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阿建豐富的筆記!關於「生死」與「涅槃」,作一些補充:
後人常將經典截取一句來用,其實讀經一定要看上下文,從整體經文的脈絡了解佛陀
說法的意義。
「生死即涅槃」出自以下這經。
《大寶積經》卷90:「一切眾生如幻化,求其邊際不可得,
若知如是無邊性,斯人處世無疲厭。
了知諸法如實相,常行生死即涅槃,
於諸欲中實無染,調伏眾生言離欲。
大悲利益諸眾生,而實無人無壽者,
不見眾生而利益,當知此事甚為難。
」(CBETA, T11, no. 310, p. 519, a1-7)
這是講已經證悟的修行者的境界,因為證知一切緣生緣滅,無我、人、眾生、壽者,
縱使仍活在有生有死的世間,也沒有煩惱、沒有苦,因此「生死(世間)即涅槃(苦
的止息)」。
這「無我、人、眾生、壽者」是佛陀一貫的說法,例如《雜阿含經》卷十六第410經
中佛陀要比丘們不要起「親里覺、國土人民覺、不死覺」,正對應到「人相、眾生相
、壽者相」。
「煩惱即菩提」也是常見的一個詞,出自《六祖壇經》,其實禪宗六祖惠能是這麼解
釋的:「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CBETA, T48, no. 2008, p. 350,
b29)
另外,常有附佛外道說《維摩詰經》講:「貪瞋癡即佛性」。例如盧某某即這麼說。
其實《維摩詰經》沒有這麼說,原經文是:「貪瞋癡性即是平等」(CBETA, T12, no.
340, p. 108, c18) 差一個「性」字差很多。
貪、瞋、癡都是緣起緣滅的,其緣起性質自然都一樣,其緣起性質是平等的,自然不
應執著。
但被附佛外道斷章取義,不了解前後文,就會有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