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意根
#1
@Facebook
「意根」歸屬哪一蘊?「識蘊」嗎?有法師建議去看《具舍要義》,可是手邊沒有書
。請大家知道的幫忙回答。謝謝。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2
@Facebook
會造蘊 但應不屬任何一蘊
Wed Nov 15 16:31:37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3
@Facebook
看不懂,「會造蘊」是什麼意思?
Wed Nov 15 17:01:31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4
@Facebook
意根不起 法 不發生
Wed Nov 15 17:06:17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5
@Facebook
六根....色蘊吧?
Wed Nov 15 16:59:08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6
@Facebook
是嗎?
Wed Nov 15 17:01:41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7
@Facebook
色塵 法塵 色心相應 色蘊產生 緊接著 受想行識
Wed Nov 15 17:03:46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8
@Facebook
部派沒有說意根為色法者。
Wed Nov 15 17:37:45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9
@Facebook
六根 對 六塵 的都算是吧!
Wed Nov 15 17:39:19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10
@Facebook
剛好以前寫過。

https://www.evernote.com/shard/s39/sh/b512da98-d30f-4707-954f-1b085ee12a9c
/a7a64e43ba1be16b279c295211fe41f2
Wed Nov 15 17:46:41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11
@Facebook
為避免 @Linus Hsao 的連結失效,將原文引於下方。

-----------------------------------------------------

基本上主張上述的『意根非色』都是引用您所述的該經文。然該經文講的是『意是內
入處,意內入處...』而非意根。

所以只要提到以同樣邏輯來解釋一下『眼內入處非色』之眼內入處是啥,以及進一步
它屬於根/塵/識?我目前所看到的就是沈默了,要不就是引用大師所說或論典。造成
這結果的原因很簡單,如果依照『意內入處非色』的邏輯來擴大解釋『意根非色』,
就會得出『眼內入處非色-->眼根非色』的邏輯。然眼根是色,所以只好繼續想出『
此處的眼根意思是"過程所以不可見"之類的解釋』來河蟹一下,至於『質礙性』?還
好世尊當年對除糞比丘不是這麼講的,這大概只有文青才看的懂。。

至於聖嚴師所說的『...何謂「意根」,前面已談過意識,再把意識的前一念連下來
連至後一念,便是將前一念的「念頭」當作後一念的「念頭」的根,叫作「意根」
...』,我個人認為太過於牽強了,我尊重聖嚴師但這也是他個人的想法,這在經中
找不到這種說法。因為講六根的經文中,六根之"根"都沒有這樣的意思(難道舌根的
"根"意思是還有前面的舌味,來當後一個舌味的"根"嗎?)。而且前一念不一定會成
為後一念的「念頭」的根,各位應該都有這種經驗,這一秒在想這個,可能下一秒徒
然另一個念頭會冒出來。這反而是論典講更多(就是一剎那念頭數)。

至於部派的講法,我個人認為那是部派時期的人資訊不發達,能讀的經典太少了,只
好自行解釋。應該有人聽過水老鶴的典故?

同樣是世尊遠去的時代,這時代的佛弟子有很大的優勢就是能深入經藏,請有點骨氣
,讀論典時可別被封面署名的大人物給唬了,自詡『青出於藍更勝於藍』OK?

以眼來說,前面貼過的經文如下:

《雜阿含經》卷11:「「

比丘!彼眼者,是肉形、是內、是因緣、是堅、是受,是名眼肉形內地界。

比丘!若眼肉形,若內、若因緣、津澤、是受,是名眼肉形內水界。

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內、若因緣、明暖、是受,是名眼肉形內火界。

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內、若因緣、輕飄動搖、是受,是名眼肉形內風界。」

(CBETA, T02, no. 99, p. 72, c2-8)

六根六塵六識合稱十八界,這大家應該都倒背如流。此經是在講眼的四大如阿含經所
說的『色為四大所造』,以六根都有的根/塵/識來說,上述經文很明顯就是在講眼根
。

所以了,如果眼內入處同意內入處皆為不可見?我只好不厭其煩的說,那眼內入處至
意內入處,根也塵也識也?
Wed Nov 15 17:58:12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12
@Facebook
哈哈哈,我應該是捅了馬蜂窩了。下面我把在此提問前查看的資料列出來,如下。

我對「內身」、「外身」、「內外身」的解釋如下:

