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 勸請品第十九 第 1 經 本經說明世尊得道後,原本認為悟得之法相當深奧,人們並無法理解,因此沒有必要 說法。梵天知道世尊的心念後,勸請世尊說法。因而世尊才決定要說法。 反思: 梵天在色界天還在三界 (欲界、色界、無色界) 之內,而世尊已超越了三界,梵天的 智慧難道高於世尊,使得世尊原本不明白人類的根器及說法的效用,而聽了梵天的勸 請之後,才明白人類的根器及說法的效用,而決定開始說法? 比較合理的情況推測是世尊原本就有慈悲心,也瞭解人類的根器,在得道後,原本就 會為眾生說法,並不需要等待梵天的勸請。 經文提到梵天的勸請,可能是為了契合當時的宗教信仰,以收納信仰梵天的信徒。 聞如是: 一時,佛在摩竭國道場樹下。 爾時,世尊得道未久,便生是念:「我今甚深之法難曉難了,難可覺知,不可思惟, 休息微妙,智者所覺知,能分別義理,習之不厭,即得歡喜。設吾與人說妙法者,人 不信受,亦不奉行者,唐有其勞,則有所損。我今宜可默然,何須說法!」 爾時,梵天在梵天上,遙知如來所念,猶如士夫屈伸臂頃,從梵天上沒不現,來至世 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 爾時,梵天白世尊曰:「此閻浮提必當壞敗,三界喪目。 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應演法寶,然今復不暢演法味,唯願如來普為眾生廣 說深法! 又此眾生根原易度。若不聞者,永失法眼。 此應為法之遺子,猶如優?蓮華、拘牟頭華、分陀利華,雖出於地,未出水上,亦未 開敷。是時,彼華漸漸欲生,故未出水,或時此華以出水上,或時此華不為水所著。 此眾生類亦復如是,為生、老、病、死所見逼促,諸根應熟,然不聞法而便喪者,不 亦苦哉!今正是時,唯願世尊當為說法。」 爾時,世尊知梵天心中所念,又慈愍一切眾生故,說此偈曰: 「梵天今來勸,如來開法門; 聞者得篤信,分別深法要。 猶在高山頂,普觀眾生類; 我今有此法,昇堂現法眼。」 爾時,梵天便作是念:「如來必為眾生說深妙法。」歡喜踊躍,不能自勝,頭面禮足 已,即還天上。 爾時,梵天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法之探究與實踐.
這一經,記得是 蘇錦坤老師有說過,如果解釋的不好,原本是想要讚佛,卻可能變 成謗佛。
關於增壹阿含經 勸請品第十九 第 1 經內,為何世尊得道後,原本認為悟得之法相 當深奧,人們並無法理解,因此沒有必要說法。而要梵天勸請世尊說法,世尊才決定 要說法? 其原因可參考如下: A.一般我們都知佛有三不能 1. 不能滅定業. 2. 不能化導無緣. 3. 不能盡眾生界. 因此如無人祈請說法即表示此世佛無說法因緣,便是符合2. 不能化導無緣.。幸有梵 天勸請世尊說法,使吾等有此聽受佛教法因緣 B.【大智度論】中說: 復次,有諸佛無人請者,便入涅槃而不說法。如《法華經》中多寶世尊,無人請故便 入涅槃。 後化佛身及七寶塔,證說《法華經》故,一時出現。 亦如須扇多佛,弟子本行未熟,便捨入涅槃,留化佛一劫以度眾生。今是釋迦文尼佛 ,得道後五十七日寂不說法;自言:「我法甚深,難解難知!一切眾生縛著世法,無 能解者;不如默然入涅槃樂。」是時,諸菩薩及釋提桓因、梵天王諸天合掌敬禮,請 佛為諸眾生初轉法輪。佛時默然受請,後到波羅[木*柰]鹿林中轉法輪。