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們幼幼班讀書會在雜阿含卷二的進度中,關於十二因緣的討論心得。由於我
們成員多是第一次接觸佛經,不正確的部分請前輩們不吝指正。
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處、六入處緣觸、觸緣受、受
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
心得其一:
一切法皆是因緣和合所生,其中「因」是直接導致的因子、「緣」則是間接助於集起
的變數,雖然因、緣有直接與間接上的差異,但本質上都是一切法的「構成的條件」
。應以「條件」的觀點來看待經中所講十二因緣之間的關係,無須執著十二這個數字
,佛陀應機說教,有時只講十二因緣一部分、有時也會簡化而只說二因緣。
心得其二:
解說十二因緣時通常是依照無明緣行、行緣識 ... 次第而說,但十二因緣各元素之
間的關係並非如此單純。從先後順序的觀點來看,彼此之間並非固定的線性關係,好
比說識與名色彼此互為因緣、輾轉相生;若是從時間的觀點來看,十二因緣有時也不
是時先誰後,好比說眼、色、眼識便是一時俱起,每個片刻的識也都與上一刻的識不
同。綜合上面兩點,十二因緣其實比較像是一張剎那變化的因陀羅網,觀察面向不同
、看到的路徑也不見得一樣,最主要的還是把握「一切法皆是因緣和合所生」的原則
。
心得其三:
有人用人的出生到死亡去套用十二因緣的框架、也有人用一剎那的生滅去解釋十二因
緣,這些對我們來說並不是很好理解。與其硬要找出這些框架與十二因緣之間的連結
解釋,我們選擇回到最開始的地方,去思考佛陀是從甚麼地方著眼,然後怎麼一步一
步的逆推十二因緣。從佛陀的傳記去推敲,佛陀思維十二因緣的切入點應是人的老病
死憂悲惱苦 ...
於是我們試著去觀察,並推敲佛陀的思路或許是這麼走:
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 : 老病死以「生」為開始
有緣生:此生存在是因為「有」著過去所累積的善惡業與有我的執見
取緣有:認為有甚麼東西是我乃至於是我所擁有的,因於執「取」
愛緣取:因為貪「愛」的驅使,才執取那些無常變異之法為我、我所
受緣愛:愛?起於對現下「受」貪愛、對過去受依戀、對未來受渴盼
觸緣受:是因為與外境接「觸」而的有了身體與心理的領受
六入處緣觸:「六入處」是我們與外境的接觸的大門
名色緣六入處:六入處是結構與功能的集和,乃「名色法」的和合
識緣名色:名色法存在乃因「識」別知成立、名色法也反過來構成識領域
行緣識:舟行岸移,船如果不運「行」,便不會有岸好像在移動的覺識
無明緣行:「無明」 .... 是無明導致了行的推動、累積與慣性
心得其四:
好讀雜阿含中把十二因緣畫成一個圓圈,導致一開始我們在討論十二因緣時,有種「
死又成了無明的條件」的預設,這一點在讀書會討論時造成了一些同學困擾,在雜阿
含經卷二有關十二因緣的經文中,好像沒有很明顯有關於此的論述。讀書會的討論結
論,十二因緣或許更像是因陀羅網,裡面有很多路徑、很多迴圈,但這看起來好像一
直光耀的大網其實只有因緣合和的剎那生滅,既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擁有、是無常的
、是逼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