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1/09 聯合報】
麻醉鎮痛 中醫治療法
申一中/台北市立中醫醫院內兒科主治醫師
中國應用麻醉藥的歷史十分久遠,早在兩千多年前,《列子.湯問篇》就記載著
華陀用 " 毒酒迷人,剖胸探心,神藥使醒 " 的故事:「魯公扈,趙齊嬰二人有疾
,同請扁鵲求治,扁鵲謂公扈曰:『汝志彊而氣弱,故足於謀而寡於斷,齊嬰志
弱而氣彊,故少於慮而傷於專,若換汝之心,則均於善矣。』扁鵲飲二人毒酒,
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藥,即悟,如初,二人辭歸。」這是醫
學史上最早使用中藥麻醉施行外科手術的記載。遺憾的是,具體的方藥已經亡佚
。
《三國誌‧方技傳》曰:「華佗書有:若病發結實在內,針藥所不能及,當須刳
割者,便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腸中,便斷腸湔洗
,縫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間,即平復矣!」麻沸散
以曼陀羅花為主藥。
曼陀羅花又叫山茄,是茄科植物,主要成分是東莨菪鹼、莨菪鹼和少量阿托平。
中國古代在唐宋期間,應用以曼陀羅花為主的中藥麻醉方法已相當普及。
根據近代實驗,證實曼陀羅花引起麻醉,主要作用在於東莨菪鹼。東漢張仲景《
金匱要略‧痙濕暍脈證并治》:「風濕相摶,身體煩疼,不能自轉側,大便堅,
小便自利者,白朮附子湯主之。」「一服覺身痺,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
如冒狀,勿怪,即是朮附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描述了某些中藥在使
用的過程中,是會出現麻痺的症狀。
臨床上,延胡索、川楝子、香附、烏藥、丹參、三七、乳香、沒藥,都是活血化
瘀、理氣止痛的常用中藥。
針灸止痛的理論源於《黃帝內經》:「不通則痛,通則不痛。」故以針灸疏通經
絡,使經絡之氣得以流暢而達止痛之效。1970 年尼克森訪問中國後,美國國家衛
生研究院(NIH)對針灸止痛展開大規模的研究,針灸的學術價值逐獲肯定。
去年 9 月資深中醫師臨床經驗研討會,中國醫藥學院教授、中醫師全聯會理事長
林昭庚於會中提出「中西醫結合談針刺鎮痛」,報告內容為選擇台大醫院 100 位
接受下腹部手術作全子宮切除術的病患為研究對象,研究麻醉前電針足三里對手
術後疼痛緩解效應與副作用。
結論為:電針能輔助 PCA (經由靜脈注射的病人自控式止痛法)使術後止痛藥的
需求量明顯地減少。同時,電針也降低了止痛藥副作用出現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