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請問各位前輩
#1
@Facebook
什麼是內法せ外法せ內外法?

什麼是內觀せ外觀せ內外觀?

謝謝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2
@Facebook
@@"~ 我非前輩,可稱法友(討論佛法的網友)

以下提供個人的看法:

此例用:我、我所、相在,其對應如下:

內法:我。

外法:我所。

內外法:相在。

內觀:對內法的觀察。

外觀:對外法的觀察。

內外觀:對內外法的觀察。

我有呼吸、器官、四大、六根...,

所以內、外、內外法展開可以形成很多說法出來。
Thu Dec 31 19:15:06 2015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3
@Facebook
還是茫然,但,我依然感恩法友您。
Thu Dec 31 19:34:38 2015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4
@Facebook
曾聽過慈蓮寺大願法師(法師是阿含道修行者)解釋過做各位參考~"內法"是正思維
,"外法"是善知識~
Mon Jan 04 10:46:47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5
@Facebook
Red Chan 請問你問的經文上下文是什麼?
Thu Dec 31 21:48:27 2015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6
@Facebook
前輩您好,

好內法?外法?內外法,我在雜阿含經有看過。

內觀せ外觀?內外觀是曾聽過東南亞某位法師提過。
Fri Jan 01 12:07:37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7
@Facebook
〈大念處經〉在解釋四個念處之每組項目之時,即從開始到結束,不斷反覆的出現一
段經文,並且是在每次說明一組念處之後出現。表示每組念處都需要以這樣的方法來
練習;好似一個公式。共計出現21次;身念處出現14次(前5種修行對象5次+墓園九觀
9次)、受念處1次、心念處1次、法念處5次。

在此,將此不斷出現的修習公式,做一說明。

…如此,

停留在內在身而觀察身(隨觀身),

停留在外在身而觀察身,

或停留在內在與外在身而觀察身,

或停留在身而觀察現象(法)的生起,

或停留在身而觀察現象(法)的消滅,

或停留在身而觀察現象(法)的生起與現象(法)的消滅,

只現起『有身體』的念,僅是為了智與憶念(的增長),

他停留於不會依靠、在世間中不執取任何事物。

比丘們!比丘如此停留在身而觀察身。

(…受、心、法,皆是如此)

根據公式的第一段,觀察內在身、外在身…

這是說,如此的觀察練習,應從自己身上(內在身)開始。然後再觀察他人(外在身)。
為何還要觀察他人?因為觀察別人,有時更容易看到,自己沒看到的。最後,就是交
替觀察自己與他人。

公式的第二段,觀察現象的生起、消滅…

這便是當觀察身時,要實際體驗,該身的緣起與緣滅現象。

公式的最後一段…

在觀察身體的時候,建立起對那身體的念,只為了增長智與憶念。

何謂,不會依靠於什麼,也不執著任何事物?此意,專注再專注,觀察什麼就觀察什
麼,不加任何價值、不予染色,如此觀察,自然不會想去依靠也不會去執著。

這個觀察內在身、外在身的模式,在佛陀在教導修習方法時會常常出現。表示這是一
個修習要領。
Fri Jan 01 11:07:36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8
@Facebook
【補充】上述的「身」是指與身體相關的修行對象,〈大念處經〉裡提到的是觀察,
「呼吸、身體姿勢、身體動作、身體組成(粗的)、身體組成四要素(細的)、觀察屍體
腐滅的九階段」。

入出息(?n?p?na觀呼吸,音譯安那般那,簡稱安般):藉由觀察呼吸的出與入,安置
紛亂的心,以提升正念。

姿勢(iriy?patha身體的姿勢,四威儀):藉由觀察行、住、坐、臥,四種瞬間姿勢的
覺知,提升正念。

正知(sampaj?na正確、平衡的了解;深思的):清楚每個短暫動作細節的觀察,看的
時候專注在看、肢體伸曲時專注於伸曲,穿衣服時專注於穿、吃食物時專注於咀嚼…
等,充分了知,應該做什麼,就做什麼,無有他念。相較於四威儀,專注範圍較細微
。

