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關於內心環境改造工程次第的感想
#1
莊居士
*關於內心環境改造工程次第的感想*

我們人生的經歷中總有所謂喜樂與困惑的時候,但是喜樂與煩惱,
皆是透過外在影響所產生。經過無常片段的相隨,想必有人不再想成為
外在環境所影響的奴隸--長期的奴隸,而是想到如何擺脫煩惱的方法,
所以應該很多人是透過宗教的修行來改造自己的內心,所謂求人不如求自己。

但是佛教的教義中,會談到『我執,法執』,而且說深重我.法二執是不好的
習性。所以很多人一開始學佛就以為要去掉這二執,就好像有些人説我們
不要造業,否則將來會如何受到惡報...。
個人是以為,只要是活人一定會有所造業,那要看造的是善業還是惡業。
好比我們要智慧增上,趣向菩提,這是造業的一種,這種精進的毅力,最初如果
沒有我執.法執的成分,個人很懷疑如何精進?所謂不要造業,應該是指不要
造惡業,才不會落入惡報。
末學以為;學習初期如果漫無目標,人云亦云,自己變的沒有主見,頭殼簡單,
甚至聽人說只要『唸一句佛號就可成佛』,或是學人口吻說『眾生本來是佛』
如此連『戒定慧學』都不用了,這樣好像太玄妙了。

末學現在學習讀經論,或是透過靜思與觀察來改造內心的環境,盼能令淨化身心
與精進於法義的體認,我明白這些都是自願的。
不同有些被邪師誤導,例如用神鬼之說來恐嚇.迷惑,或是用幾句富麗堂皇的
佛教名相來牽引,導致有些心性脆弱的初學者,因心生恐懼,或是癡心於玄妙.華麗
的佛教名相,這種經歷許多人應該都遇到過才對!

末學以為,了知佛陀所開示的正見,無論是對人生的無常.苦空....等等,
這一切無非是關係到緣生緣滅法,當懂得對一切事.物不再執著,不再被無明所缚,
不再癡迷於『我的功能』是何等的堅固不變,接下去自然的捨棄對我的執著,對有為
諸法的執著,這種體會五陰無我.四大苦空的內涵,才是透過緣起.性空所領悟的真實意。

當然!有些當體能直觀:『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的行者,
那已經是向著『心行處滅,言語道斷(體相一如)』的境界,他們應該不會在論壇還
與我們這些初學者瞎掰,否者豈不還是一位拋不開『我執.法執』的戲論造業者?
2013年11月 6日 1:05:22 星期三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關於內心環境改造工程次第的感想
#2
莊居士
※ 引述《ch-citta (莊居士)》之銘言:
> *關於內心環境改造工程次第的感想*......
> ..應該很多人是透過宗教的修行來改造自己的內心,所謂求人不如求自己。

以前常常聽到或讀到有關修行方法『止觀』這個名相。
不知是否是出于宗派傳授的不盡相同,還是重點下手處不同,
例如有些大德好像是用『形容詞』在描述所謂止觀的內含,
有些則是用『動詞』在領悟止觀的義理。

後來我從某位講解阿含經的法師說,也許阿含經當中沒有大乘
經論中出現的『止觀』這個名相,但是所謂止觀,其實就是;
靜靜的思惟與觀察,只是觀察的對象有些次第上的差別。
例如阿含經第一經.第二經說的;
正觀五陰無常,五陰是空.非我,就能滅盡喜貪,目的是要解決生死的問題。

而大乘所說的止觀,有一種主要是指頓法的『圓頓止觀』,
這點用"說的"似乎我們根本談不上,也談不出所以然來。但是有所謂;『漸次止觀』,
例如要先持戒,才能修正定,然後以漸次悟入實相(真理)。
還有所謂;『不定止觀』,這種以順應學習者根機(程度),令以實踐的順序
是不一定的。根據《成實論·止觀品》說的,『止為定;觀為慧,一切善法從
修而生,皆為止觀所攝』。

如果用初淺白化來理解,末學以為無論阿含經說的『正觀五陰無常』,
或是大乘傳授的『先止息一切(外境)妄念生起的正智慧所觀的對象』
(大乘稱之為「寂照」或「明靜」),這些要領大小乘應該是相通的才對。
2013年11月 8日 23:03:05 星期五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關於內心環境改造工程次第的感想
#3
邱大剛
我覺得蠻有道理的 :)

※ 引述《ch-citta (莊居士)》之銘言:
> 個人是以為,只要是活人一定會有所造業,那要看造的是善業還是惡業。
> 好比我們要智慧增上,趣向菩提,這是造業的一種,這種精進的毅力,最初如果
> 沒有我執.法執的成分,個人很懷疑如何精進?所謂不要造業,應該是指不要
> 造惡業,才不會落入惡報。

