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壹阿含經讀經班公告 本週進度:力品第三十八第(1)~(4)經 閱讀期間:2018.03.18-2018.03.24 線上討論:2018.03.24 20:30 經文連結:http://buddhaspace.org/agama1/38.html 歡迎對此主題有興趣的同學一起來讀經。 -- 獅子吼站現有增壹阿含網路讀經會,歡迎一同來探討佛法原貌! ◇ 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 ◇ ◇ 南無 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 南無 伽藍聖眾菩薩 ◇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凡常之力。雲何為六?小兒以啼為力,欲有所說,要當先啼;女人以瞋恚為力,依瞋恚已,然後所說;沙門、婆羅門以忍為力,常念下,下於人然後自陳;國王以憍?傲為力,以此豪勢而自陳說;然...
阿那律尊者的故事-因過度精進而眼根毀損 大意:阿那律尊者有次聽佛說法打瞌睡而被喝叱,後來尊者就過度精進不睡覺導致被 佛陀勸誡,然而尊者依然過度精進導致眼根毀損,之後縫衣服需要穿針,佛陀依然求 福而幫忙穿針,最後說了教誨。 我對經文與偈頌有些問題想提出來跟大家討論: 1.受法快睡眠,意無有錯亂, 賢聖所說法,智者之所樂。.... =>對於接受的佛法,令人心舒暢而有幫助睡眠?我一開始的理解是這樣,但又覺得奇 怪,所以想討論一下。 2.爾時,尊者阿那律達曉不眠,然不能除去睡眠,眼根遂損。爾時,世尊告阿那律曰 :「勤加精進者與調戲ゝ蓋相應,設復懈怠與結相應,汝今所?行當處其中ゞ。」 我對世尊回答的理解是: 過度精進本身就與掉舉蓋相應,懈怠也與眾煩惱相應,修行者當行中道。 也可理解為:即過度精進會有掉舉煩惱,懈怠會有其他煩惱... 我的綜合理解是:過度精進本身與煩惱相應,懈怠也與其他煩惱相應,而不一定是再 產生別的煩惱,但我依然有所不清楚,希望這部分能跟大家討論 附上原址:
爾時,世尊與無?央數百千萬眾而為說法。爾時,阿那律ヾ在彼坐上。是時,阿那律在眾中睡眠。
Chen Jian 關於第一個問題,「快」的原意是「愉悅順暢」,比如「愉快」、「快樂 」,偈中的「受法快睡眠,意無有錯亂」 意思是佛對阿那律尊者說「聽聞領受佛法 是比睡覺更快樂的事,因為受法者意無錯亂,但睡眠則是意亂昏沈」,這樣的解讀能 與後兩句「聖賢所說法,智者之所樂」相呼應。 第二個問題,依我所解,過度躁進本身就是掉舉的狀態,而懈怠則是因為各種心結才 滯礙了修行,比如打坐就想睡覺,睡覺就是最大的幾個結之一了:) 修無量心的人都知道,慈心常與貪水乳交融、悲心則容易伴隨憂的幹擾,同樣的道理 ,精進也要小心掉舉的染污,修行的目的是心的調伏,若使其更加掉舉煩惱便是背道 而馳了。
非常感謝師兄法布施,尤其是懈怠與其他很多煩惱結相應,讓我想到阿毘達摩的劃分 法,例如:某某心所與貪、癡相應。可以注意的是,躁進本身即是掉舉,這點有時候 不容易分辨。
Chen Jian 我說的不太對 過度躁進是散亂不是掉舉
喔喔,所以過度精進是掉舉,過度躁進是散亂嗎?我有點分不清楚了XD
Chen Jian 轉貼幼幼班之前的討論給阿建參考: 念頭跑來跑去這是「散亂」 ,而心的覺察能力忽強忽弱才是「掉舉」,比喻來說就 像是搖曳的燭光,所照的相也動態模糊。修行者於掉舉所持 從忽明忽暗的狀況中放 下了之所以忽明忽暗的難查執著 (算是一種極微細的捨心吧) 然後徹底調伏了掉舉而 證道。
