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略談三藏中論藏的重要
#1
Heaven
近來討論蠻熱烈,這是好現象,也令人覺得法喜,因為有提到討論時的依據,
所以我想藉機談一下論藏。

在佛陀的正法律當中,過去我們有時只注重到佛經與戒律,對「論」較不重視,
關於這一點,我想提出一些心得,重點不在比較三藏到底何者比較重要,
而是希望大家能有更多了解佛法的管道。

「論藏」,一般人會認為是後來古德乃至一些學佛者的看法。因此有些人會效法
古德,深入研究他們的觀點,有些人則認為各家看法不同,甚至可能各家都錯,
那還不如自己親自深入佛法。

不過在我目前的理解,似乎「論藏」不只是如此,的確有上述所謂古德乃至現在
佛學研究學者的心得,但也有一些是自佛陀時期就有的論藏,而這部份應該給予
較多的重視。

先看底下經文:

《中阿含經》卷6〈3 舍梨子相應品〉:
「諸賢!無事比丘行於無事,當學共論律、阿毘曇。」
(CBETA, T01, no. 26, p. 455, c13-14)

「阿毘曇」,即是「阿毘達磨」,也就是論藏。在阿含經中,就可以看出在佛陀
時期,即教導弟子共論阿毘達磨,可見阿毘達磨不應該排除在學習與討論佛法的
範圍。

《雜阿含經》卷47:「云何不知度處?謂彼不知修多羅、毘尼、阿毘曇,不隨時
往到其所,諮問請受:『云何為善?云何不善?云何有罪?云何無罪?作何等法
為勝非惡?』於隱密法不能開發,於顯露法不能廣問,於甚深句義自所知者,不
能廣宣顯示,是名不知度處。」(CBETA, T02, no. 99, p. 343, a10-15)

上述經文就提到三藏是不可偏廢的,「修多羅」就是經藏,「毘尼」就是律藏,
「阿毘曇」就是論藏,若不知三藏,則不知度處,佛陀即是如此教導大眾的。

而經中的「云何為善?云何不善?云何有罪?云何無罪?....」就是阿毘達磨
的討論形式,是自佛陀時期就有的討論與學習方式。

《增壹阿含經》卷20〈28 聲聞品〉:「今有四大廣演之義。云何為四?
所謂契經、律、阿毘曇、戒,是謂為四。」
(CBETA, T02, no. 125, p. 652, b14-16)

大眾部所傳的《增壹阿含經》,也有同樣的觀點,只是把律藏分成戒與律,
同樣是三藏並重。

《增壹阿含經》卷1〈1 序品〉:

「時阿難說經無量,  誰能備具為一聚?
 我今當為作三分,  造立十經為一偈。
 契經一分律二分,  阿毘曇經復三分;
 過去三佛皆三分:  契經、律、法為三藏。
 契經今當分四段,  次名增一、二名中,
 三名曰長多瓔珞,  雜經在後為四分。」
(CBETA, T02, no. 125, p. 549, c24-29)

這一段雖出自序品,不過可以做一個初步的總結。我相信在部派分裂時期,差
別只在於某些觀點的不同,但對於經律論三藏的重視,是各部派皆有的共識。

「契經、律、法為三藏」其中的「法」依前後文即可得知亦是阿毘曇,其實阿毘
曇又譯為「對法」、「無比法」、「勝義法」,而「達磨」就是「法」的意義,
據我所知有些承傳就認為世尊的正法律當中,「法」即包括了阿毘達磨。

而在三藏中的經藏,當時共認的就是四阿含(南傳則是五尼科耶),所以若真正
要依佛陀正法律來討論,是應該三藏兼俱,而且經藏則是以四阿含為主。我想,
論藏在當時也是各部派所共同承認,反而是後期大乘經典,為各部派爭議較多,
這也是為什麼獅子吼站強調四阿含的原因。

討論大乘經典,是更複雜的課題,也不是我目前能力所及,我只是試著在三藏典
籍中提出一個參考的方向。至於大乘經究竟合不合佛說,我個人是認為若我能通
達阿含經後,再深入大乘經,才能表達看法,目前我是連第一點都還差很遠,
自然無法提出特殊見解,我只是對某些大乘觀點有疑點,但不敢說它有錯,
因為很可能是我不懂其義。

很可惜去佛日遠,現在留下的阿含經,也已帶有部派色彩,彼此內容就有不同,
而各部派的阿毘達磨,也是各有差異,律部其實亦然。若想根據這些找出正確無
誤的佛說,幾乎不太可能了,但我也覺得不用太灰心,依現有的資料,找出一條
修學的路,甚至數條修學的路,應該還沒有太大的問題,畢竟各家各派亦是大多
數相同,小部份有差異,只要仔細參考各家的說法,不要讓自己走入爭議很大的
地方,我相信在修學的路上,可以愈來愈清楚明白。就算有無法解決之爭議,至
少也讓大家了解在某個議題有哪些不同的看法。

