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ama:研討_日常生活中身念住的實修法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7%A0%94%E8%A8%8E_%E6%97%
A5%E5%B8%B8%E7%94%9F%E6%B4%BB%E4%B8%AD%E8%BA%AB%E5%BF%B5%E4%BD%8F%E7%9A%84%E5
%AF%A6%E4%BF%AE%E6%B3%95?do=subscribe
在該版回應了一篇文章,順便貼到心得版。
個人心得。
--
實修方法選擇:開車(騎車)。
白話解釋:
每當下班開車回家,時間總需一小時不等。
希望時時刻刻都在修行,總是個目標,開車時間也可以利用。
先不論最學理的止觀法門,至少學著觀察心念的動向。
音樂關掉,把娛樂的心收攝。
「無聊,難耐,開一下,先聽個三十分鐘。」
專心開車,絕不闖紅燈。
「快遲到了,黃燈,想闖。」
收拾心情,不將工作情緒帶回家裡。
「別逼我車!!」
開車是需要專心的身心行為,除非拿自己與他人的安全作賭注。
四正勤,開車也可以培養善根。
時間久了,心念可以有一種以修行為基礎的轉變。
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在取捨間理解四禪是如何整理感受的次第。
「今天精神不好,開音樂十分鐘,提振一下,再觀察。」
「下面的幾個路口幾乎都會塞車,很容易瞋恚,仔細觀察心念平靜的功夫,再調整。」
「沒塞車,但還是遲到,根源在需要提早出門,而不是飆車速,闖黃燈,而以此為常。」
八正道,八邪道,一念之間。
戒、定、慧,有因有緣。
「兩台車,在空間交錯的路口,勢必有一輛車先行,誰先誰後?」
「想購物的店家,兩百公尺內皆是紅線,無停車格?!
我是在生無名火?還是對交通規劃感到不便?
是真的沒有良好規畫?還是有窒礙難行之處?
我現在這短短十秒鐘,就能如專家般解答疑問?」
「當這個世界只剩下我時,我還守交通規則嗎?」
而當發散發想得太過,回到七覺支,第七覺支是「捨」。
至少,熱腦與正觀下的正念正知,把光譜拉開,極端的部分,還是可以比較容易掌握。
一方面是我沒有能力,另一方面想傳達的是安全的修行。
四聖諦—苦集滅道,注意雜阿含經文本,是完成四個部分,別直接頑空,或對任何一部分的修行想
像的太過頭,我的經驗是平衡比較不危險。
正常「苦」產生時(例如感冒重病。),可以仔細感受其間的身心變化。而太過故意自討苦吃,則
趨近於造作。一個畫質清晰的都市天際線畫面,雄偉壯觀亮麗,很多電視電影都喜歡用;換個角
度,一小時時薪200元,要一個就業者換算多少工時才買得起房;這一張照片這一幕畫面的建築
體,建築工人的辛勞與檢康代價,查一查網路也可略知一二。我能學著不厭世,但我不能說不
苦。
設施世間得付出勞力心力,身體有限制會告知你不行了,社會機制有限制得告知旁人或群體這樣
不行,因為不快樂,因為會不舒服,「苦集」了所以要「滅苦」,方法則是「道」。接下來你可
以思考「樂的動力體系(集、滅、道)」、「個人的動力體系(集、滅、道)」、「群體的動力體系
(集、滅、道)」,然後基本上就可以理解各種意識形態的共與不共,光譜極端值是否可行?對於
所謂「大」「小」「乘」已經可以有自己的一部分想法。學習時間久,所賦予四聖諦的內涵,是
簡單又廣泛了。
感嘆一句,以上感想是我套用目前的世界科學成果及各類思想所自己灌注的,回到釋迦摩尼佛的
年代,我生不出這種感想,更或自己轉化為「苦集滅道」這精巧的四個字了。
《雜阿含經》卷16:「佛告長者:「此四聖諦漸次無間,非頓無間等。」」(CBETA 2020.Q1,
T02, no. 99, p. 112c24-25)
四聖諦,我的理解是貫穿了整個體系,加上三十七助道品跟十二因緣法,會是基本完整個人身心
狀態與個體群體互動的佛學思想動力體系,以雜阿含經為核心來辯證並找尋「自己的」定義(我不
敢寫正確的、真正的、某某的。),最近幾年是這樣學習的。這幾個基本名詞,若有從教義上接觸
佛教的話,一開始就很容易接觸。而在我接觸佛學數十年後的現在,若要以論文的角度來闡述佛
學核心(雖然我不會寫論文),我的架構選擇主要會是這三組名詞,理由是,是「人」在修行,而
佛學拆解人這個個體的基礎用語,主要就是這三組用詞。
寫這些,只是感謝與分享,太多沒有回頭找經典舉證,我目前沒有拉到極端的解答,
寫得白話是沒有能力,也是怕惑眾。其他感想暫時就不多說。
關於傳說中的深定,目前來說,我沒有能力,沒有停止呼吸,沒有念想止息,沒有見瑞光異相。
最多只是,
《雜阿含經》卷43:「正觀察動搖故苦者,得不動搖心,多修習住,繫念正知。」(CBETA
2020.Q1, T02, no. 99, p. 312a14-15)
實修戒定慧,你會對別人多一份寬容,因為不容易。
形上學從欲界、色界、無色界,滅界,去解構,配合《雜阿含經》卷13:「第一義空經」(CBETA
2020.Q1, T02, no. 99, p. 92c15),或其他中道、空義的闡述。
至此,我想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於身,於心、於意念上,得到「某種程度」的「解脫」。
在可意識的人生,這種「某種程度」可以貫穿一生,並有一直學習後循環再利用的增上空間,這
是佛學我覺得好用的地方。
但,發文的這個時刻,在解脫實際「生死輪迴」,及宗教信仰層次上,其間個人的不可證,我必
然的處在只是「某種程度」。
以上,並不是什麼新的說法,甚至是老生常談,我只是增加了一個體驗者的統計量,供大家參
考。
這篇最後共勉的是,佛學中,四正勤取「善」,八正道取「正」,戒律防非止惡,當請慎思倫理
道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