內身:內含六根的身體,即六根身。

外身:外包六塵的環境,即六塵身。

內外身:指六種根塵和合的觸身,即六觸身。

 根身[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六根組合而成之身。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

智度論四十曰:「眼等五情名為內身,色等五塵名為外身。」

《雜阿含經卷第十一•二七六經》經文有「六觸身」一詞。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5%8D%81%E4%B8%80#%E4%BA%8C%E4%B8%83%E5%85
%AD

身(巴利文、梵文:k?ya)即聚集之義,聚集諸法而成身。

但觀276經經文也用「六受身」,應該是呼應「苦、集、滅、道」四聖諦中的「集諦
」。

五蘊的「蘊」也有「聚集」義。五蘊為: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其中,
**色蘊的內容則是包含了眼耳鼻舌身意**。另外還有十二處、十八界的探討,應該是
一脈而來,意思是說:內身、外身;內外身。當然,這是我的理解。大家可以指正。

 意,是很特別的一部分。

站在《雜阿含經》的立場,或是我所舉出的276經的立場來說,佛陀並沒有把「意」
做特別的處理。可是,這樣子說也不太對,因為以五蘊的角度來看,已經分別處理了
「意(心)」的部份。

意根 vs(對) 法塵,和合出來的叫什麼呢?「意識」。

上面這句話「色蘊的內容則是包含了眼耳鼻舌身意」→意根確實寫快了一點,不過《
佛光大辭典》對「六根」的解釋﹝
http://buddhaspace.org/dict/fk/data/%25E5%2585%25AD%25E6%25A0%25B9.html﹞
:

「•••、意根(思惟器官及其能力)。•••對此,意根則為心之所依生起心理作
用之心法,即無色根。」

這中間是很有趣的。

《雜阿含經•322經》。其中,相關經文節錄於下:

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意是內入處,不廣分別。雲何意是內入處?」佛告比
丘:「意內入處者,若心、意、識非色,不可見,無對,是名意內入處。」

•••

復問:「世尊說法外入處,不廣分別。雲何法外入處?」

佛告比丘:「法外入處者,十一入所不攝,不可見,無對,是名法外入處。」

如果依照322經經文,上面《佛光大辭典》對「意根」的解釋:「思惟器官及其能力
」,是有可議論之處。因為「器官」對上「非色,不可見,無對」是合不攏的。仔細
看經文,此處的經文翻譯是「內入處」,而非翻作「根」。不過,有趣的是,《佛光
阿含藏》「內入處」: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另據《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五根」:----------

五根雖為外界認識之機關,然其對象,各有限定,不能超於一定之範圍,自不待言。
即眼根僅對色境,不對聲境,乃至鼻根唯對香境,不通色境等,然對此而統攝五根全
體,掌司來自各方一切認識之機關者,即意根(mana)是矣。《中部》第四十三經雲
︰「吾友,此五根者,於各別境,認識各別界,不能認識相互之境界。」「對於不能
認識此相互境之五根之依所(patisarana)為意,意盡認識彼等境界。」

關於意(mana)之作用,自奧義書以來,雖有種種解釋,然大概均用與五官相關聯,
佛教於此語用法,亦大要如此。

即持以此用於五官相關聯時,亦仍為外界認識之機關,但能為統攝五根全體之用耳。
由此言之,亦可認為根之一種,與前五根相合,計為六根之一。又自外界認識機關言
,亦可稱之為門(dvara),故與五根相合,而稱之為六根門。雖然意者,要於內心
作用中,能使關係於外界認識之知覺方面,特另獨立,非若五根,而為物質性之物。
蓋純為精神作用之一種,且以之自內部觀察時,與所謂心(cita)及識(vinnana)
為同體,此勝論派以意為極微大之存在,而解為半物質的,固與佛教大異也。

----------節錄完----------

「此勝論派以意為極微大之存在,而解為半物質的,固與佛教大異也。」這是有趣的
地方。

到這裡,上面開頭的問題冒出來了:

色蘊只含眼耳鼻舌身,這是確定的。

我現在糊塗的是「意根」歸屬哪一蘊?「識蘊」嗎?

