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vin Hsu 提出的問題相當有趣,從這經的文字來看,是有點套套邏輯。
另一方面,從佛教律制經過時間的演進,或許可以說明其背景。
佛陀早期收的弟子根器非常好,對答幾句就悟道了,因此一開始僧團還沒有條列戒律
,只須要大方向性的教導要善攝根門、守護身口意,自然就能斷惡修善。這就是最早
的「戒增上學」。
後來僧團越來越大、弟子越來越多後,龍蛇混雜而有各種狀況,「隨犯隨制」,累積
一條一條的戒律,最後比丘戒累積約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戒累積超過三百條戒。因
此甚至有了「律師」的角色,因為光是背這幾百條戒還有每條戒的開、遮、持、犯,
各戒的緣起以及背後用意,都要背起來的話蠻不容易的,當時又沒有紙本書,全部要
記在腦中,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比丘戒既然是保有比丘身份的基礎,就非得記得不可,但不是每個人的記性都這麼好
,當時又沒有紙可以抄小抄,更沒有CBETA可以搜尋,全部要記起來然後隨時又要注
意,對於一些人就成為沉重的負擔。
個人認為,這邊佛陀講述回歸到「三學」的概略分類,可能意指早期大方向的教導:
要守護身心,斷惡修善。先抓住大方向,提綱契領,之後再補上細節就容易了。
經中還有很多類似的個案,例如周利槃特完全記不起經文,佛陀就教他掃地掃到悟道
,也是先抓住大方向。我記得還有其它的比丘被一大堆條文給搞得暈頭轉向,佛陀也
是教他抓住重點、回歸到基本的大方向上,這些比丘們才能悟道。記得經文的同學們
可以幫忙引上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