> 淨色,正如不能說悲梵住最高可修至空無邊處,因為悲梵住實際上最多只能修至三
> 禪,所以我會解釋成若想修空無邊處,悲梵住是最好的基礎。
感覺清楚多了。 ^^

為了不浪費大家所貢獻的討論結果,我想順利修一下 Wiki 上《雜阿含經》卷27
(七四三)經的註解,在此先將預計會修改成的解釋擬訂草稿如下,
大家看看合不合適,或是有沒有更恰當的,若都沒問題,稍後我會去修改 wiki。

[1] 為何所勝:對什麼有所幫助。

[2] 心與慈俱多修習,於淨最勝:修習慈心帶來的最大好處便是清淨解脫。

[3] 悲心修習多修習,空入處最勝:修習悲心帶來的最大好處便是易入空入處。

[4] 喜心修習多修習,識入處最勝:修習喜心帶來的最大好處便是易入識入處。

[5] 捨心修習多修習,無所有入處最勝:修習捨心帶來的最大好處便是易入無所有入處。

--
任何微細行,若為智慧者,當有所譴責,皆應不犯過。
但願諸眾生,快樂且安穩,願一切眾生,心中常喜樂。
Wed Dec 1 21:59:10 2010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再談外道是否也修「住四念處」及世尊與外道的四無量心有何差異?
#17
melon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銘言:
> 我試著說說我的理解。
> 首先,四梵住的慈悲喜三者最多只能達到三禪,捨梵住則可達到四禪。
> 《清淨道論》亦有提到此點:
> ===================================
> (四梵住與色界諸禪的關係)如是無量之境雖然為此等(四梵住)的同一特相,
> 但前面三(梵住)僅屬於(四種禪中的前)三禪及(五種禪中的前)四禪。何以
> 故?彼等與喜相應故。怎麼與喜相應呢?因為出離了自憂等而起的瞋恚等之故,
> 而後者(捨梵住)則僅屬於其餘的一禪(第四禪或第五禪)。何以故?與捨受相
> 應故;因為(捨梵住)是對諸有情以中立的行相而起,所以梵住捨若無捨受則不
> 起。
> ===================================
> 以上「四種禪」就是一般談的四禪,「五種禪」是論中的分類法,也就是在初禪
> 與二禪之間加一個「無尋有伺禪」。
> 所以再看此二段:
> ====================================
> (1)慈住者是不厭惡有情的。當他(對有情)熟練不厭惡,而專注其心於不厭惡
> 的青等的遍淨之色時則他的心進入那(遍淨色)中而無困難了。如是則慈為清淨解
> 脫的近依(強因),更無過上,所以說(慈)以清淨解脫為最上。
> (2)悲住者,是對於為杖所擊等的色相而觀有情之苦生起悲愍的,故能善知色的
> 危險。當他熟悉了色的危險,離去任何地遍等,而專注其心於出離了色的虛空之時
> ,則他的心進入那(虛空)而無困難了。如是則悲為空無邊處的近依,更無過上,
> 所以說(悲)以空無邊處為最上。
> ====================================
> 慈心禪即然最多只能到三禪,再向上修就要轉換業處。方法上有很多,四十業處很
> 多都可以達到四禪,只是這裡是要討論何者是最適合有慈心禪基礎的人。
> 上文解釋慈住者是對有情已熟練不厭惡,我想,若轉修十不淨之類的業處就不太適
> 合,因為已對有情不厭惡,對象若又是有情,則不易生起不淨想,或繼續散發慈心
> ,就不易轉換。但若此時將業處換成青黃赤白等遍淨色,就很容易了,因為慈心與
> 清淨容易相應,所以上文才說「慈為清淨解脫的近依(強因)」,也就是想要修與
> 清淨相應的法門,則慈是最好的強因。所以這一段我不會解釋成慈心最高可修至遍
> 淨色,正如不能說悲梵住最高可修至空無邊處,因為悲梵住實際上最多只能修至三
> 禪,所以我會解釋成若想修空無邊處,悲梵住是最好的基礎。
> 同理,上文也有提到悲梵住行者能善知色的危險,所以要轉修遍淨色禪就比較困難
> 了,因為他們深知色的危險,又怎麼能以色為業處?所以要修色遍,就要以慈心為
> 基礎才好,要修空無邊處,就要以悲為基礎,其他解釋就可類推了。


原來如此,謝謝 Heaven 學長清楚的解說!

想想這四十業處實在蠻有趣的,彼此好像都有連帶關係,也能彼此
增上。例如像 Heaven 學長說的就很有道理,修習慈心的人,和不
淨觀可能就比較不容易相應,畢竟一個希望對方快樂長壽,一個卻
整天凝望對方的屍體。而且我還曾聽禪師說過,修習慈心禪不能取
往生者的相為所緣。

相反的,若修習三十二身分觀、四界分別觀,再來觀死屍搞不好反
而有加乘的效果,然後還可以順便連接到十念的「念死」。

然後我就忍不住開始排我的「修習順序計劃表」:
安般 → 四界分別觀 → 三十二身分觀 → 慈心觀 → 遍禪 → ....

不過我估計安般修到一半我就差不多得往生了 XD

可惜人命這麼短,只好修多少算多少囉 ^_^


> > 這麼看來,慈心三昧最高可達色界的三禪定,而悲、喜、捨心三昧最高
> > 可達無色界的四空定。這樣?
> 這樣解釋就會有問題了.
> > 又,小的依照 chakwos 和 golzen 學長這邊的討論,用 google doc 粗略
> > 畫了一個 28 天與四無量心的對照表格供大家參考對照,也請大家不吝
> > 指正,謝謝!
> > http://0rz.tw/6Siad

--
=================================================
         昨天落,今天落,明天落,天天落葉。
         昨天掃,今天掃,明天掃,香烤地瓜。
=================================================
2010年12月 1日 22:41:21 星期三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再談外道是否也修「住四念處」及世尊與外道的四無量心有何差異?
#18
菩提子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銘言:
> > 慈心禪即然最多只能到三禪,再向上修就要轉換業處。方法上有很多,四十業處很
> > 多都可以達到四禪,只是這裡是要討論何者是最適合有慈心禪基礎的人。
> > 上文解釋慈住者是對有情已熟練不厭惡,我想,若轉修十不淨之類的業處就不太適
> > 合,因為已對有情不厭惡,對象若又是有情,則不易生起不淨想,或繼續散發慈心
> > ,就不易轉換。但若此時將業處換成青黃赤白等遍淨色,就很容易了,因為慈心與
> > 清淨容易相應,所以上文才說「慈為清淨解脫的近依(強因)」,也就是想要修與
> > 清淨相應的法門,則慈是最好的強因。所以這一段我不會解釋成慈心最高可修至遍
> > 淨色,正如不能說悲梵住最高可修至空無邊處,因為悲梵住實際上最多只能修至三
> > 禪,所以我會解釋成若想修空無邊處,悲梵住是最好的基礎。
> > 同理,上文也有提到悲梵住行者能善知色的危險,所以要轉修遍淨色禪就比較困難
> > 了,因為他們深知色的危險,又怎麼能以色為業處?所以要修色遍,就要以慈心為
> > 基礎才好,要修空無邊處,就要以悲為基礎,其他解釋就可類推了。