如是,雲何 言請無所益? 復次,佛法等觀眾生,無貴無賤,無輕無重;有人請者,為其請故便為說法。雖眾生 不面請佛,佛常見其心亦聞彼請;假令諸佛不聞不見,請佛亦有福德,何況佛悉聞見 而無所益? 問曰:既知請佛有益,何以正以二事請? 答曰:餘不須請,此二事要必須請;若不請而說,有外道輩言:「體道常定,何以著 法,多言多事?」以是故,須請而說。若有人言:「若知諸法相,不應貪壽,久住世 間而不早入涅槃。」以是故須請。若不請而說,人當謂佛愛著於法;欲令人知,以是 故,要待人請而轉法輪。諸外道輩自著於法,若請、若不請而自為人說;佛於諸法不 著不愛,為憐愍眾生故,有請佛說者佛便為說,諸佛不以無請而初轉法輪。如偈說: 「諸佛說何實?何者是不實? 實之與不實,二事不可得。 如是真實相,不戲於諸法。 憐愍眾生故,方便轉法輪。」 復次,佛若無請而自說法者,是為自顯自執法,應必答十四難。今諸天請佛說法,但 為斷老病死無戲論處,是故不答十四難無咎。以是因緣故,須請而轉法輪。 復次,佛在人中生,用大人法故,雖有大悲,不請不說;若不請而說,外道所譏。以 是故,初要須請。又復外道宗事梵天,梵天自請,則外道心伏。 由此知,諸佛若無人請法,佛便入涅槃而不說法,如《法華經》中多寶世尊,因 無人請法,便進入涅槃。亦如須扇多佛因弟子因緣未成熟,無人請法,所以留化身佛 一劫以度眾生。 弟子問:既然知道請佛轉法是為了利益眾生,那又為何要以二事請法(1.佛初成道時 請法,2.諸佛欲入涅槃時請法)? 而另外二事:1.因為不請而說,外道便譏諷:大道真理恆常存在,何以執著這些法理 ,多生事端?所以說佛初成道,需有人請法才說。2.又人說:佛陀是宇宙覺者知曉諸 法實相,不應貪著世壽久住世間,而不早入涅槃。所以需請,若不請而說,人們以為 佛陀愛著於法欲另人知,以是故要待有人請法而轉法輪。佛陀於諸法理不執著也沒有 愛染,佛陀若無人請而自說法,好像顯示自己執著於法,那麼就應回答眾生提出的十 四種問難。今諸天請佛說法,是為斷眾生老、病、死之苦惱,言語無有戲論,所以不 答十四種問難無有過失,以此因緣所以說請佛轉法。 C. 在(藏傳佛教之五部大論中的《戒律。根本頌》)中說:“若未?請則不應當宣說 。”因為說法目的是欲令聞者生起善根,故須聞法者於法生起恭敬與信心。佛法本無 勉強傳授之理,若聞法者不?請,於法不具敬信心,勉強傳授亦無何利益。對學者而 言,若欲聞法,亦有?請之必要,因佛法極其稀有珍貴,且具無上利益,若無敬信心 ,則不可能得受,故應以恭敬心?請。 以上雖然是屬大乘經論,我想值得參考。
附上之前有師兄轉貼的,我覺得受用很多,關於梵天請法的文章歸類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6/11/203.html
我以為佛陀是人,於菩提樹下悟道成等正覺者,自忖所悟之法甚深微妙,世人能否接 受、了解?有此思慮是正常(或許也在思考從何下手),尤其是剛成佛不久;所以梵 天的勸請強化佛陀決心,不表示佛陀依其所言才去傳法,因已有了定見。 雜阿含(1188)經佛陀剛成等正覺時,也猶疑所證悟的法在整個人、天、魔、梵 之中真的是第一、最上、最尊、最勝的嗎?沒有人比自己更厲害了嗎?這是謙卑,怕 一時不察而失之於慢;及再深思檢視後確定自己發現這至高無上的法,信心確立。梵 天為「神」,心善性急,見明明都已證悟了還在猶豫什麼,而急急忙忙下到世間向佛 進言,其實不必祂說結果也是一樣。 因此吾人在研讀此經文時,若能更全面性考慮經文資料、背景,當無謗佛之慮, 免得把佛陀太神格化了!類似情節在雜阿含(982)經,佛陀也是有「我能於法略說 、廣說,但知者難。」的想法,還不是舍利弗進言:「唯願世尊略說、廣說法說,於 法實有解知者。」所以佛陀才接著說法的。
