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是佛教徒所遵守的規範,有防非止惡的功用,音譯為「尸羅」、「尸賴」。
佛教的戒有(在家)五戒、(沙彌)八戒、(出家)具足戒等等依據不同身分、程度
而應持守的規範。
持戒的人不犯罪,就不會因為犯罪而招致惡果。若有犯戒則要立刻警覺並且懺悔,而
不再犯。這樣才能離惡向善。
修行人在見到外境時,心不貪著、不向外馳騁,而可持戒清淨。心不馳騁、不作會讓
自己後悔的事,才能夠專一安定,進一步修習禪定,甚至開啟智慧。所以說戒是定、
慧的基礎。
佛陀要求出家弟子每半個月聚集一次說戒,說戒後曾犯戒的人要在僧眾前表白自己所
犯的過失,稱作「發露懺悔」。其他出家弟子也可就事論事地揭發不合宜的行為,稱
作「舉罪」。這些不外乎是為了砥勵修行,也為了維持僧團的清淨。
卷十八第495經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強調戒的重要性,再次表明了戒是定與慧
的基礎。在第496、497經中,舍利弗尊者則教導大家舉罪時檢舉人及被檢舉人都該有
的自省及心態,才能真正發揮正法、律對安心和增益修行的作用。
更多關於戒的重要性的經文,可參見《雜阿含經》卷二十九、卷三十「學相應」的內
容,至於戒律的詳細制定緣由則收錄於律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