所以看起來有點像是「交通轉乘資訊」,世尊廣播告訴我們,「慈心列車」只開到「三禪站」,
要繼續前往「四禪站」乃至「空無邊處站」、「識無邊處站」的旅客,請改搭「遍淨列車」。:P

我突然想到「優婆離」為世尊理髮時,進入四禪的故事。我想當時優婆離可能連四禪是什麼
都不清楚,也不知道種種的觀法。只因為心中存著極恭敬的心(正念),心無雜念地為佛
陀理髮,然後在佛陀善巧的引導之下,一下子就進入「初禪」、「二禪」、「三禪」、
「四禪」了。生在佛世真好....
2010年12月 2日 10:24:15 星期四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再談外道是否也修「住四念處」及世尊與外道的四無量心有何差異?
#19
melon
※ 引述《evan (菩提子)》之銘言:
> 我突然想到「優婆離」為世尊理髮時,進入四禪的故事。我想當時優婆離可能連四禪是什麼
> 都不清楚,也不知道種種的觀法。只因為心中存著極恭敬的心(正念),心無雜念地為佛
> 陀理髮,然後在佛陀善巧的引導之下,一下子就進入「初禪」、「二禪」、「三禪」、
> 「四禪」了。生在佛世真好....

哇,在活動中入四禪嗎?聽起來很有趣呢!不知 evan 學長方便
報個路嗎?我很想讀讀這個記載呢 ^_^(要是能讀著讀著就自動
進入初禪那該多好 XD) 

--
=================================================
         昨天落,今天落,明天落,天天落葉。
         昨天掃,今天掃,明天掃,香烤地瓜。
=================================================
2010年12月 2日 11:06:58 星期四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再談外道是否也修「住四念處」及世尊與外道的四無量心有何差異?
#20
Heaven
※ 引述《chakwos (五五)》之銘言:
>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銘言:
> 為了不浪費大家所貢獻的討論結果,我想順利修一下 Wiki 上《雜阿含經》卷27
> (七四三)經的註解,在此先將預計會修改成的解釋擬訂草稿如下,
> 大家看看合不合適,或是有沒有更恰當的,若都沒問題,稍後我會去修改 wiki。
> [1] 為何所勝:對什麼有所幫助。
> [2] 心與慈俱多修習,於淨最勝:修習慈心帶來的最大好處便是清淨解脫。
> [3] 悲心修習多修習,空入處最勝:修習悲心帶來的最大好處便是易入空入處。
> [4] 喜心修習多修習,識入處最勝:修習喜心帶來的最大好處便是易入識入處。
> [5] 捨心修習多修習,無所有入處最勝:修習捨心帶來的最大好處便是易入無所有入處。

其實我覺得很難一二句話解釋出來, 說這些是四梵住最大的好處又怪怪的.

為何所勝, 有時我會想是不是 "對誰來說是最殊勝因緣" 的?
不過看了一些翻譯, 又沒把握, 依字面解釋都會是指最高的成就.

如果可以, 我會建議直接把清淨道論的解釋放在說明中, 讓讀的人可以有參考的資料.

--
◇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
◇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
◇ 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 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卍 歡迎光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 http://www.cbeta.org   卍
Fri Dec 3 10:37:28 2010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再談外道是否也修「住四念處」及世尊與外道的四無量心有何差異?
#21
果任
※ 引述《chakwos (五五)》之銘言:

> 為了不浪費大家所貢獻的討論結果,我想順利修一下 Wiki 上《雜阿含經》卷27
> (七四三)經的註解,在此先將預計會修改成的解釋擬訂草稿如下,
> 大家看看合不合適,或是有沒有更恰當的,若都沒問題,稍後我會去修改 wiki。
> [1] 為何所勝:對什麼有所幫助。
> [2] 心與慈俱多修習,於淨最勝:修習慈心帶來的最大好處便是清淨解脫。
> [3] 悲心修習多修習,空入處最勝:修習悲心帶來的最大好處便是易入空入處。
> [4] 喜心修習多修習,識入處最勝:修習喜心帶來的最大好處便是易入識入處。
> [5] 捨心修習多修習,無所有入處最勝:修習捨心帶來的最大好處便是易入無所有入處。

這一修改就如Heavenchow學長說的是有點怪怪的。

另Heavenchow學長所引的清淨道論:
『『首先,四梵住的慈悲喜三者最多只能達到三禪,捨梵住則可達到四禪。
《清淨道論》亦有提到此點:
===================================
(四梵住與色界諸禪的關係)如是無量之境雖然為此等(四梵住)的同一特相,
但前面三(梵住)僅屬於(四種禪中的前)三禪及(五種禪中的前)四禪。何以
故?彼等與喜相應故。怎麼與喜相應呢?因為出離了自憂等而起的瞋恚等之故,
而後者(捨梵住)則僅屬於其餘的一禪(第四禪或第五禪)。何以故?與捨受相
應故;因為(捨梵住)是對諸有情以中立的行相而起,所以梵住捨若無捨受則不
起。
===================================』』
這也有點怪怪的。
如「悲」依清淨道論「悲喜」二者最多只能達到三禪,捨梵住則可達到四禪。那麼就與《雜阿
含經》(七四三)所說的:悲心修習多修習,空入處最勝;喜心修習多修習,識入處最勝;捨
心修習多修習,無所有入處最勝,對應不起來。
清淨道論畢竟是後來大德所造之論,應該依《雜阿含經》(七四三)佛說為準。
依個人看法:修慈心三昧依《雜阿含經》(七四三)及清淨道論對照能達到三禪三天中的「遍
淨天」或四禪應比較沒問題。
因佛說的四無量心是全部在清淨心下起修。
1.修「慈心」:
而「慈」是予人以樂,因此「慈」必有相以對,四禪是捨念清淨,應該不再取相而修。因此
「修慈」我比較偏向第三禪最高遍淨天。這也就是修「慈心」可達「遍淨處」,也就是要以與
「遍淨處」相應清淨心來行「慈」才是最圓滿的,所以我才&#35500;:心與慈俱多修習,於淨最勝;
應解釋為修習慈心,要以與修色遍淨色的心相應才是究竟的。
2. 修「悲心」:
就如Heavenchow學長所引的清淨道論:悲住者,是對於為杖所擊等的色相而觀有情之苦生起悲
愍的,故能善知色的危險。當他熟悉了色的危險,離去任何地遍等,而專注其心於出離了色的
虛空之時,則他的心進入那(虛空)而無困難了。如是則悲為空無邊處的近依,更無過上,所
以說(悲)以空無邊處為最上。
可見修悲住者是厭離此色界,而修無色界的空無邊處,此與《雜阿含經》(七四三)悲心修習
多修習,空入處最勝,可以對應。而非Heavenchow學長所引用「四梵住的慈悲喜三者最多只能
達到三禪,捨梵住則可達到四禪。」
這就是說修「悲心」可達「空入處」,也就是要以與「空入處相應的清淨心」來行「悲」才是
最圓滿的,故我才&#35500;:悲心修習多修習,空入處最勝;應解釋為修習悲心,要以與修空入處的
心相應才是究竟的。
3. 修「喜心」:
同理,這也就是修「悲心」可達「識入處」,也就是要以與識入處的相應清淨心來行「喜」才
是最圓滿的。故我才&#35500;:喜心修習多修習,識入處最勝;應解釋為修習悲心,要以與修識入處
的心相應才是究竟的。
4. 修「捨心」:
同理,這也就是修「捨心」可達「無所有入處」,也就是要以是無所有入處相應的清淨心來行
「捨」才是最圓滿的。故我才&#35500;:捨心修習多修習,無所有入處最勝;應解釋為修習悲心,要
以與修無所有入處的心相應才是究竟的。
同學有沒有注意到在《雜阿含經》(七四三)佛說的修四無量心,為何沒提到非想非非想處?
個人認為因非想非非想處不能起慧心,無法行四無量心。
2010年12月 3日 14:34:41 星期五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再談外道是否也修「住四念處」及世尊與外道的四無量心有何差異?
#22
果任
※ 引述《golzen (果任)》之銘言:

