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雜阿含 1157 經
#1
@Facebook
雜阿含 1157 經 

...

時,火與婆羅門聞佛說偈,還得信心,復以種種飲食滿?與之,世尊不受,以因說偈
而施故。

....

不太懂為什麼說偈或說法不可受施.

在佛陀住世的時代, 人們供養佛, 僧; 在目前的時代, 人們供養僧, 主要的想法之一
是希望佛法能夠長久住世, 繼續幫助眾生.

說偈或說法後, 立即施, 不妥, 似乎是因為目的性太強. 但若隔一段時間施僧, 目的
性 (希望佛法能夠長久住世, 繼續幫助眾生) 仍是不變, 似乎卻又是多多益善.

不曉得背後是否有更深的含義或是因應當時的文化背景所說.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雜阿含 1157 經
#2
@Facebook
搞不好有一個timingXD
Sun Oct 25 11:48:35 2015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雜阿含 1157 經
#3
@Facebook
我贊成大剛所說,沙門釋子淨命自活,不應因說法而得食。再者,解脫法不能用世間
財物衡量,何況一缽之食?既然這一缽之食的因,是佛陀講法而欲施,因此因之故,
此缽食便與法偈一同放上了秤子,這一放這缽食的份量就跟法偈一樣了,也所以成了
眾生難以承受之重,只能滋滋作響的倒掉了。

另外:

      「常法封如是,故我不應食,

      所以不受者,為說法偈故。」

不應食的理由是:「常法封如是」,我有一種私下的解讀:佛陀也許是認為法爾如是
、解脫之道如是,說偈只是描述這個一直以來都如是的道理,並不是佛陀所發明或創
建的,無功不受祿,所以因為說法偈所得之食不應食之。
Sun Oct 25 11:59:00 2015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雜阿含 1157 經
#4
@Facebook
這是避免不清淨施及不清淨說法,

  佈施行善重在動機是否無私良善,倘若動機不正,甚至心生後悔,如此不清淨施都
必將使果報遭到紆曲。

  佛陀說法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得名聞利養,更不是為了顯彰自己的智慧與才華,主
要是為了讓眾生得以從「老病死苦」中解脫,所以佛陀曾在為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
、事火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孫陀利河側婆羅門說法後,拒絕了他們所供養的飲食,並
且說偈──「不因說法故,受彼食而食,但為利益他,說法不受食」──以明行跡。

     不清淨施參考:(一二三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舍衛國有長者。名摩訶男。命終
無有兒息。波斯匿王以無子.無親屬之財。悉入王家。波斯匿王日日挍閱財物。身蒙
塵土。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大王。從何所來。身蒙塵土。似有疲惓。波斯匿王白佛。世
尊。此國長者摩訶男。命終有無子之財。悉入王家。瞻視料理。致令疲勞。塵土坌身
。從其舍來。佛問波斯匿王。彼摩訶男長者大富多財耶。

波斯匿王白佛。大富。世尊。錢財甚多。百千巨億金錢寶物。況復餘財。世尊。

彼摩訶男在世之時。麤衣惡食。如上廣說。

佛告波斯匿王。彼摩訶男過去世時。遇多迦羅尸棄闢支佛。施一飯食。非淨信心。不
恭敬與。不自手與。施後變悔。言。此飯食自可供給我諸僕使。無辜持用。施於沙門
。由是施福。七反往生三十三天。七反生此舍衛國中最勝族姓。最富錢財。以彼施闢
支佛時。不淨信心。不手自與。不恭敬與。施後隨悔故。在所生處。雖得財富。猶故
受用麤衣.麤食.麤弊臥具.屋舍.車乘。初不嘗得上妙色.聲.香.味.觸。以自
安身。復次。大王。時。彼摩訶男長者殺其異母兄。取其財物。緣斯罪故。經百千歲
。墮地獄中。彼餘罪報生舍衛國。七反受身。常以無子。財沒入王家。大王。摩訶男
長者今此壽終。過去施報盡。於此身。以彼慳貪。於財放逸。因造過惡。於此命終已
。墮地獄受極苦惱。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