謝謝師兄,我覺得這不容易,但我有個粗淺的理解: 掉舉:心在修行上,但覺察強度不穩定 散亂: 心不一定在修行上,心到處亂跑
Russ Wang講得真的很好:[慈心常與貪水乳交融、悲心則容易伴隨憂的干擾,同樣的 道理,精進也要小心掉舉的染污..];不過,另一方面,如果是對像我這樣的初學者,也 就是還談不上真正深入修習止觀的初學者,淺見以為 先鼓勵他們多多培養善心 (metta.good will)還是很有益處的~淺見僅供參考
Yen Chung Lee 您說的沒錯,但若仔細想想,這也正意味著實際修行止觀還是最重 要的,否則對於自己身心的狀態毫無覺察力,誤把貪心當慈心、瞋心當出離心、看到 不公義的新聞就悲憤萬分卻還以為自己菩薩心腸... 那就真是冤大頭了:)
Russ Wang,我其實是很同意你說的,已經有相當程度的人是很應該依你所說的去自我 檢查並且去面對自己微細的雜染心態;而對一般的初學者來說,一點點的善心.一點點 粗淺的慈悲心(包括ㄧ點點對善惡果報的信心)有可能開始是像新生苗芽十分嬌嫩 ..,我補充的淺見是對後一類的人說的 ps誠實的 心態的確十分重要,不管是初學者或是程度比較高的人(印象中,某位尊者好像提到過 幾次,佛陀曾跟人說,帶誠實(genuine)的人來見我,我會教導他)~淺見僅供參考
我不太了解,兩者同時鼓勵會有何扞格 :P 事實上,善心升起時若能返照自心,檢 查是否有貪,即使做不到,但這已經是開始覺照的訓練了。
「受法快睡眠,意無有錯亂, 賢聖所說法,智者之所樂。 猶如深淵水,澄清無瑕穢, 如是聞法人,清淨心樂受。 亦如大方石,風所不能動, 如是得毀譽,心無有傾動。」 此偈我的解法是: 1.如果對於受聞教法的樂趣比睡眠高,那麼他便能專心一意聽講。〈如果真正樂於受 教法的人,必然專心一意無有昏沈〉 2.賢聖所說的法,是有智慧的人所好樂的。〈有智慧的人,必然好樂聽賢聖說法。〉 3.那麼他的心便如深淵的水,那麼澄清而無污染。〈比喻身心清楚,不昏沈〉 4.像這樣聽聞教法的人,他的心必然是清淨的而樂於受教的。 5.他的心也像一塊大大的方形石頭,連風都吹不動那樣穩固。〈好樂聽賢聖說法的人 ,必然如一塊大大的方形石頭,不被掉舉與昏沈拉走〉 6.這樣的人他便能無論是譏毀、讚譽,他的心都能如如不動。
增壹阿含力品第三十八 第 11 經 當中 http://buddhaspace.org/agama1/38.html#%E4%B8%80%E4%B8%80 不蘭迦葉曰:「諸有沙門、婆羅門不受他語,方?便致詰,此非沙門、婆羅門之法; 然此瞿曇沙門不受他語,方[*]便致難,我等那得與彼論議[*]あ?」 請問「諸有沙門、婆羅門不受他語,方?便致詰,此非沙門、婆羅門之法;然此瞿曇 沙門不受他語,方[*]便致難,我等那得與彼論議[*]あ?」此句如何解釋較為通順 ,方便理解? 註: 其中「方便」校勘為「方更」。
時,王乘羽寶?之車,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阿闍世王白世尊言:「唯願世尊受我請,在羅閱城九十日夏坐。」
不蘭迦葉說:「大部分的沙門、婆羅門不能接受他人論議時,就不斷的斥責論議者: 『這些(指論議者所言)不是沙門、婆羅門法』;但是沙門瞿曇不同,他不同意他人 論點時,即繼續質問(直至論議者啞口無言)。我們有誰能辯得過他呢?」
大感謝!
