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1
@Facebook
「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第287經記載,佛陀在未成佛前追查是什麼造成老死呢?於是一路往前追,追查到「
識」時,就「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這是說,佛陀追查生命的緣起,到「識」的界限而返回;從「名色」追查到「識」後
就折返回「名色」;只是「老死」到「識」的範圍。

這是因為如第288經所述的「識」和「名色」輾轉相依,成為一個迴圈。因此若只問
「何法有故因緣有?」,單看「有」這一邊,就容易誤以為「識」是究竟、無法超越
「識」。這也就是輪迴會一直延續下去沒有盡頭的現象:只要有身心的運作(名色)
就會繼續增長攀緣的覺知(識),只要有攀緣的覺知就會產生更多的身心的運作,因
此識和名色輾轉相生、沒有盡頭。 (推文中會舉例。)

但佛陀畢竟不是省油的燈,進一步思惟:「何法無故則老死無?何法滅故老死滅?」
如何才能把這些都滅掉,以解脫輪迴?這次佛陀突破了「識」,發現「識」和「名色
」輾轉相依的迴圈是由「造業」(「行」)而來。要如何滅「行」呢?就是要滅除「
無明」。


「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第287經記載,佛陀在未成佛前追查是什麼造成老死呢?於是一路往前追,追查到「識」時,就「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這是說,佛陀追查生命的緣起,到「識」的界限而返回;從「名色」追查到「識」後就折返回「名色」;只是「老死」到「識」的範圍。 這是因為如第288經所述的「識」和「名色」輾轉相依,成為一個迴圈。因此若只問「何法有故因緣有?」,單看「有」這一邊,就容易誤以為「識」是究竟、無法超越「識」。這也就是輪迴會一直延續下去沒有盡頭的現象:只要有身心的運作(名色)就會繼續增長攀緣的覺知(識),只要有攀緣的覺知就會產生更多的身心的運作,因此識和名色輾轉相生、沒有盡頭。 但佛陀畢竟不是省油的燈,進一步思惟:「何法無故則老死無?何法滅故老死滅?」如何才能把這些都滅掉,以解脫輪迴?這次佛陀突破了「識」,發現「識」和「名色」輾轉相依的迴圈是由「造業」(「行」)而來。要如何滅「行」呢?就是要滅除「無明」。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2
@Facebook
識及名色「展轉相依,而得生長」表示了只要有身心的運作(名色)就會繼續增長攀
緣的覺知(識),只要有攀緣的覺知就會產生更多的身心的運作,因此識和名色輾轉
相生沒有盡頭。 

這個現象在卷二第39經中比喻為識(種子)生長在色、受、想、行(土)中間,只要
有貪喜(水),就會愈長愈大。 

舉例而言,一個學生在沒看過金庸小說之前,不會對金庸小說有特別的感覺。但看了
一部金庸小說,上癮了,就想要看更多的金庸小說,因此雪球愈滾愈大,成為金庸小
說迷。也就是說在讀小說的身心運作之後,強化了對於小說的攀緣的覺知,因此又看
更多的金庸小說,又更強化了對於小說的攀緣的覺知。看電影也是如此,本來沒有特
別想看電影的人,可能在看了一部特定類型的片子後有了攀緣的覺知,就想看更多該
類型的片子,終於培養出對於該類電影的嗜好。 

除了這些生活中的例子外,識及名色的輾轉相生也在巨觀上造成了沒有止盡的生死輪
迴。
Tue Jan 05 21:15:57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3
@Facebook
謝謝分享
Wed Jan 06 06:44:41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4
@Facebook
c.f.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5%8D%81%E4%BA%8C#二八七
Tue Jan 05 21:16:09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5
@Facebook
謝謝師兄詳細解釋。
Wed Jan 06 00:04:49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6
@Facebook
無明   無窮的動力?  可以  以願力  引導否?!
Wed Jan 06 07:52:14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7
@Facebook
我的理解, 願力仍在識的範疇。

發好願做好事, 能引發的是善的循環, 讓宿世運作順暢。走的是「或有利根 聞即信
受 或有善果 勤勸成就」的路線。
Wed Jan 06 08:13:46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8
@Facebook
請問 師兄 逆十二因緣   。下手處  是否在 觸、受、愛、取?
Wed Jan 06 18:09:46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9
@Facebook
不知道,問大剛吧!
Wed Jan 06 21:22:43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10
@Facebook
可以「願力」來引導。「願力」在《阿含經》的用詞是「善法欲」。

佛弟子以善法欲(對善法的喜愛)精進修行,達成解脫後自然連善法欲也如筏一般地
捨離了,如《雜阿含經》卷二十一第561經中說:「聖弟子修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
依離、依無欲、依出要、依滅、向於捨,乃至斷愛,愛斷已,彼欲亦息。修精進定、
心定、思惟定斷行成就,依離、依無欲、依出要、依滅、向於捨,乃至愛盡,愛盡已
,思惟則息。」(CBETA, T02, no. 99, p. 147, b4-9)
Thu Jan 07 22:31:24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11
@Facebook
當然,前提是要很明確的知道什麼是善法,而且是要離於貪瞋癡的方向行進。附佛外
道很會鼓吹人以願力為名行貪瞋癡之實,那就是反方向了。因此願力也是可以一直淨
化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D
Thu Jan 07 22:32:42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12
@Facebook
就我所知,學理上來說,十二因緣的還滅的下手處的確可以在觸、受、愛、取。

例如若六入處不與六境接「觸」,或身受時不生心「受」、不貪「愛」、不執「取」
,斷了十二因緣的鎖鏈,就不會引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果每個當下都能夠洞察(「
無間等」)地斷除十二因緣鎖鏈,那麼即可不受後「有」,解脫了。 

實修上而言,一般比較少只靠所謂十二因緣一支一支去觀而修的,還是根據四念住、
安那般那等等六念或是十念去修行,然後在當中應用解脫法的概念,例如四念處是在
法念處時四聖諦以及十二因緣的概念才會全部派上用場,然後就證道了(說來容易,
做來難... :p )
Thu Jan 07 22:36:50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13
@Facebook
感謝  指導。
Thu Jan 07 23:49:28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14
@Facebook
莫比烏斯環?
Wed Jan 06 07:53:26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15
@Facebook
這也算是個迴圈,也是數學「無限大」的符號。沒有別的圖可用,就拿這個湊數,反
映無始輪迴 :)
Thu Jan 07 22:37:48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16
@Facebook
邱師兄,假如有機會用到您寫的貼文,可以嗎? 忠誠恭敬合十
Wed Jan 06 16:29:49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17
@Facebook
別客氣,儘管用。
Thu Jan 07 22:37:57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18
@Facebook
大剛兄好,有一個問題:在莊居士的南傳經文中,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87.htm

南傳本經只有講到 這次佛陀的追溯過程只有到 識,

在「此無故彼無」也一樣只有追溯到識;

而北傳的 再從識 推到 行 的過程(此無故彼無),我覺得大剛兄的推論是非常好的推
論,讓我受益不少。

然而,由南傳經文也可推論出另外一說:12因緣是各處散說,本經只有追到 識,無
明<=行<=識:是另外整理、組合經文而成完整的12因緣的,這也只是我的推論,供參
考。
Mon Jan 11 11:50:27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19
@Facebook
但從北傳經文的脈絡來看,也可以看出佛陀在 「此無故彼無」這邊,循環思考兩次
, 又好像是  行 跟 無明 是在 「此無故彼無」才找到,同大剛的說法
Mon Jan 11 22:32:23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