摩訶男長者命終已。入地獄受苦痛耶。

佛言。如是。大王。已入地獄。時。波斯匿王念彼悲泣。以衣拭淚。而說偈言。

財物真金寶象馬莊嚴具

奴僕諸僮使及諸田宅等

一切皆遺棄裸神獨遊往

福運數已窮永捨於人身

彼今何所有何所持而去

於何事不捨如影之隨形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唯有罪福業若人已作者

是則己之有彼則常持去

生死未曾捨如影之隨形

如人少資糧涉遠遭苦難

不修功德者必經惡道苦

如人豐資糧安樂以遠遊

修德淳厚者善趣長受樂

如人遠遊行歲久安隱歸

宗親善知識歡樂欣集會

善修功德者此沒生他世

彼諸親眷屬見則心歡喜

是故當修福積集期永久

福德能為人建立他世樂

福德天所歎等修正行故

現世人不毀終則生天上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不清淨說法參考《相應阿含》1136經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若有比丘作如是心,為人說法:何等人於我
起淨信心?為本已、當得供養──衣被,飲食,臥具,湯藥?如是說者,名不清淨說
法。若復比丘,為人說法,作如是念:世尊顯現正法律,離諸熾然,不待時節,?此
現身,緣自覺知,正向涅槃。而諸眾生沈溺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此眾生聞正法者,
以義饒益,長夜安樂。以是正法因緣,以慈心、悲心、哀愍心、欲令正法久住心而為
人說,是名清淨說法」。
Sun Oct 25 12:30:02 2015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雜阿含 1157 經
#5
@Facebook
一方是法施,另一方是財(食)施。施法的或施財的(布施者)如果是以對方(受施
者)或大眾的利益行予布施,這布施是清淨的。而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事火婆羅
豆婆遮婆羅門、孫陀利河側婆羅門等本來沒有布施念頭,在聽了佛陀的說法獲益後才
想要行布施(施食)做為回報,這類布施帶交易的成份,這樣的布施是不?淨的。佛
陀說法不受食,只是為了更正婆羅門對布施錯誤的想法,不受食只世尊指導的一部分
。而布施于聖者(已証得解脫\阿羅漢)不管清淨或不?淨,都不會對聖者造成影響或
妨礙,解脫的聖者也不會因此而增益或減損。
Mon Oct 26 14:36:44 2015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雜阿含 1157 經
#6
@Facebook
雜阿含 1224 經, 似乎記載了佛陀說偈後接受供養的情況. 
http://buddhaspace.org/agama/46.html#一二二四
Sat Dec 19 21:39:49 2015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雜阿含 1157 經
#7
@Facebook
仔細看了一下,佛陀是為天帝釋說偈,說完天帝釋就閃人了,供養的人則是王舍城諸
善男女,所以事主不同:)
Sun Dec 20 11:31:33 2015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雜阿含 1157 經
#8
@Facebook
http://buddhaspace.org/agama/4.html#九八 的「讀經拾得」有些相關討論:例如
《雜阿含經》第1030經記載:有一次給孤獨長者生病,佛陀前去探病,並且為長者說
三受及四不壞淨等法。說法後,長者請佛陀留下來接受食物供養,佛陀默然接受長者
的邀請。

若細心去體會,會發現這兩者情況大不相同:在第1030經中,給孤獨長者平時就信仰
佛法並供養三寶;而某他經中情況是,邀請者原本不信佛法,也不想供養三寶。但在
佛陀說法之後,才相信佛法而發心供養。由這兩個情況的差異,可以體會在什麼情況
下接受供養是「因偈得食」。

至於第1224,我也認同 Russ 的看法 :D
Sun Dec 20 15:17:32 2015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雜阿含 1157 經
#9
@Facebook
一二二四經首的這一句: 

"天帝釋作是念:「莫令王舍城諸人捨佛面前僧,而奉事餘道,求索福田。我當疾往
,為王舍城人建立福田。」"

是關鍵。帝釋向佛問福田,問後又自隱去,是起一個因緣為王舍城眾建福田,並非為
自己求法而作施。王舍城眾倒因帝釋代起了這個因頭而得受法益、得種福田。
Sun Dec 20 15:54:49 2015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雜阿含 1157 經
#10
@Facebook
綜合1030 經, 1157 經, 1224 經來看, 「不以因說偈而受食」似乎是不完整而會造
成誤解的描述, 『不因「為原本不知佛法的人說偈」而受食』應該是較精準的描述, 
但有點饒舌. 看法友們有沒有更好的建議? :)
Sun Dec 20 22:14:55 2015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雜阿含 1157 經
#11
@Facebook
陳正哲 說得邏輯最精確 :D

卷四第98經有偈「不因說法故,受彼食而食」,因此要簡化的話還是可簡稱「佛陀不
因說法而受食」,只是要加些說明以防誤會。
Tue Jan 05 00:27:15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雜阿含 1157 經
#12
@Facebook
請問此缽是何人之缽?婆羅門缽?世尊本缽?若已入缽,何得倒出?後續如何處理?
世尊是否有把食物倒掉的經驗?

因緣物質本生滅,飢而食善飽食非,人人若有心中事,心心何有同見解!
Sun Dec 20 11:10:23 2015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雜阿含 1157 經
#13
@Facebook
就我所知,可能是在婆羅門的缽,還沒倒進佛陀的缽,佛陀就拒絕了,以表示佛陀不
以說法來換取供養。

如果已進佛陀的缽的話,通常不管多難吃,佛陀都會吃掉。像佛陀滅度前最後一位供
養佛陀的居士,給的東西不乾淨,佛陀並沒有倒掉,照吃,吃了拉肚子,但仍然稱讚
這位居士淨心的供養獲得極大的福德。
Tue Jan 05 00:32:27 2016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