厭惡的作意 (pa?ik?la-manasik?ra,32分身):藉由觀察身體的組成,支解成32部分
,可以破除對我們身體是一個整體的概念,了解身體的真實本質,引發清晰、平靜與
喜悅,來脫離對身體的欲貪。支解的32部分例如,身體之髮、毛、齒、皮、肉、筋…
腸、脾、肺…血、膿、痰、汗、唾、涕…等。

要素的作意(dh?tu-manasik?ra四界分別觀):無論身體在何處,要觀察這個身體是要
素所組成,即,在這身體中的地、水、火、風四要素。了知身體不外乎是四要素的暫
時組成,斷除對身體的執著。 

墓園九相(nava-sivathika墓園九觀):藉由觀察屍身,由腫脹、出血、腐爛…一直到
骨血露出…風化成易碎白骨等九個過程,思維自己的身體原來也會一樣變成如此,了
解是個無法避免的結果,並生起對身體厭惡的心,而脫離對身體的執著。前說的32分
身是觀有生命的,墓園九相是觀無生命的,是透過死屍與敗壞過程,產生厭惡脫離心
,與32分身產出的清晰、平靜、喜悅是不太一樣的。
Fri Jan 01 11:43:11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9
@Facebook
前輩的意思是

內法=外法,於內注意自己的受想行。

外法=外觀,於外是觀察人せ事せ物

內外法=內外觀,於內外是內要注意心識變化,及外在事物影響內心的變化,...
.,

寫到最後,我好像又打結了。

三者都有關係,相互影響啊!
Fri Jan 01 12:20:37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10
@Facebook
更正上文:

內法=內觀,於內注意自己的受想行。
Mon Jan 04 11:53:56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11
@Facebook
您大致有抓到意思了。不過四念住是從念身開始,念身熟練了進階而念受,然後才進
階念心,最後才念法。

因此一般不會跳級直接念內法、外法、內外法,在還沒修習身念住之前要徹底理解內
法、外法、內外法本來就不太容易 :)

精確地說,「注意心識變化、注意受想行」是在「受念住」(正念安住在感受上,覺
知當下的感受是苦、樂、不苦不樂)及「心念住」(正念安住在心念上,覺知當下的
心念是否有貪、瞋、癡、散亂等狀態)的階段,「法念住」是正念安住在諸法上,覺
知五蓋、七覺支等法,進一步則可調伏五蓋、培育七覺支、證知四聖諦。這是已很進
階的念住了 :)
Tue Jan 05 00:18:45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12
@Facebook
感謝前輩。
Tue Jan 05 07:21:13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13
@Facebook
若有誤解前輩意思請見諒!
Fri Jan 01 12:24:07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14
@Facebook
上面的法友說的都沒錯。我試著說的通俗一點。

法 指的是一切現象及事物。

外法 指的是外在的事物,如山河大地。

內法 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尚有末那與賴耶的七八識,可以暫時不管)

觀 指的是以般若的空性,觀察一切法都是因緣有,而自性空的。

所以外觀便是觀察所有山河大地都是空性,而不執著有,內觀是觀察所有的識也是空
性,並沒有一個我存在。

如果想了解多一點,建議可以到法鼓山上課,他們教的很簡單,很清楚。
Sun Jan 03 11:39:26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15
@Facebook
「內法、外法、內外法」應是出自《雜阿含經》,例如卷二十四講「四念處」的「法
念處」的相關經文,都有提到: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4.html

經中常提到身念處在觀察「內身」純熟後,可以觀察「外身、內外身」;受念處在觀
察「內受」純熟後,可以觀察「外受、內外受」;心念處和法念處也是如此。

但《阿含經》中沒有詳細的定義「外身、內外身」乃至「外法、內外法」,論典大多
主張四念處的「內」是指自己或身內,「外」是指「他人」,「內外」則是對觀察的
對象作如實的理解,不再主觀地區分為自己或他人,而是客觀地、不執著地、如實地
覺知。