PS:有法師建議我去看《俱舍要義》。
Wed Nov 15 19:29:37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13
@Facebook
依《大乘百法名門論》世親菩薩造•大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第一、心法,略有八種。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
末那識,八阿賴耶識。

•••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種。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聲,八香,
九味,十觸,十一法處所攝色。

這裡的「法處所攝色」是有趣的地方。下面我引兩位法師的解說。

《大乘廣五蘊論》釋印順法師﹝
http://yinshun-edu.org.tw/Master_yinshun/y44_03﹞:

----------十八界•內容----------

經裡面講依意生識,識要依意而生起,特別像意識,要依意而生的。這個「意」,阿
毘達磨論師向來講是「無間滅意」。比方前一念心滅,後一念的心依此而起來,這前
一念的心,對於後一念的心有引起它的特殊意義,這就是叫做「無間滅意」。我們心
裡的心識活動,現在是眼識,接下去是意識,一下子是耳識,一下子又眼識,我們這
個心動得很。前面的心、心所法滅,後面的心、心所法起來。這前面的叫做「意」,
滅了之後,當中沒有隔開,後面的接著起來,這叫「無間滅」。

我們睡覺的時候,有時睡得昏昏沈沈,前六識都沒有了,然後後面的六識再生起來了
,這還是叫做無間滅。看起來好像間斷了,其實當中並沒有別的東西插進去隔開。好
像兩個人一前一後走路一樣,雖然看起來兩人好像空間上有一個距離隔開了,其實當
中沒有什麼東西隔開的,兩個人,前一個,後一個,還是無間的。所以說「意界者,
即彼無間滅等。」這個「等」,可以包括阿賴耶識、末那識在裡面的。

所以要這樣子講,「為顯第六識依止及廣建立十八界故。」因為要顯出第六識是依前
面的無間滅意而起的,所以立這個意界,這就和六識不同了。在十二處裡,就是一個
意處;現在講十八界,意界之外,還有六識界,六識界就是依意界而生起的。立意界
,為了顯示第六識的依止,「及廣建立十八界故」,還要廣建立十八種的界--六根
、六處、六識。因此,六識之外,另外有個意界。其實,這個意界,包括阿賴耶識、
末那識、無間滅意這許多在裡面。

上面是分開來講,現在是蘊、處、界合起來講。「如是,色蘊即十處、十界及法處、
法界一分。」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這十種,在處裡面是十種處
,在界裡面也是十種界。無表色,普通都是叫「法處所攝色」,是法處所攝的色,在
法界裡面也是叫色,所以說是「法處、法界的一分」。這些就是色蘊。

「識蘊即意處及七心界。」「識蘊」,在十二處裡面就是「意處」,在十八界裡面叫
「七心界」,意界加六識界,叫七心界。

「餘三蘊及色蘊一分並諸無為,即法處、法界。」其他的受、想、行三蘊,及色蘊的
一分(就是無表色),及無為法,叫做法處、法界。 

----------段落結尾----------

這裡講兩件事情:一、Linus Hsao 舉聖嚴法師的說法,其實那個說法,是聖嚴法師
依照印順法師的說法而來的。印順法師的解釋全部引出來在這,請 Linus Hsao 大人
過目。 :D 二、印順法師的說法是,"無表色,普通都是叫「法處所攝色」,是法處
所攝的色,在法界裡面也是叫色,所以說是「法處、法界的一分」。這些就是色蘊。
" 這裡是指法塵,而不是指意根。意根是心法,依《百法名門論》是被歸納於「識蘊
」中討論的。下面再引釋繼程法師《百法名門論講錄》中的解釋,更白話了。如下:

----------P.196----------

法塵:若眼、耳、鼻、舌、和身五根能個別緣色、聲、香、味和觸五塵,那剩下來的
法塵要有什麼來緣呢?它本是該由意根來緣,若是如此,就該把意根放進色法裡;但
因為意根是屬於心法,又是心王第七末那識,所以就不能把它列入色法。既然法塵是
由非色法的意根所緣,那法塵該屬於心法,可是我們又發現到心法(即所有的心所法
)只是法塵裡的一部分而已,尚有另一部分是屬於色法(法處所攝色),所以法塵理所
當然地被列入色法裡。

法塵是「十二處」中的法處之色,此色包括極略色、極迴色、定果色、受所引色和遍
計所執色五種,皆為意識所緣。簡單地說,我們頭腦裡在轉的念頭,有時所緣的相是
屬於一種色法,如想起某一個人(人即是色法),這相雖然是色,卻又是不可見,且不
會有障礙,所以說它是不可見無可對色。

