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自作自受與緣起
#1
@Facebook
「自作自受與緣起」

卷十三第343經舉例「苦樂(受)」是緣於「觸」而生,而根據卷十二第288經,不只
「苦樂」是因緣而生,連「老死」、「生」等等十二因緣的每一環節,也都不是自作
、不是他作,而是緣起所生。

有同學就提問:「佛教不是認為人的境遇是自作自受嗎?為何這些經文中佛陀卻不說
自作自受?」

後世所謂因果「自作自受」,經中原文其實只是強調若有人有動機而造業,自然會受
到業報,如《中阿含經》卷三〈業相應品2〉第15經思經:「若有故作業,我說彼必
受其報,或現世受,或後世受;若不故作業,我說此不必受報。」(CBETA, T01, no.
26, p. 437, b26-28)

從世俗的角度來看,是可以說因果自作自受。但從究竟出世間法的角度來看,這些都
只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造業受報的背後並沒有一個永恆的「自我」在「自作自受
」,只有因緣的生滅,而沒有「我」的不變實體。


「自作自受與緣起」 卷十三第343經舉例「苦樂(受)」是緣於「觸」而生,而根據卷十二第288經,不只「苦樂」是因緣而生,連「老死」、「生」等等十二因緣的每一環節,也都不是自作、不是他作,而是緣起所生。 有同學就提問:「佛教不是認為人的境遇是自作自受嗎?為何這些經文中佛陀卻不說自作自受?」 後世所謂因果「自作自受」,經中原文其實只是強調若有人有動機而造業,自然會受到業報,如《中阿含經》卷三〈業相應品2〉第15經思經:「若有故作業,我說彼必受其報,或現世受,或後世受;若不故作業,我說此不必受報。」(CBETA, T01, no. 26, p. 437, b26-28) 從世俗的角度來看,是可以說因果自作自受。但從究竟出世間法的角度來看,這些都只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造業受報的背後並沒有一個永恆的「自我」在「自作自受」,只有因緣的生滅,而沒有「我」的不變實體。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自作自受與緣起
#2
@Facebook
原經文見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5%8D%81%E5%9B%9B#三四三
Sun May 22 20:43:38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自作自受與緣起
#3
@Facebook
我覺得是以一種自我的概念去講自作自受,以凡夫的立場來看造業,因凡夫還有我執
,故受報時還會有一個我在受的感覺;如果證悟無我的聖者,聖者可能會問:誰作誰
受?
Mon May 23 06:39:46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自作自受與緣起
#4
@Facebook
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滅故彼滅,此無故彼無!!
Mon May 23 10:28:25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自作自受與緣起
#5
@Facebook
"從世俗的角度來看,是可以說因果自作自受。但從究竟出世間法的角度來看,這些
都只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造業受報的背後並沒有一個永恆的「自我」在「自作自
受」,只有因緣的生滅,而沒有「我」的不變實體。" 非常? !
Mon May 23 12:42:56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自作自受與緣起
#6
@Facebook
佛教不是認為人的境遇是自作自受嗎?

為何這些經文中佛陀卻不說自作自受?

====

答 :

 

佛教並不認為人的境遇是自作自受 。

所以 , 佛陀在經文中並不如此愚昧地說 。

以 因果「自作自受」來說 ~

舉例 : 殺人者與被害者。  

被殺者 因果「自作自受」而被殺人者殺 

殺人者 因果「自作自受」而殺了被害者

在因果來說 ~ 

兩者皆因 因果而相對, 兩者皆沒有錯 。

佛陀看出了此是世間因果的謬論 , 

而說 : 不昧因果 。

同樣的 ..

「自作自受」也是世間因果的 昧行 。
Wed May 25 04:23:51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自作自受與緣起
#7
@Facebook
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因為沒有一個恆常的我?
Wed May 25 11:24:36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自作自受與緣起
#8
@Facebook
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 ?

因為沒有一個恆常的我 ?