因此「內法」可解為自心的諸法,「外法」可解為外在的一切諸法,「內外法」則是
內外同時觀,不再區分內或外,只是客觀的念住觀察。

不過這個議題很複雜,前面 CK Lee 說得是正解,有興趣深入研究的人再讀上述卷二
十四的連結了 :)

另外,「外觀,內外觀」似乎不是經典中的專有用詞,可能只是該法師方便解釋用的
說法。
Tue Jan 05 00:10:13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16
@Facebook
了得……
Tue Jan 05 00:38:10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17
@Facebook
http://buddhism.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8802/what-is-meant-by-inner-an
d-outer-meditation

Goenkaji 將 bahiddh? 釋為「the surface of the body」。

中文版:
http://dhamma.sutta.org/downloads/0901-Maha_satipatthana_Sutta_SN_Goenka.p
df 第27頁
Tue Jan 05 08:04:02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18
@Facebook
英文版:http://www.vridhamma.org/Discourses-on-Satipatthana-Sutta 搜尋經文
:Iti ajjhatta? v? k?ye k?y?nupass? viharati, bahiddh? v? k?ye k?y?nupass?
viharati, ajjhattabahiddh? v? k?ye k?y?nupass? viharati.
Tue Jan 05 08:09:51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19
@Facebook
謝謝提供資料。
Tue Jan 05 08:25:25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20
@Facebook
受益良多
Tue Jan 05 08:32:22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21
@Facebook
感恩善知識,能夠受用。
Tue Jan 05 13:02:40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請問各位前輩
#3
@Facebook
什麼是緣?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4
@Facebook
我覺得“緣”起於心念,念一起會有“緣”或“無緣”。每個人的思想(思考)有價值
存在,不論人際五倫互動或工作職涯,自我心中已設有“目的”(目標)與價值。
Mon Jan 16 19:36:48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5
@Facebook
謝謝您的回應。很棒。很受用。
Mon Jan 16 19:37:44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6
@Facebook
“價值”並無非單方決定,以經濟學的觀點看哲學之“價值”思考,價值本身無對錯
與尊卑,從哲學思考“價值”,這是一種“選擇”。佛學學佛在天物人的關懷與尊重
,所以學佛者覺得眾生生命平等,人人皆有可能是自己前世輪迴中的父母。在佛經的
迴向中,佛與菩薩的作主,拔除惡業而解困,以上是我的想法。
Mon Jan 16 19:45:52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7
@Facebook
Mon Jan 16 19:47:53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8
@Facebook
以現代心理學來看“緣”與“相生”“相剋”,緣之厚與薄,起因於彼此精神思想之
認識與認同及交集多寡,也許先天彼此思考方式有不同,但可透過後天尊重同理與體
諒來增善緣。
Mon Jan 16 19:49:50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9
@Facebook
有些宗教修道人,直接批命相生相剋,我覺得真是毀人不倦~
Mon Jan 16 19:52:14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10
@Facebook
失戀的最大痛苦不是不愛了,是彼此還相愛著,但上天不許,說時效完成......這般
失戀只能默默求佛來生再安排相聚。
Mon Jan 16 20:13:48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11
@Facebook
Mon Jan 16 21:10:24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12
@Facebook
Mon Jan 16 21:39:16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13
@Facebook
苦的重擔交託給佛,我覺得形而上的佛與菩薩在,也庇佑著,只是經歷苦的風雨走廊
,苦~
Mon Jan 16 21:48:37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14
@Facebook
先來睡了,明天才有力量“法喜”
Mon Jan 16 22:14:24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15
@Facebook
雖說前世的輪迴與投胎轉世,但今生我們有所心念與作為,所以有某些百分比的存在
,我們可以自己給自己增今生的善緣,並累積下世的善緣。
Mon Jan 16 19:39:30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16
@Facebook
Mon Jan 16 19:43:13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17
@Facebook
因業力而與所有眾生發生的各種關係
Mon Jan 16 19:40:55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18
@Facebook
謝謝您的回應。很受用。
Mon Jan 16 19:43:27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19
@Facebook
有些企業單位用人還合八字,講師給招募管理師的講義中出現看面相徵人(也許對也
許不對,我不知道,也許這也是緣。無緣未必是不好的事)不過我覺得,可以在工作
中(包含家庭)調整一種團隊學習正向成長的思維
Mon Jan 16 19:59:40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20
@Facebook
我請問喔,先有因還是先有緣?
Mon Jan 16 21:52:27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21
@Facebook
我覺得是“因”,有因然後有“緣”
Mon Jan 16 21:54:11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22
@Facebook
緣有很多.....有緣無緣也都是緣
Mon Jan 16 21:54:59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23
@Facebook
觀自在,在靜思中理清自己所求緣從何起,緣起緣滅時空交錯與安排,宇宙時間的永
恆存在與靈魂的永恆存在,當心念契合,方向一致,終有一天會相遇,所以修善緣。
Mon Jan 16 21:59:49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24
@Facebook
加入討論,請不吝指教!

