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答問:智旭四恨
#1
白非白
《智旭四恨》

【答 SE同學】
>>※ 引述《abstsai (白非白)》之銘言:
>>  八不道人(蕅益大師)持各種咒百數十萬遍,
>>  最後弘法只傳淨土唸佛法門和地藏經,要入
>>  滅時也像智顗大師一樣,心中懷著許多遺憾
>>             ^^^^^^^^^^^^^^^^
>>  而走。大概眾生太愛神通,整天只想最後一
>>  ^^^^
>智者大師部分略有所知,然不知蕅益大師何故如此?
>還勞老師法施... :)

說到八不道人,心中對這位大師有千言萬語的尊敬,若要
用最精簡的一句話來形容就是:「唉」。這一“唉”不是
老身的我打混,而是像京戲的老旦出場一樣,未開言先在
後台來一個長聲「苦~~哇~~」,然後再“孔鏘”出場唱上
一大段。

八不道人是蕅益大師(智旭禪師)的自號,要了解大師心中
的苦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看大師自己對自己的說法,蕅益
也好,智旭也好都是很好的名字,作啥要自己搞一個什麼
“八不”呢?原來這“八不”是“四不”加“四不”,合
起來正好八不。

大師在他自己寫的《八不道人傳》裡說到:「八不道人。
震旦之逸民也。古者有儒。有禪。有律。有教。道人慨然
不敢。今亦有儒。有禪。有律。有教。道人又艴然不屑。
故名八不也。」orz

同學們大概只能“咚”的一聲栽倒在地,在明末清初的亂
朝時代敢一口氣把“儒、禪、律、教(天台宗)”四大宗門
用“不屑”二字得罪光的,大概大師是千古絕響。

大師自己是禪門出身,但是連自宗也不屑,他的心中是怎
樣看待當時的四大教門呢?我們可由他的求學過程來看。
「七歲茹素。十二歲就外傅。聞聖學。即千古自任。誓滅
釋老。開葷酒。作論數十篇闢異端。夢與孔顏晤言。」

一個十二歲就以千古為己任的少年仔,學了孔孟之學後就
「誓滅釋老」想把佛教、道教給滅了,這是典型的理想主
義,有很強烈的要救天下的慾望的人。

他的出生是他老爸持大悲咒十年生他的。《傳》云:「記
以父岐仲公。持白衣大悲咒十年。夢大士送子而生。」可
見他是送子觀音送來的,天性的聰慧自當不在話下,因此
年少清狂是可理解的。(不禁要問:現在的十二歲小孩會
想作什麼呢?)

直到十七歲。《傳》云:「閱袾宏《自知錄》序。及《竹
窗隨筆》。乃不謗佛。取所著闢佛論焚之。二十歲。詮論
語。至天下歸仁。不能下筆。廢寢忘食三晝夜。大悟孔顏
心法。冬喪父。聞地藏本願。發出世心。二十二歲。專志
念佛。盡焚窗稿二千餘篇。」

十七歲相當於大學時期,才不謗佛。二十歲是成年了,是
到了有自己的思想的時候了,為了詮釋《論語》讀到﹝天
下歸仁﹞篇時為了悟“仁”字而「不能下筆」,思考了三
天三夜不吃不喝。

同學們也許還記得【問仁】那篇:「顏淵問仁。子曰:『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
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
不敏,請事斯語矣。』」

這短短的一段為何要思考三天三夜?現在當官的人大部份
都是仁人君子,這句話已經被努力的實踐了,仁人者即是
努力實踐這四大守則的人,大官是仁人,「非禮勿視」就
是當官“四條守”的第一條守則:“凡是沒送禮的公文,
千萬不可看它”(其它三條同學們應該可以舉一反三了吧
?XD)不過我想大師的思考角度和讀書為了當官者流一定
大不相同。

「克己復禮」這四字看來相當簡單,大家都能談得頭頭是
道,古狗找查一下就能蹦出十萬條以上,然而對大師而言
,三天的思考後「大悟孔顏心法」,仁字觸動他心中的某
一條隱藏的神經--悲心。這個悲心直到同年的年底他老爸
往生時,他讀到《地藏經》,那根神經心絃才才真正的大
大的震動起來,因而「發出世心」,經二年的親近佛法,
二十二歲他把以前寫的謗佛的稿子二千多篇都給燒了,專
心學佛。

