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進度(2015.01.12-2015.01.18): 卷二十八(748-774) 「所謂欲者。雲何為欲?」 雜阿含經(七五二)裡佛對迦摩比丘講到:「欲,謂五欲功德ヾ。 何等為五?謂?眼識明色ゝ,可愛、可意、可念ゞ,長養々欲樂。如是耳、鼻、舌、 身?識觸,可愛、可意、可念,長養欲樂,是名為欲。 然彼非欲,於彼貪著者,是名為欲ぁ。」 世尊又說偈言: 「世間雜五色,彼非為愛欲, 貪欲覺想者,是則士夫欲, 眾色常住世,行者斷心欲。」 這段內容呼應了250經裡 佛講到的:「如是,尊者摩訶拘絺羅!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 法繫意,中間欲貪是其繫也。」 佛陀比喻:譬如,讓一頭黑牛與一頭白牛並肩拉車,不是黑牛去綁白牛,也不是 白牛 綁著黑牛,而是擔在黑牛與白牛肩上的「軛鞅」,使兩頭牛並在一起拉車 的。 也有不少地方都提到了相同對「欲」的教導,像是: <<法句經>>:「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我不思想汝,則汝而不有」。 <<雜阿含經>>(490): 「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欲者,雲何為欲?』 舍利弗言: 『欲者,謂:眼所識色,可愛、樂、念、染著色;耳、聲;鼻、香; 舌、味;身所識觸,可愛、樂、念、染著觸,閻浮車!此功德非欲,但覺想思惟者是 。』」 <<雜阿含經>>(1286):「非世間眾事,是則之為欲。心法馳覺想,是名士夫欲」。 佛陀對我們反覆的說明,修行的關鍵之一,在於如理作意(正思維)而對六入處如實了 知。聽聞佛法,如理作意是產生正見的因緣。 佛告比丘:「有八正道,能斷愛欲,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 念、正定。」
蔡懺摩 的分享很不錯。已將其中的相關經文列上讀經拾得。 Ps. 上述1268經應是1286經 :)
謝謝指正 , 已經改過了 。
c.f.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 E5%90%AB%E7%B6%93%E5%8D%B7%E7%AC%AC%E4%BA%8C%E5%8D%81%E5%85%AB#七五二
感謝Satipatthana Shi分享法句,讚嘆隨喜。
也感謝正念同學的分享,已整理到第752經的「讀經拾得」中: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4%BA%8C%E5%8D%81%E5%85%AB#七五二 我想此經的「貪欲覺想」的「覺想」是不是可解說為「對於想的尋」,因為經中的「 想陰」是心中浮現的相(和現代用語的「思想」不太一樣),想是一種標記,至於「 尋」(舊譯為「覺」)才是因為「想陰」而產生的反應,造業的似乎是「尋」而不是 「想」本身? 因此,此經的「覺想」能不能說是一種「尋」(舊譯為「覺」,是投向的注意力,也 是較粗略的尋求、思心所 ),提到「想」是因為這尋是基於想而生的?