----------段落結尾----------

打字到此,不禁哈哈大笑,自己很少這麼認真用功把問題的答案找出來。這個問題引
發了內在很大的興致,頭殼被燒到了。哈哈哈   :D  :D  :D

答案是:•••

看官也一起大笑解憂吧!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Wed Nov 15 19:43:11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14
@Facebook
答案是:•••
Wed Nov 15 22:11:32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15
@Facebook
法師你想喔!一個想蘊是不是至少含一個色法
Wed Nov 15 22:18:42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16
@Facebook
<雜阿毘曇心論>問色乃至識有何相。答礙相是色相。隨覺是受相。順知是想相。造作
是行相。分別是識相。
Wed Nov 15 22:29:50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17
@Facebook
喬瑟夫 繼程法師那本裡面有說道:「意根是屬於心法,又是心王第七末那識」。
Wed Nov 15 22:32:57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18
@Facebook
<雜阿毘曇心論>牟尼者。身口意滿故曰牟尼。悉者。凡一切智所說修多羅毘尼阿毘曇
流布至今。知者。知見覺義也。法者持也。持自性故名法。法有積聚故名法聚。彼善
法善法聚。

不善無記法亦如是。二者數名。相者相貌也。問云何二相。答自相及共相。自相者不
共
Wed Nov 15 22:33:46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19
@Facebook
我幾乎沒看過論,謝謝你告訴我。
Wed Nov 15 22:35:14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20
@Facebook
*****法者持也。持自性故名法。
Wed Nov 15 22:36:17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21
@Facebook
法持?我認識一位法持法師。
Wed Nov 15 22:37:12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22
@Facebook
不聊了,還有點事要去忙。謝謝,喬。
Wed Nov 15 22:37:47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23
@Facebook
持自性故名法
Wed Nov 15 22:40:17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24
@Facebook
持自性故名法(重點在這句).....由此下分五位七十五法
Wed Nov 15 22:45:32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25
@Facebook
這個問題比方說,三皈依;授菩薩戒------是不是要由身口意發出來,那三皈依;授菩薩
戒是識蘊?是不是還要有儀式...歸依師 戒師.....那麼儀式是不是色法?還是心法?還
是色蘊,還是都有,甚至是五蘊?(所以為什麼排一個無表色在法處?法處所攝色)
Wed Nov 15 23:50:52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26
@Facebook
授戒這件事本身,並非識蘊,也非色蘊。而是蘊有參與的一個過程。有沒有得戒這件
事情,則是和無表色法有關。
Wed Nov 15 23:57:53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27
@Facebook
剛開始時,是不是要由身口意發出來?
Thu Nov 16 00:06:41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28
@Facebook
是呀,身口意有參與呀。
Thu Nov 16 00:07:17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29
@Facebook
對啊!身有表(色法)口有表(色法)意(看不出來)(在法處)(不可見無對)
Thu Nov 16 00:14:59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30
@Facebook
12處的法處含攝(46心所法)+(14不相應法)+(1無表色)+(3無為法),其中(46心所法扣
掉受/想;屬受蘊/想蘊,其餘44心所屬行蘊),意根入處塞了64個法,其中含無表色,因為
非前五根所之所緣)........俱舍要義
Sat Nov 25 02:03:36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31
@Facebook
俱舍75法六識體一與唯識百法分八識........俱舍要義
Sat Nov 25 02:12:11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32
@Facebook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一[0367a28] 問此十八界名有十八。實體有幾。答此界
實體或有十七或有十二。若說六識便失意界。離六識身無別意界。故十八界名有十八
實體十七。若說意界便失六識。離此意界無別六識。故十八界名有十八實體十二。如
名與體。名施設體施設。名異相體異相。名異性體異性。名差別體差別。名建立體建
立。名覺體覺。應知亦爾。問若十八界名有十八。體或十七或十二者云何建立十八界
耶。答以三事故建立十八。(一以所依)。(二以能依)。(三以境界)。(以所依故立六
內界。)謂眼界乃至意界。以能依故立六識界。謂眼識界乃至意識界。(以境界故立六
外界)。謂色界乃至法界。問若以所依能依境界各有六故。立十八界有差別者。
Sat Nov 25 16:55:05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33
@Facebook
(有色有情的意根,住五色根中),色根壞了,意根住處立刻發生問題;反之,意根有
了障礙,五根也就不能發生作用。(二者是相依相存的)。所以然者,一因意能遍取五
根,即有情的精神活動,不能離開五根,離即不能活動。(二因意依色根而住,即色
根在什麼地方,意根就隨之而住)。........解深密經語體釋·心意識相品第三

