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內法せ外法せ內外法? 什麼是內觀せ外觀せ內外觀? 謝謝
@@"~ 我非前輩,可稱法友(討論佛法的網友) 以下提供個人的看法: 此例用:我、我所、相在,其對應如下: 內法:我。 外法:我所。 內外法:相在。 內觀:對內法的觀察。 外觀:對外法的觀察。 內外觀:對內外法的觀察。 我有呼吸、器官、四大、六根..., 所以內、外、內外法展開可以形成很多說法出來。
還是茫然,但,我依然感恩法友您。
曾聽過慈蓮寺大願法師(法師是阿含道修行者)解釋過做各位參考~"內法"是正思維 ,"外法"是善知識~
Red Chan 請問你問的經文上下文是什麼?
前輩您好, 好內法?外法?內外法,我在雜阿含經有看過。 內觀せ外觀?內外觀是曾聽過東南亞某位法師提過。
〈大念處經〉在解釋四個念處之每組項目之時,即從開始到結束,不斷反覆的出現一 段經文,並且是在每次說明一組念處之後出現。表示每組念處都需要以這樣的方法來 練習;好似一個公式。共計出現21次;身念處出現14次(前5種修行對象5次+墓園九觀 9次)、受念處1次、心念處1次、法念處5次。 在此,將此不斷出現的修習公式,做一說明。 …如此, 停留在內在身而觀察身(隨觀身), 停留在外在身而觀察身, 或停留在內在與外在身而觀察身, 或停留在身而觀察現象(法)的生起, 或停留在身而觀察現象(法)的消滅, 或停留在身而觀察現象(法)的生起與現象(法)的消滅, 只現起『有身體』的念,僅是為了智與憶念(的增長), 他停留於不會依靠、在世間中不執取任何事物。 比丘們!比丘如此停留在身而觀察身。 (…受、心、法,皆是如此) 根據公式的第一段,觀察內在身、外在身… 這是說,如此的觀察練習,應從自己身上(內在身)開始。然後再觀察他人(外在身)。 為何還要觀察他人?因為觀察別人,有時更容易看到,自己沒看到的。最後,就是交 替觀察自己與他人。 公式的第二段,觀察現象的生起、消滅… 這便是當觀察身時,要實際體驗,該身的緣起與緣滅現象。 公式的最後一段… 在觀察身體的時候,建立起對那身體的念,只為了增長智與憶念。 何謂,不會依靠於什麼,也不執著任何事物?此意,專注再專注,觀察什麼就觀察什 麼,不加任何價值、不予染色,如此觀察,自然不會想去依靠也不會去執著。 這個觀察內在身、外在身的模式,在佛陀在教導修習方法時會常常出現。表示這是一 個修習要領。
【補充】上述的「身」是指與身體相關的修行對象,〈大念處經〉裡提到的是觀察, 「呼吸、身體姿勢、身體動作、身體組成(粗的)、身體組成四要素(細的)、觀察屍體 腐滅的九階段」。 入出息(?n?p?na觀呼吸,音譯安那般那,簡稱安般):藉由觀察呼吸的出與入,安置 紛亂的心,以提升正念。 姿勢(iriy?patha身體的姿勢,四威儀):藉由觀察行、住、坐、臥,四種瞬間姿勢的 覺知,提升正念。 正知(sampaj?na正確、平衡的了解;深思的):清楚每個短暫動作細節的觀察,看的 時候專注在看、肢體伸曲時專注於伸曲,穿衣服時專注於穿、吃食物時專注於咀嚼… 等,充分了知,應該做什麼,就做什麼,無有他念。相較於四威儀,專注範圍較細微 。 厭惡的作意 (pa?ik?la-manasik?ra,32分身):藉由觀察身體的組成,支解成32部分 ,可以破除對我們身體是一個整體的概念,了解身體的真實本質,引發清晰、平靜與 喜悅,來脫離對身體的欲貪。支解的32部分例如,身體之髮、毛、齒、皮、肉、筋… 腸、脾、肺…血、膿、痰、汗、唾、涕…等。 要素的作意(dh?tu-manasik?ra四界分別觀):無論身體在何處,要觀察這個身體是要 素所組成,即,在這身體中的地、水、火、風四要素。了知身體不外乎是四要素的暫 時組成,斷除對身體的執著。 墓園九相(nava-sivathika墓園九觀):藉由觀察屍身,由腫脹、出血、腐爛…一直到 骨血露出…風化成易碎白骨等九個過程,思維自己的身體原來也會一樣變成如此,了 解是個無法避免的結果,並生起對身體厭惡的心,而脫離對身體的執著。前說的32分 身是觀有生命的,墓園九相是觀無生命的,是透過死屍與敗壞過程,產生厭惡脫離心 ,與32分身產出的清晰、平靜、喜悅是不太一樣的。
前輩的意思是 內法=外法,於內注意自己的受想行。 外法=外觀,於外是觀察人せ事せ物 內外法=內外觀,於內外是內要注意心識變化,及外在事物影響內心的變化,... ., 寫到最後,我好像又打結了。 三者都有關係,相互影響啊!