(瑜伽師地論)...云何如理作意施設建立?嗢柁南曰: 依處及與事,求受用正行,二菩提資糧,到彼岸方便。 應知建立略由八相,謂由依處故,事故,求故,受用故,正行故,聲聞乘資糧方便故 ,獨覺乘資糧方便故,波羅蜜多引發方便故。 http://yathasukha.blogspot.tw/2013/11/3.html
如理作意相應尋伺依處者,謂有六種依處:一、決定時。二、止息時。三、作業時。 四、世間離欲時。五、出世離欲時。六、攝益有情時。 [解]什麼是如理作意相應尋伺依處?就是隨順道理的作意思惟,與道理相應的思惟。 ***依止什麼去尋伺,才算是如理作意呢?有六種依處,就是(十一個善心所)。
大剛兄 回應你所說 上周 呂勝強學長 演講有講到 他說:受 想 不是造業, 行才 是 造業, 也讓我困惑一下。 我也同意 大剛兄所說: 佛法的 想 跟我們用語中的 思考 不同,我自己後來的理解是: 呂學長用 觸受愛取有 解釋行, 而 想在受之後 馬上出現,感覺是 一個[取象的比對]的馬上動作,尚未經過個人意志思考,而現代 用語的思考:如 這樣作好不好啊 我常常做的猶豫而擔心等等 已經有意志 造作的 成分了 如果以五蘊分法,在思考衡量時已經是 行 了 ,在造作意業了;這部分我 參蠻久的,蠻在意這個問題XD
To 陳建, 沒錯,佛經「五蘊」定義中的「想蘊」和現代用詞的「想」不太相同,現 代人說的「想」和佛經用語中的「思」較接近,因此的確「行」(思)才是造業 :)
Satipatthana Shi 所提俱舍論那段∼∼俱舍論認為,因錯誤的知見(受想)而產生錯 誤的執取(心相應行)而發動身口意造作(惡)
最近有些情緒,剛好可以做為實驗:因為聽到他人誹謗話語或在行文間的不平,[想 ]的作用啟動:這些人於生我不善利,心生憂愁惱苦。 但阿建心知難過,非起慾望報復,心想:或許做一些讓自己平靜、舒服一點的事情, 看大剛兄貼的跟莊師兄整理的六念經文,此為[行]的作用啟動,而在看六念經文、思 維六念經文後,阿建心情有稍微平穩一點,此為由[行]藉由[思]心所在意業跟語業上 (跟師姐聊天)造作,果報是稍微平靜的心。 [行]在我的體驗上,像是意志的彰顯,而想東想西想怎麼做,已經有了從內而外的適 應了,想東想西雖然是思考,但是已經有要外顯的意味,跟[想]單純從外而內取像比 對有所不同。 以上也只是我的體會,或多有謬誤,請各位師兄指正。 附註:回 喬瑟夫 師兄,我的體驗上,想的取像作用產生的知見,對自己不只是想法 影響、對情緒也影響很大。
to 陳建兄:這邊是分析為五個身心狀態,其實這速度相當快,只要一個發生(受)其 餘四個就都發生,只是當展現出來時,(受)最粗顯這是從心來講,但是,也通過身(色 蘊)
我舉個例子∼∼當有一個很漂亮的女生在你眼前,這時五受蘊通通中標
https://youtu.be/22Cf0HaA2j0
「所謂欲者。云何為欲?」....雜阿含58經..比丘白佛: 「善哉!世尊!歡喜、隨喜。今復更問:世尊!有二陰相關耶?」 佛告比丘: 「如是!如是!猶:若有一人如是思惟:『我於未來得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 是行、如是識。』是名,比丘!陰、陰相關也。」.....小弟認為上述這段才是會去 "造作"的原因
喬師兄上面只引用原文,還煩請做個人對經文的解讀和比較完整的敘述,不然我們很 難正確的掌握喬師兄想表達的意思。這樣也是方便了讀經班的同學們了解底下討論串 的內容。 撒度~撒度~
我想表達的是...1.這個"欲"已經是五蘊層次了,這是一個善念也可能是惡念,接著下 來就是屬造業的層次也就是身口意的造作了2.欲在俱舍論的解釋;希求所作事業
謝謝師兄耐心的解釋! 撒度~撒度~
怎麼都沒有人對"貪"做探討?撒度~撒度~
對於喬師兄針對念處同學的問題:我們知道阿羅漢他們也造業、造作,行住坐臥、說 法受食、慈悲喜舍無不是身語意業,無不是五蘊作用,但阿羅漢們的不叫五取蘊,而 是五蘊,所以同學認為正思惟五蘊(不是隨著顛倒想)是佛陀教學的重點,這也相應 念處同學引用的經的說法。 證入法性後,隨著明相應觸後生的身語意行不會繼續產生煩惱。 因為沒有顛倒妄想所以無執,因為無執所以無所取。
而貪心也是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法蘊足論第16雜事品...◎云何貪? 謂於欲境,諸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樂、迷悶,耽嗜、遍耽嗜,內縛悕求 ,耽湎苦集,貪類、貪生,總名為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