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31:「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正斷。何等為四。一者斷斷。二者律儀斷。三者隨護斷。
四者修斷。
云何為斷斷。謂比丘亦已起惡不善法斷。生欲.方便.精勤.心攝受。是為斷斷。
云何律儀斷。未起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律儀斷。
云何隨護斷。未起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隨護斷。
云何修斷。已起善法增益修習。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為修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CBETA, T02, no. 99, p. 221,
a21-b2)
依經義而言,有幾種方式斷除惡法。
1.斷斷是斬斷「應斷之已生惡法」,
2.律儀斷是以律儀「防止未來生惡法」,
3.隨護斷是「呵護某某行為令生善法」,
4.修斷是「已生善法後勤修增益之(善法可斷除惡法)」
如果以單純的文字讀之很容易有阿哲的疑問,然阿含的來源又是那些大阿羅漢的集結
,也就是高手自己的重點整理。請想像世尊底下的弟子都是有程度的,要理解得以實
作的方式來探討,雖然這樣理解的方向很少人用。
世尊所說的解脫道不外乎戒定慧,然一定是由戒律開始,經中所述的斷斷及律儀斷,
指的就是修戒,因為戒能止惡。然經中所描述的惡法不完全是國文的意思,原因無他
,「請想像世尊底下的弟子都是有程度的」,惡法是對於實修有障礙的狀況,如比丘
喜歡排場穿好看衣服。
修戒對治兩種狀況,一是以生之惡令斷(斷斷),二是未生之惡令斷(律儀斷)。律儀就
是戒的意思。
戒能修的好,接著就是定的階段。修定如同生小孩一樣需要一開始的呵護,實作上就
是不斷的練習。以安般法而言就是專注在出入息上,這就是隨護斷(呵"護"某某行為
令生善法)。
然修出入息念用意之一就是斷除亂想,能「斷除亂想」就是生善法。這時候要繼續努
力就是修斷(已生善法後繼續勤"修"之)。
換句話說,"隨護"斷和'修"斷是有意義的,以上述來看如果把兩者顛倒反而怪異。
古德對於文字的運用精確度,特別是在實修的描述上是很難會有前後矛盾或是顛倒的
情形,反倒是今人由於少了當年那些譯經者的實證程度,雖然能翻出很白話的中文,
但看的時候得睜大眼睛。
因為譯文會受限於譯者實證能力,因此有時候看來很白話又合語意邏輯的,實作上反
而是錯誤或是無益於實修定慧(變成單純的國文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