> 3. 修「喜心」:
> 同理,這也就是修「悲心」可達「識入處」,也就是要以與識入處的相應清淨心來行「喜」> 是最圓滿的。故我才&#35500;:喜心修習多修習,識入處最勝;應解釋為修習悲心,要以與修識入> 的心相應才是究竟的。
 
抱歉此處「悲心」應改程「喜心」。
2010年12月 3日 14:42:50 星期五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再談外道是否也修「住四念處」及世尊與外道的四無量心有何差異?
#23
五五
※ 引述《golzen (果任)》之銘言:
> 這一修改就如Heavenchow學長說的是有點怪怪的。
感謝各位學長的意見,剛我已經看出草稿不順的地方在那了,所以先暫
不修改,該怎麼解釋還得要再想想,若大家能集思廣益出最好的解法,
都很歡迎提出。若討論都沒結果的話,我會先保留不下註。 ^^

說真的,起初我還滿想用果任學長所提的解釋,不過因為有個疑慮,所
以就放棄了。我先提出給大家看看這樣的疑慮是不是多餘,若是多餘的
話,或許果任學長所提的解釋也可列入考慮。 :)

以「悲心修習多修習,空入處最勝」這句來說,果任學長所提的是「修
習悲心,要以與修空入處的心相應才是究竟的」。

不過我所疑惑的是心只有一個,所以修悲心的心與修空入處的心應該是
不一樣的吧?如在修安般跟界分別觀時,所用的心是不一樣的。

在修悲心時,用與空入處相應的心在修時,是不是等同在修空入處了(?)

此外這句話也會給人有種「修悲心可直達空入處」的感覺,但這點希望
有其它經典的印證才能確定。

於是我便在想,最好的解釋應該是要能點出兩點:

a.「若想修空無邊處,悲梵住是最好的基礎」。
b. 「最勝」所要表達的意思。

只是想不出來,有些辭窮了。 @@
再不然就等到蔡大出關時,再來請教他好了。 

PS:但原 wiki 上的解釋比較弱,大家應該不介意先拿掉吧。 :)

--
任何微細行,若為智慧者,當有所譴責,皆應不犯過。
但願諸眾生,快樂且安穩,願一切眾生,心中常喜樂。
--
獅子吼站 板面介紹:                                         cbs.ntu.edu.tw
教育板, 關懷教人成人的百年志業 (本站精華區完備歡迎參閱)         Education
◆ 修改: 10/12/03 20:52:41 <220.137.72.180> 
Fri Dec 3 20:44:49 2010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再談外道是否也修「住四念處」及世尊與外道的四無量心有何差異?
#24
Heaven
※ 引述《golzen (果任)》之銘言:
> ※ 引述《chakwos (五五)》之銘言:
> 另Heavenchow學長所引的清淨道論:
> 『『首先,四梵住的慈悲喜三者最多只能達到三禪,捨梵住則可達到四禪。
> 《清淨道論》亦有提到此點:
> ===================================
> (四梵住與色界諸禪的關係)如是無量之境雖然為此等(四梵住)的同一特相,
> 但前面三(梵住)僅屬於(四種禪中的前)三禪及(五種禪中的前)四禪。何以
> 故?彼等與喜相應故。怎麼與喜相應呢?因為出離了自憂等而起的瞋恚等之故,
> 而後者(捨梵住)則僅屬於其餘的一禪(第四禪或第五禪)。何以故?與捨受相
> 應故;因為(捨梵住)是對諸有情以中立的行相而起,所以梵住捨若無捨受則不
> 起。
> ===================================』』
> 這也有點怪怪的。
> 如「悲」依清淨道論「悲喜」二者最多只能達到三禪,捨梵住則可達到四禪。那麼就與《雜阿
> 含經》(七四三)所說的:悲心修習多修習,空入處最勝;喜心修習多修習,識入處最勝;捨
> 心修習多修習,無所有入處最勝,對應不起來。
> 清淨道論畢竟是後來大德所造之論,應該依《雜阿含經》(七四三)佛說為準。

雖然為後人所造, 不過所根據的道理也是有經典依據的.

《長阿含經》卷8:
「離苦、樂行,先滅憂、喜、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入第四禪。」
(CBETA, T01, no. 1, p. 50, c22-23)

一般的了解就是三禪的禪支是去除了初禪與二禪的 "尋, 伺, 喜",
只剩下  "樂, 心一境性" 二禪支.

四禪更是連 "樂" 都捨去, 故只有 "捨, 心一境性" 二禪支.
因此四梵住的 "喜" 就不可能證入四禪了.

若說喜梵住可證入識無邊處, 也是與其他經典相違了.
不過各禪支的說法比較沒有爭議, 所以我只能懷疑雜阿含經七四三有其他解釋.

況且四梵住本身已表明是梵天之法, 且是以無量有情為禪修的所緣,
理論上就無法超越色界了.

--
◇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
◇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
◇ 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 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卍 歡迎光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 http://www.cbeta.org   卍
Fri Dec 3 21:04:50 2010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再談外道是否也修「住四念處」及世尊與外道的四無量心有何差異?
#25
Heaven
※ 引述《chakwos (五五)》之銘言:
> 以「悲心修習多修習,空入處最勝」這句來說,果任學長所提的是「修
> 習悲心,要以與修空入處的心相應才是究竟的」。
> 不過我所疑惑的是心只有一個,所以修悲心的心與修空入處的心應該是
> 不一樣的吧?如在修安般跟界分別觀時,所用的心是不一樣的。
> 在修悲心時,用與空入處相應的心在修時,是不是等同在修空入處了(?)

我也是覺得禪修的所緣不同, 在理論上看不出修悲等同修空入處.

底下是略談到空無邊處的修法:

《長阿含經》卷8:「復有四法,謂四無色定;於是,比丘越一切色想,
先盡瞋恚想,不念異想,思惟無量空處,捨空處已入識處,捨識處已入不用處,
捨不用處已入有想無想處。」(CBETA, T01, no. 1, p. 50, c24-28)

修空無邊處, 重點就是要超越色法, 例如修地遍, 觀地遍滿一切空間,
然後再觀其所佔的空間為空, 這時就是轉換禪修所緣, 或者說超越色所緣.