二十三歲聽到《大佛頂(首楞嚴)經》,思考“空何以能生
智慧”因而無法再自己學佛,他說:「遂疑何故有此大覺
。致為空界張本。悶絕無措。但昏散最重。功夫不能成片
」打坐的功夫崩潰,於是決心要出家了。

大師的悟性來自天生的,夢覺的功夫相當好:「十二歲..
夢與孔顏晤言。..二十四歲。夢禮憨山大師。哭恨緣慳。
相見太晚。..一月中。三夢憨師。」

那時憨山大師還沒入滅咧,憨山大師也是明末的人,神通
自在,入滅後門人集有《憨山大師夢遊全集》,喜歡夢遊
“趴趴造”的同學不妨參考一下古時大師是如何作夢的。

智旭師三度夢到憨山大師,可見憨山真的是喜歡趁著晚上
到處走,憨山大師對智旭師說了些什麼,有心的同學可以
參考弘一大師作的《澫益大師年譜》有詳細記載。

大師入佛門後是由憨山大師的門人雪嶺法師剃度,命名為
智旭。有一天聽寺裡古德法師講《唯識論》,搞得他心中
大亂(因為和禪宗空相不同,這個論題同學們在站內相信
也火拼、互槓了不少次)。

有一天,他問古德師:「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且如中陰
入胎。念起受生。縱令速覺。如何得脫?」這意思是在問
古師,就算是有唯識的種子,萬一人在入胎時勿然覺悟了
,可是已經投了胎,無法回頭,那一定得當某人的小孩,
那時在胎中要如何解脫?」

古德師雖是講唯識,但他可是禪門的五百燭光先生-不是
省油的燈,他反問智旭:「那你入胎了沒有?」智旭只能
微笑,沒法回答,古德師替他回答:「你入胎囉」然後對
智旭再說明道:「你只看到你現在的肉身,你怎知道你這
個身是由你這世的娘胎開始的呢?」智旭師「流汗浹背。
不能分曉。」(《八不道人傳》)

為了解開這個謎團,他於是閉關到山中修禪,一直修到第
二年夏天,忽然大悟「從此性相二宗。一齊透徹。知其本
無矛盾。但是交光邪說。大誤人耳。是時一切經論。一切
公案。無不現前。旋自覺悟。解發非為聖證。故絕不語一
人。」這一年才二十五歲,相當於現在的大學畢業生。

「非為聖證。絕不語一人」自証自知的事當然無法外人道
也,只能和有同樣經驗的同修互相討論而已。

這是大師求道的一個理程碑,悟後則「一切經論。一切公
案。無不現前。」禪門棒喝,古德師可說是一代良師大善
知識。深夜每讀公案,總為那些先賢的慧心黠語和苦口婆
心以及今世後生的修道障難唏噓不已。

《傳》云:「二十六歲。受菩薩戒。二十七歲。批閱律藏
。方知舉世積偽。」發覺當時的佛教界的戒律和世尊的戒
律大不相同。三十一歲時決心弘律法,但是直到五十四歲
寫自傳時大師自己加了評註:「三業未淨。謬有知律之名
。名過於實。此道人生平之恥。」這是多麼痛切的心聲。

為了弘法他必須專精某一宗,於是他問世尊,用了四個簽
來抽,抽來抽去都是天台宗,於是他開始專研天台的宗學
,但由於他是禪門人,當時兩宗互不往來,因此沒有以天
台門人自居。苦讀了數年天台宗學說,三十五歲那年提筆
寫作卻寫出了《占察經行法》。當時很令人意外,不過對
照他自己說的「三業未淨」的說法,我想大師的意思很清
楚了。

大師雖是禪門道人,但是持真言卻不間斷,他持真言前上
告諸佛護法寫道:「智旭供臂香五炷。願持滅定業真言百
萬。觀音靈感。七佛滅罪。藥師灌頂。往生淨土真言。各
十萬。次當結壇。持大悲咒十萬。又三炷供證明比丘廣鎬
等。鎬各然三炷。隨喜助發。所願如來正法復興。末世弊
端盡革。光明壽命。稱性量而無量。福德智慧。等虛空而
不空。普與含生。同生安養。」(《持咒先白文》)

