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溝通一件事情或觀念的時候,就算是當面說,也可能會有相當的溝通落差存在,
如果心裡面又想到一些具有意識型態的事情的話,聽著和言者之間,無論關係多緊密,
都還是會搭不上線的。
在認知心裡學上有一句話是這樣講的「人只會聽自己想聽的、看自己想看的」,對
於所知所見,總是難免會用一些既有的成見來解釋,當然這類的解釋未免是真實。況且,
認知會因為「轉位」的差異而有不同的解讀,所影響的層面自然也會有所不同。
有個實例可以參考,可以發現當中有相當層次的誤差。溝通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
從心裡想到的,到嘴巴講出來的,然後到對方耳朵所聽到的,在到對方的腦中所解釋的,
每過一個過程都會有10-25% 的差異出現。就算當事人面對面溝通都有可能或有 40-100%
的落差出現,當一席話傳遞出去之後,如果不是當事人和當事人之間直接溝通,傳遞到
最後,會發生「貓在鋼琴上昏倒了」的狀況。若彼此之間的信任度夠,對於傳言,可以
當面查證,問題就可以輕易化解,但若不夠,一個簡單的溝通誤差,所衍生的問題就會
更大了。
溝通上,為了要減少這類的誤差,在遣詞用字上應更謹慎,而不是心直口快的嚷嚷。
舉個例子來說:
當上、下階層之間,下位者說:「我覺得你要找某某人做某件事情。」在下位者的
認知當中,他會以為這個講法是:站在我的立場來觀察,我建議你應該可以採取什麼樣
的措施,或是找誰來做某些事情。但是在上位者的角度來說,這句話會變成:我(下位
者)認定是你要找某某人來做某件事情的。這是溝通上經常會發生的轉位後的誤差。
碰到這類的狀況,比較適當的陳述方式,下位者應該要改成:站在我的立場,我建
議你可以找某某人來做某件事情,如何決斷則是由你判斷。這樣上位者就不會把這句話
誤以為是「某某人」假借他的名義要做什麼事情。有效降低溝通上轉位後的誤差。而上
位者在面對下位者的一些陳述的時候,若能夠善用「重複性陳述」,亦即將對方所講的
話,用不同的方式,以自己所理解的部分來重述一次,這類溝通誤差也可以適度的降低。
人際間的關係,如何去應對進退,雖然不需要太過於權謀,但是,就算是基於好心、
好意,如何避免這些溝通上產生的誤會,把好好的一件事情作對,是需要用心去斟酌。
溝通,向來不是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