Kevin Hsu 下面是 David 的回應 From David Chiou Kevin 的解讀也是一種解法,不過看全文的話,因為「致詰」和「致難」意義應該相 同,同樣的意義在同句的前後作不同的解法,會有點牽強。另一方面,這幾天看了一 些律制緣起,跟這些外道強辯的作為可能有關: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二十六以及其他的律中(還有雜阿含經卷二十三的 阿育王傳引用的事蹟)有提到,佛教受到歡迎後,外道六師因得到的供養變少而嫉妒 。他們知道佛教不隨便現神通(佛陀制戒禁止弟子向未受大戒者前現上人法),就跟 各國王說他們的神通比佛陀強,佛陀如果真有神通,就該公開接受比賽神通。只要佛 陀到了一個國家,這些外道就先下手為強,用這一招抹黑佛陀,說佛陀神通都是假的 ,真有神通的話就來跟我比。而佛教通常不為這些事現神通,就一直處於被挨打的分 。 每一次佛陀知道了都只說時機未至,而未回覆。直到有一次佛陀到舍衛城時,外道六 師重施故技,波斯匿王詢問佛陀後,佛陀表示時機已到,而願意在七日後接受比賽。 七日後,由於佛弟子不想顯露自己的能力,只默默地讓場地出現種種瑞相,此時外道 六師則說現場的人這麼多,怎麼能說不是外道的神通造成的瑞相?後來佛陀進房舍中 入定,以火光三昧讓房舍都在大火中,外道六師見到失火,幸災樂禍地說這大火一定 是佛陀的神通,沒想到火光過後房舍更為乾淨,完好無缺。後來佛陀以手觸地,地上 現出許多大蓮花,一一花上有化佛示現神通,花上有花直到色究竟天,外道六師則沒 有神通可現,佛陀也藉機宣說四聖諦,度了許多人。 我們的解法(指讀經班),也有點呼應這種外道狡辯抹黑佛陀的方法,因此也合理: あ 諸有沙門、婆羅門不受他語,方更致詰,此非沙門、婆羅門之法;然此瞿曇沙門 不受他語,方更致難,我等那得與彼論議:許多出家、在家的修行人,不接受他人的 話,更進而質問,這不是出家、在家的修行人該有的行為;而這位叫喬達摩的出家修 行人不接受他人的話,更進而質疑,我們又怎麼能和他議論?(這外道是自己片面推 脫說釋迦牟尼佛不願意談,不是我不願意談。) (就像外道片面推脫說是釋迦牟尼佛沒有神通所以不敢公開比神通,不是我沒有神通 。) ------------------分隔線--------------- 現在好讀上面的註解是這樣的 あ 諸有沙門、婆羅門不受他語,方更致詰,此非沙門、婆羅門之法;然此瞿曇沙門 不受他語,方更致難,我等那得與彼論議:許多出家、在家的修行人,不接受他人的 話,更進而質問,這不是出家、在家的修行人該有的行為;而這位叫喬達摩的出家修 行人不接受他人的話,更進而質疑,我們又怎麼能和他議論?(這外道是自己片面推 脫說釋迦牟尼佛不願意談,不是我不願意談。)
隨順David Chiou 的部分觀點,另提出一個版本;但這樣就不能把「方便」校勘為 「方更」了。當然「致詰」、「致難」,是論議者質疑六師?或六師質疑論議者?不 同觀點會有不同解讀。 不蘭迦葉說:「許多的沙門、婆羅門不能接受他人話時,可權巧的(方便)斥責他們 這不是沙門、婆羅門應該有的行為;但是沙門瞿曇和我們不同道,在他不同意吾等論 點時,再這樣質問就難了。我們該怎樣才能跟他辯論呢?」 接下來的經文說明六師不是不辯了,而是在熱烈討論怎麼辯後,因輸盧尼比丘尼跳出 來代佛陀出頭才止諍。簡述於後: 六師外道因在毘舍離城得不到供養而牽拖佛陀,所以提議找佛陀論議比較輸贏。 這時,不蘭伽葉才說:「(彼此主張的教法不同)我們怎樣才能跟他辯論呢?」 這下熱鬧了。阿夷耑、瞿耶樓、波休迦栴、先比盧持四人都認為以自己的主張能 折服佛陀,倒是尼揵子自認主張接近佛陀的,沒有太大差異(當然是他自以為是,實 則不然),辯也是白辯,所以提出與佛陀較量神通,且誇口能以倍數取勝。 當他們在那兒夸夸其談時,佛陀弟子輸盧尼比丘尼聽到了,有點小不爽,即施展 神通凌空來到六師處所上空,對其下戰書:「你們沒有資格向吾師挑戰,要鬥先過我 這關;條件隨開,奉陪到底。與汝等較量如同獅子撲殺鹿子一樣容易。」這下六師整 個嚇到,連抬頭看來者是誰都有問題,遑論較量。只得黯然失色,垂頭喪氣地離開毘 舍離城。
我很同意 Kevin 的看法,但是 David 的邏輯很完備,真的是很全面性的解讀。 尤其「致詰」、「致難」這二個詞,我也認為是不一樣的意思。 不過這句話無關法義就是了。 再者,如果將方便校勘為「方更」成立的話,這個「方更」要如何解釋才好? 另外「比較輸贏」用台語來讀真的是很傳神 XD。
我覺得詰難這兩字常常並用,「致詰」、「致難」這二個詞理解為一樣意思也很通順 呀! 我是這樣理解「諸有沙門、婆羅門不受他語,方更致詰,此非沙門、婆羅門之 法;然此瞿曇沙門不受他語,方更致難,我等那得與彼論議」: 許多出家、在家的修行人,不接受他人的話,哪有辦法更進一步質問? 這不是出家、 在家的修行人該有的行為;而這位叫喬達摩的出家修行人不接受他人的話,哪有辦法 更進一步質難,我們又怎麼能和他議論? 在《佛典與中古漢語研究》中,「方」的意思是辦法、謀略。
哇 ∼ 這看法和 DC 幾乎完全一樣,謝謝 Shi Sunyata ?? 所以,「方更」的意思是:那有辦法(質難)? 原來如此,謝謝 :D
會這樣理解是因為:經文中的文法常常是順著前一句的否定詞而來的—“不受他語, 方更致詰”不接受他人的話,沒有辦法可以進一步質問呀?