清淨道論的解釋雖然也沒有經典佐證, 但我倒覺得蠻有道理的.
修慈是 "與樂" , 與樂是不斷地給與, 就比較不容易換成超越色法.
但悲是 "拔苦" , 若了解色法是無常的, 苦的, 則轉修超越色法感覺就很相應. :)

--
◇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
◇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
◇ 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 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卍 歡迎光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 http://www.cbeta.org   卍
Fri Dec 3 21:27:40 2010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再談外道是否也修「住四念處」及世尊與外道的四無量心有何差異?
#26
melon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銘言:
> 雖然為後人所造, 不過所根據的道理也是有經典依據的.
> 《長阿含經》卷8:
> 「離苦、樂行,先滅憂、喜、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入第四禪。」
> (CBETA, T01, no. 1, p. 50, c22-23)
> 一般的了解就是三禪的禪支是去除了初禪與二禪的 "尋, 伺, 喜",
> 只剩下  "樂, 心一境性" 二禪支.
> 四禪更是連 "樂" 都捨去, 故只有 "捨, 心一境性" 二禪支.
> 因此四梵住的 "喜" 就不可能證入四禪了.
> 若說喜梵住可證入識無邊處, 也是與其他經典相違了.
> 不過各禪支的說法比較沒有爭議, 所以我只能懷疑雜阿含經七四三有其他解釋.
> 況且四梵住本身已表明是梵天之法, 且是以無量有情為禪修的所緣,
> 理論上就無法超越色界了.

其實我原本還悄悄在猜想「慈、悲、喜心三昧可以入三禪,而捨心三昧
可以入四禪」是出自什麼經典呢(又不好意思問,因為怕這問題太簡單
問了會被笑 XD),原來是用禪支來推算的呀,有道理!

不過這麼一來倒真的就和《雜阿含經》七四三經的字面上比較對不起來,
要完整理解還真有點傷腦筋了。

--
=================================================
         昨天落,今天落,明天落,天天落葉。
         昨天掃,今天掃,明天掃,香烤地瓜。
=================================================
2010年12月 3日 21:42:23 星期五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再談外道是否也修「住四念處」及世尊與外道的四無量心有何差異?
#27
五五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銘言:
> 底下是略談到空無邊處的修法:
> 《長阿含經》卷8:「復有四法,謂四無色定;於是,比丘越一切色想,
> 先盡瞋恚想,不念異想,思惟無量空處,捨空處已入識處,捨識處已入不用處,
> 捨不用處已入有想無想處。」(CBETA, T01, no. 1, p. 50, c24-28)
剛我也用「無邊空」去找一下資料,從《佛說大集法門經》中便提出四無量心與
四無色定修法的不同:

-----------------------------------

「復次,四無量,是佛所說。
 謂若苾芻,發起慈心,先於東方行慈,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然行慈。
 而彼慈心,於一切處、一切世界、一切種類廣大無量而無邊際,亦無分限。
 此名慈無量。悲、喜、捨三,亦復如是。此等名為四無量。

「復次,四無色定,是佛所說。
 謂若苾芻,離一切色,無對無礙,而無作意,觀無邊空,此觀行相,名空無邊處定;
 復離空處,而非所觀,但觀無邊識,此觀行相,名識無邊處定;
 復離識處,而非所觀,但觀一切,皆無所有,此觀行相,名無所有處定;
 復離無所有處行相,名為非想非非想處定。如是名為四無色定。」
-----------------------------------

由此也可看出「悲心修習多修習,空入處最勝」這句話很巧妙的把兩種不同的
修法作連接,所以才很難解釋。而因為是不同的兩項,所以我覺得若說「修悲
梵住有助於空入處」會較有道理,而不是直接修悲心便可直入空入處。  :)
Fri Dec 3 21:42:43 2010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再談外道是否也修「住四念處」及世尊與外道的四無量心有何差異?
#28
果任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銘言:

> 況且四梵住本身已表明是梵天之法, 且是以無量有情為禪修的所緣,
> 理論上就無法超越色界了.

是否請Heavenchow 學長查一下「四無量心」與「四梵住」是不是不同?
雖然外道與佛講都修慈、悲、喜、捨三昧。但外道修的慈、悲、喜、捨三昧指的是「四梵
住」。他們是不依三依一向〈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修慈、悲、喜、捨三昧,使得
外道在行慈、悲、喜、捨心時尚含有貪、痴、慢在,故不能超色界而其福報只到梵天。
而佛講的修慈、悲、喜、捨三昧是「四無量心」。是依三依一向〈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
於捨〉修慈、悲、喜、捨三昧,因此在行慈、悲、喜、捨心時不存有貪、痴、慢在,故除了修
慈心三昧外,修悲、喜、捨三昧能進一步超色界以達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不是在梵
天享福報。
2010年12月 4日 0:59:34 星期六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再談外道是否也修「住四念處」及世尊與外道的四無量心有何差異?
#29
果任
※ 引述《chakwos (五五)》之銘言:
> > 這一修改就如Heavenchow學長說的是有點怪怪的。
> 感謝各位學長的意見,剛我已經看出草稿不順的地方在那了,所以先暫
> 不修改,該怎麼解釋還得要再想想,若大家能集思廣益出最好的解法,
> 都很歡迎提出。若討論都沒結果的話,我會先保留不下註。 ^^
> 說真的,起初我還滿想用果任學長所提的解釋,不過因為有個疑慮,所
> 以就放棄了。我先提出給大家看看這樣的疑慮是不是多餘,若是多餘的
> 話,或許果任學長所提的解釋也可列入考慮。 :)
> 以「悲心修習多修習,空入處最勝」這句來說,果任學長所提的是「修
> 習悲心,要以與修空入處的心相應才是究竟的」。
> 不過我所疑惑的是心只有一個,所以修悲心的心與修空入處的心應該是
> 不一樣的吧?如在修安般跟界分別觀時,所用的心是不一樣的。
> 在修悲心時,用與空入處相應的心在修時,是不是等同在修空入處了(?)

   要修到空入處並非只有單一所緣可用,可以依許多種心的所緣,可依心緣無量空、心緣
悲、心緣喜、心緣捨都能入空入處。但心緣悲、喜、捨必須依三依一向〈依遠離、依無欲、依
滅、向於捨〉修悲、喜、捨都才能入空入處。
    所以清淨道論云:悲住者,是對於為杖所擊等的色相而觀有情之苦生起悲愍的,故能善知
色的危險。當他熟悉了色的危險,離去任何地遍等,而專注其心於出離了色的虛空之時,則他
的心進入那(虛空)而無困難了。如是則悲為空無邊處的近依,更無過上,所以說(悲)以空
無邊處為最上。
   也就是能依要遠離色界、對色界不再有貪欲、滅其色想而捨其色界處,才能入空入處。同
時當我們依其心緣無量空而入空無邊處時亦可轉念入空無邊處的悲心三昧。
   外道不知遠離色界、對色界還有貪欲、不滅其色想而不捨其色界處而修悲、喜、捨心,故
不能入空入處。
   或許修改一下我的詞句如下:
心與慈俱多修習,於淨最勝;
     應解釋為修習慈心,要以能與修色遍淨色的心相應才是最殊勝的。
悲心修習多修習,空入處最勝;
     應解釋為修習悲心,要以能與修空入處的心相應才是最殊勝的。
喜心修習多修習,識入處最勝;
     應解釋為修習悲心,要以能與修識入處的心相應才是最殊勝的。
捨心修習多修習,無所有入處最勝;
     應解釋為修習悲心,要以能與修無所有入處的心相應才是最殊勝的。
2010年12月 4日 10:53:50 星期六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再談外道是否也修「住四念處」及世尊與外道的四無量心有何差異?
#30
Heaven
※ 引述《golzen (果任)》之銘言:
>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銘言:
> > 況且四梵住本身已表明是梵天之法, 且是以無量有情為禪修的所緣,
> > 理論上就無法超越色界了.
> 是否請Heavenchow 學長查一下「四無量心」與「四梵住」是不是不同?

