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略談四念處
#1
Heaven
大概在幾年前,我有問過蔡老師關於「念」的問題,我的問題大概是五根、五力、
七覺支、八正道等等都有「念」,這些念要如何區別看待,因為三十七助道品中重
覆的項目很多,會讓人覺得迷糊,不過我找不到蔡老師的回應了,我後來是有一些
心得,想再對照研究一下蔡老師的講法,不知有沒有人找得到那篇?

關於念根與念力,我將《阿毘達摩概要精解》的解釋略為引用
(我有修改排版,並減少名相)

「根是在其範圍之內執行支配作用,力則是不會受到對立之法動搖。」
「念的主要作用是警覺(upatthana),對立之法是失念。」
「在任何時候都必須具備極強的念根,因為念能夠看管其餘諸根的提昇,以及確保
它們平衡。」

所以念根與念力都是四念處,力是比根還強的,念根就是指修四念處在警覺的範圍
產生作用,而修到一定的程度,產生的力量就稱為念力,也就是力量足以對抗失念
的情況。

念能平衡諸根,不管是在五根或七覺支,都是如此教導的。

> 起初我的想法滿單純的,因為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
> 法無我)中的苦、無常、無我是佛陀的教法,外道不會這麼教,所以應該是
> 佛教特有的,不過這樣說服力很弱。

其實在阿含中的四念處,就是觀身受心法四者,是一種觀察、觀照,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後期才有的說法,
但我覺得這樣教導其實不好,因為這是結論,而學習者不應該將這些帶入觀察中。
看念處經就知道,觀身甚至也可以發展至禪定,不是只有觀身不淨而已。

> 但有一點比較不確下述經文說的「立心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
> 經文指說四念處要搭配七覺支才能「得覺無上正盡之覺」。
>
> 只是有個疑問在於有沒有可能是修四念處不配合七覺支的情形?
> 還是只要立心正住於四念處,就是在修七覺支,這兩者是一體的?

我是覺得不太能分開來談,彼此都是有關係的。
正如修習四念處,起初略為得定,可生出定根。
定力再增長,成為定力,有能力對抗散亂。
再搭配正見等智慧,又成為定菩提分(定覺支),朝向菩提邁進。
最後修行有成就,成為八正道的正定。

所以這樣算修四念處配合七覺支?或是修四念處等於修七覺支?

以上我也沒有答案,念覺支原本就有平衡七覺支的作用,也就是若察覺有所不足,
就應該去平衡,有不足的,就會補上,至於補上的算不算是四念處,只是如何去分
類歸納的問題而已。

就像這段經文

《雜阿含經》卷29:
「頗有一法,修習多修習,令四法滿足;四法滿足已,七法滿足;七法滿足已,
二法滿足?」
(CBETA, T02, no. 99, p. 208, a11-13)

「一法」是安般,它們之間都有關係,但能不能說修安般就等於修這全部?
若方向次第都正確,自然會有後面的進度與結果。

> 不過我一直不了解四念處到底算是「定」?還是也包括「慧」?

上面有提過,「念」是一種警覺,是一種當下集中注意力的觀察,有點像一般說的
活在當下。幾乎所有的修法都與念有關,所以我也才會認為外道也有「念」,否則
若是失念,就無法修定了。

「定」是「心一境」,我認為是長時間集中念在同一目標,就有可能生定,所以念
與定有關,但並不相同。

同樣,若配合定,清醒地觀察,則可能發現事物的真相,這是智慧的生起,因此慧
也與念有關,但並不相同。

--
◇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
◇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
◇ 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 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卍 歡迎光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 http://www.cbeta.org   卍
Sat Nov 20 14:53:21 2010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略談四念處
#2
五五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銘言:
> > 只是有個疑問在於有沒有可能是修四念處不配合七覺支的情形?
> > 還是只要立心正住於四念處,就是在修七覺支,這兩者是一體的?
> 我是覺得不太能分開來談,彼此都是有關係的。
> 正如修習四念處,起初略為得定,可生出定根。
> 定力再增長,成為定力,有能力對抗散亂。
> 再搭配正見等智慧,又成為定菩提分(定覺支),朝向菩提邁進。
> 最後修行有成就,成為八正道的正定。
> 所以這樣算修四念處配合七覺支?或是修四念處等於修七覺支?
> 以上我也沒有答案,念覺支原本就有平衡七覺支的作用,也就是若察覺有所不足,
> 就應該去平衡,有不足的,就會補上,至於補上的算不算是四念處,只是如何去分
> 類歸納的問題而已。
謝謝 heaven 學長,上述這一段讓我覺得頗受幫助,因為三十七道品間有什麼
相互的關係及差別,到現在我還是覺得很模糊。^^a

同樣是定,有定根、定力、定覺支、正定。
同樣是念,就有念根、念力、念覺支、念如意足及正念。
同樣是精進,也有四正勤、進如意足、進根、進力、精進覺支、正勤。

彼此間是一樣的嗎?還是有層次性的不一樣?或是完全不一樣?
( 重覆性越高表示越重要(?) )

因還沒看到蔡大之前的講法,但還滿想瞭解的,
所以不知學長有空時可否分享一下心得? ^^

此外,關於四念處,有個觀念想確定一下:

不知四念處中的身、受、心、法是需要有次第的在修,還是可以不依次第?
這兩種說法都有人在說,但不確定何者較為合理。

如身念處不滿足,就先修法念處?這樣行不行?還是要視情況:

如入坐後修四念處,需是由身、受、心、法一層一層的滿足,不可跳級;
而在平時的行住坐臥中修四念處的話,則可視當時的情況,來進行觀身乃至於
觀法等,可不用次第?


--
戒律,是對我們尚不穩定的心予以保護,
它的目的不是為了掌控,而是讓我們隨時保持覺知和觀照,
所以,犯戒非關道德的懲罰,而是顯示自己的正念還不夠。 ~ 阿姜查
2010年11月25日 9:54:27 星期四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略談四念處
#3
Heaven
※ 引述《chakwos (五五)》之銘言:
> 此外,關於四念處,有個觀念想確定一下:
> 不知四念處中的身、受、心、法是需要有次第的在修,還是可以不依次第?
> 這兩種說法都有人在說,但不確定何者較為合理。
> 如身念處不滿足,就先修法念處?這樣行不行?還是要視情況:
> 如入坐後修四念處,需是由身、受、心、法一層一層的滿足,不可跳級;
> 而在平時的行住坐臥中修四念處的話,則可視當時的情況,來進行觀身乃至於
> 觀法等,可不用次第?

我覺得可依次第, 也可不依次第.

一般特定的修法, 是有依次第的, 畢竟身念處是最容易觀察的,
例如修安般, 修四界分別觀, 不淨觀, 三十二身分, 都是由念身入手的法門.
依次第修習是比較好入手.

但在平時, 就沒有限制, 隨時活在當下, 隨時都可以觀照.
如果此時身體在移動, 例如我看到我在打字, 就是一種身念處.
但如果此時情緒正在體驗苦受或樂受, 也可以觀看自己的受,
就是修受念處, 不必忽略感受而去刻意修身念處.
同理, 發現自己有貪心, 瞋心, 善心... 等心念時, 也可以好好觀照心,
就是心念處.
這些應該是隨時發生隨時觀照, 我覺得並沒有順序要求.

--
◇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
◇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
◇ 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 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卍 歡迎光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 http://www.cbeta.org   卍
Fri Nov 26 14:48:58 2010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