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緣剎那間生滅」
初學者常以為因緣是一個生一個,依時間先後而生。其實若就經典的本義來看,因緣
在剎那間即完成,不一定要有時間之分。
經中常說:「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CBETA, T02,
no. 99, p. 72, c9-10),「俱生」即表示一起發生,也就是六根各自緣生的色、受
、想、行、識,一剎那即完成。卷十一第273經中即比喻:「譬如兩手和合相對作聲
」,拍手沒有辦法區分哪隻手先碰到、哪隻手後碰到,而是兩手同時碰到,拍在一起
的同時產生了聲音。在因果上來說,是因為有手拍掌而有聲音,而在時間來看,在一
剎那間即完成了因緣。
一個常見的誤解:「既然『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
那麼眼識是在受、想、行之前就發生的」?其實眼識與色、受、想、行一起發生,不
分時間的先後。
舉個進階的例子:「一打針就痛得哇哇叫」這樣的一件事,已包含了「身根」及「意
根」的運作:皮膚感受針頭的碰觸是基於身根緣生的受、想、行、識,意根接收了身
識的訊息(成為法境)而有意識,並俱生受、想、行(「緣意、法,生意識,三事和
合觸,觸俱生受、想、思」),也就是說皮膚感受到打針後的反應是基於意根緣生的
受、想、行、識,並且意根的因緣運作也是在一剎那間即完成。
在這個牽涉到身根及意根的例子中,身根的受只是單純的接受碰觸,如果碰觸太強,
則會刺痛(苦受),但皮膚不會哇哇叫。而意根生受則會進一步的由意識的判斷,而
有不同的反應及造作,例如打針時通常大人刺痛一下就過了,有的小孩則會哭天搶地
。如果意根生受時沒有執著,就趨向解脫。
在事情發生後,有的人還會一直回想,越想越多,作更多的思考。這些已是意根在下
一個剎那的運作了:佛教的論一般認為前一個剎那的意識,成為下一個剎那的意根(
也就是說,將前一個剎那的「念頭」當作下一個剎那的「念頭」的根),接收了前一
個剎那的法境(受、想、思),而緣生新的受想行識,這新的意根生受想行識,也在
剎那間生了而又滅了。如此每一剎那都產生新的意識的生滅,取代先前的意識。
巨觀來說,我們會覺得有些時刻是受,有些時刻是想,有些時刻是行,但在微觀來說
,通常每一剎那都有受想行識生起,只是有些我們感受沒有那麼明顯。
因此卷十三第335經說「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
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因緣在剎那間即完成而「
生已盡滅」,下一個剎那時已是「異陰相續」,不同於前一個眼的因緣了,所以「眼
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卷十一第273經也表示「諸行(所有由因緣而生的
事物)如幻、如炎,剎那時頃盡朽,不實來實去」,因緣和合的法在剎那間生滅。
影片檔案在播放時,每秒通常是播出約25~30幀不連續的影像,但由於人眼的限制、
視覺暫留,就以為畫面所示是完全連續的,而不知每25~30分之一秒就跳出一幅新影
像,也合乎佛經中說的「諸識法如幻」。
在當下就可以完成一個起心動念的輪迴。在禪修當中,可以更細微的觀察到因緣的起
滅,並從當下就斷了因緣。解脫十二因緣的鎖鏈,不必等到來世,當下就可以體證,
也就是《雜阿含經》卷一即提到的「現法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