是啊,阿羅漢才有辦法徹底不造業,但如果我們要成為阿羅漢
才學佛,也太困難了 :D

四如意足有欲定斷行如意足、精進定斷行如意足、心定斷行如意足、
思維定斷行如意足,也就是用善欲、精進、止、觀都能幫助學佛
(這四個剛好能對應到願、行、悲、智呢)。

《地藏十輪經》有講到一個概念:「如是眾生所有過失,皆由未學
聲聞乘法、獨覺乘法,先入大乘。」佛陀諸大弟子皆是聲聞,當今
若有人自認為比佛陀諸大弟子還厲害,得先壂壂自己的斤兩,看有
沒有聽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就悟道了。沒有的話,還是乖乖學起。

> 末學以為;學習初期如果漫無目標,人云亦云,自己變的沒有主見,頭殼簡單,
> 甚至聽人說只要『唸一句佛號就可成佛』,或是學人口吻說『眾生本來是佛』
> 如此連『戒定慧學』都不用了,這樣好像太玄妙了。

這樣不只是太玄妙,而是大事不妙了 :D
不過現代佛學好像都會有這個過程,直到遇到真實世界的挑戰,
才會有所反省。

> 末學以為,了知佛陀所開示的正見,無論是對人生的無常.苦空....等等,
> 這一切無非是關係到緣生緣滅法,當懂得對一切事.物不再執著,不再被無明所缚,
> 不再癡迷於『我的功能』是何等的堅固不變,接下去自然的捨棄對我的執著,對有為
> 諸法的執著,這種體會五陰無我.四大苦空的內涵,才是透過緣起.性空所領悟的真實意。

說得好,在此隨喜。

> 當然!有些當體能直觀:『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的行者,
> 那已經是向著『心行處滅,言語道斷(體相一如)』的境界,他們應該不會在論壇還
> 與我們這些初學者瞎掰,否者豈不還是一位拋不開『我執.法執』的戲論造業者?

多年前就有過自稱悟道的人上站大吹法螺,打一下就現出原形了 :-)
--
寒山問拾得曰:
  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厭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2013年11月10日 23:33:20 星期日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關於內心環境改造工程次第的感想
#4
莊居士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剛)》之銘言:
> 這樣不只是太玄妙,而是大事不妙了 :D
> 不過現代佛學好像都會有這個過程,直到遇到真實世界的挑戰,
> 才會有所反省。

謝謝師兄的加入,也歡迎師兄發表心得來分享!

末學初期學淨土的,不否認淨土法門對初學者有正面的作用,
例如淨信,戒行所培養出來的道心,保持這種單純性所發的菩提心,
對末學而言似乎能有淡化慢心增長的益處。

再者,過去念佛共修所作三皈依的儀軌中,對於古德「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的叮嚀,應該是啟發末學往後對慧學再充實,以及對內作觀察之前某種
定的前方便,應該有所助益的功能。至於師兄所說:遇到真實世界挑戰的時候,
很慚愧,不念佛的時候(醜陋)本性就顯露無疑!難怪大智度論(卷31)說;
「相不定,從身出,性則言其實。」^/^
2013年11月11日 1:44:40 星期一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關於內心環境改造工程次第的感想
#5
莊居士
※ 引述《ch-citta (莊居士)》之銘言:
>以前常常聽到或讀到有關修行方法『止觀』這個名相。
>不知是否是出于宗派傳授的不盡相同,還是重點下手處不同,
>例如有些大德好像是用『形容詞』在描述所謂止觀的內含,
>有些則是用『動詞』在領悟止觀的義理。

末學個人所注意的,好比;
『動詞』(或說是事相)的例子,例如初期佛法所說的三法印中,
「諸行無常」的「行」,毫無疑問此行本當是有為法。
這是屬於事相(緣起)生滅法。聲聞行者以緣起因果的生滅
為出發,這點從阿含經可以有所呈現。例如
(雜阿含270經)
>「若比丘於空露地、若林樹間,善正思惟,觀察
>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
>如是思惟,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所以者何?
>"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

『形容詞』(或說是理性)的例子,例如諸大乘法常說的「諸法本不生」,
也就是依緣起本來不生不滅(諸法本性空寂)的無生理性為體悟的出發點,
這和聲聞法從無常生滅所看的事相,層次應該不同。
這種重視理性而忽略事相(例如把生滅本性,也視為不生不滅的理性)
對於有些學人如果把『形容詞』的內含當下就要用『動詞』領悟,
似乎不容易。

(大智度論卷22:)
「佛說聲聞法有四種實,摩訶衍中有一實,今何以故說三實?
答曰: 佛說三種實法印,廣說則四種,略說則一種。
無常即是苦諦、集諦、道諦;說無我則一切法;說寂滅涅槃,
即是盡諦。 復次,有為法無常,念念生滅故,皆屬因緣,無有自在;
無有自在故無我;無常、無我、無相故心不著;無相不著故,
即是寂滅涅槃。」