我由經典中, 還看不出四梵住(有譯四梵堂, 也有譯四梵室)與四無量心有何差別.
底下皆是佛陀的教導, 在不同經典的用詞不同.

《長阿含經》卷8:「復有四法,謂四神足;....復有四法,謂四禪;....
復有四法,謂四梵堂:一慈、二悲、三喜、四捨。復有四法,謂四無色定;.....」
(CBETA, T01, no. 1, p. 50, c16-28)

《中阿含經》卷21〈2 長壽王品〉:「「阿難!我本為汝說四聖諦,....
我本為汝說四想....我本為汝說四無量,比丘者,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
我本為汝說四無色,....」
(CBETA, T01, no. 26, p. 563, b3-27)

> 雖然外道與佛講都修慈、悲、喜、捨三昧。但外道修的慈、悲、喜、捨三昧指的是「四梵
> 住」。他們是不依三依一向〈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修慈、悲、喜、捨三昧,使得
> 外道在行慈、悲、喜、捨心時尚含有貪、痴、慢在,故不能超色界而其福報只到梵天。

《雜阿含經》卷27:諸外道出家言:「沙門瞿曇為諸弟子說如是法不:
『斷五蓋惱心,慧力羸、為障礙分、不趣涅槃,盡攝其心,住四念處。心與慈俱,
無怨無嫉,亦無瞋恚,廣大無量,善修充滿;四方、四維、上、下一切世間,
心與慈俱,無怨無嫉,亦無瞋恚,廣大無量,善修習充滿,如是修習。』
悲、喜、捨心俱亦如是說。我等亦復為諸弟子作如是說」
(CBETA, T02, no. 99, p. 197, b20-27)

上面那一段是外道說的, 他們也是說 "心與慈俱, 廣大無量" , 因此在字義也是用
"無量" , 並不是四梵住與四無量的名相差別問題.

外道也是提到 "無怨無嫉,亦無瞋恚" , 可見不論佛弟子或外道, 要入初禪都是要有
相同的基本條件, 至少離貪瞋, 鎮伏五蓋是都不可缺少的.

> 而佛講的修慈、悲、喜、捨三昧是「四無量心」。是依三依一向〈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
> 於捨〉修慈、悲、喜、捨三昧,因此在行慈、悲、喜、捨心時不存有貪、痴、慢在,故除了修
> 慈心三昧外,修悲、喜、捨三昧能進一步超色界以達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不是在梵
> 天享福報。

也查了北傳有部阿毘達磨, 有不少說法, 最簡單的就是 "無有差別" ,
也有各種差別之說, 沒有定論, 大家有興趣可參考如下 :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82:
「問梵住無量有何差別。有作是說。無有差別。謂四梵住即四無量。
復有說者。亦有差別。謂名即差別。此名梵住。彼名無量故。
復次對治非梵名為梵住。對治戲論名為無量。
復次對治非梵行名為梵住。對治戲論行名為無量。
復次修梵行者身可得名為梵住。離戲論者身中可得名為無量。
復次對治不信名為梵住。對治放逸名為無量。
復次在梵世者名為梵住。在上地者名為無量。
復次在未至定及梵世者名為梵住。在上地者名為無量。
復次在未至定及梵世者名為梵住。亦名無量。在上地者唯名為無量。
復次曾所得者名為梵住。未曾得者名為無量。
復次內道所得名為梵住。亦名無量。外道所得唯名梵住。
復次共所得者名為梵住。不共得者名為無量。
是故尊者妙音說曰。梵住是共。異生與聖者共競此法故。
無量是不共。聖者與異生不共競此法故。梵住無量是謂差別。」
(CBETA, T27, no. 1545, p. 425, b23-c12)

--
◇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
◇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
◇ 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 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卍 歡迎光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 http://www.cbeta.org   卍
Sat Dec 4 13:32:32 2010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再談外道是否也修「住四念處」及世尊與外道的四無量心有何差異?
#31
五五
※ 引述《golzen (果任)》之銘言:
> 悲心修習多修習,空入處最勝;
>      應解釋為修習悲心,要以能與修空入處的心相應才是最殊勝的。
感謝學長提供的想法,不好意思,因為前幾天在忙,這次回覆得比較晚。 :Q

在此的「最勝」學長認為是「最殊勝的」,若從字面上的解釋來看,這樣是
沒有問題的,而我參考張西鎮先生所譯的《雜阿含經》,也有些類似的味道
,他譯成的是「最勝處」。

不過,無論解釋成「最勝處」或「最殊勝」,結果都會與我之前所提的「最
大的好處」一樣,有些不適合的地方,這個地方只要對照到同經異譯,便會
發現。

底下「+」所引的經文是《雜阿含經》卷 27(七四三),而「-」所引的經文
則是它的同經異譯:《相應部尼科耶》〈46 覺支相應〉No.54 慈


先來對照「為何所勝」的差異:

+++++++++++++++++++++++++++++++++++++++++++++++++++++++++
如彼外道出家所說,汝等應問:『修習慈心,為何所勝?
修習悲、喜、捨心,為何所勝?』

如是問時,彼諸外道出家,心則駭散,或說外異事,或瞋慢、
毀呰、違背、不忍,或默然萎熟,低頭失辯,思惟而住。
+++++++++++++++++++++++++++++++++++++++++++++++++++++++++

---------------------------------------------------------
諸比丘,異學修行者若如是說,則宜作如是言:
『友等,云何修習慈心解脫?
 若修習者,則趣於何、以何為最勝、以何為果、究竟於何耶?

 友等,云何修習悲心解脫?
 若修習者,則趣於何、以何為最勝、以何為果、究竟於何耶?

 友等,云何修習喜心解脫?
 若修習者,則趣於何、以何為最勝、以何為果、究竟於何耶?
 
 友等,云何修習捨心解脫?
 若修習者,則趣於何、以何為最勝、以何為果、究竟於何耶?』

諸比丘,如是問之,異學修行者,將困惑不能作答。
---------------------------------------------------------

由此對照的結果,我知道之前把「為何所勝」解釋成「對什麼有所幫助」很
不恰當,參考同經異譯後可知該句有「究竟於何」的意思。

那麼當世尊問外道「究竟於何」時,外道卻答不出來的話,世尊的「究竟於
何」所指的是什麼呢?

