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也比對以前的討論。現在整個看起來,原來印老應該是照南傳的說法,來解釋這
一經。難怪當初大家看印老這段解說時覺得和《雜阿含經》經文對不太起來,原來是
另有所本。
《雜阿含經》當中佛陀是以他自己為善知識的例子,例如:「我為善知識故,有眾生
於我所取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如是擇法覺分… …」但在《增
壹阿含經》及南傳經文則相反,是說佛陀當初也是親近善知識的關係,而成就七覺分
。例如《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九眾生居品44〉:「若我昔日不與善知識從事,終不
為燈光佛所見授決也。以與善知識從事故,得為與提和竭羅佛所見授決。以此方便,
知其善知識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CBETA, T02, no. 125, p. 768, c20-24)
另外,在《雜阿含經》第726之前的第724、725經的意義和第726經是連貫的,第
724經說可根據持戒、修德、慚、愧,成真實法這五個條件,找到該親近奉事的法師
,第725經定義「純一滿淨」為七覺分,第726經說善知識是全梵行(純一滿淨;七覺
分)。
除了南北傳阿含或尼柯耶的不同外,看來在部派時就已有二種不同的解讀,例如以下
經文:
《大般涅槃經》卷二十四〈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22〉:「我於爾時為是二人如應
說法,二人聞已得阿羅漢果。是故,我為一切眾生真善知識,…(中略)…以是義故
,阿難比丘說:『半梵行名善知識。』我言:『不爾,具足梵行乃名善知識。』」
(CBETA, T12, no. 375, p. 764, b3-22)
此段闡述的立場同於《雜阿含經》的部派傳承或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