正在看 雜阿含經卷二十七 覺支相應。看到(743)經時閃過一念:這不就可旁證外 道對與佛陀論議時心理上的無形障礙嗎? 雜阿含經文中常見比丘與外道相議論被問倒了,悻悻然地回去稟報佛陀。這時佛 陀總會教他們怎麼地反問回去,讓他們一刀斃命。在話語之末會有個總結,自信的說 :「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聞我所說,隨順【樂者】, 唯除如來及聲聞眾者。 」 沒有被追問的人還能充滿自信愉快的口吻回答(#樂者),大都「…心則駭散, 或說外異事,或瞋慢、毀呰,違背不忍,或默然萎熟低頭,失辯思惟而住。」(#不 樂者),此即「致難」。
哈哈哈 ∼推「一刀斃命」。是啊是啊,但若被問倒的外道若能夠放下慢心執念,立 即證果的也不在少數,這也間接證明了佛法的理論。
此討論串暫存(未整理) 於增壹力品三十八, 第 11 經 的進階辨正。 https://ppt.cc/f6FNkx
關於增壹阿含力品第三十八 第 11 經 當中這句「不蘭迦葉曰:「諸有沙門、婆羅門 不受他語,方便致詰,此非沙門、婆羅門之法;然此瞿曇沙門不受他語,方便致難, 我等那得與彼論議?」 在大正藏原為:「不蘭迦葉曰:「諸有沙門、婆羅門不受他語,方〈便〉致詰,此非 沙門、婆羅門之法;然此瞿曇沙門不受他語,方〈便〉致難,我等那得與彼論議?」 而宋、元、明三本為:「不蘭迦葉曰:「諸有沙門、婆羅門不受他語,方〈更〉致詰 ,此非沙門、婆羅門之法;然此瞿曇沙門不受他語,方〈更〉致難,我等那得與彼論 議?」 依個人看法,在大正藏那句我比較認為較通順且易解釋。在宋、元、明三本宋、元、 明三本那句我比較認為較不通順且不易解釋。 因為我查了一下佛學大辭典、丁福保字典的解釋,方便:是善巧、巧妙的意思。方更 :是不〈回〉向的意思。佛光大辭典的解釋,方更:是不〈迴〉向的意思。 因此如果把「方更」:是不〈回〉向的意思套到版上所提的增壹阿含力品第三十八 第 11 經這一句,我真的不曉得如何解釋? 但從另一個方向思考,除非把標點符號移動一下。把版上所列宋、元、明三本此句改 成「不蘭迦葉曰:「諸有沙門、婆羅門不受他語方,〈更〉致詰,此非沙門、婆羅門 之法;然此瞿曇沙門不受他語方,〈更〉致難,我等那得與彼論議?」,如此或許就 容易解釋了。 當然在大正藏的句子與宋、元、明三本的句子解釋也會有些微不同,大家可思維一下 。
嗯,我也想過 方便校勘為 方更的問題。我也是不知道如何解釋「方更」,看有沒有 其他在校勘上比較熟悉的同學有沒有想法? 另外一個問題是致詰和致難,請問靖山學長認為這二個詞的意思是一樣的嗎? 請問一下 Daniel Liao 在這邊的方便,校勘如果改為「方更」要如何解釋?