大師熱切的弘法二十多年,「所願如來正法復興。末世弊
端盡革。」但身體一直不好,弘法也不是很順利,當時他
提倡遵行世尊佛律而不媚俗的作法被其它的宗派猛烈攻擊
。五十一歲時再寫《占察經疏》,又「重治律要」。可見
他對懺(占察經主旨)和律的重視。

在五十歲時智旭對友人說:「吾昔年念念思復比丘戒法,
邇年念念求西方耳。」他覺心力已經不太行,弘一大師評
道:「智旭力以戒、教匡救近世禪者之病,尤志求五比丘
如法共住,令正法重興。後決不可得,遂一意西馳。冀乘
本願輪,仗諸佛力,再來與拔。」

他雖然想生西方但是使他心碎的是:「戊子(50歲)..蓋
雖念念思歸樂土,而利人之夢未忘。..逮壬辰(54歲)秋
,波旬效力,助破夢中利人之想。..寢語(夢話)從此息
矣。」

五十四歲那年波旬“相助”,使他的弘法大夢終於破滅,
他知道大限快到了,在五十四歲自傳的最後他寫道:「生
平嘗有言曰:『漢宋註疏盛,而聖賢心法晦,如方木入圓
竅也。隨機羯磨出,而律學衰,如水添乳也。指月錄盛行
,而禪道壞。如鑿混沌竅也。四教儀流傳,而台宗昧,如
執死方醫變證也。』是故舉世若儒。若禪。若律。若教。
無不目為異物。疾若寇讎。」

他感嘆儒教變成了國文課本,大家只會註解而沒有人去實
踐,好像四方形的木頭要放入圓洞中。律宗的戒律鬆散,
好像牛奶加了水稀釋掉一樣。禪宗的學說流行,指月錄成
了暢銷排行榜,但是禪宗卻死了,像是混沌被開了七個洞
一樣。天台宗的學說也是人手一冊,但天台宗卻亡了,好
像人拿了固定的藥方去醫需要加減用量的變症一樣,不可
能有效用。

關於混沌死亡的故事是出自《莊子》的寓言:「南海之帝
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
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
『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
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渾沌以無分別而名渾沌,加了七個洞就不叫渾沌了,智旭
大師用於比喻禪宗之亡,令人心驚。他最後的願望是希望
:「孑然長往。不知所終。」想要從世上消失。

大師對儒道因空言而亡,禪宗因分別心而亡,律宗因散漫
而亡,天台則早已是死屍的現況深感痛心又無可奈何,最
後他只有苦笑,寫下了最後道一句:「知我者。唯釋迦。
地藏乎。罪我者。亦唯釋迦。地藏乎。」讀之令人鼻酸。


--
∼∼∼∼∼∼∼∼∼∼∼∼
半生無一得,三世有所失。
古聖唯一道,人心知不知。
∼∼∼∼∼∼白非白∼∼∼
Sat Aug 25 16:02:20 200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答問:智旭四恨
#2

    蔡老師寫的真精彩, 末學看完之後, 到是覺得, 弘法終究在於自修

為本, 說法度生則當如廣欽老和尚般, 隨緣即可, 本來無法可說, 沒有

定法可說, 為何"見"有亂象, 有迷惑眾生可度? 有法可弘? 有道可修證?

心垢故眾生垢, 心淨故眾生淨, 心若歸仁, 則所見天下無非皆歸於仁,

一切眾生與人, 無非皆走著自己的軌道罷了, 因緣沒成熟, 硬是要強迫

人家清清醒也難啊.

    還是楞嚴經說的好:"知見立知, 即無明本, 知見無見, 斯即涅盤無

漏真淨".  一點感想啊, 覺得大師他老人家太也忙了.


--
靜寂清澄  志玄虛默  守之不動  億百千劫
Sat Aug 25 18:14:56 200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答問:智旭四恨
#3
台灣加油樂利安康
想要轉貼,可否?

另外,我還是不懂:

=============================
寫下了最後道一句:「知我者。唯釋迦。
地藏乎。罪我者。亦唯釋迦。地藏乎。」讀之令人鼻酸。
=============================

既然釋迦、地藏已知大師之處境,應是不會怪罪大師才對。
恐怕是大師自己怪自己吧?