增壹阿含經 勸請品第十九 第 3 經 天帝釋問世尊:「如何斷愛欲,心得解脫,得到涅槃?」 世尊回答: 「首先要了解一切現象皆由因緣而生,也將隨因緣而滅,並如時觀察一切 的人事物皆隨因緣而生滅。 觀察身體的覺受,並如實觀察到身體是無常,終將歸於空。 觀察到身體的無常變化時,不生起其他的心念,因此無有恐怖,而能達到涅槃。」 天帝釋問完後,頂禮世尊,回到三十三天 (欲界第二天)。 尊者大目犍連當時在世尊身旁打坐,他想要瞭解,天帝釋是否瞭解世尊的說法。於是 大目犍連以神足來到三十三天。 大目犍連向帝釋天說: 「我想要瞭解世尊為你所說的法,請為我講述。」 帝釋天回答: 「我要處理的事情很多,因此聽到後就忘了。」 帝釋天轉移話題,講述自己感到得意的事情: 「有一次我和阿修羅打戰,我打贏後, 興建了一個超讚的社區,裡面有 700 棟別墅,每棟別墅裡有 7 位天女,每位天女有 7 個隨從。希望你前來觀賞。」 於是帝釋天及欲界第一天的多聞天王帶著大目犍連來到了這個超讚的社區。 大目犍連提醒帝釋天說: 「這個地方這麼讚,是因為你前世所作的福德導致的。」 帝釋天身旁的天女見到了大目犍連,紛紛感到羞愧而躲入內室。 大目犍連心想: 「帝釋天過於安逸,我應該設法感化他。」 大目犍連以腳趾踏地,引發地震。 帝釋天、多聞天王和天女們感到恐懼,毛髮直豎,心想: 「大目犍連有大神足,能夠 引發地震,相當奇特,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事。」 大目犍連觀察到時機成熟,於是再一次對帝釋天說: 「請你為我說明世尊所講的除愛 欲經。」 帝釋天因地震而不再安逸恢復警醒,回想起世尊的說法,為大目犍連如實講述。 大目犍連為帝釋天、多聞天王闡述深法。 心得: 從本經可看出,修福往生天界,雖然充滿快樂,但往往會過於安逸,而不利於修行。 因此要好好把握人身,精進修行。
帝釋天轉移話題,講述自己感到得意的事情: 「有一次我和阿修羅打戰,我打贏後, 興建了一個超讚的社區,裡面有 700 棟別墅,每棟別墅裡有 7 位天女,每位天女有 7 個隨從。希望你前來觀賞。xddd
"了解一切現象皆由因緣而生,也將隨因緣而滅,並如時觀察一切的人事物皆隨因緣 而生滅" 乃皆緣生法,必然是變化無常的. 故應無所求.
哈哈......地震是地球科學,宇宙運轉系統動力,與愛欲天女有關?無關?
1.有關,而且會短壽,看中國朝代皇帝與宮廷嬪妃即可"回歸分析"小結 :____________________
2.無關,因為帝釋天是真"天",不會被"7位天女+7*7個隨從"所惑,若被惑,他非"真天"
提問:天女那麼多,是怎樣?故事寓言是說(1)真命天子尋夫要則?(2)妻子對待先生要修 練7*7千手觀音菩薩?(3)總之,帝釋天與天女住在公寓裡就是要有核心價值並且有公寓 管理規章?
前文說天女無夫君,後文又出現夫君與地獄,其實,我覺得有無夫君配偶都可以是菩薩 ,成就自己與別人的菩薩
存在於“佛”的思考,人身肉體是個法器,為善為惡,天堂與地獄是“思考”引動整 體天人物我在宇宙中的互動力。
欲的本身出於正思正念情理法兼顧並合宜於當時,但7個天女,若是提醒帝釋天,來 者非天女,寓言故事是說,朋友有難一時迷惑,益友應適宜提醒,成就家業即道業?