因緣相依!從12因緣法可知因緣相依!

有因有原是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若於我我所而取,則於四識執取而生識住! 
....若於色是我我所而取,愛樂讚嘆縛著,封滯意生識,識生則攀緣,攀緣則識住,
識住則廣大增長!若於色非我我所,不愛樂讚嘆縛著,不封滯意生識,不生識則不攀
緣,不攀緣則不識住,不識住則不廣大增長,不廣大增長則不做意,不作意則無所為
作故則住已,住已知足足已清淨......。

另外關於緣起於無明!無明因,無明緣!...若比丘無明厭離而生明,比無明復緣諸行
,若老死誰,老死誰所,老死即斷即知,城永不生法,如截多羅樹,斷其根本!因緣
的本質為無始生死來的無明!.....所以佛陀的教義是明,解脫!

末學才疏學淺,望有更多的討論與指教。謝謝。南無佛法僧戒!
Tue Jan 17 09:53:36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25
@Facebook
還有個提問:“緣”起,會不會是另一個“因”生?因“因”生,所以“果”在時間流
等待?
Tue Jan 17 11:32:37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26
@Facebook
無因亦無緣 選我正解^^
Tue Jan 17 12:48:07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27
@Facebook
羅思 如果果已在,那如何要因緣而生,如果果報已存在,那不管你做不做任何事,
果報都必然存在!那就破壞緣起法,眾生也就解脫的機會!因此您的說法似乎與世尊的
緣起法相違背!很容易墮於身異命異或是身即是命的說法。
Tue Jan 17 13:52:24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28
@Facebook
嗯,有同意您的看法,也有不同意您的看法,我的“有因不一定有果”的想法這可以
畫個圖,晚點再來
Tue Jan 17 13:57:26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29
@Facebook
@蔡伯峰  若無因無緣,則無善惡果報,無善無罪,無黑無白,無中生有。如此眾生
有情也就沒有盡苦的可能。此說是世尊所不許!!若無因無緣,何來緣生法,何來因緣
法!此與理相違背!!南無佛法僧戒
Tue Jan 17 13:58:16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30
@Facebook
@羅思 我同意有因不一定有果,此在阿含中也有討論。因所成業,有果報業,也有不
果報業!
Tue Jan 17 14:04:29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31
@Facebook
讚讚讚......晚點我再回來~(蹬)
Tue Jan 17 14:08:59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32
@Facebook
按讚呦
Tue Jan 17 19:17:47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33
@Facebook
手機不讓我按讚,晚點用電腦按讚喔
Tue Jan 17 19:31:15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34
@Facebook
先去完全俗事,等有空再來漫步在雲端,喝茶禪聊??
Tue Jan 17 19:32:37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35
@Facebook
鄭錫聰 謝謝你的回應。很棒。因緣本質為無始生死的無明。