底下是以悲心為例來進行兩部經文的對讀。

對照時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在《雜阿含經》只用一行帶過,而《相應部尼科
耶》則寫得很細,分成四個段落來說明。

+++++++++++++++++++++++++++++++++++++++++++++++++++++++++
悲心修習多修習,空入處最勝
+++++++++++++++++++++++++++++++++++++++++++++++++++++++++

---------------------------------------------------------
<1>
諸比丘,云何修習悲心解脫?
若修習者,則趣於何、以何為最勝、以何為果、究竟於何耶?
<2>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捨,
以修習悲俱行之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
…定覺支]…以修習悲俱行之捨覺支。
<3>
彼若欲於非違逆,以違逆想而住者,則以違逆想而住。
若欲於違逆,以非違逆想而住者,則以非違逆想而住。
若欲於非違逆與違逆,以違逆想而住者,則以違逆想而住。
若欲於違逆與非違逆,以非違逆想而住者,則以非違逆想而住。
若欲俱遮非違逆與違逆,以捨正念、正知而住者,則住於捨正念、
正知、或偏超色想,由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則虛空為無邊,
俱足虛空無邊處而住。
<4>
諸比丘,悲心解脫,是以虛空無邊處為其最勝,
此比丘未通達更上解脫,而有此之慧。
---------------------------------------------------------

在《相應部尼科耶》中的四個段落主旨分述如下:

<1> 問題複述

世尊再次複述問題。

<2> 方法說明

在此世尊便說明修習四無量心時要「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迴向於
捨」,此外還要將四無量心與七覺支結合。( PS:這一段可對應到《雜
阿含經》卷 27(七四四) )

<3> 修法細節

這一段原經文因為有用…略去一些之前提過的片段,為了讓大家易讀,
在此我是將…的部分補齊。雖然這一段與後來的論述無關,但其實這一
段我讀不太懂,希望讀通的學長可以幫忙補充 :)

<4> 修法成就

這一段便是我覺得用「最勝處」、「最殊勝」或「最大的好處」來解釋都有
些不適合之處。首先,我們知道修四無量心可至阿那含,所以我覺得世尊不
會認為空入處、識入處及無所有入處等是最勝處或最大好處之類的。

修四無量心怎麼得阿那含,可參考底下《中阿含經》所提的。

◇ 《中阿含經》卷三(一五)業相應品思經第五

^^^^^^^^^^^^^^^^^^^^^^^^^^^^^^^^^^^^^^^^^^^^^^^^^^^^^^^^^
若彼男女在家、出家修慈心解脫者,不持此身往至彼世,但隨心去此。
比丘應作是念:『我本放逸,作不善業,是一切今可受報,終不後世。』
若有如是行慈心解脫無量善修者,必得阿那含,或復上得。

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
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彼作是念:『我本此心少不善修,我今此心無量善修。』
多聞聖弟子其心如是無量善修,若本因惡知識,為放逸行,作不善業,
彼不能將去,不能穢汙,不復相隨。

…

是以男女在家、出家,常當勤修捨心解脫。

若彼男女在家、出家修捨心解脫者,不持此身往至彼世,但隨心去此。
比丘應作是念:『我本放逸,作不善業,是一切今可受報,終不後世。』
若有如是行捨心解脫無量善修者,必得阿那含,或復上得。

^^^^^^^^^^^^^^^^^^^^^^^^^^^^^^^^^^^^^^^^^^^^^^^^^^^^^^^^^

因此在《相應部尼科耶》中,除了說「悲心解脫,是以虛空無邊處為其最勝
」外,又附帶說「此比丘未通達更上解脫」,如此一來,雖然經文有寫虛空
無邊處為其最勝,但讀到這一段便不會這麼覺得了,因為還有「更上解脫」。

不過《雜阿含經》卻少了《相應部尼科耶》所附帶的說明,因此我覺得若把
「最勝」解為「最勝處」、「最殊勝」或「最大的好處」的話,會失去經文
的原意,且有些誤導的嫌疑,會讓人覺得僅止於此,而忘了其實還可以證阿
那含,到五不還天中。

由上引用的《中阿含》可知,無論是空入處、識入處及無所有入處,都不是
最好的,證阿那含才有機會解脫,才是最好的。但為什麼在這一經中世尊不
直接教如何由四無量心證得阿那含的方法,反而導向空入處、識入處及無所
有入處?我曾為此感到疑惑過。

後來在猜,也許是因為聽眾的程度還沒到,也或許是想看看聽眾會不會追問
什麼是最上解脫,對最上解脫有沒有興趣的關係,所以先不提了。

只是不確定還有沒有其它可能? ^^"

--
任何微細行,若為智慧者,當有所譴責,皆應不犯過。
但願諸眾生,快樂且安穩,願一切眾生,心中常喜樂。
--
獅子吼站 板面介紹:                                         cbs.ntu.edu.tw
佛法求助哇啦啦 - 您的問題就是大家的問題!                         BudaHelp
◆ 修改: 10/12/06 10:19:01 <122.124.160.67> 
Mon Dec 6 10:02:53 2010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再談外道是否也修「住四念處」及世尊與外道的四無量心有何差異?
#32
邱大剛
※ 引述《chakwos (五五)》之銘言:
> 由上引用的《中阿含》可知,無論是空入處、識入處及無所有入處,都不是
> 最好的,證阿那含才有機會解脫,才是最好的。但為什麼在這一經中世尊不
> 直接教如何由四無量心證得阿那含的方法,反而導向空入處、識入處及無所
> 有入處?我曾為此感到疑惑過。
> 後來在猜,也許是因為聽眾的程度還沒到,也或許是想看看聽眾會不會追問
> 什麼是最上解脫,對最上解脫有沒有興趣的關係,所以先不提了。
> 只是不確定還有沒有其它可能? ^^"

    這個討論我沒仔細看,只是插花:

    因為是和外道在談,在外道的體系中沒有四果,只有各禪定,這是共通
的。而四果與禪定不是一對一的關係,因此若就禪定來說,在與外道論議時
用外道也通的共同標準,而講某修法的禪定成就最高為何,似乎也說得過去。

    在雜阿含經第80經,以及《佛說法印經》,也有可能相關的內容,在滅
五蘊的過程中,有類似四空天境界的描述,但很難說是不是四空天境界,印
象中印順法師曾寫道一個假說,表示三三昧有一部份是四空天演化而成。這
部份我怕依文解義三世佛冤,所以不敢亂講,自己要證過才能搞清楚是怎麼
回事,免得誤人 :Q

Have a nice day!

--
寒山問拾得曰:
  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厭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Mon Dec 6 12:48:41 2010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再談外道是否也修「住四念處」及世尊與外道的四無量心有何差異?
#33
Heaven
雜阿含經 743 經的問題, 我也請教了莊春江居士, 因為他自行翻譯巴利相應部時,
也是會參考菩提比丘的英譯版, 菩提比丘的英譯本也會參考註釋書的資料,
莊居士在查閱相關資料, 指出菩提比丘對於此經也是補充了清淨道論的說法.

他將參考資料補充在他的資料中: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743.htm

最底下 "經文比對" 第 4 及第 8 點就是新補充的資料.

