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誤可以發表在此嗎 ? 有關雜阿含1268 經「決意解脫」nimokkha? 一詞,今天在討
論其註解時,我援引三解脫(vimokkha-mukha)、八解脫(attha vimokkha) ,認為的
這裡所使用 vimokkha 有「門路」的意思,並以此為依據傾向認為「決意解脫」有解
脫之「道」之意,經過查證之後,這個佐證是有待商榷的,已經自讀經拾得中刪掉。
順便整理了一下資料:
三解脫、三解脫門、三三昧,這三個詞的第一個「三」指的都是一樣:
>> 空(su??at?- ):記念思惟五蘊苦、空、無常
>> 無相(animitta- ) :記念思惟諸境皆悉滅盡,離諸有想。
>> 無作(appanihita-):記念思惟諸識因緣生滅,無常不可得
但是三「解脫」、三「解脫門」、三「三昧」,在漢譯的文本中就常常混在一起,經
中、論中都一樣,簡直難分難解,與巴利文多方比較後,整理比較精確的對應方式應
該是:
>> 三「解脫」:對應 vimokkha (解脫),講三種不同解脫的方式/境界**
>> 三「解脫門」:對應 anupassan? (隨觀),講的是三種觀
>> 三「三昧」:對應 sam?dh? (等持),講的是三種定
**「三解脫」則存在兩種不同看法,一者是解脫之階段境界不同,另者或認為境界相
同,只有趣入之門不同。
就我的理解來總結這三個三之間的關係,或可以這麼說:
空、無相、無願,這三種面向的思維,是「三解脫門」修隨觀時的所緣,亦即觀業處
(vipassan?-kamma??h?na)。同時這三者也是「三三昧」修定時所緣,亦即止業處
(samatha-kamma??h?na)。而以三三昧的定力為基礎,透過三種隨觀獲得解脫,根
據方法(或是境界)的不同,別稱為「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