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1
Beyond the Clouds
因過去的挫敗﹐近來很易有自卑感覺﹐
仍努力找回信心﹐重新振作。

突發事件接踵而來﹐總匆忙應對。
劣勢下﹐失落情緒容易生起。

荒謬地﹐「壓力」為人類痛苦來源﹐
也是精進源頭。

4月30日因生活壓力﹐決心面對「自卑」﹐
當我不斷鬱於此負面﹐只會頹喪。

自卑跟卑微﹐是兩種態度:
自卑 = 一種無力感
卑微 = 渺小但自信

挫折做成無力感﹐結果不願再嘗試﹐
再沒承受失敗(痛苦)的勇氣。

---

除非在古印度出家﹐於布施習俗中﹐
心靈修行人才減少餓死機會。

但行者並非完全「自主」﹐其自由﹐
不過受益於文化習慣﹐不必擔心物質。

古中國﹐因先師 孔子的奉獻﹐
故往後彌漫著以「德」為先的習俗﹐

有志求學、求德的學者受益於此﹐
於治世時得以一展抱負﹐以德布施於百姓。
衰世則亂臣得政﹐賢人多隱。

現今資本主義夢魘下﹐德行非「價值」﹐
一切言語﹐都淪為自我宣傳手段。

過份「物化」﹐群眾想關注自己的「心」﹐
亦非易事。

職場中﹐只有麻木鬥爭﹐才得穩定。
但凡人沒可能不謀生﹐結果在「德」面前﹐
選擇了妥協。

所謂「共業」﹐就是妥協者們最終都迷失﹐
結果牽連多數人/下一代﹐共承受「後遺症」。

---

回望自己﹐只有當下決心努力﹐為生活奮戰﹐
未來失敗也好﹐痛苦也好﹐被嘲弄也好。

頹廢下去﹐也走不出困境。
作為少數選擇堅持理想的傻瓜﹐沒有傻勁﹐
怎於黑暗墮落中生存?
Thu Apr 30 12:01:07 2009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