--
◇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
◇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
◇ 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 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卍 歡迎光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 http://www.cbeta.org   卍
Mon Dec 6 13:47:37 2010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再談外道是否也修「住四念處」及世尊與外道的四無量心有何差異?
#34
果任
   其實此句『修習慈心,為何所勝?修習悲、喜、捨心,為何所勝?』是解《雜阿含經》
(七四三)的重點,而「為何所勝?」又是此句的重點。
「勝」有比較之意。比較好、比較強、比較超越、比較適當的意思。佛說法常具多重的深意,
所以「為何所勝?有1. 那一個較好2. 那一個比較殊勝3. 那一個比較適當4. 那一個比較圓滿
的意思。
  如佛光大詞典中:
1.勝因:殊勝之因緣。
2.勝果道:指趣向勝果之道,即望勝上之果而欲趣求之道。又稱勝勝道、勝道。四果之中,
 除阿羅漢果外,其餘三者皆有勝上之果可求,故得果以後必更趣求之,稱為勝果道。
 即如初果、二果、三果、其上尚有四果〈阿羅漢果〉可證,因此四果〈阿羅漢果〉相對於
 初 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羅漢果〉是其初果、二果、三果的勝果,亦可說二果是初果
 的勝果,其它類推。
3.勝行:即殊勝之行為。據成唯識論卷九載,菩薩之修行分為福勝行與智勝行兩種。若將布
  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波羅蜜加以分析,就全體而言,六波羅蜜皆屬於
  福勝行,或智勝行;分別而言,布施波羅蜜等五者均屬福勝行,而智慧(般若)波羅蜜屬
  智勝行。或謂前三者為福勝行,精進與禪定通於福智二勝行,般若則為智勝行。
即是布施波羅蜜等五者或謂前三者為修福德最好的方法,反過來也可說修福德以布施波羅蜜等
五者或謂前三者是與修福德最相應,也是對修福德最究竟方法。另一而智慧(般若)波羅蜜則
為修智最好的方法,反過來也可說修智以智慧(般若)波羅蜜最相應,也是對修智最究竟方
法。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中:
1.勝心:修殊勝之行之心也。此勝有殊勝之意。
2.勝果:勝妙之證果也。佛果對於聲聞緣覺二乘之果及十地菩薩之果而謂之勝果。蓋二乘之
  果,非為圓滿,故是果而非勝。十地之法,未為圓滿,故是勝而非果。獨佛果為究竟圓滿
  之妙果,故曰勝果。
此處指示佛果是二乘之果及十地菩薩之果的勝果或勝處。也就是佛果為二乘之果及十地菩薩之
果的究竟圓滿之處。
 
    另就就如相應部46相應54經/慈俱行經(覺支相應/大篇/修多羅)內云:「比丘們!當其他
外道遊行者們這麼說時,應該這麼回答:『但,道友們!如何修習慈心解脫?什麼是其所趣?
什麼是其最勝?什麼是其果?什麼是其終結?』
      可見也具有「1. 如何修習慈心解脫較好?會趣向什麼境界?那個最好?能得什麼果位
或結果?什麼是最高?」之多重意。
    因此『修習慈心,為何所勝?修習悲、喜、捨心,為何所勝?』不只是是問「修習慈心,
最高可修到何處?」,其實亦是問修慈心用何方法比較好?行慈心與甚麼境界的清靜心相應最
究竟圓滿殊勝?如不把這些意思完全表達出來就沒了解《雜阿含經》(七四三)的真實義。

   就以修到空入處為例並非只有單一所緣可用,可以依許多種心的所緣,可依心緣無量空、
心緣悲、心緣喜、心緣捨都能入空入處。但心緣悲、喜、捨必須依三依一向〈依遠離、依無
欲、依滅、向於捨〉修悲、喜、捨都才能入空入處。
    所以清淨道論云:悲住者,是對於為杖所擊等的色相而觀有情之苦生起悲愍的,故能善知
色的危險。當他熟悉了色的危險,離去任何地遍等,而專注其心於出離了色的虛空之時,則他
的心進入那(虛空)而無困難了。如是則悲為空無邊處的近依,更無過上,所以說(悲)以空
無邊處為最上。
   也就是能依要遠離色界、對色界不再有貪欲、滅其色想而捨其色界處,才能入空入處。
同時當我們依其心緣無量空而入空無邊處時亦可轉念入空無邊處的悲心三昧。
   外道心緣悲、心緣喜、心緣捨不知遠離色界、對色界還有貪欲、不滅其色想而不捨其色界
處而修悲、喜、捨心,故不能入空入處。

因此我從《雜阿含經》(七四三)、(七一三)、(七四四)、(七四五)、(七四五)、
(四五六)及說梵住品對照:在(七四三)經所談的,及依以上所引解釋我才說:
心與慈俱多修習,於淨最勝;應解釋為修習慈心,要以與修色遍淨色的心相應才是究竟的。
         或是修習慈心,要以能與修色遍淨色的心相應才是最殊勝的。
悲心修習多修習,空入處最勝;應解釋為修習悲心,要以與修空入處的心相應才是究竟的。
         或是修習悲心,要以能與修空入處的心相應才是最殊勝的。
喜心修習多修習,識入處最勝;應解釋為修習喜心,要以與修識入處的心相應才是究竟的。
         或是修習喜心,要以與修識入處的心相應才是最殊勝的。
捨心修習多修習,無所有入處最勝;應解釋為修習悲心,要以與修無所有入處心相應才是究竟
的。或是修習悲心,要以能與修無所有入處的心相的心才是最殊勝的。

   慚愧本人並無親證四禪八定境界,本不應該妄測聖言量。我也怕依文解義三世佛冤。我只
是依《雜阿含經》(七四三)、(七一三)、(七四四)、(七四五)、(七四五)、(四五
六)及說梵住品對照,及本人一點心得看法以供參考,學佛究竟要自依洲、法依洲、不依異
洲。
2010年12月 7日 13:58:58 星期二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再談外道是否也修「住四念處」及世尊與外道的四無量心有何差異?
#35
五五
※ 引述《golzen (果任)》之銘言:
> 是依《雜阿含經》(七四三)、(七一三)、(七四四)、(七四五)、(七四五)、(四五
> 六)及說梵住品對照,及本人一點心得看法以供參考,學佛究竟要自依洲、法依洲、不依異
> 洲。
謝謝果任學長所提供的看法。

其實我只是個初學者而已,尚未親證經文所記載的內容。因為很怕依文解
義以盲引盲,所以才不斷提出自己的疑慮,期盼能有更好的答案,希望您
不會見怪。 :)

就目前來看,如果大家都沒異議,我個人會想先採用底下這組解釋來取代
原先的解釋,不過在解釋後頭會附加上「??」。

+ 修習慈心,要以與修色遍淨色的心相應才是最殊勝的。
+ 修習悲心,要以與修空入處的心相應才是最殊勝的。
+ 修習喜心,要以與修識入處的心相應才是最殊勝的。
+ 修習悲心,要以與修無所有入處的心相應才是最殊勝的。

加上「??」的原因在於這組解釋是我自己覺得較好的,但不能代表所有
編輯的意思,因此還需請其它的編輯共同來確定才行。

至於「為何所勝」的解釋仍先保留,因這句實在太有畫龍點睛的效果了,
也具有多重意思,我無法判斷,因此先不下註。

--
任何微細行,若為智慧者,當有所譴責,皆應不犯過。
但願諸眾生,快樂且安穩,願一切眾生,心中常喜樂。
Tue Dec 7 15:13:57 2010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再談外道是否也修「住四念處」及世尊與外道的四無量心有何差異?
#36
菩提子
※ 引述《chakwos (五五)》之銘言:
> 謝謝果任學長所提供的看法。
> 其實我只是個初學者而已,尚未親證經文所記載的內容。因為很怕依文解
> 義以盲引盲,所以才不斷提出自己的疑慮,期盼能有更好的答案,希望您
> 不會見怪。 :)
> 就目前來看,如果大家都沒異議,我個人會想先採用底下這組解釋來取代
> 原先的解釋,不過在解釋後頭會附加上「??」。
> + 修習慈心,要以與修色遍淨色的心相應才是最殊勝的。

