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經的經義如下,謹供參考。至於六觸入處是否需要增注就有勞辛苦的編輯群確認
之,我個人是覺得還好。
世尊說法所針對的主要是當時的比丘比丘尼眾,也就是專業的修行者。也因此當我們
讀經時如果以"世尊正在告訴我如何實修"的心情來看阿含經,或許能看到不同的內容
。以下是雜阿含278經的內容:
《雜阿含經》卷11:「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退、不退法、六觸入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CBETA, T02, no. 99, p. 76, a3-5)
阿含經本身是言簡意賅,各位要想像的是這是傳法者容易記憶用的速記法,同時經典
經過百年傳抄,甚至是增加現代的標點符號都可能微微改變經義,也因此讀經時必須
很小心。以上述經文來說,各位應該能理解世尊當年說法時絕對不會用"有退、不退
法、六觸入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這種文謅謅的方式來講話。因為世尊的弟子
如上次讀經班的進度同學所見,是包含四個種姓,四種姓教育程度不同。
以上述來經文來說很容易被理解成要說明的是"有退、不退法、六觸入處"這三種意義
,但由後面的經文可知,世尊所要說的是:
"六觸入處 有 有退、不退法",也就是要說明的是"六觸入處的有退(法)和不退法"。
因為相較於有退法/不退法比較需要解釋,六觸入處本身就是基本定義。也因此後面
就是針對有退法和不退法的兩種解釋,如前所述
《雜阿含經》卷11:「
云何退法?謂眼識色生欲覺,彼比丘歡喜讚歎,執取繫著,隨順彼法迴轉,當知是比
丘退諸善法,世尊所說,是名退法。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云何名不退法?眼識色緣,生欲覺結,彼比丘不喜、不讚歎、不執取、不繫著,於彼
法不隨順迴轉,當知是比丘不退轉諸善法,世尊說是不退法。耳、鼻、舌、身、意亦
復如是。」(CBETA, T02, no. 99, p. 76, a5-12)
接下來就是世尊說明佛弟子都要做的,也就是斷貪欲得心解脫,如雜阿含第一經開宗
明義所云:
《
雜阿含經》卷1:「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
者,說心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
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
「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CBETA, T02, no. 99, p. 1, a7-15)
而能斷貪欲得心解脫,雖有六觸入處,名為六勝入處。因雖有六根六識而不生染著,
得名為"六勝入處",如世尊的阿羅漢弟子有"五蘊"但無"五取蘊"是一樣的。
《雜阿含經》卷11:「「云何六勝入處?眼識色緣,不生欲覺、結染著,當知是比丘
**勝彼入處**。勝彼入處,是世尊所說。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若彼比丘
於六勝入處勝已,貪欲結斷,瞋恚、愚癡結斷。譬如王者,摧敵勝怨,名曰勝王;斷
除眾結,名勝婆羅門。」」(CBETA, T02, no. 99, p. 76, a13-18)
世尊還以"若彼比丘於六勝入處**勝已**"這種打仗的方式來形容,很生動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