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目前的「對應經典」,有二項補充建言:1.應增巴利原典出處資訊,2.
SuttaCentral將對應經典分為 full parallels & partial parallels,即更嚴謹分
為全部或部分對應,最好也能嚴謹細分,更能為學術單位所接受。
1. 巴利原典出處資訊,舉例來說,《雜阿含經》卷33第926經
[對應經典]
《別譯雜阿含經》卷八第151經。
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11〈依止品1〉第11經。
這裡「對應經典」是參考莊居士版本,問題在莊版經號不同於巴利聖典協會Pali
Text Society (PTS)所編經號,應是莊居士自己整理的經號,SuttaCentral 是採用
PTS的經號如下:
SuttaCentral:SA 926 T 99.926 迦旃延 T ii 235c27 SA2 151, AN 11.9
所以SuttaCentral是第9經,而非莊版的第11經
SuttaCentral:AN 11.9 [AN 11.10] Sandha [Saddha] AN v 322 SA 926, SA2
151
SuttaCentral指出「巴利原典出處」AN v 322,經號AN 11.9或AN 11.10,換句話說
,同一出處AN v 322,有二種經號編法,因經號編法有異,所以標明巴利原典出處資
訊,是很重要的。
[我在翻譯無著比丘著作時,有時會參考莊居士的翻譯,常找不到經文,才發現他自
己重編經號,希望Heawen Chou 幫忙建言,能補上巴利原典出處資訊。]
無著比丘書中註腳有經號AN 7.58及巴利原典出處AN IV 88,18,又刮弧說明菩提比丘
所編經號是AN 7.61如下:
AN 7.58 at AN IV 88,18 (translated Bodhi 2012: 1061, given as number 61)
speaks of contemplating impermanence, dispassion (or fading away),
cessation, and letting go.
菩提比丘所編經號是他個人整理,國際學術界是依據巴利聖典協會 (PTS)的經號。若
將莊居士自己整理的對應經典送出去,不標明巴利原典出處,經號編法又不同,這就
很難與國際接軌。[請教無著比丘經典時,若給菩提比丘所編經號,他未必能找到經
文,他要的是巴利原典出處。]
2. 對應經典有分full parallels & partial parallels, 舉例來說,《雜阿含經》
卷1第1經
[對應經典]
南傳《相應部尼柯耶》〈蘊相應22〉第12經無常經。
南傳《相應部尼柯耶》〈蘊相應22〉第13經苦經。
南傳《相應部尼柯耶》〈蘊相應22〉第14經無我經。
南傳《相應部尼柯耶》〈蘊相應22〉第51經喜盡(一)經。
SuttaCentral:SA 1 T 99.1 無常 T ii 001a06 SN 22.12–14*
依據SuttaCentral SA1 有partial parallels [*] , 即SN 22.12–14*
目前的對應經典若能再作調整,實用性會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