我也深感緣的本質是起心動念。無起無終。就像是ㄧ個圓圈,往回跑找不到起因。往
前跑也到不了終點。
Tue Jan 17 20:31:58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36
@Facebook
張彩虹 緣沒有本質 ~所以起心動念也不是緣的本質 這是倒因為緣嗎? <==新名詞? 
沒有實質的東西 你把它當成有 那就是無明
Tue Jan 17 21:08:07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37
@Facebook
鄭錫聰 隨喜讚嘆 可能我觀念直覺上是因緣無本質或者不變的意思 所以我直接打無
因亦無緣 世間上緣生法亦是真理
Tue Jan 17 21:19:27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38
@Facebook
蔡兄可能跳太快了,俱舍論第六卷開頭"前言生相生所生時 ,非離所餘因緣和合",所以
當問"什麼是緣?",這種命題都是錯的
Tue Jan 17 21:43:32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39
@Facebook
喬瑟夫 喬師兄 我覺得是要看針對什麼講吧 一人講一樣 法次法向不同 答案自然不
同 畢竟講眼根緣色塵再緣眼識 還是有講到四緣法~可是若是講到緣法有沒有時(指其
實質法存在?)當然是沒有 就像佛教核心真理 緣起法是實質不變的嘛? 當然也是沒有
實質的 也是緣生的~相對於這世間而生的 那針對世間來說 當然還是有緣起法囉~所
以我認為該說這問題不夠問的不夠清楚? 到底問那個緣? 我單指是否有無實法而回答
Wed Jan 18 00:35:25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40
@Facebook
喬瑟夫蔡伯峰  讚嘆隨喜! 生起盡滅為之為捨,得彼捨以,離厭不厭離俱捨,此則寂
滅此則清淨,謂之為捨。當捨無明而就明時,無明無復緣行,行緣識,乃至無老死懮
悲苦惱!此時也就不再受因緣法則,成永不生法,如截多羅樹,永斷其根!因此因緣仍
屬於和合有的範疇。雖不實有,但卻和合有!因此若斷因緣有,則會有,壞有想!和合
有仍為有的範疇,但可以滅盡向捨! 南無佛法僧戒!
Wed Jan 18 09:22:21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41
@Facebook
蔡伯峰 在雜阿含經中有一段經文,是問有的問題,大致內文如下,眼色緣眼識,是
否有?有;三事和合生受,是否有?有;於可意,可愛可念色生愛樂讚嘆是否有?有;
愛緣取是否有?有;有緣取是否有?有;取緣生是否有?有.....。所以和合有或因緣有
仍為有的範疇,但不實有!因此和合有依然為認知有,雖非實有!但因為是和合有,所
以可以斷,無欲,滅盡,盡捨,清淨涅槃!如果非有,那我們還要如何解脫呢?解脫也
就不存在!如果實有,那也不應現在存在,而當來可滅!

另外佛陀也說,.......若身即是命者,此是梵行者所無;若身異命異,次異犯行者
所無,離此兩邊,正向"中道";聖人出世,如實不顛倒正知,所謂生緣老死......,
若彼七無明厭離而生明,彼無明復緣諸行否?否也.......

所以直接將因緣合和所生當成無是不妥當的,但正因為是因緣合和有,所以也才能依
聖賢法,將一切盡捨,心善解脫,成於捨! 南無佛法僧戒
Wed Jan 18 09:39:23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42
@Facebook
當命題是錯的,怎麼可以回答這麼多,對你們真是崇拜誒
Wed Jan 18 11:49:42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43
@Facebook
喬瑟夫 呵。請問如何命題才不是錯?
Wed Jan 18 12:18:52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44
@Facebook
何謂緣起?還是何謂因緣?,這是兩個命題,看你問那個
Wed Jan 18 12:22:52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45
@Facebook
喬瑟夫 我倒不認為這個命題是錯的,而是討論這主題其實廣泛包含解釋了您所提到
的下位的兩個命題!