我的看法,致詰、致難的意義是有些許差別。 在辭典中認為追問、詰責、譴責、質問、斥責、責問、駁詰、非難、詰難為近義詞。 但我認為致詰、致難之間的語氣的強弱是有差別。 「致詰」:是偏向是追問,質問的意思。語氣比較在互相質問的語氣。 「致難」:是偏向非難的意思,比較是單方在責問對方的語氣。 因此大正藏那句「諸有沙門、婆羅門不受他語,方〈便〉致詰,此非沙門、婆羅門之 法;然此瞿曇沙門不受他語,方〈便〉致難,我等那得與彼論議?」,我解釋為:「 這些的沙門、婆羅門不能接受他人論議時,就不斷的依論議者各種不同問題提出追問 。說這不是沙門、婆羅門應說的法;而沙門瞿曇則不認同他人的論議時,則是以單方 非難、責問的方式,那麼我們要如何與他來議論?」 這句話是外道們以褒揚自己如何公正辯法,而以貶抑佛陀為以強勢非難辯論者來從 事辯法。這不也跟我們現今社會一樣,充滿著自己本無理,但卻硬說自己有理,來說 對方是無理的。 至於宋、元、明三本我就暫不說明。
Cathy Kao 我建議可以向 yifrtw 請教,他好像有在幼幼班。要嚴謹的校勘的話其實 要從很多方面去找查了,可能要翻閱底本還要去查字意,甚至還有很多的的學問在內 ,yifrtw 先生在這方面很專業可向他問問。 另外我覺得或許看這類文言文時,把現代標點去掉,然後去讀,有時真的會覺得一個 句讀放哪就會造成意義的不同。 我在網路上看到一個對於「方更」的解釋: 1.重又;重新。 ? 晉幹寶《搜神記》卷五: 「又俱夢蔣侯親來降己,曰:『君等既已顧之,實貪會 對。剋期垂及,豈容方更中悔。』」2.反而。指連接的前後動作與情理不合。 ? 《後漢書?度尚傳》: 「尚見胡蘭餘黨南走蒼梧,懼為己負,乃?上言蒼梧賊入荊 州界,於是徵交阯刺史張磐下廷尉。辭狀未正,會赦見原,磐不肯出獄,方更牢持械 節。」 ? 《北齊書?後主幼主紀》: 「於是土崩瓦解,眾叛親離,顧瞻周道,咸有西歸之志 ,方更盛其宮觀,窮極荒淫,謂黔首之可誣,指白日以自保。」 另外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方「更」這個字的音,大家怎麼念?「亙」還是「庚」( 我用同音字來替代可能比較好懂),不知道在音不同下會不會有不同意思?
Daniel Liao在網路上找到一個對於「方更」的解釋,很棒。
周靖山 請問您說很棒的解釋是指 2.反而。指連接的前後動作與情理不合。 這一個嗎?
Daniel Liao 我自己是念「庚」。:P
Cathy Kao 我指重又或反而,我感覺套上去可解釋通。
剛剛看到,學人也想整理一下。 ------------------分隔線--------------- 現在好讀上面的註解是這樣的 あ 諸有沙門、婆羅門不受他語,方更致詰,此非沙門、婆羅門之法;然此瞿曇沙門 不受他語,方更致難,我等那得與彼論議: 許多出家、在家的修行人,不接受他人的話,更進而質問,這不是出家、在家的修行 人該有的行為; 而這位叫喬達摩的出家修行人不接受他人的話,更進而質疑, 我們又怎麼能和他議論?(這外道是自己片面推脫說釋迦牟尼佛不願意談,不是我不 願意談。) ------------------分隔線--------------- 學人比較喜歡方更多一些, 諸有沙門、婆羅門不受他語,方()更()致詰(),此非沙門、婆羅門之法;然此 瞿曇沙門不受他語,方更致難(),... 諸有沙門、婆羅門不受他語, (ans)謗責他語改議他語最後到問譴他人的罪、錯誤, 此非沙門、婆羅門之法; 然此瞿曇沙門不受他語, (ans)謗責他語改訂他語最後到是為人排除危難,解決糾紛,... ()方 O通“謗”( b?ng)。指責別人的過失 [vilify;defame;slander] 子貢方人。——《論語·憲問》 O或以方謝仁祖,不乃重者。——《世說新語》 ()更 O改,改正 [make correction] 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國語·越語上》 既雲常赦,不免皆赦除之,此非直赦其有罪,亦是與天下斷,當許其更新(改過自新)。— —《舊唐書·孫伏伽傳》 O又如:更訂(改訂;修訂);更議(改議);更竄(竄改,改動) ()詰 問也。譴也,問罪也。 O《說文》問也。《廣雅》讓也,責也。《玉篇》治也,譴也,問罪也。《書·立政 》其克詰爾戎兵。《傳》治也。《禮·月令》詰誅暴慢。《註》謂問其罪,窮治之也 。《老子·道德經》此三者,不可致詰。《註》問也。《史記·平津侯傳》汲黯庭詰 弘。《註》責讓也。 ()難 排難解紛 解釋:原指為人排除危難,解決糾紛。今指調停雙方爭執。 O《戰國策·趙策三》:“所貴于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即有 所取者,是商賈之人也,仲連不忍為也。” PS.?あ這些符號要怎麼打字如果我用的是注音輸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