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虛寂之知
#1

  無相為體, 於此無相虛寂之中, 有寂知, 或稱之為寂照;

  意識之知, 有知, 有不知; 虛寂之知, 不同於意識之知;

  虛寂之知, 乃自性用; 隨緣應對而生者, 是隨緣用, 此隨

  緣用, 體性本空, 故說無常乃至無我.

      自性用, 如光之照用; 隨緣用, 如同光照物應之而生

  的影, 現前見聞覺知, 此中有寂知; 見聞覺知是隨緣用;

  若於聞中, 尋逐意識心而去, 則有動有靜, 有聞有不聞;

  此是認影. 經云:"知覺乃眾生".

      意識是此中的大毛病, 分別取著; 而虛寂之知, 是無知而

  無所不知, 因意識之取著, 則有知, 有不知. 故楞嚴經云:"

  知見立知, 即無明本". 六祖壇經云:" 妙觀察智見非功".楞

  嚴經中, 提出"客塵", 動搖不住者, 即是隨緣用, 不當取著

  分別; 要修耳根圓通, 怎修? 於聞中不動意根.
Mon Dec 1 21:47:41 200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虛寂之知
#2
觀心自在自在無礙
※ 引述《yuan (緣)》之銘言:
>   無相為體, 於此無相虛寂之中, 有寂知, 或稱之為寂照;
>   意識之知, 有知, 有不知; 虛寂之知, 不同於意識之知;

              何為知,何為不知?

>   虛寂之知, 乃自性用; 隨緣應對而生者, 是隨緣用, 此隨
>   緣用, 體性本空, 故說無常乃至無我.
>       自性用, 如光之照用; 隨緣用, 如同光照物應之而生
>   的影, 現前見聞覺知, 此中有寂知; 見聞覺知是隨緣用;
>   若於聞中, 尋逐意識心而去, 則有動有靜, 有聞有不聞;
>   此是認影. 經云:"知覺乃眾生".

              寫得不錯,感恩。

>       意識是此中的大毛病, 分別取著; 而虛寂之知, 是無知而
>   無所不知, 因意識之取著, 則有知, 有不知. 故楞嚴經云:"
>   知見立知, 即無明本". 六祖壇經云:" 妙觀察智見非功".楞
>   嚴經中, 提出"客塵", 動搖不住者, 即是隨緣用, 不當取著
            ^^^^^^^^^^^^^^^^^^^^^^^^^^^^^^^^^^^^^^^^^^^^
              這句白話要怎麼講 ??

>   分別; 要修耳根圓通, 怎修? 於聞中不動意根.

--

      秋風無情,葉飄落;勸君莫採集,猶空華過。
                                               -arkii-
Mon Dec 1 22:42:09 200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虛寂之知
#3

※ 引述《arkii (觀心自在自在無礙)》之銘言:
> ※ 引述《yuan (緣)》之銘言:
> >   無相為體, 於此無相虛寂之中, 有寂知, 或稱之為寂照;
> >   意識之知, 有知, 有不知; 虛寂之知, 不同於意識之知;
>               何為知,何為不知?
      意識是分別, 是對待, 故有知與不知; 就如速讀者, 講究
      突破意識的瓶頸; 你看時, 因為意識的局限, 因為它的掌
      控, 所以就對其它所看的忽略, 只注意其中你所興趣者,
      這就是意識攪鬼, 所以你所注意到的, 你的意識說"知",
      所忽略的則"不知"; 在意識的曾次, 那就有知, 有不知.


> >   虛寂之知, 乃自性用; 隨緣應對而生者, 是隨緣用, 此隨
> >   緣用, 體性本空, 故說無常乃至無我.
> >       自性用, 如光之照用; 隨緣用, 如同光照物應之而生
> >   的影, 現前見聞覺知, 此中有寂知; 見聞覺知是隨緣用;
> >   若於聞中, 尋逐意識心而去, 則有動有靜, 有聞有不聞;
> >   此是認影. 經云:"知覺乃眾生".
>               寫得不錯,感恩。
> >       意識是此中的大毛病, 分別取著; 而虛寂之知, 是無知而
> >   無所不知, 因意識之取著, 則有知, 有不知. 故楞嚴經云:"
> >   知見立知, 即無明本". 六祖壇經云:" 妙觀察智見非功".楞
> >   嚴經中, 提出"客塵", 動搖不住者, 即是隨緣用, 不當取著
>             ^^^^^^^^^^^^^^^^^^^^^^^^^^^^^^^^^^^^^^^^^^^^
>               這句白話要怎麼講 ??
      楞嚴經中, 有尊者過去聽聞佛陀說"客塵"二字而悟, 客是相對
      於主人; 塵, 則相對於虛空.
          客人來去不住, 而旅店之主人則無來無去; 一道光照入虛空
      中, 就看到許多灰塵動搖, 而虛空是否有動搖呢?
          所以, 客人是不住的性質, 塵是動搖性質, 那些" 動搖不住"
      的就是虛妄, 主人和虛空喻空寂之體性; 若是取塵, 就是迷頭認影.

          現在, 動搖不住的, 怎說是隨緣用? 用譬喻講, 照是光的自性用,
      照, 是光本身不變的性質, 故說自性用; 而光照物時, 則又隨此因緣
      生出許多變化, 這就是光的隨緣用.

          用鏡子說, 鏡是體, 照是鏡之用, 鏡上所顯影相, 就是胡來照胡,
      漢來照漢, 它是鏡子的隨緣用; 能否說, 鏡即是影? 不能, 但影可離鏡
      乎? 不能; 鏡上的景像, 是基於鏡體, 是鏡的隨緣用.
          鏡喻體性, 照喻體起之智慧, 諸種影像則喻集起心.

          我們的問題, 是錯認緣起諸法, 於其上取著而有我  人  眾生  壽者
      四相, 取著它的話, 就是迷頭認影. 這種妄執妄取稱為無明; 無明並無實
      體性, 若能明了它的幻妄而無著, 是"明心"; 於一切食衣住行中, 寂知無礙,
      了之一切是性, 那妄就不在是妄, 而是隨緣用.

          "心隨萬境轉, 轉處實能幽; 隨緣認得性, 無喜亦無憂."

          這幽, 是不動的意思, 表達動中有不動之義; 動是隨緣用, 而不動, 是
      恆然守性而不取相, 若難明白, 就先前說的鏡喻思惟 "體, 自性用, 隨緣用";
          一切應對恆隨緣而無求無爭, 得失隨緣, 美惡隨緣, 但恆守寂知, 而起
      隨緣用應對一切, 無喜亦無憂.
Tue Dec 2 01:27:50 200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