這樣的解釋感覺也很怪,就以果任學長提出來的那幾經來看(七四三、七四四),
我感覺應該是「修習慈心」,要以「七覺分」相應能得大果報。
這是世尊的教法和外道的第一個不同處。

至於「以何為勝」,以我讀「七四三、七四四經」(北傳+莊老師的翻譯)的感覺,
「以何為勝」含有「以何為頂點」、「以何為最佳停駐(安住)點」或是「最佳的
依止處」的意思。

因為,「淨處解脫」、「空無邊處解脫」、「識無邊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
其實指的是八解脫(八種禪定)中的四種禪定。所以我認為是依止於這些禪定中,
能夠幫助四無量心的修習。

也就是說「修習慈心」與「七覺分」俱修,在進入「淨處」(禪定)之後,就安住
於「淨處」(禪定)。同理「修習慈心」與「七覺分」俱修,在進入「識入處」(
識無邊處定)之後,就安住於「識入處」(識無邊處定)。依止於這些定能夠幫助
四無量心的修習。

以上是我讀「七四三、七四四經」(北傳+莊老師的翻譯) 的感覺。
不過我讀經不多,學長們當參考就好^_^
2010年12月 7日 17:15:52 星期二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再談外道是否也修「住四念處」及世尊與外道的四無量心有何差異?
#37
菩提子
※ 引述《evan (菩提子)》之銘言:
> > + 修習慈心,要以與修色遍淨色的心相應才是最殊勝的。

以莊老師所翻譯的 <<南傳:相應部46相應54經>>來看應該是最清楚的吧:
<<<<<<<<<<<<<<<<<<<<<<<<<<<<<<<<<<<<<<<<<<<<<<<
  而,比丘們!如何修習慈心解脫?什麼是其所趣?什麼是其最勝?
什麼是其果?什麼是其終結?比丘們!這裡,比丘依止遠離、依止離貪、
依止滅、捨棄的圓熟,與慈俱行修習念覺支……(中略)依止遠離、依止離
貪、依止滅、捨棄的圓熟,與慈俱行修習平靜覺支,如果他希望『願在不
厭拒上住於厭拒想』,在那裡,他住於厭拒想;如果他希望『願在厭拒上
住於不厭拒想』,在那裡,他住於不厭拒想;如果他希望『願在不厭拒與
厭拒上都住於厭拒想』,在那裡,他住於厭拒想;如果他希望『願在厭拒
與不厭拒上都住於不厭拒想』,在那裡,他住於不厭拒想;如果他希望『
願在不厭拒與厭拒兩者上都避免後,住於平靜,正念、正知』,在那裡,
他住於平靜,正念、正知,或者,進入後住於清淨的解脫,比丘們!這裡
,對未通達更上解脫的有慧比丘,我說慈心解脫者以清淨為最勝。 
>>>>>>>>>>>>>>>>>>>>>>>>>>>>>>>>>>>>>>>>>>>>>>>
(經中並沒有提到任何淨遍處的修法,只提到七覺支的操作)

而經中所提供的訊息,也能夠解答這些問題

如何修習慈心解脫:
  1. 七覺支與慈心俱行:比丘依遠離...與慈俱行修習「念覺支」乃至「平靜覺支」(捨覺支)
  2. 平靜覺支的修法細說:如果他希望『願在不厭拒上住於厭拒想』....
什麼是其所趣:
  1. 住於平靜、正念、正知
  2. 住於清淨解脫(八解脫之一) 
什麼是其最勝:住於清淨解脫最能增益慈心觀的修持,所以清淨解脫是慈心觀的最勝(處)
什麼是其果:在七四四經中說能穫大果(阿那含果?)
什麼是其終結:住於清淨解脫
2010年12月 8日 11:39:56 星期三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再談外道是否也修「住四念處」及世尊與外道的四無量心有何差異?
#38
五五
※ 引述《evan (菩提子)》之銘言:
> 以莊老師所翻譯的 <<南傳:相應部46相應54經>>來看應該是最清楚的吧:
謝謝 evan 學長提供的資訊。在反覆思量之後,我覺得還是先保留
不作任何更改是最好的辦法。  ^^

不過我想大家的討論串對於有志修行的同學是一大福音,因為這裡
面含蓋了滿多經文資訊及各方見解,雖然不一定是正確的,但卻是
有用的。現在的我突然想要好好沉澱一下,思考各方的說法。  :)

雖然光用想的離親證尚遠,但至少可以讓自己對往後的方向有個概
略的輪廓可依循,只要持續不斷的往前邁進,也許到時,什麼樣的
說法才是對的,自己就會知道了。 :Q

--
任何微細行,若為智慧者,當有所譴責,皆應不犯過。
但願諸眾生,快樂且安穩,願一切眾生,心中常喜樂。
--
獅子吼站 板面介紹:                                         cbs.ntu.edu.tw
禪與靜坐板 - 真心交談的坐坐板                                 BudaSitting
◆ 修改: 10/12/09  0:20:07 <219.80.133.42> 
Thu Dec 9 00:19:01 2010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再談外道是否也修「住四念處」及世尊與外道的四無量心有何差異?
#39
菩提子
※ 引述《chakwos (五五)》之銘言:
> > 以莊老師所翻譯的 <<南傳:相應部46相應54經>>來看應該是最清楚的吧:
> 謝謝 evan 學長提供的資訊。在反覆思量之後,我覺得還是先保留
> 不作任何更改是最好的辦法。  ^^
> 不過我想大家的討論串對於有志修行的同學是一大福音,因為這裡
> 面含蓋了滿多經文資訊及各方見解,雖然不一定是正確的,但卻是
> 有用的。現在的我突然想要好好沉澱一下,思考各方的說法。  :)

啊..我其實是來瞎攪和的,請學長們不要介意 ^_^Y

啊..我其實還沒攪和完,chakwos 學長好好沉澱,我再攪和一下就好了:P

<<南傳:相應部46相應54經>> 有一些微妙的地方在於慈心証入清淨解脫是
「直接」証入,而「悲、喜、捨」証入則是「間接」証入。例如,由悲心+
七覺支要進入必須再「加工」才能証入空無邊處:
<<<<<<<<<<<<<<<<<<<<<<<<<<<<<<<
在那裡,他住於平靜,正念、正知,或者,
以一切色想的超越,以有對想的滅沒,以不
作意種種想,[知:]『虛空是無邊的』,進
入後住於虛空無邊處。
>>>>>>>>>>>>>>>>>>>>>>>>>>>>>>>

這或許也呼應了 heaven 學長所說,四無量心無法証入四空定的特性,
但是世尊教我們,稍微「加工」一下,就可以進入四空定了。

攪和完畢:P
2010年12月 9日 19:51:49 星期四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