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566-575經感想與疑問提出
#1
@Facebook
566-575經感想與疑問提出,今天參加印順導師思想研討會,故只能參加不能發言QQ

566

北傳:

以斷結的本身(阿羅漢)為主體觀察來的人

南傳:

看著彼來,某主體(貪嗔癡已斷的比丘)看著阿羅漢

南北傳經文偈頌中主體的不同,尚有疑義:

『枝青以白覆,一輻轉之車,離結觀察來,斷流不復縛。』中的後兩句主體問題:

離結觀察來,斷流不復縛:

我的理解是:觀察來者(這個來者未說明是誰?)的主體,這個觀察的主體本身已離結
,是阿羅漢

南傳對應經典:相應部41相應5經 (引用 莊春江居士):

各部分無缺陷的與白色篷子,一輪輻的二輪戰車轉起, 

看著彼來,無惱亂,流已被切斷,無繫縛。

...(略)...

大德!『彼來』,這是對於阿羅漢的同義語。

我對南傳的理解是:未講明的主體(就當作是修行者好了)看著

阿羅漢,而阿羅漢是貪嗔癡已斷、無惱亂、無繫縛者。

上述推論主體是修行者的依據是:持戒的白色蓬子,以一個輪子(念)來轉起,很像是
在敘述修行的過程。

567

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種種不同實義,文句上表達有差別

法一義、種種味:一種意義,不同表達

568

入滅正受,不言:『我入滅正受,我當入滅正受。』然先作如是漸息方便,如先方便
,向入正受。

不是說 我要入滅正受,而是有其次第行為:入滅正受者,先滅口行,次身行、次意
行

入滅正受時,為作幾法?:要先問的方法:止、觀

隱含了佛教問句中,有次第的意義

569

引用莊居士

(1)「意界」(manodh?tu),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心的元素」(the mind element),
並引註釋書的解說,這是指「三重意界」(註疏:兩種「領受心
(sampa?icchanacitta)(按:善與不善果報領受心)」與「五門轉向心
(pa?cadv?r?vajjana-citta)」)。

(2)「意識界」(manovi????adh?tu),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心-識的元素」
(mind-consciousness element)。

「法界」(dhammadh?tu),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心-現象的元素」
(mental-phenomena element),並引註釋書的解說:這是指「受、想、行」三蘊、微
細色,以及涅槃。按:「微細色」,參看《長部33經》/《長阿含9經》的「不可見無
對色」註解。

570

異我、色中我、我中色?,受、想、行、識見是我、識?異我、我中識、識中我。長者
,是名身見。 好想是卷二已註解過,或許可加個超連結

571

有行因緣故,不受其請:因為有旅行的因緣,而不接受長者的供養。

南傳無此句

572

南傳多的部分,讓文義更清楚,但也有可能是註釋的想法

大德!『結』與『會被結縛的法』,這些法為不同含義、不同文辭。 

那樣的話,大德!我為你們作譬喻,智者在這裡以一些譬喻而知所說的義理。大德!
猶如黑牛與白牛,被一條繩子或軛綁在一起,如果有人說:『黑牛是白牛的結;白牛
是黑牛的結。』當這樣說時,他會正確地說了嗎?」 

573

南傳多了質多羅長者可進入初到四禪

574

智表示:直接看見,我個人聯想:戒定慧的慧是修慧而非聞慧,當然也可含攝

「一問一說一記論」,南傳作「一個問題、一個說示、一個解答」,菩提比丘長老英
譯為「一個問題、一個摘要、一個回答」(One question, one synopsis, one 
answer),並引註疏的解說,「問題」是指「詢問」,「摘要」是指「含意的概要陳
述」,「回答」是指「含意的詳細解釋」。

感覺是:尼毽子跑掉,北傳經文故事較為通暢

575

no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566-575經感想與疑問提出
#2
@Facebook
謝謝阿建的分享。已根據阿建的筆記加了一些註釋。有的部分看不太懂的就沒動,如
果阿建我覺得什麼重要的議題沒加上註釋或拾得,還請告知。謝謝!
Sun Sep 11 22:04:51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566-575經感想與疑問提出
#3
@Facebook
嗯嗯,感謝大剛提醒,我也先補上一些我看不懂的XD,而上述有些文句確實過於簡略
,我需再做修改。

看不懂的偈子:

(五七五)

「服食積所積,廣度於眾難,

施上進福田,植?斯五種力。

以斯義所欲,俗人ゞ處於家,

我悉得此利,已免於眾難。

世間所聞習?, 遠?離眾難事,

生樂知稍?難, 隨順等正覺。
Mon Sep 12 00:34:17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566-575經感想與疑問提出
#4
@Facebook
566經  南北傳經文偈頌中主體的不同,尚有疑義:

『枝青以白覆,一輻轉之車,離結觀察來,斷流不復縛。』中的後兩句主體問題:

離結觀察來,斷流不復縛:

我的理解是:觀察來者(這個來者未說明是誰?)的主體,這個觀察的主體本身已離結
,是阿羅漢

南傳對應經典:相應部41相應5經 (引用 莊春江居士):

各部分無缺陷的與白色篷子,一輪輻的二輪戰車轉起, 

看著彼來,無惱亂,流已被切斷,無繫縛。

...(略)...

大德!『彼來』,這是對於阿羅漢的同義語。

我對南傳的理解是:未講明的主體(就當作是修行者好了)看著

阿羅漢,而阿羅漢是貪嗔癡已斷、無惱亂、無繫縛者。

上述推論主體是修行者的依據是:持戒的白色蓬子,以一個輪子(念)來轉起,很像是
在敘述修行的過程。
Wed Sep 14 00:55:25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566-575經感想與疑問提出
#5
@Facebook
偈頌的回覆有點像打啞謎,只能求方向正確,恐怕也沒有100%標準的答案,因此我個
人也無法判定南北傳何者才是標準,方向正確就OK啦! :D
Sat Sep 17 17:11:57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566-575經感想與疑問提出
#6
@Facebook
● 服食積所積,廣度於眾難:(生而為人因此)四食而積聚了五陰,我的一生已度
過了眾多的障難。

● 施上進福田,植斯五種力:布施上進的修行者,種植了五種力的善根。「福田」
是譬喻供養應當供養的修行人能獲得福報,如同農夫在田中播種,往後則能收成。「
五種力」可能指在家五法:信、戒、施、聞、慧,也可能指五力:信力、精進力、念
力、定力、慧力。

● 以斯義所欲,俗人處於家,我悉得此利,已免於眾難,世間無間集,造離眾難事
:以這樣的義理所指示的理想,我雖然身為在家人,都得到了好處,而已能免於世間
眾多沒有間斷相續而生的障難,行善以離於眾多的障難。「俗人」即在家人。

● 生樂知稍難,隨順等正覺:生了樂果則知道這樂果也稍微算障難,而隨順於佛陀
的教法。
Sat Sep 17 14:39:29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