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1
@Facebook
「戒」是佛教徒所遵守的規範,有防非止惡的功用,音譯為「尸羅」、「尸賴」。

佛教的戒有(在家)五戒、(沙彌)八戒、(出家)具足戒等等依據不同身分、程度
而應持守的規範。

持戒的人不犯罪,就不會因為犯罪而招致惡果。若有犯戒則要立刻警覺並且懺悔,而
不再犯。這樣才能離惡向善。

修行人在見到外境時,心不貪著、不向外馳騁,而可持戒清淨。心不馳騁、不作會讓
自己後悔的事,才能夠專一安定,進一步修習禪定,甚至開啟智慧。所以說戒是定、
慧的基礎。

佛陀要求出家弟子每半個月聚集一次說戒,說戒後曾犯戒的人要在僧眾前表白自己所
犯的過失,稱作「發露懺悔」。其他出家弟子也可就事論事地揭發不合宜的行為,稱
作「舉罪」。這些不外乎是為了砥勵修行,也為了維持僧團的清淨。

卷十八第495經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強調戒的重要性,再次表明了戒是定與慧
的基礎。在第496、497經中,舍利弗尊者則教導大家舉罪時檢舉人及被檢舉人都該有
的自省及心態,才能真正發揮正法、律對安心和增益修行的作用。

更多關於戒的重要性的經文,可參見《雜阿含經》卷二十九、卷三十「學相應」的內
容,至於戒律的詳細制定緣由則收錄於律藏中。


「戒」是佛教徒所遵守的規範,有防非止惡的功用,音譯為「尸羅」、「尸賴」。 佛教的戒有(在家)五戒、(沙彌)八戒、(出家)具足戒等等依據不同身分、程度而應持守的規範。 持戒的人不犯罪,就不會因為犯罪而招致惡果。若有犯戒則要立刻警覺並且懺悔,而不再犯。這樣才能離惡向善。 修行人在見到外境時,心不貪著、不向外馳騁,而可持戒清淨。心不馳騁、不作會讓自己後悔的事,才能夠專一安定,進一步修習禪定,甚至開啟智慧。所以說戒是定、慧的基礎。 佛陀要求出家弟子每半個月聚集一次說戒,說戒後曾犯戒的人要在僧眾前表白自己所犯的過失,稱作「發露懺悔」。其他出家弟子也可就事論事地揭發不合宜的行為,稱作「舉罪」。這些不外乎是為了砥勵修行,也為了維持僧團的清淨。 卷十八第495經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強調戒的重要性,再次表明了戒是定與慧的基礎。在第496、497經中,舍利弗尊者則教導大家舉罪時檢舉人及被檢舉人都該有的自省及心態,才能真正發揮正法、律對安心和增益修行的作用。 更多關於戒的重要性的經文,可參見《雜阿含經》卷二十九、卷三十「學相應」的內容,至於戒律的詳細制定緣由則收錄於律藏中。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戒
#2
@Facebook
經文參見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5%8D%81%E5%85%AB#四九五
Sun Jul 31 21:01:47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戒
#3
@Facebook
Sun Jul 31 21:49:45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戒
#4
@Facebook
末學對於戒律並沒有研究,但理解持戒的重要,然後在持戒嚴謹不犯,會破軌則.壞
正見.棄多聞而增上慢是在怎麼樣的情形呢?這些應該都包含在戒律裡吧?
Sun Jul 31 22:51:04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戒
#5
@Facebook
Chengshu Wu 說得好。就個人的理解,一種例子就是修行人練出了神通後,就不可一
世了,自我膨脹。若嚴守戒律,有慚愧、會懺悔,則在察覺無常後,就不會自我膨脹
了。但若輕視戒律,就會打腫臉充胖子,往自己臉上貼金,把自己越捧越高,越來越
貪名聞利養,最後犯下大妄語或是詐財騙色,那就慘了,直接送入無間客棧永無出期
。
Mon Aug 01 22:20:29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戒
#6
@Facebook
外道也有神通~!
Tue Aug 02 12:32:11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戒
#7
@Facebook
曾聽聞某法師說過 未犯戒者並非表示聖戒清淨~!
Tue Aug 02 12:27:14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戒
#8
@Facebook
感謝分享,最近對犯戒有所疑惑orz,多多懺悔清淨
Thu Aug 04 18:07:39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