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受的喜、憂、捨」
「受」可區分為「樂受」、「苦受」、「捨受」(即「不苦不樂受」),也可區分為
「身受」與「心受」。其中身受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所直接緣生的受,
心受則是意根所緣生的受。
有的經中則將遇舒適的境界時心的樂受特別稱為「喜受」,遇違逆的境界時心的苦受
特別稱為「憂受」。因此將受區分為五種:(身)樂受、(身)苦受、(心)喜受、
(心)憂受、捨受。
阿羅漢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身受,但不引生心受,因此能身苦但心不苦。凡夫的身受則
會引生心受,例如由喜受而生貪愛,由憂受而生瞋恚。
卷十三第336經講的「六喜行」即是心遇舒適的境界時的造作,第337經的「六憂行」
則是心遇違逆的境界時的造作,第338經的「六捨行」則是心遇不苦不樂的境界時的
造作。
這六喜行、六憂行、六捨行,在《中阿含經》卷四十二〈根本分別品2〉第162經分別
六界經中,總稱為「十八意行」。
第339至342經則將六根對六境時沒有貪、瞋、癡,而能恆常捨心(心平等、寧靜,而
能捨離)並且保持正念(清澈覺知)、正智(清晰理解),稱作「六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