至於古德及現今學者研習佛法所作之論,也不是沒有參考價值,只是在討論之時
,若要當成某種結論,就要小心是否符合三藏之說,同時也要有能力回應他人的
質疑,這樣使用才不會淪為各說各話。在北傳的體系,論藏是比較龐雜,而南傳
的論藏就很清楚為七部論,後人所著則為註釋書等文獻,比較沒有混合在一起。

至於上述的阿毘達磨論藏是哪些?主要就是七部論及相關論藏,在不同承傳中,
或說是佛陀所說,或說是大阿羅漢所造,不管事實為何,想要探究佛法中的阿毘
曇,研讀現有論藏就是方法之一。底下略述一些論藏內容:

說一切有部有七部論,稱為「一身六足」。「一身」論為『發智論』,「六足」
論為:『法蘊足論』、『集異門足論』、『施設足論』、『品類足論』、
『界身足論』、『識身足論』。

該派認為『發智論』是佛滅三百年初,迦旃延尼子纂集佛說,六足論傳為佛弟子
──舍利弗等所造。

銅鍱部也有七部阿毘達磨:『法集論』、『分別論』、『界論』、『人施設論』、
『雙論』、『發趣論』、『論事』。

以上『法聚』等六論,該派認為是佛陀所說。『論事』則為阿育王時代目犍連子帝須
依佛說而作。

犢子部的根本論則為『舍利弗阿毘曇』。

一些已有的譯本這裡借用印順導師整理的資料:

1.『阿毘達磨法蘊足論』   一二卷  大目犍連造   唐玄奘譯
2.『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二0卷  舍利子說    唐玄奘譯
3.『施設(足)論』     七卷   (作者缺名)  宋法護等譯
4.『阿毘達磨品類足論』   一八卷  世友造     唐玄奘譯
 A『眾事分阿毘曇論』   一二卷  世友造     宋求那跋陀羅等譯
 B『阿毘曇五法行經』   一卷   (作者缺名)  漢安世高譯
 C『薩婆多宗五事論』   一卷   (作者缺名)  唐法成譯
5.『阿毘達磨界身足論』   三卷   世友造     唐玄奘譯
6.『阿毘達磨識身足論』   一六卷  提婆設摩造   唐玄奘譯
7.『阿毘達磨發智論』    二0卷  迦多衍尼子造  唐玄奘譯
 D『阿毘曇八揵度論』   三0卷  迦旃延子造   苻秦僧伽提婆等譯

8.『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二00卷 五百大阿羅漢造 唐玄奘譯
 E『阿毘曇毘婆沙論』   六0卷  五百羅漢釋   北涼浮陀跋摩等譯
 F『鞞婆沙論』      一四卷  尸陀槃尼造   苻秦僧伽跋澄譯

更後期的我就不列了,在大藏經中應該都很容易找到相關的目錄。


--
◇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
◇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
◇ 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 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卍 歡迎光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 http://www.cbeta.org   卍
Sat Jun 19 04:02:20 2010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略談三藏中論藏的重要
#2
邱大剛
    首先謝謝 Heaven 辛苦整理的資料及心得分享。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銘言:
> 「契經、律、法為三藏」其中的「法」依前後文即可得知亦是阿毘曇,其實阿毘
> 曇又譯為「對法」、「無比法」、「勝義法」,而「達磨」就是「法」的意義,

    在佛教的討論中,三藏無論如何比起外道所說或是電視台八卦,來得重要,
這自然是共識。學佛者對於三藏的重視自然高於對外教典籍的重視。而在三藏中,
經律高於論,我想這應該也是共識?

    例如許多站友看過的,佛使比丘根據南傳經文的看法如下:

..............................................................................
(16)「對某個教法,若生起是佛說或非佛說的懷疑時,我們應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

    佛陀設定一個檢核的原則:對照經典( Sutta )──法,來審查及判斷, 並與毘奈
耶( Vinaya )──律作比較。這個原則是建立在不相信任何人,或不以任何人為權威的
基礎上。

    若有人發表論述,自稱是從佛陀或一群博學的長老聽來的教法,並說用它來修行可以
滅苦。如果我們對他的言論產生懷疑,佛陀說要用二種方式進行檢核:

    (一)對照經典以審查、判斷。經典是將各種不同的教誨予以系統化集成,它有明確
的軌則,若某種說法不符合這個軌則,那麼就拋棄它。

    (二)與毘奈耶比較。毘奈耶是一種典範、準繩、明確的制度,若某種說法不符合這
個制度,那麼就拋棄它。

    不要一聽聞就相信,例如某個比丘說這教法是我從佛陀那兒聽來的,或說是聽聞於僧
團長老和博學的人,而他們都說這是輾轉從佛陀那兒聽來的。雖然如此,也請各位務必先
起疑,並且去審查它,然後對照經典去判斷,它如法嗎?與毘奈耶比較,它如律嗎? 

