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修慈心最高只能到阿那含果?
#1
五五
不好意思,雖然現在問這個問題有些好高騖遠。
不過沒弄清楚前念頭還真放不掉。 ^^"
不知在底下《中阿含經》上的「或復上得」該怎麼解釋?

------------------------------------

◇ 《中阿含經》卷三(一五)業相應品思經第五

若彼男女在家、出家修慈心解脫者,不持此身往至彼世,但隨心去此。
比丘應作是念:『我本放逸,作不善業,是一切今可受報,終不後世。』
若有如是行慈心解脫無量善修者,必得阿那含,或復上得。
                                          ^^^^^^^^
◇ 同經異譯:增支部 / 十集 / 第二十一 業所生身品 207 二○七 (思)

二  「諸比丘!不論男女當俱修習此慈心解脫。諸比丘!男女俱[於命終之時],不
可持此身而去,諸比丘!此為可死而以心為因;彼如是了知『前我依業所生身而作
之惡業者,皆受於此[世],不使後有』。諸比丘!如是,比丘內觀,若能修習慈心
解脫,則資於不還果,但未通達更上之解脫。
                    ^^^^^^^^^^^^^^^^^^
------------------------------------

雖然《清淨道論》上也是講:
「不通達上位」-慈定不能證得阿羅漢的上位,然而死後生於梵天猶如睡醒一般。

不過也許因為上述南傳經典中,很明確的說:「但未通達更上之解脫」的緣故,所
以論也就依循了。

但北傳上只說「必得阿那含」,而接下來的「或復上得」是什麼意思?
感覺上有些像是「或又更高的成就」,不過如此一來,結果可是差很大。

其實問題核心都在於修慈心最高只能到阿那含果嗎?
學長們的看法如何?


--
心與慈俱。無怨.無憎.無恚。寬弘重心。無量修習普緣。
一方充滿。如是二方.三方.四方上下。
一切世間心與慈俱。無怨.無憎.無恚。寬弘重心。無量修習。
Sat Nov 13 10:23:51 2010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修慈心最高只能到阿那含果?
#2
Heaven
※ 引述《chakwos (五五)》之銘言:
> 不好意思,雖然現在問這個問題有些好高騖遠。
> 不過沒弄清楚前念頭還真放不掉。 ^^"
> 不知在底下《中阿含經》上的「或復上得」該怎麼解釋?
> ------------------------------------
> ◇ 《中阿含經》卷三(一五)業相應品思經第五
> 若彼男女在家、出家修慈心解脫者,不持此身往至彼世,但隨心去此。
> 比丘應作是念:『我本放逸,作不善業,是一切今可受報,終不後世。』
> 若有如是行慈心解脫無量善修者,必得阿那含,或復上得。
>                                           ^^^^^^^^
> ◇ 同經異譯:增支部 / 十集 / 第二十一 業所生身品 207 二○七 (思)
> 二  「諸比丘!不論男女當俱修習此慈心解脫。諸比丘!男女俱[於命終之時],不
> 可持此身而去,諸比丘!此為可死而以心為因;彼如是了知『前我依業所生身而作
> 之惡業者,皆受於此[世],不使後有』。諸比丘!如是,比丘內觀,若能修習慈心
> 解脫,則資於不還果,但未通達更上之解脫。
>                     ^^^^^^^^^^^^^^^^^^
> ------------------------------------
> 雖然《清淨道論》上也是講:
> 「不通達上位」-慈定不能證得阿羅漢的上位,然而死後生於梵天猶如睡醒一般。
> 不過也許因為上述南傳經典中,很明確的說:「但未通達更上之解脫」的緣故,所
> 以論也就依循了。
> 但北傳上只說「必得阿那含」,而接下來的「或復上得」是什麼意思?
> 感覺上有些像是「或又更高的成就」,不過如此一來,結果可是差很大。
> 其實問題核心都在於修慈心最高只能到阿那含果嗎?
> 學長們的看法如何?

這件事我是想到有二種可能,我先拿南傳的版本來看

這是元亨寺的版本:
諸比丘!如是,比丘內觀,若能修習慈心解脫,則資於不還果,但未通達更上之解脫。

這是莊春江居士的暫譯:
比丘們!這麼修習慈心解脫,這裡,對未通達更上解脫的有慧比丘,它導向不還果。

巴利版原文如下 (文字有失真, 我把一些羅馬拼音全換成英文字母了)
anagamitaya samvattati idha pannassa bhikkhuno uttari vimuttim appativijjhato

逐字翻譯如下(我是隨意取用巴利字典的內容,沒有細究語態等變化)

anagamita:不返者的狀態
samvattati : 存在,導致。
idha:adv. 在此處
panna:明智的,具有智慧的。
bhikkhu:比丘
uttari:更上
vimutti:解脫
pativijjhati:通達 (前面有 ap , 所以為否定詞)

直譯是:(達到)不返者(阿那含)狀態的存在,
此是有智比丘(於)更上(的)解脫無法通達。

與其他前輩討論過,巴利文中的 "更上 解脫" 那二字很可能就是 "上得" 的翻譯,
但後一字可能因斷句不同而沒譯到。

另一種想法,南傳的意思是:
"若沒有通達更上的解脫法, 就只能證阿那含, 無法證阿羅漢"
反過來說, "或復上得" 也可以說成:
"或者若能學習更上之法, 就可以證得更高的果位(阿羅漢)"

以上算是勉強配合南傳的說法才硬拗出來的解釋,
然而這樣猜也不是沒有原因,若慈心能證得阿羅漢,那經文為什麼不說
"必得須陀洹,或復上得。" 或 "必得斯陀含,或復上得。"?
所以這裡的語句的確是有點問題的。

=============================================

我個人是認同只修慈心無法證阿羅漢。

在經方面,可以參考中阿含27經,那經是舍梨子教導陀然居士四梵室,後來陀然居士
死後生往梵天,佛陀就問為何不教陀然居士 "過梵天法". 如果四梵室可以證阿羅漢,
就不需要有所謂的 "過梵天法" .

在論方面,除了南傳的清淨道論, 北傳的《阿毘達磨俱舍論》也同樣提到四無量心
不能斷諸惑。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9〈8 分別定品〉:
「前雖說此能治四障而不能令諸惑得斷。有漏根本靜慮攝故。勝解作意相應起故。
遍緣一切有情境故。」
(CBETA, T29, no. 1558, p. 150, c21-23)

這和南傳阿毘達摩見解差不多,要斷惑是要以究竟法的實相(無常、苦、無我)
為修觀的對象。但四梵住是以有情為修觀對象,而且所得之定不是無漏之定,
所以只能對治四障而不能斷諸惑。

此外,四梵住的修法也是共外道,若只有四梵住就能證阿羅漢,那外道應該也有
人能證阿羅漢了。

基於這些資料,我覺得單純的慈心禪無法證阿羅漢是比較合理的。

--
◇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
◇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
◇ 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 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卍 歡迎光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 http://www.cbeta.org   卍
Sun Nov 14 02:34:10 2010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