儒門經典論語說:「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我認為是大師把這句話內化為自己的思考方式,這種把全部
的責任都攬在身上,換現在心理學的說法,是A型人格。

如果大師已經盡力,那麼,佛菩薩是不是應不應該放點長假
給大師休息、休息,換人接棒?

佛門傳承與弘揚應是像接力賽跑一樣,佛菩薩皆知大師的努
力,波旬也助大師一臂之力,如何能怪罪呢?

不過,我比較納悶的是,既然是觀音送子而來,那麼,為什
麼觀音菩薩在大師的成長過程中沒有扮演重要的角色?或者
說,除卻釋迦、地藏外,觀音菩薩沒有列入知大師的行列?

這是我比較納悶的一點。

再來,八大道人現在轉生到哪兒?還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嗎?

能否說明一下呢?

謝謝。


--
佛光注照本命元辰,災星退度,福星臨;九曜保長生,運限和平,福壽永康寧。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明珠照徹天堂路,金錫振開地獄門。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人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南無大行普賢王菩薩。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
獅子吼站 板面介紹:                                         cbs.ntu.edu.tw
禪與靜坐板 - 禪修的心態與調適討論                             BudaSitting
◆ 修改: 07/08/25 23:44:56 <59.125.110.51> 
Sat Aug 25 23:44:14 200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答問:智旭四恨
#4
台灣加油樂利安康
憨山大師夢遊集是憨山老人夢遊集嗎?

http://cbeta.org/result/normal/X73/1456_001.htm

--
佛光注照本命元辰,災星退度,福星臨;九曜保長生,運限和平,福壽永康寧。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明珠照徹天堂路,金錫振開地獄門。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人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南無大行普賢王菩薩。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Sat Aug 25 23:54:42 200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答問:智旭四恨
#5
白非白
※ 引述《yuan (緣)》之銘言:
>     還是楞嚴經說的好:"知見立知, 即無明本, 知見無見, 斯即涅盤無
> 漏真淨".  一點感想啊, 覺得大師他老人家太也忙了.

  正如東坡居士說的“一肚子不合時宜”的前賢是比比皆是,
  不過也正因為如此,世上才多了些可愛。
Sun Aug 26 10:06:58 200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答問:智旭四恨
#6
白非白
※ 引述《images (台灣加油樂利安康)》之銘言:
> 想要轉貼,可否?
  回答的文章不適合轉貼吧。

> 另外,我還是不懂:
> =============================
> 寫下了最後道一句:「知我者。唯釋迦。
> 地藏乎。罪我者。亦唯釋迦。地藏乎。」讀之令人鼻酸。
> =============================
> 既然釋迦、地藏已知大師之處境,應是不會怪罪大師才對。
> 恐怕是大師自己怪自己吧?

  我們當然不會懂智旭為何要自責。

> 不過,我比較納悶的是,既然是觀音送子而來,那麼,為什
> 麼觀音菩薩在大師的成長過程中沒有扮演重要的角色?或者
> 說,除卻釋迦、地藏外,觀音菩薩沒有列入知大師的行列?
> 這是我比較納悶的一點。

  送子觀音只管送子,教育是世尊和地藏的事。
  宅配的送貨員不會把要送給收件人的貨納為己有吧?

> 再來,八大道人現在轉生到哪兒?還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嗎?
> 能否說明一下呢?

  西方,依他自己的志願。
Sun Aug 26 10:16:22 200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答問:智旭四恨
#7
白非白
※ 引述《images (台灣加油樂利安康)》之銘言:
> 憨山大師夢遊集是憨山老人夢遊集嗎?
> http://cbeta.org/result/normal/X73/1456_001.htm

  是的。
Sun Aug 26 10:17:32 200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答問:智旭四恨
#8
烏龜慢走
※ 引述《abstsai (白非白)》之銘言:
> >     還是楞嚴經說的好:"知見立知, 即無明本, 知見無見, 斯即涅盤無
> > 漏真淨".  一點感想啊, 覺得大師他老人家太也忙了.
>   正如東坡居士說的“一肚子不合時宜”的前賢是比比皆是,
>   不過也正因為如此,世上才多了些可愛。
    ^^^^^^^^^^^^^^^^^^^^^^^^^^^^^^^^^^                 
      後世看,或者要像學長這樣看才會覺得可愛吧?
      否則,他自己應該常常會生病...
      週邊的人也應該會為他擔心...也會覺得他不好相處吧?