    這是個保障的工具,即使佛教延續了二千年、三千年、五千年,甚至數千年、數萬年
,假如這個原則一直保存使用,佛教或法、律將不會被毀滅或混淆。所以它是一個非常有
用的原則,名叫「四大教法」【譯註一】,這是佛陀設定以經和律作為檢核根據的教導,
他沒有提到阿毗達磨( Abhidhamma ),只提出要以經典來審查、判斷,及與毗奈耶作比
較。

【譯註一】請參考巴宙譯,《南傳大般涅槃經》, 55 頁;《長阿含經》卷第三,(《大
          正藏》第一卷,17∼18頁)  

(節錄自「一問一智慧」,佛使比丘著。)

(對應的北傳經文有寫「法」,一字多義,較難斷定是否含論。)

--
寒山問拾得曰:
  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厭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Sat Jun 19 10:58:11 2010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略談三藏中論藏的重要
#3
Heaven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剛)》之銘言:
>     首先謝謝 Heaven 辛苦整理的資料及心得分享。
>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銘言:
> > 「契經、律、法為三藏」其中的「法」依前後文即可得知亦是阿毘曇,其實阿毘
> > 曇又譯為「對法」、「無比法」、「勝義法」,而「達磨」就是「法」的意義,
> ..............................................................................
> (16)「對某個教法,若生起是佛說或非佛說的懷疑時,我們應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 ..............................................................................
>     佛陀設定一個檢核的原則:對照經典( Sutta )──法,來審查及判斷, 並與毘奈
> 耶( Vinaya )──律作比較。這個原則是建立在不相信任何人,或不以任何人為權威的
> 基礎上。
>     若有人發表論述,自稱是從佛陀或一群博學的長老聽來的教法,並說用它來修行可以
> 滅苦。如果我們對他的言論產生懷疑,佛陀說要用二種方式進行檢核:
>     (一)對照經典以審查、判斷。經典是將各種不同的教誨予以系統化集成,它有明確
> 的軌則,若某種說法不符合這個軌則,那麼就拋棄它。
>     (二)與毘奈耶比較。毘奈耶是一種典範、準繩、明確的制度,若某種說法不符合這
> 個制度,那麼就拋棄它。

謝謝大剛分享四大教法。

其實在上一篇談「論」的資料時,一開始原本是先提《迦摩羅經》,只是後來寫太多了
,才把那一段刪除,現在重寫補上或許也不錯。

底下是直接採用《佛陀的啟示》文章中《迦摩羅經》的內容:

「是的,迦摩羅人啊!你們的懷疑、你們的迷茫是正當的;因為對於一件可疑的事,
是應當生起懷疑的。迦摩羅人啊!你們要注意不可被流言、傳說、及耳食之言所左右
,也不可依據宗教典籍,也不可單靠論理或推測,也不可單看事物的表象,也不可溺
好由揣測而得的臆見,也不可因某事物之似有可能而信以為實,也不可作如此想:
『他是我們的導師。』迦摩羅人啊!只有在你自己確知某事是不善、錯誤、邪惡的時
候,你才可以革除他們...... 而當你自己確知某事是善良的、美好的,那時你再信
受奉行。」

這是佛陀教導不盲從不迷信的極佳說明,佛陀的態度就是,就算一件事是佛陀所說,
我們都不應該直接相信。若你確定那是不好的,就革除他們吧,也只有確知它是好的
,才信受奉行。

不過對於極大部份的佛弟子,都還在學習中,因此在信或不信之間,還有許多要先了
解學習,因此要知道佛陀教導過什麼,就變成很重要的課題,畢竟我們要先知道,才
能實作,實作之後,才能真正地下判斷。這就是為什麼會有四大教法,為什麼要討論
經律論的重要性。

> 而在三藏中,經律高於論,我想這應該也是共識?

我想這應該是必然的。

因為阿毘曇雖然譯為無比法、勝義法,不過並不是比經典中的法還要尊貴,而是指它
是由經教中尊貴的法義所整理出來的,其實它就是經教之法,只是換成另一個面貌。
因此,若有論與經義不合,那自然有問題,因為論一定要與經符合才對。

不過我是覺得經典的結集並不是一次就完成,早期結集的四阿含,是大家的共識,
四大教法中的經也就是指阿含,而在阿含之後的經典,若與阿含不同,同樣也要受到
四大教法的檢驗,而不是冠上經的,就當成經了。

> 對應的北傳經文有寫「法」,一字多義,較難斷定是否含論。

北傳經文為「當於諸經推其虛實,依律、依法究其本末。」所以此處的「法」,
等於是在契經之外另有所指,我個人是相信不是純粹為論,但應包含論,以及九分教
等諸法,畢竟這都是佛陀所教,阿含經也多次提到經律論的重要,沒理由不在參考之
列。但同樣的,那些也不應與經相違。

其實參考了一些資料,最後我自己的結論卻很簡單,因為經與論皆有不同版本,
表示或多或少都有失真,因此經論皆值得參考,卻也不能盡信,如此而已。

--
◇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
◇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
◇ 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 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卍 歡迎光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 http://www.cbeta.org   卍
Sun Jun 20 20:54:17 2010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