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第216經、《增壹阿含經》第13.3經記載有位長者的兒子死了,這位長 者不肯面對現實,發了瘋一直要找他兒子……找到佛陀那邊,佛陀跟他說由愛故生憂 ,這是自然的。長者聽不進去,認為由愛故生樂才對。 這位長者不僅掉頭而去,還在城內到處和人說,讓全城的人都議論紛紛,為何釋迦牟 尼佛說這種沒有常識的話?傳到了波斯匿王耳裡,他就找信佛的王妃末利夫人問問。 (按下快轉鍵……中間略……) 末利夫人於是問波斯匿王愛不愛兒子?兒子哪天過世了,波斯匿王會不會傷心? 當然會。 末利夫人接著問波斯匿王愛不愛妃子、愛不愛國土人民?當然愛。哪天這些消逝時, 波斯匿王不會傷心嗎? 於是波斯匿王終於聽懂了,覺得佛陀說得有道理。末利夫人作結道:「恩愛別離,皆 有此苦」,她對波斯匿王生活化的說法,後來也被佛陀所認可。 看完這則經文,每個人也可想想: 自己最愛、最珍視的是什麼? 自己最愛的人事物,能永存嗎? 如果遲早會失去,就得要有能放得下的氣度,否則世間遲早會逼我們不得不放下。 若連最愛的人事物都能放下,其他的事物又有什麼不能放下的呢? 那麼,打坐時的妄念,又為什麼不能放下?
「最愛的是誰?」 《中阿含經》第216經、《增壹阿含經》第13.3經記載有位長者的兒子死了,這位長者不肯面對現實,發了瘋一直要找他兒子……找到佛陀那邊,佛陀跟他說由愛故生憂,這是自然的。長者聽不進去,認為由愛故生樂才對。 這位長者不僅掉頭而去,還在城內到處和人說,讓全城的人都議論紛紛,為何釋迦牟尼佛說這種沒有常識的話?傳到了波斯匿王耳裡,他就找信佛的王妃末利夫人問問。 (按下快轉鍵……中間略……) 末利夫人於是問波斯匿王愛不愛兒子?兒子哪天過世了,波斯匿王會不會傷心? 當然會。 末利夫人接著問波斯匿王愛不愛妃子、愛不愛國土人民?當然愛。哪天這些消逝時,波斯匿王不會傷心嗎? 於是波斯匿王終於聽懂了,覺得佛陀說得有道理。末利夫人作結道:「恩愛別離,皆有此苦」,她對波斯匿王生活化的說法,後來也被佛陀所認可。 看完這則經文,每個人也可想想: 自己最愛、最珍視的是什麼? 自己最愛的人事物,能永存嗎? 如果遲早會失去,就得要有能放得下的氣度,否則世間遲早會逼我們不得不放下。 若連最愛的人事物都能放下,其他的事物又有什麼不能放下的呢? 那麼,打坐時的妄念,又為什麼不能放下?
完整經文見: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1:%E5%A2%9E%E5%A3%B9%E9% 98%BF%E5%90%AB%E7%B6%93%E5%88%A9%E9%A4%8A%E5%93%81%E7%AC%AC%E5%8D%81%E4%B8 %89#三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2:%E4%B8%AD%E9%98%BF%E5% 90%AB%E7%B6%93%E5%8D%B7%E7%AC%AC%E5%85%AD%E5%8D%81#二一六_例品愛生經第五 _第五後誦
本經顯示在享樂時即已造了苦因。這個概念更深入的闡釋,可見《雜阿含經》關於當 下的緣起的經文。
是否在理上放下了,在事上仍須實事求是。心裡上放下了,而日常生活相處仍清楚明 瞭認真過活。或者理事都放下?
因為樂受時 ,就中下貪著的種子, 因為無常變化 不會一直順境樂受 貪不到就會有愛別離苦, 五陰織盛苦, 愛別離苦
理都懂 就是做不到 我最愛的是自己吧 呵呵呵
沒有放不下的事物,唯有放不下的「放不下我的摯愛」,我的心只會停留在需要我的 人身上。所以,我是有前提的不怕失去、不怕死亡。
話頭:不能放下的是誰!?
“於一切行皆空皆寂”我思~我在人的平面不可免俗我是人,然,每個人先天配套裝 置資源來地球,配得行當各有千秋,於天,無等級無美醜無尊卑,來地球一趟演一場 一場的戲.....最終曲終人散,留白的部分只剩觀戲賞析,或回到總部敘功?佛陀曾是 個人,生在貴族卻苦於身為一名貴族子弟的羈絆與世俗的表面虛功,基督身為一名父 不知誰誕生在馬槽一生的受難.....兩者社會地位出身不同平面與生活資源,卻都成 為子弟弟子代代綿延不絕的人,精神的不死,末學在學......聖的思想,落實於生活 中。
蟻民茍活“存在”於世,若無愛,人豈不成死灰?愛,因為愛而有存在的動力。
愛~來自造物者愛人之心來愛普羅蒼生~能放下個人我執我偏我固之個人私情偏愛 .......而成就祝福一個生命
個人覺得這是一個學習歷程,必須有歷程而領悟生命的智慧。“禁”與“戒”是稚兒 學習階段,因著保護與規律的養成,而禁與戒。但認知悟道是高層次思考的慈悲與宇 宙系統面的整體顧及周延文明進化與發展
“恩愛別離皆有此苦”因為,物化以為是自己擁有,事實上不然,凡屬世所有含財富 家當妻兒子女身分地位皆是來地球之旅的演出行當裝置,什麼也帶不走而且有承租時 效。一輩子生命的目標與價值應該是在自己的生活平面中造福自己及更多人。(不論 佛陀與基督)也許佛陀輪迴轉世修行很多世,萌生智慧看出貴族宮廷中的形式虛耗人 一生,為蒼生離苦得樂所以走出宮廷教化生民提昇與改變思想
如同阿建所說的,這是個話頭,只有每個人自己才能回答,答對一百分沒什麼用,一 口氣沒了時自然分曉 :Q
人類不是只有對樂有貪念,人類有時對苦受也會有貪念,苦受證明"我"的存在的能力 比樂受強大,有時苦樂參雜的事物對人類的成癮性更高....不要只堤防樂受,也要提 防苦受啊!!!
聽不懂
當眾生執著於"我在"的時候,任何可以證明、強化、延續這個"我在"的事物,就會成 為眾生緊緊抓持的工具,來彰現、堅固此一"我在"。樂受如是、苦受如是,不樂不苦 受亦是,換言之,所有牽扯、聚積於"我在"的諸受皆如是。
這是價值論?存在的價值,反是與自我存在的價值mach就執著於平面狀態,即使此狀 態已形成迴圈的循環?(說明:養羊人家的村民執著於生男孩形成不自覺的“使命”, 男孩作什麼?男孩回答:娶媳婦生小孩來養羊。養羊作什麼?擠羊奶換錢。換錢作什麼 ?娶媳婦。娶媳婦作什麼?生小孩來養羊......)
人“生”的願景.......?每個人設定不同,標竿學習對象不同,所以各有所苦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