比如緣生法,所以不能否定了因緣生起的自然現象;因緣法則討論了如何理解這個現
象,並討論了出離的方式!

"緣生法","因緣法"可見雜阿含269經

提供參考以下連結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96.htm

樓主提問並未說及緣生現象(依序輾轉生起之軌則)或因緣法則(此有故彼有,此起故
彼起,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因此在討論中從緣起法的和合有,到因緣法的解
脫之道,這並不悖離樓主的提問!所以我才說這是一個大哉問啊!

末學的確所學不多,才疏學淺,理解可能多所謬誤!想聽聽喬瑟夫多聞的如何來引導
我們探討這個主題!望您繼續不吝指教,畢竟佛以四攝眾生:佈施,愛語,利行,同事
!南無佛法僧戒!!
Wed Jan 18 14:17:18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46
@Facebook
無緣未必是不好,有這緣必少那緣,
Mon Jan 16 21:56:03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47
@Facebook
簡單的說,因和緣都是條件。因是主要的條件,緣是次要的條件。事事物物的形成和
改變,也是因為條件的聚集變化。佛教以為,除了眾多條件之外,是沒有一個主宰在
背後的。這是佛教和其他宗教最大的分別。~緣起論,是佛法的核心思想。
Tue Jan 17 08:25:10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48
@Facebook
緣生法,佛陀未出世,為成等正覺,緣生法即在!因緣法乃佛陀出世,成等正覺所悟
,所教導!
Tue Jan 17 09:56:33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49
@Facebook
若依“因”是主要條件,“緣”是次要條件,有因有緣,未必有“果”
Tue Jan 17 11:22:54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50
@Facebook
因為,因到果,有時間變數,使“因”到“果”產生變化(或消弭,或增長)
Tue Jan 17 11:24:45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51
@Facebook
隨喜Franki Yeung,第一義空經:眼不實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
,異陰相續,除俗數法。云何為俗數法,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無故彼無,此
滅故彼滅! 南無佛法僧戒!!
Tue Jan 17 18:54:17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52
@Facebook
謝謝師兄。對的 雜阿含335 [第一義空法經],把緣起無我的深義闡明了。
Tue Jan 17 19:49:29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53
@Facebook
羅思 我覺得時間並不會對果產生變數耶。會產生變數的是心念。當再次遇見時。對
前世仇恨的人改變心念。產生化解。對果產生變數。
Tue Jan 17 20:40:59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54
@Facebook
同意。是心念產生“果”的變化。所以“金剛心”有法力,法力在自己的心念之力。
但,心念的中道與福惠自己及他人之正念才是“法力”之所在,才不致修法修到執與
妄及偏離中道。唸佛數萬遍,念珠數算主要是“時間”改變“心念”,在數算中一次
次再思考唸佛所求需要再求嗎?其次,心念著佛觀想佛,心念與佛同頻,所以與佛有
所感應,而所求如願。究其根本,是“心念”??
Thu Jan 19 01:30:14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55
@Facebook
Thu Jan 19 08:00:29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56
@Facebook
Franki Yeung 兄所說簡潔有力,一語中的 (y)
Fri Jan 20 19:45:33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57
@Facebook
張彩虹,大哉問!緣的分類中最常見為四緣,分別是因緣,所緣緣,增上緣,等無間
緣。您可以參考這篇http://www.ddm.org.tw/maze/227/page7.asp