========

並不是因為 沒有一個恆常的我,

而是【擔心害怕沒有一個恆常的我】 所產生。

產生此 : 業報 。因果 。

此等異陰相續皆因【畏無我】而生。

以說對話和說錯話來說..也是。

不過 ~ 

並不是在【因緣其中】硬是牽扯計算因緣幾千萬條,

而是正確地以:

【曾經學習的語義取用, 與對方取同 ? 或取異 ? 】。 

所謂的想 : 只是 記得與忘記之間 。

殺人者為什麼只記得殺人 ? 卻不記得人不可殺人 ?

是只記得 ? 還是不曾學習過人不可殺人 ?

這才是問題 。

時間 .. 是到達不了的人。

地點 .. 是人到達得了的地方。

環境 .. 是人眼睛的感受。

至於 ~  過去, 現在, 未來, 

只是人所迷惑的期盼。

此見交流 ~
Wed May 25 15:57:52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自作自受與緣起
#9
@Facebook
如果麻木那不就是六捨行,可佛陀要比丘要修行六常住,"於眼不苦不樂捨心住,正
念正智,於耳鼻舌身意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
Wed May 25 11:21:15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自作自受與緣起
#10
@Facebook
這篇雖然稱為白話翻譯,但加入很多譯者對於經典的理解、意見,我建議把對於經文
的註解和白話翻譯分開來。
Thu May 26 15:57:36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自作自受與緣起
#11
@Facebook
我個人不很清楚,為什麼這篇白話翻譯,在什麼地方是加入譯者自己的理解與意見.註
解者除非是完全引用一段佛說的更長更詳細的經典來解釋和對比一段較短較不清楚的
經文,不然不是也是加了註解者自己的理解和意見?這段白話翻譯有不正確的地方?
Fri May 27 10:20:48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自作自受與緣起
#12
@Facebook
我反過來問 Peter Chen大德,您認為上篇文章沒有不正確的地方?
Fri May 27 11:31:37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自作自受與緣起
#13
@Facebook
抱歉,在周公敲門之前寫的,我原文並無意思說該文翻譯沒有可討論之處.我應該是說
"這段白話翻譯有不正確的地方?若有,請指出."
Sat May 28 12:57:35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自作自受與緣起
#14
@Facebook
消融「自我」除去我執,

就以「生命週期來看」是生—》滅,

無不變的實體。
Thu May 26 16:27:07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自作自受與緣起
#15
@Facebook
林同學很客氣,請社團裡的同學對自己這篇白話翻譯做出批評,這裡個人簡單提出自
己的一些看法,互相漏氣求進步:

1.這一經原文在「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後面,沒有「當觀五陰無常、苦空、非
我」的文句,這只是是獅子吼站附上的標註。

譯者接著翻「想到應當觀色受想行識等五陰沒有不變的道理、苦的實性也是空的、不
是如來真實不變的我。」這已經是翻譯了別人註解,還把別人的註解當成原文看。

2.「當觀色無常」的「觀」,個人是理解為「觀察」、「如實了知」而不是看法。

中阿含經不只一次告訴我們有定者能如實了知,如實了知則生厭離,厭離者便得無欲
,無欲者便得解脫。這是很清楚的修行過程。

3.「厭離者喜、貪盡」的喜,是指內在「喜歡」的心裡,不是指外在的事物。上篇文
章裡翻譯為「對於所喜愛的東西貪念盡除」,這應該是受到譯者對經文的理解,才將
「喜」翻譯成「喜愛的東西」。

經文在說明六處的集滅時,說明由於對於後有的愛、喜貪等,造成輪迴。如果愛喜貪
滅盡,則不取著,因此不受後有以及接下來的生老死。相關的經論也都沒有對此解釋
為「喜愛的東西」。

雜阿含經:「云何世間集?謂: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樂著。 云何世間滅?謂:
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樂著無餘斷;已捨、已吐、已盡、離欲、滅、止、沒。 」

4.原文的「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我生已盡-->譯者譯為「能從『真實的我』所『產生』的一切所有業已殆盡」他將「
我生」翻譯為「能從真實的我所產生的一切所有業」,這並不是很忠實的翻譯,而是
加上譯者自己理解的「意譯」。