更正上文: 內法=內觀,於內注意自己的受想行。
您大致有抓到意思了。不過四念住是從念身開始,念身熟練了進階而念受,然後才進 階念心,最後才念法。 因此一般不會跳級直接念內法、外法、內外法,在還沒修習身念住之前要徹底理解內 法、外法、內外法本來就不太容易 :) 精確地說,「注意心識變化、注意受想行」是在「受念住」(正念安住在感受上,覺 知當下的感受是苦、樂、不苦不樂)及「心念住」(正念安住在心念上,覺知當下的 心念是否有貪、瞋、癡、散亂等狀態)的階段,「法念住」是正念安住在諸法上,覺 知五蓋、七覺支等法,進一步則可調伏五蓋、培育七覺支、證知四聖諦。這是已很進 階的念住了 :)
感謝前輩。
若有誤解前輩意思請見諒!
上面的法友說的都沒錯。我試著說的通俗一點。 法 指的是一切現象及事物。 外法 指的是外在的事物,如山河大地。 內法 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尚有末那與賴耶的七八識,可以暫時不管) 觀 指的是以般若的空性,觀察一切法都是因緣有,而自性空的。 所以外觀便是觀察所有山河大地都是空性,而不執著有,內觀是觀察所有的識也是空 性,並沒有一個我存在。 如果想了解多一點,建議可以到法鼓山上課,他們教的很簡單,很清楚。
「內法、外法、內外法」應是出自《雜阿含經》,例如卷二十四講「四念處」的「法 念處」的相關經文,都有提到: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4.html 經中常提到身念處在觀察「內身」純熟後,可以觀察「外身、內外身」;受念處在觀 察「內受」純熟後,可以觀察「外受、內外受」;心念處和法念處也是如此。 但《阿含經》中沒有詳細的定義「外身、內外身」乃至「外法、內外法」,論典大多 主張四念處的「內」是指自己或身內,「外」是指「他人」,「內外」則是對觀察的 對象作如實的理解,不再主觀地區分為自己或他人,而是客觀地、不執著地、如實地 覺知。 因此「內法」可解為自心的諸法,「外法」可解為外在的一切諸法,「內外法」則是 內外同時觀,不再區分內或外,只是客觀的念住觀察。 不過這個議題很複雜,前面 CK Lee 說得是正解,有興趣深入研究的人再讀上述卷二 十四的連結了 :) 另外,「外觀,內外觀」似乎不是經典中的專有用詞,可能只是該法師方便解釋用的 說法。
了得……
http://buddhism.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8802/what-is-meant-by-inner-an d-outer-meditation Goenkaji 將 bahiddh? 釋為「the surface of the body」。 中文版: http://dhamma.sutta.org/downloads/0901-Maha_satipatthana_Sutta_SN_Goenka.p df 第27頁
英文版:http://www.vridhamma.org/Discourses-on-Satipatthana-Sutta 搜尋經文 :Iti ajjhatta? v? k?ye k?y?nupass? viharati, bahiddh? v? k?ye k?y?nupass? viharati, ajjhattabahiddh? v? k?ye k?y?nupass? viharati.
謝謝提供資料。
受益良多
感恩善知識,能夠受用。
什麼是緣?