      還有,大師是不是太想不開了?
      畢竟世尊在世時也只能隨份隨力,更何況是未証佛果之行者...
      此外,大師所願之事牽涉到眾生,只要牽涉到眾生,就不可能一世就可完成...
      
      雖然大師很偉大,學長(及各位)還是不要像大師這樣...
      否則,可能會讓週邊的人覺得很有壓力、也不好相處,能做的也就更有限 :)
2007年 8月26日 14:57:07 星期日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答問:智旭四恨
#9
烏龜慢走
※ 引述《belleyyc (烏龜慢走)》之銘言:
> >   正如東坡居士說的“一肚子不合時宜”的前賢是比比皆是,
> >   不過也正因為如此,世上才多了些可愛。
>     ^^^^^^^^^^^^^^^^^^^^^^^^^^^^^^^^^^                 
>       後世看,或者要像學長這樣看才會覺得可愛吧?
>       否則,他自己應該常常會生病...
>       週邊的人也應該會為他擔心...也會覺得他不好相處吧?
>       還有,大師是不是太想不開了?
>       畢竟世尊在世時也只能隨份隨力,更何況是未証佛果之行者...
>       此外,大師所願之事牽涉到眾生,只要牽涉到眾生,就不可能一世就可完成...
>       雖然大師很偉大,學長(及各位)還是不要像大師這樣...
                                      ^^^^^^^^^^^^^^^^^^^^
        抱歉∼沒說清楚,應該說,不要像大師這樣想不開...
        如果想開,應該就會隨份隨力,而且真的想做,生命之流是相續不斷,
        有些也無法急於一時...
        還有,如果想開了,對於方便善巧的學習與應用,應該也會更靈活吧?!(我想)

>       否則,可能會讓週邊的人覺得很有壓力、也不好相處,能做的也就更有限 :)
2007年 8月26日 15:24:53 星期日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答問:智旭四恨
#10
巫師
※ 引述《belleyyc (烏龜慢走)》之銘言:
> ※ 引述《belleyyc (烏龜慢走)》之銘言:
> >       畢竟世尊在世時也只能隨份隨力,更何況是未証佛果之行者...
> >       此外,大師所願之事牽涉到眾生,只要牽涉到眾生,就不可能一世就可完成...
> >       雖然大師很偉大,學長(及各位)還是不要像大師這樣...
>                                       ^^^^^^^^^^^^^^^^^^^^
>         抱歉∼沒說清楚,應該說,不要像大師這樣想不開...
>         如果想開,應該就會隨份隨力,而且真的想做,生命之流是相續不斷,

    如果大師真的想不開,怎能往生西方?或許就如諸天看到佛法漸滅會掉淚
    一樣,這種法滅情形在現世也差不多了,大師有恨或許只因他是性情中人而已。

    此恨應不同於三毒。



--
    偶理想中的天堂:          1.每天晚上有小酒小酌一番  (換成紅茶也可以)
                             2.每天晚上有兩片烤魚下巴  (換成腱子冬粉也可以)
                             3.每天晚上有奇怪內容的節目(換成鬼話連篇也可以 )
    偶理想中的老年生活:        在河港旁擺熱呼呼的黑輪攤,客人可以喝杯清酒
    偶理想中變成老頭子的模樣:  就是櫻桃爺爺那個樣子, 有點呆呆的很可愛.
                             
Sun Aug 26 19:44:27 200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答問:智旭四恨
#11
台灣加油樂利安康
※ 引述《abstsai (白非白)》之銘言:
>   回答的文章不適合轉貼吧。

好的,沒有問題。

改天有好文一樣會再徵詢您的意見。

>   送子觀音只管送子,教育是世尊和地藏的事。
>   宅配的送貨員不會把要送給收件人的貨納為己有吧?

是這樣的。

因為,是大師的父親持誦大悲咒十年才有大師出現在這世上,
我一直以為是觀音派祂的某一位金童下凡去,然後,金童有難
,或者有什麼問題,觀音菩薩總是會在最關鍵的時刻出手…

民間故事不是常這樣演嗎?

