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慈愛與貪愛
#1
五五
  去年或是前年時,曾跟著一位法師學為期約三個月的慈心觀,記得剛開始
學時很不習慣,因為入坐後要發願:「願我健康、快樂、安詳」。心裡頭不時
生起一個矛盾:「世尊不是教無我嗎?既然無我又怎麼能『願我健康、快樂、
安詳』呢?發這樣的願會不會導致貪愛自我?變成一個自私自利只愛自己的人
?」

  這個問題還真的深深影響打坐品質,因而有跟法師提問過兩次,依稀記得
法師的回答都是:「貪愛是不好的東西,想要健康、快樂、安詳的話,就要把
貪瞋癡去掉。」「每個人都希望要健康、快樂、安詳,所以自己要先得到利益
才能把慈愛散發出去,去幫助別人。」那時還真的有聽沒有懂,不過也不好意
思再問下去,因為自己連問題的癥結在那都不知道。

  雖然一直被這個問題卡住,不過自己還是覺得在紅塵中打滾的話,慈心觀
真的很重要。因為在人際互動中遇到讓自己生氣的事情時,雖然在心中念佛或
觀呼吸的話,可以把心先安定下來,但卻笑不出來。而用慈心觀的話,只要想
著對方一點點的優點,或是想著對方的一點點值得憐憫之處的話,則瞋心真的
會融化,真的會很容易發出微笑。而根據腦神經科學研究顯示,「笑」可以透
過大腦皮質「傳染」,進而讓整個氣氛變得比較融洽些。

  後來想到,也許我所懷疑的點在於慈心可以對付貪心嗎?慈心對瞋恨是大
家都知道的事情,但慈心怎麼對貪心,這個還真鮮有人討論到,且怎麼樣的慈
愛才不會變成貪愛,我想這便是我的問題所在。

  關於慈心怎麼對貪心的具體內容雖然我還不知道(希望知道的學長可以幫
忙補充 ^^ ),但最近讀到《五分律》卷三有個有趣故事倒是可以做為參考:

  話說提婆達多放醉象欲害世尊不成後,轉而買凶殺人。起初先找了一個不
認識佛陀的壯士,給了他很多錢要他去殺佛陀,不過當他一看到「慈心三昧遍
滿其身」的佛陀時,不覺捨刀急忙說著:「我今癡狂。欲害世尊。自知過重。
願聽懺悔」。一個人不行,便派兩個人,一個去殺佛陀,一個去殺壯士滅口,
但那兩個人又一去不回。兩個人不行,便派了四個人,如是展轉乃至三十二個
人,個個都皈依在佛陀的座下成須陀洹。

  我猜,提婆達多一定深感莫明其妙,這前前後後共六十三個人到底發生了
什麼事?不過,由這個故事中,可發現原來慈心也可以把貪心融化掉,讓原先
貪財的殺手變得不在乎錢財了。

  由此推測,或許慈愛真的可把貪愛融化掉吧。「一個染著於貪愛的人,如
同深陷在水裡一樣,不過,一個具有慈愛的人,則是讓你整個人漂浮在水上面
,但沒有一頭栽進裡面。」蒂帕嬤如是分享她的經驗時,讓我的疑惑減輕不少。

  底下所列的是以前為了瞭解慈心觀,所找的相關的經文,提供給有興趣或
想一起學習的同學作參考,若有同學知道更多的話,也歡迎幫忙補充。 ^^

.雜阿含卷二十七(七四三):世尊與外道的慈心比較
.雜阿含卷二十七(七四四):慈心觀與七覺支的關係
.雜阿含卷32/第916經:修習慈心的方法
.雜阿含卷47/第1253-1256經:修習慈心的重要
.《坐禪三昧經》卷上/二治瞋恚法門
.大方廣佛花嚴經修慈分一卷:完整的慈心觀法

--
戒律,是對我們尚不穩定的心予以保護,
它的目的不是為了掌控,而是讓我們隨時保持覺知和觀照,
所以,犯戒非關道德的懲罰,而是顯示自己的正念還不夠。 ~ 阿姜查
Mon Oct 18 11:09:24 2010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慈愛與貪愛
#2
Heaven
※ 引述《chakwos (五五)》之銘言:
>   去年或是前年時,曾跟著一位法師學為期約三個月的慈心觀,記得剛開始
> 學時很不習慣,因為入坐後要發願:「願我健康、快樂、安詳」。心裡頭不時
> 生起一個矛盾:「世尊不是教無我嗎?既然無我又怎麼能『願我健康、快樂、
> 安詳』呢?發這樣的願會不會導致貪愛自我?變成一個自私自利只愛自己的人
> ?」
>   這個問題還真的深深影響打坐品質,因而有跟法師提問過兩次,依稀記得
> 法師的回答都是:「貪愛是不好的東西,想要健康、快樂、安詳的話,就要把
> 貪瞋癡去掉。」「每個人都希望要健康、快樂、安詳,所以自己要先得到利益
> 才能把慈愛散發出去,去幫助別人。」那時還真的有聽沒有懂,不過也不好意
> 思再問下去,因為自己連問題的癥結在那都不知道。

