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親近奉事的比丘」 根據《雜阿含經》第724經所述,我們可依據: 1. 持戒、 2. 修德、 3. 慚、 4. 愧, 5. 成真實法 這五個條件,找到該親近奉事的法師。其中前四項都或多或少都可由言行而知。
經文在: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4%BA%8C%E5%8D%81%E4%B8%83#七二四 可注意這當中完全不包含神異或神通,只有第五個是比較玄的,前四個是每個人都該 知道的腳踏實地的修行。
突然想到:在佛學中,慚和愧如何分別?我是知道不少人解經是有自己的一些解釋, 但是剛才查了康熙字典,兩個字是同義的。特別分成兩個不知有何用意?
大般涅槃經•梵行品第八之五(卷十九) 慚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慚者,內自羞恥。愧者,發露向人。慚者,羞人 。愧者,羞天。是名慚愧。
http://yinshun-edu.org.tw/en/Master_yinshun/y44_01_04_01_03_02
http://yinshun-edu.org.tw/en/Master_yinshun/y44_01_04_01_03_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