所以,我沒有將觀音定位成「送貨員」,而是理解成是觀音的
某一位弟子(金童)去完成某項使命,完成任務後,再回歸西
方極樂世界觀音菩薩的座下…

比如封神榜或者周星馳的電影食神一樣,大喊一聲「食神歸位~~」
就記起了以前的種種…諸如此類的。

當然,可能電影看太多;但實際上是不太明暸整個「佛菩薩完成某
項祈願的機制」所致。

所以,如果有時間,是否能解釋一下整個機制呢?

謝謝。

>   西方,依他自己的志願。

嗯,真是太好了啊;替大師高興吶。
--
佛光注照本命元辰,災星退度,福星臨;九曜保長生,運限和平,福壽永康寧。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明珠照徹天堂路,金錫振開地獄門。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人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南無大行普賢王菩薩。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Mon Aug 27 01:39:08 200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答問:智旭四恨
#12
愛做夢的小孩
※ 引述《abstsai (白非白)》之銘言:
> 《智旭四恨》
> 為了解開這個謎團,他於是閉關到山中修禪,一直修到第
> 二年夏天,忽然大悟「從此性相二宗。一齊透徹。知其本
> 無矛盾。但是交光邪說。大誤人耳。是時一切經論。一切
> 公案。無不現前。旋自覺悟。解發非為聖證。故絕不語一
> 人。」這一年才二十五歲,相當於現在的大學畢業生。

        有宗(相宗)空宗本無矛盾,大師也是花不少時間
        才解發....的 :-(

> 「非為聖證。絕不語一人」自証自知的事當然無法外人道
> 也,只能和有同樣經驗的同修互相討論而已。

> 他雖然想生西方但是使他心碎的是:「戊子(50歲)..蓋
> 雖念念思歸樂土,而利人之夢未忘。..逮壬辰(54歲)秋
                  ^^^^^^^^^^^^^^
                  這是大師的大悲心

> ,波旬效力,助破夢中利人之想。..寢語(夢話)從此息
> 矣。」

                  這是大師的菩提心,無一眾生可度

> 五十四歲那年波旬“相助”,使他的弘法大夢終於破滅,
              ^^^^^^^^^^
              這才是關鍵所在,連魔王也是護法了,
              印象中,佛陀在未成佛前也曾為魔王,
              引起後來的人,把佛的本生看重,想法
              也比較包容與實際 :p

> 他知道大限快到了,在五十四歲自傳的最後他寫道:「生
> 平嘗有言曰:『漢宋註疏盛,而聖賢心法晦,如方木入圓
> 竅也。隨機羯磨出,而律學衰,如水添乳也。指月錄盛行
> ,而禪道壞。如鑿混沌竅也。四教儀流傳,而台宗昧,如
> 執死方醫變證也。』是故舉世若儒。若禪。若律。若教。
> 無不目為異物。疾若寇讎。」

             所以標題智旭四恨指
             1.儒2.禪3.律4.教

> 他感嘆儒教變成了國文課本,大家只會註解而沒有人去實
> 踐,好像四方形的木頭要放入圓洞中。律宗的戒律鬆散,
> 好像牛奶加了水稀釋掉一樣。禪宗的學說流行,指月錄成
> 了暢銷排行榜,但是禪宗卻死了,像是混沌被開了七個洞
> 一樣。天台宗的學說也是人手一冊,但天台宗卻亡了,好
> 像人拿了固定的藥方去醫需要加減用量的變症一樣,不可
> 能有效用。
> 關於混沌死亡的故事是出自《莊子》的寓言:「南海之帝
> 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
> 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
> 『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
> 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 渾沌以無分別而名渾沌,加了七個洞就不叫渾沌了,智旭
> 大師用於比喻禪宗之亡,令人心驚。他最後的願望是希望
> :「孑然長往。不知所終。」想要從世上消失。

           這裡,會不會是指「禪」與「教」的矛盾,
           非如人飲水不能自知的憾恨?

> 大師對儒道因空言而亡,禪宗因分別心而亡,律宗因散漫

        儒v.s.禪        禪v.s.教          禪v.s律

> 而亡,天台則早已是死屍的現況深感痛心又無可奈何,最

        教v.s.律

> 後他只有苦笑,寫下了最後道一句:「知我者。唯釋迦。
> 地藏乎。罪我者。亦唯釋迦。地藏乎。」讀之令人鼻酸。

        破解「四大矛盾」才會知道智旭法師說的「自證
        自知」的咚喔,....這樣的人,只好...自求多福了~
Mon Aug 27 08:18:19 200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