因為家業中,子生孫,孫又生人,子子孫孫........所以家業中即是道業的修持,有 無出家是各人因緣,但“以形寫意,以意傳神”,每個人思考的意念即是修持精進自 己的道業
不管有無“佛”與“人”,“天”一直都存在,而佛之所以“佛”是有“眾生”參拜 與皈依。菩薩修練與道業成長的過程不能無“人”,而人間苦難的改善與造福他人即 使成就“菩薩道業”
以上是我的心得
人間苦難的改善與造福他人,即是“成就菩薩道業”
※ 引述《Murphy Chen (Murphy Chen)》之銘言: > 增壹阿含經 勸請品第十九 第 3 經 > 天帝釋問世尊:「如何斷愛欲,心得解脫,得到涅槃?」 > 世尊回答: 「首先要了解一切現象皆由因緣而生,也將隨因緣而滅,並如時觀察一切 > 的人事物皆隨因緣而生滅。 > 觀察身體的覺受,並如實觀察到身體是無常,終將歸於空。 > 觀察到身體的無常變化時,不生起其他的心念,因此無有恐怖,而能達到涅槃。」 > 天帝釋問完後,頂禮世尊,回到三十三天 (欲界第二天)。 > 尊者大目犍連當時在世尊身旁打坐,他想要瞭解,天帝釋是否瞭解世尊的說法。於是 > 大目犍連以神足來到三十三天。 > 大目犍連向帝釋天說: 「我想要瞭解世尊為你所說的法,請為我講述。」 > 帝釋天回答: 「我要處理的事情很多,因此聽到後就忘了。」 > 帝釋天轉移話題,講述自己感到得意的事情: 「有一次我和阿修羅打戰,我打贏後, > 興建了一個超讚的社區,裡面有 700 棟別墅,每棟別墅裡有 7 位天女,每位天女有 > 7 個隨從。希望你前來觀賞。」 > 於是帝釋天及欲界第一天的多聞天王帶著大目犍連來到了這個超讚的社區。 > 大目犍連提醒帝釋天說: 「這個地方這麼讚,是因為你前世所作的福德導致的。」 > 帝釋天身旁的天女見到了大目犍連,紛紛感到羞愧而躲入內室。 > 大目犍連心想: 「帝釋天過於安逸,我應該設法感化他。」 > 大目犍連以腳趾踏地,引發地震。 > 帝釋天、多聞天王和天女們感到恐懼,毛髮直豎,心想: 「大目犍連有大神足,能夠 > 引發地震,相當奇特,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事。」 > 大目犍連觀察到時機成熟,於是再一次對帝釋天說: 「請你為我說明世尊所講的除愛 > 欲經。」 > 帝釋天因地震而不再安逸恢復警醒,回想起世尊的說法,為大目犍連如實講述。 ^^^^^^^^^^^^^^^^^^^^^^^^^^^^^^^^^^^^^ > 大目犍連為帝釋天、多聞天王闡述深法。 > 心得: > 從本經可看出,修福往生天界,雖然充滿快樂,但往往會過於安逸,而不利於修行。 > 因此要好好把握人身,精進修行。 [下略] 重讀後發現,天帝釋為大目犍連重述之法與世尊之教法略有差異(也可說此差異很大)。 先回顧一下世尊一開始為天帝釋所說的法: 「拘翼!若是比丘聞此空法解無所有,則得解了一切諸法,如實知之。 身所覺知苦樂之法,若不苦不樂之法,即於此身觀悉無常,皆歸於空。 彼已觀此不苦不樂之變,亦不起想,以無有想,則無恐怖; 以無恐怖,則般涅槃: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 天帝釋為大目犍連重述部份: 「拘翼!諸比丘聞法已,都無所著,亦不著色,盡解一切諸法,了無所有。 以知一切諸法已,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觀了無常,滅盡無餘,亦無斷壞。 彼以觀此,已都無所著,已不起世間想,復無恐怖; 以無恐怖,便般涅槃: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 最後,大目犍連請世尊再說一次: 『拘翼!若有比丘解知一切諸法空無所有,亦無所著,盡解一切諸法了無所有, 以知一切諸法無常,滅盡無餘,亦無斷壞。 彼已觀此,已都無所著,已不起世間想,復無恐怖; 已無恐怖,便般涅槃: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 對比後發現,天帝釋只有重述「比丘斷愛欲,心得解脫」的狀態或結果, 但卻漏掉「『云何』(方法)比丘斷於愛欲,心得解脫,......?」 而這方法,在世尊一開始說法及最後為大目犍連重複,都是「空法」: 「比丘聞此空法解無所有,則得解了一切諸法,如實知之。」 或 「比丘解知一切諸法空無所有,亦無所著,盡解一切諸法了無所有,......」 還好大目犍連尊者有請世尊重複一次。 --- 祝 福慧增長,早淨法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