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卷31〈力品38〉:「世尊[4]告阿那律曰:「汝可寢寐。所以然者,
一切諸法由食而存,非食不存。眼者以眠為食,耳者以聲為食,鼻者以香為食,舌者
以味為食,身者以細滑為食,意者以法為食,我今亦說涅槃[5]有食。」
阿那律白佛言:「涅槃者以何[6]等為食?」
佛告阿那律:「涅槃者以無放逸為食,乘無放逸,得至[7]於無為。」」(CBETA,
T02, no. 125, p. 719, a14-21)
[4]告=若【宋】。[5]有=為【宋】【元】【明】。[6]〔等〕-【宋】【元】【明
】。[7]〔於〕-【宋】【元】【明】。
在《增一阿含•力品第三十八•第五經》,佛對阿那律尊者提出了另一種對食的觀察
角度,特別是涅槃的修行者,「以無放逸為食,乘無放逸,得至於無為。」「無放逸
」是有為,透過這個有為的努力,能夠到達無為的境地,所以成就涅槃的修行者,就
好像拿「無放逸」當作他/她的「食物」而成長達到無為涅槃的結果。這是滿特別的
說法,所以節錄於此作為補充。
再補充一下,在修行的操作時,「無放逸」要如何操作呢?上面的經文有提到須深經
,其中有段文可以做參考:
《雜阿含經》卷14:「佛告須深:「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
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心善解脫。」
須深白佛:「唯願世尊為我說法,令我得知法住智,得見法住智。」
佛告須深:「我今問汝,隨意答我。須深!於意雲何?有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
耶?」
須深答曰:「如是,世尊!」
「有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
、行、無明,有無明故有行,不離無明而有行耶?」
須深白佛:「如是,世尊!有無明故有行,不離無明而有行。」
佛告須深:「無生故無老死,不離生滅而老死滅耶?」
須深白佛言:「如是,世尊!無生故無老死,不離生滅而老死滅。」
「如是,乃至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耶?」
須深白佛:「如是,世尊!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佛告須深:「作如是知、如是見者,為有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具足住不?」
須深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須深:「是名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
,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佛說此經已,尊者須深遠塵離垢,得法眼淨。」(CBETA, T02, no. 99, p. 97,
b11-c5)
這裡的「無放逸」,就是思惟修習:先知(十二因緣)法住,後知涅槃,獨一靜處,專
精思惟→離於我見,心善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