演培法師
Sun Nov 26 02:20:55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34
@Facebook
RG Shi 老實說,我覺得你把問題弄得太複雜了,不過由於我才疏學淺,說不出高深
的理論,所以如果你一句話問我「為什麼?」我是答不出來的。

有時候我會想,如果世尊來看咱們這些討論?他老人家會做何感想?
Wed Nov 15 20:33:55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35
@Facebook
Cathy Kao 快作筆記呀,機會難得,下次少有喔。  :D  :D  :D
Wed Nov 15 20:35:10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36
@Facebook
基本上,任何人在我面前都不會才疏學淺。經常是有人說我把事情想複雜了。有時候
,有些事情,就是很自然地被這樣子提出來,並沒有想太多,所以,有時候,真的不
知道是哪裡複雜了。

如果世尊還活著,他做何感想可能不太會和我有相關,但是他告訴我該怎麼做,則會
讓我有所依循。
Thu Nov 16 00:12:10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37
@Facebook
許世錦 大家討論意根等問題,應從雜阿含經及相應部找出共說來討論,不應依各個
論師或各門各派著作來討論,另雜阿含322經並非雜阿含與相應部共說,明顯是後世
新增並且有論師的觀點,是孤經!

-----------------------------

許世錦 你這個說法,是「論師」許世錦所說。所以,照你的說法:「不應依各個論
師或各門各派著作來討論」,也不該依照「論師」許世錦所說的來討論,「明顯是後
世新增並且有論師的觀點」。 :D :D :D
Wed Nov 15 20:54:21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38
@Facebook
俱舍要義我有阿
Wed Nov 15 21:43:36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39
@Facebook
我沒有。作者是誰
Wed Nov 15 22:36:24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40
@Facebook
楊白衣,可是真正好看的是雜阿毘曇心論
Wed Nov 15 22:38:19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41
@Facebook
我也沒《雜阿毘曇心論》,目前沒時間看那麼多論典。
Wed Nov 15 22:46:20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42
@Facebook
網路有阿,我也買一本雜阿毘曇心論,可是白話不太全,這是一切有部他們的觀點,如果
你看大智度論色法是十個,一切有部色法是十一個,唯識派的看法雖然色法也是十一個
但是有些看法又講成跟經量部差不多
Wed Nov 15 22:53:45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43
@Facebook
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utra/chi_pdf/sutra12/T28n1552.pdf
Wed Nov 15 22:56:26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44
@Facebook
雜阿毘曇心論......俱舍論前一切有部的純觀點,非常的好看
Wed Nov 15 22:59:57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45
@Facebook
喔.....我修正一下,雜阿毘曇心論有改了無表色的講法,因為無表色部派觀點不一致
,但是講假色對你提出的問題影響不大
Wed Nov 15 23:18:03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46
@Facebook
因為 許世錦 先生 提出《羯臘磨經》中的一段經文:「

勿因耳聞而輕信,道聽塗說本無稽;不以傳統而妄信,歷代傳說多謬奇;眾人謠言不
可靠,毫釐之差失千里;迷信教條未見安,經典所載非無疑;師長訓示固可貴,懾信
權威非所宜;凡事合理方可信,且需益己復益人;必俟體察分析後,始能虔信並奉行
。」

因此岔個題,順便說說「依法不依人」這件事。

----------線上法鼓全集:http://ddc.shengyen.org/pc.htm----------

第五輯第四冊 (佛教入門類•學佛知津)

原始佛教

5依法不依人

由於主張佛法不一定須由佛說,進一步就建立一個觀念──不得以人廢言。惡人說了
好話,惡人雖不可取,他所說的好話,仍應受到重視。同時也要廢除思想上的偶像崇
拜,佛陀所說的正法,固然要信受奉行,如果有人假託佛陀之名而說的邪法,我們卻
不能因了佛陀的名而接受它。再者,佛陀主張弟子們應當依他所說的法去實行,便得
解脫;如果僅僅以親近瞻禮佛陀的身相,那是無大用處的。故在《四十二章經》中說
:「弟子去,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法),必得道;在吾左側,意在邪,終不得道
。」