我覺得“緣”起於心念,念一起會有“緣”或“無緣”。每個人的思想(思考)有價值 存在,不論人際五倫互動或工作職涯,自我心中已設有“目的”(目標)與價值。
謝謝您的回應。很棒。很受用。
“價值”並無非單方決定,以經濟學的觀點看哲學之“價值”思考,價值本身無對錯 與尊卑,從哲學思考“價值”,這是一種“選擇”。佛學學佛在天物人的關懷與尊重 ,所以學佛者覺得眾生生命平等,人人皆有可能是自己前世輪迴中的父母。在佛經的 迴向中,佛與菩薩的作主,拔除惡業而解困,以上是我的想法。
以現代心理學來看“緣”與“相生”“相剋”,緣之厚與薄,起因於彼此精神思想之 認識與認同及交集多寡,也許先天彼此思考方式有不同,但可透過後天尊重同理與體 諒來增善緣。
有些宗教修道人,直接批命相生相剋,我覺得真是毀人不倦~
失戀的最大痛苦不是不愛了,是彼此還相愛著,但上天不許,說時效完成......這般 失戀只能默默求佛來生再安排相聚。
苦
嗯
苦的重擔交託給佛,我覺得形而上的佛與菩薩在,也庇佑著,只是經歷苦的風雨走廊 ,苦~
先來睡了,明天才有力量“法喜”
雖說前世的輪迴與投胎轉世,但今生我們有所心念與作為,所以有某些百分比的存在 ,我們可以自己給自己增今生的善緣,並累積下世的善緣。
因業力而與所有眾生發生的各種關係
謝謝您的回應。很受用。
有些企業單位用人還合八字,講師給招募管理師的講義中出現看面相徵人(也許對也 許不對,我不知道,也許這也是緣。無緣未必是不好的事)不過我覺得,可以在工作 中(包含家庭)調整一種團隊學習正向成長的思維
我請問喔,先有因還是先有緣?
我覺得是“因”,有因然後有“緣”
緣有很多.....有緣無緣也都是緣
觀自在,在靜思中理清自己所求緣從何起,緣起緣滅時空交錯與安排,宇宙時間的永 恆存在與靈魂的永恆存在,當心念契合,方向一致,終有一天會相遇,所以修善緣。
加入討論,請不吝指教! 因緣相依!從12因緣法可知因緣相依! 有因有原是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若於我我所而取,則於四識執取而生識住! ....若於色是我我所而取,愛樂讚嘆縛著,封滯意生識,識生則攀緣,攀緣則識住, 識住則廣大增長!若於色非我我所,不愛樂讚嘆縛著,不封滯意生識,不生識則不攀 緣,不攀緣則不識住,不識住則不廣大增長,不廣大增長則不做意,不作意則無所為 作故則住已,住已知足足已清淨......。 另外關於緣起於無明!無明因,無明緣!...若比丘無明厭離而生明,比無明復緣諸行 ,若老死誰,老死誰所,老死即斷即知,城永不生法,如截多羅樹,斷其根本!因緣 的本質為無始生死來的無明!.....所以佛陀的教義是明,解脫! 末學才疏學淺,望有更多的討論與指教。謝謝。南無佛法僧戒!
還有個提問:“緣”起,會不會是另一個“因”生?因“因”生,所以“果”在時間流 等待?
無因亦無緣 選我正解^^
羅思 如果果已在,那如何要因緣而生,如果果報已存在,那不管你做不做任何事, 果報都必然存在!那就破壞緣起法,眾生也就解脫的機會!因此您的說法似乎與世尊的 緣起法相違背!很容易墮於身異命異或是身即是命的說法。
嗯,有同意您的看法,也有不同意您的看法,我的“有因不一定有果”的想法這可以 畫個圖,晚點再來
@蔡伯峰 若無因無緣,則無善惡果報,無善無罪,無黑無白,無中生有。如此眾生 有情也就沒有盡苦的可能。此說是世尊所不許!!若無因無緣,何來緣生法,何來因緣 法!此與理相違背!!南無佛法僧戒
@羅思 我同意有因不一定有果,此在阿含中也有討論。因所成業,有果報業,也有不 果報業!
讚讚讚......晚點我再回來~(蹬)
按讚呦
手機不讓我按讚,晚點用電腦按讚喔
先去完全俗事,等有空再來漫步在雲端,喝茶禪聊??
