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雜阿含經》第908經記載
#1
@Facebook
《雜阿含經》第908經記載,「戰鬥活聚落主」問佛陀,自古以來該聚落耆老表示上
戰場殺敵的人能夠升天。而佛陀則以貪、瞋、癡來分析,身、口、意造就惡業的話,
是會墮惡道的,也才一語驚醒夢中人,戰鬥活聚落主驚覺宿老的傳說是唬人的。

歷史上多有以宗教為名而行殺戮之實的假道學,而在三千年前佛陀就說過那是唬人的
,上三善道或下三惡道,是由貪、瞋、癡所決定,減輕貪、瞋、痴,不只現世安樂,
也能後世安樂。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雜阿含經》第908經記載
#2
@Facebook
我又有點小小意見,不是由"貪、瞋、癡所決定",這在雜阿含經佛陀說,樹如果一直往
東邊長,當你砍下樹時,它會由東邊掉落......所以比較來說,是貪、瞋、癡為因(惡
因)助長(身、口、意)業(惡果),引業不斷的長大滿業就受報
Mon Apr 20 17:50:56 2015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雜阿含經》第908經記載
#3
@Facebook
謝謝 喬瑟夫 的分享。是這樣的,貪瞋痴是意的惡業,有意的惡業而造就語及身的惡
業,最後墮三惡道。

上一經中(明星的那經)佛陀比較強調貪瞋痴的層面,這一經中佛陀比較強調身語意
惡業的層面,兩經所說的原理是相通的 :) 也謝謝喬瑟夫的指出,我在讀經拾得之後
會將貪瞋痴的部份在本經淡化些。
Mon Apr 20 18:12:12 2015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雜阿含經》第908經記載
#4
@Facebook
雜阿含457經.....「緣界故生說,非不界;緣界故生見,非不界;緣界故生想,非不
界:緣{不}[下]界,我說生下說、下見、下想、下思、下欲、下願、下士夫、下所作
、下施設、下建立、下部分、下顯示、下受生;如是,中……;如是,勝界緣勝界,
我說彼生勝說、勝見、勝想、勝思、勝願、勝士夫、勝所作、勝施設、勝建立、勝部
分、勝顯示、勝受生{勝}。」 .......見......
Mon Apr 20 19:32:27 2015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雜阿含經》第908經記載
#5
@Facebook
三十二卷的這幾經都強調正確的因果觀念,這種建立世俗正見的方便在佛教中稱為「
處、非處善巧」,這也就是我們常常讀到佛陀在經中講的「無有是處」或「必有是處
」。

佛陀在中阿含<<多界經>>對此有相當完整的論述,讀完卷三十二的同學可以再參考這
ㄧ經講 「是處」「非處」的部分。

茲引用一段:「

阿難!若身惡行,口、意惡行,因此、緣此,身壞命終,趣至善處,生於天中者,終
無是處;若身惡行,口、意惡行,因此、緣此,身壞命終,趣至惡處,生地獄中者,
必有是處。

阿難!若身妙行,口、意妙行,因此、緣此,身壞命終,趣至惡處,生地獄中者,終
無是處;若身妙行,口、意妙行,因此、緣此,身壞命終,趣至善處,生天中者,必
有是處。

阿難!若身惡行,口、意惡行受樂報者,終無是處。阿難!若身惡行,口、意惡行受
苦報者,必有是處。

阿難!若身妙行,口、意妙行受苦報者,終無是處。若身妙行,口、意妙行受樂報者
,必有是處。」

當然處非處善巧並不限於此,如苦行、縱欲、戒禁取等等修行的錯誤觀念,都在處非
處善巧的範疇裡。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2:%E4%B8%AD%E9%98%BF%E5%
90%AB%E7%B6%93%E5%8D%B7%E7%AC%AC%E5%9B%9B%E5%8D%81%E4%B8%83?s[]=%E5%A4%9A%
E7%95%8C%E7%B6%93#一八一_中阿含心品多界經第十_第四分別誦
Mon Apr 20 19:43:07 2015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雜阿含經》第908經記載
#6
@Facebook
我自念,

****昔來云何為彼愚癡不辨不善諸伎兒輩所(見)欺誑,

言大眾中作諸伎樂,

乃至生歡喜天。

****我今定思:『云何伎兒歌舞嬉戲生歡喜天?』

瞿曇,我從今日,捨彼伎兒惡不善業,歸佛、歸法、歸比丘僧。」

****佛言:「善哉,聚落主,此真實要。」

(重點我標出來了)
Mon Apr 20 20:17:15 2015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雜阿含經》第908經記載
#7
@Facebook
敘述可以盡量完整一點,方便新進的同學爬文。
Mon Apr 20 20:36:36 2015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雜阿含經》第908經記載
#8
@Facebook
雜阿含930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

爾時,釋氏摩訶男,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此迦毘羅衛國,安隱豐樂,人民熾盛,我每出入時,眾多羽從,狂象、狂人
、狂乘常與是俱,我自恐與此諸狂,俱生、俱死,忘於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我自
思惟:命終之時,當生何處?」

佛告摩訶男:

「莫恐!莫怖!命終之後,不生惡趣,終亦無惡,譬如:大樹順下、順注、順輸,若
截根本,當墮何處?」

摩訶男白佛:

「隨彼順下、順注、順輸。」

佛告摩訶男:

「汝亦如是,若命終時,不生惡趣,終亦無惡,所以者何?汝已長夜修習念佛、念法
、念僧,若命終時,此身若火燒,若棄塚間,風飄日曝,久成塵末,而心、意、識久
遠長夜正信所熏,戒、施、聞、慧所熏,神識上昇,向安樂處,未來生天。」

時,摩訶男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Tue Apr 21 00:02:35 2015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雜阿含經》第908經記載
#9
@Facebook
佛教講「業感緣起」,「業」是身心的行為所留下的慣性作用或餘勢,這種慣性,可
以一直延續下去,直到無從著力之處為止。人的善惡行為,既是過去的業因所感受的
業報,也是未來的業果之所以產生的原因。通過過去的生生世世及未來的生生世世,
來看現在這一生死間的一切遭遇,便不會覺得尚有任何不合理或不能取得報償的事了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175&cid=46&page=2
Wed Apr 22 02:15:52 2015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