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分享閱讀學者文章的一些經驗!
#1
小毛
現今佛學研究很多
台灣起步算很晚了
日本和歐美等研究的歷史比台灣早了許多
其中有很多優秀的學者
這是不可否認的


最近我在佛學求助版跟大家討論議題
討論的很盡興
我自己也學習了很多


其中
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
就我自己的經驗而言
我以前常會看到一些學者在考證上所犯的過失
尤其是在字義上的考證
在這跟學佛者(特別是想要在法義上做釐清的人)分享


目前有些論文的作者
因為佛學的知識不夠 (不是我要說 我自己就遇過知見很奇怪的)
(畢竟經典不是他們的母語其國家也沒有佛教這樣的傳統
有些生活上的種種跟佛教也不搭嘎 )
(其中有的甚至不是佛教徒)
沒有辦法深入佛法
以致於在考證的方向上不容易從佛陀本來所要說的意思為何
及跟修行有甚麼關係這樣的一個方向上去思維(當然還是有人這樣做)
有的會偏重於自己想要解讀的那一部份
或者只從手邊的資料來定自己論文的題目
或從自己的想要詮釋的方向來當出發點  只找對自己有利的文獻
(這樣的比較少不過還是有)
他們可能會以現存的梵巴字典等(大家可以想想這些字典是怎麼來的
可以全用來詮釋所有佛教的名相嗎?是否有可能會出差錯)來詮釋經典
雖說其所詮釋的是梵文巴利文"原典"
以這樣的說法
因為畢竟被詮釋的語文是比較接近佛陀當時所用的語言
原典當然有很高的價值是不能否認的
容易造成有人以原典為招牌而深信不已  或者更有人云亦云的現象


但是是否一竿子就打翻所有學者呢
其中還是有些標準
就我自己的經驗上來說
特別是在法義上的詮釋
以下有幾點可以參考
'用來詮釋'的工具  詮釋的人的能力 及用來詮釋的文獻
這三點在考證上都占有絕對的價值
缺一可能就會使法義有所偏差
在考證的時候  有些學者往往會以距今幾百年來編匯的字典
或是一些民間的舉證傳說等
或有二手資料
或者甚至以第三國語言的字典如泰國日本等的工具書來作詮釋
或者引用其他所謂'權威學者'的說法來支撐自己的論點
或者以一些非經律論的文獻來詮釋佛法(例如婆羅門的文獻等)
(就算是同時代的文獻  有些字的定義佛教和非佛教還是會不同)
這樣拼拼湊湊
再加上現代心理學等種種的說法
自己去詮釋佛教中的名相
對於這一類的文章
我自己的態度是看看就好
不會盡信
對我自己而言
甚至遇到其註解上說明有引梵巴藏等的經律論等內容
我自己都還是很小心
很多時候是雖是根據梵巴藏的原典在在論述問題
但是
其對於所用的文之翻譯和解讀的知見功力又是一個問題了
除了以上所述的
還得看看他為什麼這樣詮釋  其中道理何在
跟佛法有無關係等的方向去思維
如此比較容易學到東西
也不會造成人家說甚麼我就聽甚麼的現象


另外
看學者的文章
除非自己對法義已經很熟悉了
才有能力去辨別他的解釋是否正確
但這絕對不是一個形成正知正見的好途徑
尤其是自己沒有知見時
遇見合自己味口的論文中的論點
往往一拍既合  或許造成對的知見  也有可能造成錯的知見  不是很保險
這也是我不太看學者文章的一個原因
(我舉一個例子  我曾看過學者寫出僧團作羯磨可以修改佛陀所說的戒律條文
  害我不知道該怎麼想)
而得回歸到經律中的聖言量來為標準
而我現在光經律論可能一輩子都讀不完了  更何況去瞭解其中的意思
又更何況要叫我去看這些好壞參差的論文  還要花時間去辨別這位學者的背景等
現在我大多只看譯作(至少是根據經律論在翻的 但在對照看時也會見到錯誤)
而就連現今學藏文和梵文幾十年的人  在法義上下很大功夫的人
他們都不敢說他們所翻的東西不會出差錯
我也看過一些所謂權威學者文章中出現一些錯誤的地方
更何況是一般學者拿來作純粹以發表為目的"學術研究"論文


我個人的想法是
在詮釋法義時  沒有別的法門  只有多讀經律論  以此為標準
(最好有師父帶---當然此師父的認定標準也得很高
 然後自己思維 不然自己讀會遇到很多關卡
 差一點的狀況就跟學佛的同修討論  也會砥礪自己去思考)
(而其中  比較早期的論是經最好參考字典 至於近代的一些論述中也有很好的
 但偶而也會看見一些明顯的毛病 )
這些正見慢慢在腦海中累積
累積多了的時候
自己慢慢就會產生一點判別的能力




而在佛學許多有爭議的地方上
就連現今有修有證的法師都會有不同的看法
都還是得回歸到經律論上



各何況是學者所詮釋的
若有人跟你說某某學者如何說
或者非得要參考學者所說的
一定得小心以上所舉的各方面
小心求證才好








P.S.學術有其存在的價值  我完全不否認這上頭的意義
    而其中當然也有有修有證的學者  其中也不乏優質的文章






願大家學佛順利
Thu Jul 31 20:28:01 200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