祝福慧俱增,南無佛法僧戒!
Tue Jan 17 09:58:48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58
@Facebook
系統動力學??
Tue Jan 17 11:25:20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59
@Facebook
條件=因,諸條件的聚集配合或互相影響=緣,業力成熟=因緣具足。而就連條件(
因)的本身也是必須由其他條件的聚集配合或互相影響(緣)才能形成的。
Tue Jan 17 11:56:54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60
@Facebook
因 緣  果。前果又成因。    因緣果……  因緣果……。如何煞車或跳出?
Tue Jan 17 12:15:53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61
@Facebook
產生迴圈。當產生迴圈想要突破困境瓶頸,一個發心(心念)想要追求幸福的勇氣,產
生行動的力量。所以不論煞車或跳出迴圈,基本的內在動力(心念),是想要更幸福的
生活品質。開智慧,能先思考到迴圈,自己與生活平面諸般中產生的系統動力對自身
幸福或痛苦的影響
Thu Jan 19 01:18:14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62
@Facebook
迴圈本無害   不慎變成災。
Thu Jan 19 09:08:50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63
@Facebook
善的迴圈當然ok
Thu Jan 19 12:54:38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64
@Facebook
輪   涅   是二?不二?非一?以上皆是?以上皆非?其它?
Thu Jan 19 18:44:17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65
@Facebook
八正道
Tue Jan 17 13:46:23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66
@Facebook
謝謝各位前輩的回應。
Tue Jan 17 20:43:11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67
@Facebook
謝謝多聞的啟發提問!
Wed Jan 18 19:00:18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68
@Facebook
鄭錫聰 您好有修養
Wed Jan 18 19:05:40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69
@Facebook
Thu Jan 19 09:19:23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70
@Facebook
這問題  可否  借我。我想也在line群組    問問  我的同學們?
Tue Jan 17 21:09:50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71
@Facebook
歡迎喔!也歡迎把同學集ㄙ廣意的分享來這。
Wed Jan 18 00:44:15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72
@Facebook
謝了
Wed Jan 18 06:44:45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73
@Facebook
緣這個字後來已經是通用的生活用語了,但是在佛教中,緣起法有精確的定義,而且
是很核心的教理。

像是四聖諦---苦、集、滅、道,以及之間的關係,就有緣起的相關教導穿梭其中。
苦諦---簡單來說,五取蘊即是苦。苦的生起,有它的原因,就是集---貪愛。苦諦說
的是存在的現象,集就是說生起的原因。詳細解釋,就是十二緣起的流轉。

第三聖諦是滅諦。也就是煩惱永盡無餘的涅槃,也就是苦的完全止息。涅槃是無為法
,非生滅,所以只有趨向的方法,就是第四聖諦---道諦。道諦也可以由十二緣起的
還滅來解釋。

所以,流轉與還滅合起來就是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界滅。可以參考以下經文
:

http://buddhaspace.org/agama/sub/53.html
Wed Jan 18 23:23:21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74
@Facebook
非常謝謝您的分享
Thu Jan 19 08:04:36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75
@Facebook
隨喜多聞!苦 苦集 苦滅 味著 苦患 離 !
Thu Jan 19 09:24:53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76
@Facebook
緣起甚深,所以當舍利弗聽到馬勝比丘說的偈子:【諸法因生者,彼法隨因滅,因緣
滅即道,大師說如是。】理解其深意,就證了初果。從身心皆是緣所生法出發,仔細
思維,雖然還跟不上尊者老老師兄的洞察,還是有不少啟發的 ^^

http://buddhaspace.org/agama/sub/296.html
Wed Jan 18 23:35:21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77
@Facebook
再次感謝您的回應及分享。
Thu Jan 19 08:05:06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78
@Facebook
感謝多聞分享
Thu Jan 19 09:20:43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79
@Facebook
什麼是緣?夾雜善惡在心中的所現(阿毘達磨俱舍論 第7卷)
Thu Jan 19 09:58:42 2017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請問各位前輩
#80
@Facebook
Time: Thu Jan 19 10:26:49 2017
Array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