梵行已立-->譯者譯為「清淨的梵行已經做了榜樣,他將「立」解釋為「榜樣」。

所作已作-->譯者譯為「已經發生的都作了」。他將「所作」翻譯為「已經發生的」
。「所作」是「所應作的事」。譯者翻為「已經發生的都作了」,個人看了很久還是
不知道這是說明什麼。

自知不受後有-->譯者譯為「還沒發生的自己知道不會再有」,原文沒有「還沒發生
的」,這是根據譯者上面的理解替這一句多加了「還沒發生的」,單純看原文不會出
現這種見解。
Fri May 27 12:19:41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自作自受與緣起
#16
@Facebook
深有同感。
Fri May 27 13:15:52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自作自受與緣起
#17
@Facebook
南無佛法僧!每一次的重新解碼和再編碼,都會讓原始資料真實性和廣域度產生一點
損失,因此還滿認同,以經解經的說法!即使依經解經,解久了,還是會發生各種不
同的法相出現!

也隨喜林善知識的宏願,白話流佈阿含經,請加油!祝福慧俱增!!
Fri May 27 12:40:23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自作自受與緣起
#18
@Facebook
個人所謂的忠實翻譯指的是「忠於原文,照實翻譯」。

原文有的字,不隨便拿掉或是不翻譯;

原文沒有的名詞、形容詞等,也不會隨便加進去。

所以這和忠於經文所要表達的「義理」的「意譯」是不一樣,意譯本有時為了發揮自
己理解的義理,會刪減原本有的文句,或增加原本沒有的文句。

中國的翻譯大師 像 鳩摩羅什 翻譯的經文 被人認為是 意譯的成分多些,玄奘、義
淨等翻譯的則主要是忠實於原文文本的直譯。

就個人看法,林大德意譯的地方是相當多。林大德發揮的義理是否正確,這裡我不特
別去探討。

就個人的經驗,對名詞的直接翻譯,有些牽涉到對於經文文句的理解,所以有時不用
意譯翻譯出來的經文意思會很模糊,所以在翻譯時這部分還是需要取捨。

個人心目中比較好的翻譯是盡可能忠於原文的直譯,必要時再意譯,並且在這些地方
加上註解。
Fri May 27 13:46:40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自作自受與緣起
#19
@Facebook
請不要稱呼我為老師,其他都好說 :P
Fri May 27 14:25:43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自作自受與緣起
#20
@Facebook
個人發言前強調是個人意見 

如果林大德您的翻譯原則和我有什麼不一樣,我都是尊重的。
Fri May 27 14:27:40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自作自受與緣起
#21
@Facebook
翻譯嗎 ? 我也來 ~ ^^ 以下 :

如是我聞

一時 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

如是觀者,則為正觀。

正觀者,則生厭離;

厭離者,喜貪盡;

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

如是觀者,則為正觀。

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心解脫。

如是,比丘!

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就像我所聽到的 ~ 。

那時 ,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世尊告訴所在場的比丘 , 應該觀察 : 色是無所有常 。

這麼觀察的人 , 才稱為 : 正觀 。

如此正觀觀察的人 , 才會對色的無所有常而厭離 。

如此對色而厭離的人 , 對於喜愛貪欲才能離盡 。 

離盡了喜愛貪欲的人 , 就能說是 : 心已解脫。

如此觀察 受、想、行、識 、皆無所有常 。

這麼觀察的人 , 才稱為 : 正觀 。

如此正觀觀察的人 , 才會對受、想、行、識、的無所有常而厭離 

如此對受、想、行、識、而厭離的人 , 

對於喜愛貪欲的 受、想、行、識、才能離盡 。

離盡了喜愛貪欲的受、想、行、識、的人 , 就能說是心已解脫。

如此諸位

心已解脫的人 , 若要證明就能自己證明 。

自己所生的喜愛貪欲已經離盡 , 梵行正觀已經確立 ; 

該作的已經作了,自己知道之後不再受喜愛貪欲所困擾。

如此正觀觀察 : 無常、 苦、空、非我 、也是如此。

這時 , 

所有比丘聽佛如此說法 , 開心地奉行。
Sat May 28 01:48:54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