我沒有正式學過,不過這陣子剛好看到清淨道論中的四梵住,也有類似的討論。

「修習“我欲樂”,即是說“我欲樂、厭苦、欲生、欲不死,其他的有情也是同
樣的”,這樣以自己作證人,亦欲與其他一切有情的利益和快樂」
--摘錄自《清淨道論》

他的意思應該是說修四梵住最終的目標是遍一切有情,所以才說「四無量心」。
但為了方便修習,所以一開始是以自己為最初的練習對象,自己若體會希求快樂
、幸福、無惱、無怨……才能同理地施慈給其他眾生。

試想,我們學佛也是為了要離苦得樂,為了究竟解脫,這看似與「無我」矛盾,
但在實際上是沒有這種問題的,這類「善法欲」反而是可以讓我執漸漸清淨的。

>   後來想到,也許我所懷疑的點在於慈心可以對付貪心嗎?慈心對瞋恨是大
> 家都知道的事情,但慈心怎麼對貪心,這個還真鮮有人討論到,且怎麼樣的慈
> 愛才不會變成貪愛,我想這便是我的問題所在。

在清淨道論中,它是建議了修習的次第,可以避免一些包括產生貪愛等的過患。

(1)不愛的人,(2)極愛的朋友,(3)中間人(無關者),
(4)敵人等的四種人不應修習︰(5)不應專對異性修習,
(6)絕對不應對死者修習。

前四種是初學者應該避免行慈的對象,後二者是不應該修習的對象。

書中也提到,修四梵住有遠敵與近敵。

慈心的遠敵就是「瞋恚」,這是修慈心主要對治的對象,而近敵就是「貪」,
若生起貪愛,就是修慈心的失敗。所以要知道二者的不同,修行時的確要注意這點。

四梵住主要對治貪是「捨」,捨的遠敵就是貪與瞋,這就是捨的主要對治對象,
因此循序地修持四梵住,就可以對治貪與瞋。

不過,如果一開始貪就很強,或許可以由十不淨觀或三十二分身,
這也是主要對治貪的法門。

--
◇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
◇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
◇ 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 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卍 歡迎光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 http://www.cbeta.org   卍
Tue Oct 19 14:00:20 2010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慈愛與貪愛
#3
五五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銘言:
> 「修習“我欲樂”,即是說“我欲樂、厭苦、欲生、欲不死,其他的有情也是同
> 樣的”,這樣以自己作證人,亦欲與其他一切有情的利益和快樂」
> --摘錄自《清淨道論》
> 他的意思應該是說修四梵住最終的目標是遍一切有情,所以才說「四無量心」。
> 但為了方便修習,所以一開始是以自己為最初的練習對象,自己若體會希求快樂
> 、幸福、無惱、無怨……才能同理地施慈給其他眾生。
> 試想,我們學佛也是為了要離苦得樂,為了究竟解脫,這看似與「無我」矛盾,
> 但在實際上是沒有這種問題的,這類「善法欲」反而是可以讓我執漸漸清淨的。
聽學長這麼解釋真的真的很清楚多了。 ^^

其實到現在,我還是對那個法師感到歉意,因為記得第二次提問時他便有提到說:
「你覺得佛陀教無我,可是為什麼卻要願我…」可見得他真的知道我的問題。

不過可能他解釋的方式與我的思惟不同,所以害他那麼苦口婆心、不厭其煩的
說明之後,結果我還是不懂。

> 在清淨道論中,它是建議了修習的次第,可以避免一些包括產生貪愛等的過患。
> (1)不愛的人,(2)極愛的朋友,(3)中間人(無關者),
> (4)敵人等的四種人不應修習︰(5)不應專對異性修習,
> (6)絕對不應對死者修習。
> 前四種是初學者應該避免行慈的對象,後二者是不應該修習的對象。
> 書中也提到,修四梵住有遠敵與近敵。
> 慈心的遠敵就是「瞋恚」,這是修慈心主要對治的對象,而近敵就是「貪」,
> 若生起貪愛,就是修慈心的失敗。所以要知道二者的不同,修行時的確要注意這點。
> 四梵住主要對治貪是「捨」,捨的遠敵就是貪與瞋,這就是捨的主要對治對象,
> 因此循序地修持四梵住,就可以對治貪與瞋。
> 不過,如果一開始貪就很強,或許可以由十不淨觀或三十二分身,
> 這也是主要對治貪的法門。

原來在清淨道論中有寫,看來似乎還滿詳細的,找時間去翻看。 :)

--
戒律,是對我們尚不穩定的心予以保護,
它的目的不是為了掌控,而是讓我們隨時保持覺知和觀照,
所以,犯戒非關道德的懲罰,而是顯示自己的正念還不夠。 ~ 阿姜查
Tue Oct 19 14:29:57 2010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