鄭錫聰 謝謝你的回應。很棒。因緣本質為無始生死的無明。 我也深感緣的本質是起心動念。無起無終。就像是ㄧ個圓圈,往回跑找不到起因。往 前跑也到不了終點。
張彩虹 緣沒有本質 ~所以起心動念也不是緣的本質 這是倒因為緣嗎? <==新名詞? 沒有實質的東西 你把它當成有 那就是無明
鄭錫聰 隨喜讚嘆 可能我觀念直覺上是因緣無本質或者不變的意思 所以我直接打無 因亦無緣 世間上緣生法亦是真理
蔡兄可能跳太快了,俱舍論第六卷開頭"前言生相生所生時 ,非離所餘因緣和合",所以 當問"什麼是緣?",這種命題都是錯的
喬瑟夫 喬師兄 我覺得是要看針對什麼講吧 一人講一樣 法次法向不同 答案自然不 同 畢竟講眼根緣色塵再緣眼識 還是有講到四緣法~可是若是講到緣法有沒有時(指其 實質法存在?)當然是沒有 就像佛教核心真理 緣起法是實質不變的嘛? 當然也是沒有 實質的 也是緣生的~相對於這世間而生的 那針對世間來說 當然還是有緣起法囉~所 以我認為該說這問題不夠問的不夠清楚? 到底問那個緣? 我單指是否有無實法而回答
喬瑟夫蔡伯峰 讚嘆隨喜! 生起盡滅為之為捨,得彼捨以,離厭不厭離俱捨,此則寂 滅此則清淨,謂之為捨。當捨無明而就明時,無明無復緣行,行緣識,乃至無老死懮 悲苦惱!此時也就不再受因緣法則,成永不生法,如截多羅樹,永斷其根!因此因緣仍 屬於和合有的範疇。雖不實有,但卻和合有!因此若斷因緣有,則會有,壞有想!和合 有仍為有的範疇,但可以滅盡向捨! 南無佛法僧戒!
蔡伯峰 在雜阿含經中有一段經文,是問有的問題,大致內文如下,眼色緣眼識,是 否有?有;三事和合生受,是否有?有;於可意,可愛可念色生愛樂讚嘆是否有?有; 愛緣取是否有?有;有緣取是否有?有;取緣生是否有?有.....。所以和合有或因緣有 仍為有的範疇,但不實有!因此和合有依然為認知有,雖非實有!但因為是和合有,所 以可以斷,無欲,滅盡,盡捨,清淨涅槃!如果非有,那我們還要如何解脫呢?解脫也 就不存在!如果實有,那也不應現在存在,而當來可滅! 另外佛陀也說,.......若身即是命者,此是梵行者所無;若身異命異,次異犯行者 所無,離此兩邊,正向"中道";聖人出世,如實不顛倒正知,所謂生緣老死......, 若彼七無明厭離而生明,彼無明復緣諸行否?否也....... 所以直接將因緣合和所生當成無是不妥當的,但正因為是因緣合和有,所以也才能依 聖賢法,將一切盡捨,心善解脫,成於捨! 南無佛法僧戒
當命題是錯的,怎麼可以回答這麼多,對你們真是崇拜誒
喬瑟夫 呵。請問如何命題才不是錯?
何謂緣起?還是何謂因緣?,這是兩個命題,看你問那個
喬瑟夫 我倒不認為這個命題是錯的,而是討論這主題其實廣泛包含解釋了您所提到 的下位的兩個命題! 比如緣生法,所以不能否定了因緣生起的自然現象;因緣法則討論了如何理解這個現 象,並討論了出離的方式! "緣生法","因緣法"可見雜阿含269經 提供參考以下連結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96.htm 樓主提問並未說及緣生現象(依序輾轉生起之軌則)或因緣法則(此有故彼有,此起故 彼起,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因此在討論中從緣起法的和合有,到因緣法的解 脫之道,這並不悖離樓主的提問!所以我才說這是一個大哉問啊! 末學的確所學不多,才疏學淺,理解可能多所謬誤!想聽聽喬瑟夫多聞的如何來引導 我們探討這個主題!望您繼續不吝指教,畢竟佛以四攝眾生:佈施,愛語,利行,同事 !南無佛法僧戒!!
無緣未必是不好,有這緣必少那緣,
簡單的說,因和緣都是條件。因是主要的條件,緣是次要的條件。事事物物的形成和 改變,也是因為條件的聚集變化。佛教以為,除了眾多條件之外,是沒有一個主宰在 背後的。這是佛教和其他宗教最大的分別。~緣起論,是佛法的核心思想。
緣生法,佛陀未出世,為成等正覺,緣生法即在!因緣法乃佛陀出世,成等正覺所悟 ,所教導!