對於像末學這種並未透過親證,只是依古聖理性的論說,應該也是
有參考的價值,尤其對根器好的學習者,更有增上緣才對!
2013年11月11日 2:04:16 星期一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關於內心環境改造工程次第的感想
#6
莊居士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剛)》之銘言:
> 多年前就有過自稱悟道的人上站大吹法螺,打一下就現出原形了 :-)

網路論壇上自稱自己證量如何高人一等的人多得很,但也不用騙來騙去,
應該很容易現出原形。
有些人形容所謂悟道的內容,其實末學也搞不懂,如果是所謂悟道(真理)
屬於類似解脫的話,(末學忘了在哪兒讀過或聽過)有些人從打坐修行的經驗中
會訓練出某種定境,從定境中的內容,例如也許有人會以為見到佛菩薩,有的
人也許會感覺到各種空,如此就以為自己已經解脫,但是出定後貪嗔癡
反而有增無減,到處吹噓自己如何如何,把定界中定的內容當成已經解脫。

但是,既然已經解脫(脫離自缚而自在)者,好比理智轉化了(慧解脫),
或是感情轉化了(心解脫),兩者之一如果變過去各自則不會再翻轉回來,
就如同有些禪師所說的脫胎換,如此貪嗔癡豈會有增無減?
如果執取定境中的相到處吹噓,或是時刻想要擁有優越感而輕視他人
對於這種人,法友應該懂得辨別出來才對。
2013年11月12日 0:47:11 星期二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關於內心環境改造工程次第的感想
#7
莊居士
※ 引述《ch-citta 
>如果用初淺白化來理解,末學以為無論阿含經說的『正觀五陰無常』,
>或是大乘傳授的『先止息一切(外境)妄念生起的正智慧所觀的對象』
>(大乘稱之為「寂照」或「明靜」),這些要領大小乘應該是相通的才對。

※ 引用文章
一位長者的文章大略是說到;
>現在我們的心是跟我們(佛法)的正見相反的,
>如果可以用修定(的方法)把我們的感情轉變,使它合乎於佛法所說的
>正見一樣,這就是修行的內含。

也有很多善知識告訴我們,
用修定的方法,主要是我們平常想事情的狀況大多是屬於"散心的想",
當我們把身心放鬆,安靜.精神統一的時候,這種定心(止)的想,
所以藉由止成功之後把正見提出來,目的是要把正見變成自己的感覺經驗,
然後透過觀,使感覺或理智轉變而邁向解脫的目標。

在此之前,如果解脫的正見合不合理自己都尚無法分辨,可能不要太躁進,
最好先請教善知識,因為有些人修到後來腦筋有點怪怪的。
儘管他們以為見得其證,也未必是佛法所說的正見,網路常會出現這種人。
很多外道法也用止觀在修行,但目的如果是把練神通比用來修解脫更積極,
這應該與佛教是用來趣向解脫的目的不同。有些人因緣具足會閉關修行,
但每個人條件不同,對於在家人俗務繁忙,如果像慈濟的師兄師姐們,
類似隨時修或應物修行,何嘗不是用一種愉快的心境在淨心?
這是末學個人的想法!!
2013年11月13日 23:45:13 星期三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關於內心環境改造工程次第的感想
#8
莊居士
※ 引述:
> 用修定的方法,主要是我們平常想事情的狀況大多是屬於"散心的想",
> 當我們把身心放鬆,安靜.精神統一的時候,這種定心(止)的想,
> 所以藉由止成功之後把正見提出來,目的是要把正見變成自己的感覺經驗,
> 然後透過觀,使感覺或理智轉變而邁向解脫的目標。

末學以前很喜歡跑道場,崇拜「名」師,這過程中並不是沒有一點點受益,
但是後來才知道,本來可以不必學的那麼複雜的,本來可以不必
「差一點就變成阿達阿達的」。

個人所理解的大乘佛法的正見裡,例如唯識思想的正見,
是要「去偏計執性,證圓成實」。
所謂「偏計執」就是指我們有主觀的偏見往往會「依他起」,
也就是「迷著」世間的(緣起)現象,令自己變得不客觀。
當理解「依他起」其實就是由因緣引起的,主觀的偏見(偏計執)取消了,
恢復本來圓滿的真相,才能「證圓成實」。

大乘性空思想的正見,所謂;「緣起.性空」,是以觀察世間一切的現象
都是因緣所生,是以前或當下相互的條件所產生,
而這些事.物皆能改變,因為都受因緣轉換,所以是「緣起」的。
這些受因緣影響隨時在起變化,跟著因緣起反應的(不是不變性,不是固定性)
其本體性是空的(性空),即然如此就好像是夢幻泡影般,如果執著
就會產生(愛取有)的苦,所以金剛經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方便法)!

末學以前喜歡踏雲追月,現在則要學習不要把腦筋陷在自己的邏輯太深!
其實有一點一點的注意學習「捨」(捨離執著)了!
2013年11月18日 23:25:12 星期一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