-----節錄結尾-----

就這樣,留給大家去自己抉擇。
Wed Nov 15 22:48:19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47
@Facebook
http://yinshun-edu.org.tw/en/book/export/html/3760
Wed Nov 15 22:56:31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48
@Facebook
https://zh.m.wikisource.org/zh-hant/%E4%BD%9B%E5%AD%B8%E5%A4%A7%E8%BE%AD%E
5%85%B8/%E7%84%A1%E8%A1%A8%E8%89%B2
Wed Nov 15 22:57:10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49
@Facebook
五蘊在75法來說先扣掉無為3=72,色蘊11+受蘊1+想蘊1+識蘊1+行蘊(46心所-受想
2=44+不相應法14=58),意根不排在蘊.....註俱舍要義
Thu Nov 16 01:21:56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50
@Facebook
雜阿毘曇心論......入者。眼識所依。四大所造淨色。不可見有對。耳鼻舌身亦如是
。差別者。隨識所依。意入者。是心意識。名義業世施設。彼名等所作差別應當知。
名者。名為心。名為意。名為識。義者。集起是心義。思量是意義。別知是識義。業
者。遠知是

心前知是意。續生是識。世者。過去世是意。當來世是心。現在世是識。施設者。界

施設心。入施設意。陰施設識。
Thu Nov 16 02:25:50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51
@Facebook
若說意根是色法,那麼可以和五根一致,減少了詮釋的複雜性。

但是一切法就是十二處,若意根是色法,那心法歸屬哪?
Thu Nov 16 03:06:26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52
@Facebook
雖然可以這樣分類,可是重點是說一個法,不可能單獨,它重點是在講相依性
Thu Nov 16 10:12:42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53
@Facebook
<<大乘廣五蘊論>>的說法:

云何識蘊?謂於所緣了別為性。亦名心,能採集故。亦名意,意所攝故。

印順導師進一步解釋:

佛法之中有三個名字,叫「心」、「意」、「識」。先以通的意義來講,凡是我們這
個心識,都可以叫「識」,也可以叫「心」。「心」是採集的意義。比方像蜜蜂到花
裡東採一點、西採一點,把它帶回蜂窩裡去藏起來,這叫「採集」。我們的心怎麼採
集的?看到這樣、看到那樣,喔!這個是這樣,那個是那樣。看了,慢慢慢慢了別了
以後,好像去採了藏起來一樣,記起來了,慢慢慢慢知道了,這就叫「心」。心,不
能拿我們中國字典翻出來,用我們中國話來解說,那是配不起來的。這都是講印度文
字,印度文裡面這個「心」是採集的意思。

也可以叫做「意」,意是一種「思量」的意思,這裡說「意所攝故」,就是屬於思量
所攝的。什麼叫思量?量,本來也是一種比喻,像我們拿個尺量一量多少一樣,有一
種測度的意思。心理上有思惟、度量這一種作用,佛法的名字叫做「意」。

凡是有一種思惟、思量的作用,能明了、區別去認識對方的,叫做「識」。能夠認識
,而能夠把它保藏,這叫做「心」。對境界上去認識的時候,有一種思惟、思量的作
用,稱之為「意」。總而言之來講,三種的意義有三個名字,這個是從《阿含經》以
來就有的,叫「心」、「意」、「識」。
Thu Nov 16 13:18:06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54
@Facebook
請Focus在主題的討論上,謝謝。
Thu Nov 16 17:37:24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55
@Facebook
From: Heaven Chou ( 謝謝 Heaven 分享)  :) 

《雜阿含經》卷13:

(比丘)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意是內入處,不廣分別。云何意是內入處?」

佛告比丘:「意內入處者,若心、意、識非色,不可見,無對,是名意內入處。」

(CBETA, T02, no. 99, p. 91, c6-10)



以上是阿含經中,【意根】為【非色法】的主要依據,也指出意內入處即心、意、識
這一類法,因此在五蘊中自然屬於【識蘊】。

北傳阿含經如此,而南傳也有相同的見解。

有人說這經是在談意內入處,不是意根。然而,十二入處攝一切法,若意根不屬意處
,還會在哪一處呢? :) 

給大家參考。
Sun Nov 19 20:51:07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意根
#56
@Facebook
十八界淨故。??
Fri Dec 01 16:04:52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