若依“因”是主要條件,“緣”是次要條件,有因有緣,未必有“果”
因為,因到果,有時間變數,使“因”到“果”產生變化(或消弭,或增長)
隨喜Franki Yeung,第一義空經:眼不實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 ,異陰相續,除俗數法。云何為俗數法,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無故彼無,此 滅故彼滅! 南無佛法僧戒!!
謝謝師兄。對的 雜阿含335 [第一義空法經],把緣起無我的深義闡明了。
羅思 我覺得時間並不會對果產生變數耶。會產生變數的是心念。當再次遇見時。對 前世仇恨的人改變心念。產生化解。對果產生變數。
同意。是心念產生“果”的變化。所以“金剛心”有法力,法力在自己的心念之力。 但,心念的中道與福惠自己及他人之正念才是“法力”之所在,才不致修法修到執與 妄及偏離中道。唸佛數萬遍,念珠數算主要是“時間”改變“心念”,在數算中一次 次再思考唸佛所求需要再求嗎?其次,心念著佛觀想佛,心念與佛同頻,所以與佛有 所感應,而所求如願。究其根本,是“心念”??
Franki Yeung 兄所說簡潔有力,一語中的 (y)
張彩虹,大哉問!緣的分類中最常見為四緣,分別是因緣,所緣緣,增上緣,等無間 緣。您可以參考這篇http://www.ddm.org.tw/maze/227/page7.asp 祝福慧俱增,南無佛法僧戒!
系統動力學??
條件=因,諸條件的聚集配合或互相影響=緣,業力成熟=因緣具足。而就連條件( 因)的本身也是必須由其他條件的聚集配合或互相影響(緣)才能形成的。
因 緣 果。前果又成因。 因緣果…… 因緣果……。如何煞車或跳出?
產生迴圈。當產生迴圈想要突破困境瓶頸,一個發心(心念)想要追求幸福的勇氣,產 生行動的力量。所以不論煞車或跳出迴圈,基本的內在動力(心念),是想要更幸福的 生活品質。開智慧,能先思考到迴圈,自己與生活平面諸般中產生的系統動力對自身 幸福或痛苦的影響
迴圈本無害 不慎變成災。
善的迴圈當然ok
輪 涅 是二?不二?非一?以上皆是?以上皆非?其它?
八正道
謝謝各位前輩的回應。
謝謝多聞的啟發提問!
鄭錫聰 您好有修養
這問題 可否 借我。我想也在line群組 問問 我的同學們?
歡迎喔!也歡迎把同學集ㄙ廣意的分享來這。
謝了
緣這個字後來已經是通用的生活用語了,但是在佛教中,緣起法有精確的定義,而且 是很核心的教理。 像是四聖諦---苦、集、滅、道,以及之間的關係,就有緣起的相關教導穿梭其中。 苦諦---簡單來說,五取蘊即是苦。苦的生起,有它的原因,就是集---貪愛。苦諦說 的是存在的現象,集就是說生起的原因。詳細解釋,就是十二緣起的流轉。 第三聖諦是滅諦。也就是煩惱永盡無餘的涅槃,也就是苦的完全止息。涅槃是無為法 ,非生滅,所以只有趨向的方法,就是第四聖諦---道諦。道諦也可以由十二緣起的 還滅來解釋。 所以,流轉與還滅合起來就是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界滅。可以參考以下經文 : http://buddhaspace.org/agama/sub/53.html
非常謝謝您的分享
隨喜多聞!苦 苦集 苦滅 味著 苦患 離 !
緣起甚深,所以當舍利弗聽到馬勝比丘說的偈子:【諸法因生者,彼法隨因滅,因緣 滅即道,大師說如是。】理解其深意,就證了初果。從身心皆是緣所生法出發,仔細 思維,雖然還跟不上尊者老老師兄的洞察,還是有不少啟發的 ^^ http://buddhaspace.org/agama/sub/296.html
再次感謝您的回應及分享。
感謝多聞分享
什麼是緣?夾雜善惡在心中的所現(阿毘達磨俱舍論 第7卷)
Time: Thu Jan 19 10:26:49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