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雜阿含經1175 譬喻感想
#1
@Facebook
「雜阿含經1175 譬喻感想」

    譬如:有邊國王善治城壁,門下堅固,交道平正,於四城門置四守護,悉皆聰慧
,知其來去,當其城中,有四交道,安置床榻,城主坐上,若東方使來,問守門者:
『城主何在?』彼即答言:『主在城中,四交道頭床上而坐。』彼使聞已,往詣城主
,受其教令,復道而還;南、西、北方遠使來人,問守門者:『城主何在?』彼亦答
言:『在其城中,四交道頭。』彼使聞已,悉詣城主,受其教令,各還本處。」 

     所謂城者,以譬人身?色(,……如篋毒蛇譬經說);善治城壁者,謂之正見;
交道平正者,謂內六入處;四門者,謂:四識住;四守門者,謂四念處;城主者,謂
:識受陰;使者,謂:正觀;如實言者,謂:四真諦;復道還者,以八聖道。」 

大意:一使者想要找城主,傳達本國指令(指四聖諦)的如實語,而經過了四個門,詢
問守門者,再從正方相交道路上找到城主,最後返回道路而回自己國家。

譬喻中:正確的見解:是最外面的,對於佛法的追尋,要從正確的見解開始,雖然是
最外面,但也是最基礎

接著,通過四門,四門也就是四識住(色、受、想、行:見雜阿含39經),而有四個守
門者(四念住:身、受、心、法),理解為:要將四聖諦轉告給城主(城主是識)了知,
要先通過四念住在四識住上的守護、盤檢, 這裡Russ學友也提到,或許四念住不只
是防護不好的念進來影響到識,也要防護城主亂跑到四門,城主跑到四門可能會被外
來刺客給暗殺之類的,而我再比對一下前文,其實 正見 也不只是修道的開始,正見
也是防護 識亂跑的最外層防護(EX:不要用惡的見解去標註事物)。

最後,通過了正方相交的道路即六入處(要見到識,要從六入處來用功),到達道路的
盡頭見到了城主(識),止觀(即是使者)見到識後,將四聖諦轉達給識,使者完滿的到
達目標(比對雜阿含287經,佛陀成道前,不是現在常見的12因緣整理,進行緣起逆觀
察,從老病死苦回推到識,齊識而還,確認了眾生輪迴的法則),走回返回的路線,
但不同於使者剛到此城,使者已經很清楚的知道本城道路的配置,故走回去的道路就
是八正道。

因此可以發現,止觀(使者)是從 概念性的 四聖諦開始,四聖諦是 緣起概念逆推演
的操作,而到了最後,從六根止觀真正體驗到了識的生死輪迴後,確認了 八正道(此
時對於 聖道的理解,已經從概念性轉化為 體驗性了)(這裡觀念的啟發 來自於  菩
提比丘 八正道)

有學友提問:為何八正道是最後才確認呢?八正道不正是我們一開始學佛上路的資糧
嗎?

我的感想是:這邊使用四念住、正見、八正道、止觀分開講,我覺得用途是 強調「
功能性」 的差異,在實修上的不同,如四念住:強調直接的觀察善念、惡念並且分
辨之;正見:修道上一開始必經過程;止觀:要從修行的開始到最後,都要使用的方
法;八正道:由於已經走完全程,回首來時路,就更清楚  什麼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即「方法在於問題完全解決時,才被確認 何者為正確的方法」

Alex 學友分享:八正道是佛陀成道時的體驗,卻是我們修學的原點

(感想的部分,出自於對阿姜蘇美多、印順長老、果煜法師等等著作的啟發)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