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713經中,佛陀建議可問外道五蓋有哪十種?七覺支有哪十四種?這 是一種追問的技巧,藉由追問外道而得知外道是不是真的懂這些名詞、能用自己的話 或自己的體驗來解釋,外道回答不了的話代表只是鸚鵡學舌,而不是真的了解。也因 此,五蓋的這十種、七覺支的這十四種,並不是唯一的標準,例如此經中念覺支可分 二個,其實念覺支更可分四個(四念處)。 本經所述五蓋之十、七覺支之十四,南北傳不盡相同,表列如下:
《雜阿含經》第713經中,佛陀建議可問外道五蓋有哪十種?七覺支有哪十四種?這是一種追問的技巧,藉由追問外道而得知外道是不是真的懂這些名詞、能用自己的話或自己的體驗來解釋,外道回答不了的話代表只是鸚鵡學舌,而不是真的了解。也因此,五蓋的這十種、七覺支的這十四種,並不是唯一的標準,例如此經中念覺支可分二個,其實念覺支更可分四個(四念處)。 本經所述五蓋之十、七覺支之十四,南北傳不盡相同,表列如下:
原經文見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4%BA%8C%E5%8D%81%E4%B8%83#七一四
相對於探知是否外道真的了解一個名詞的追問,佛教也有所謂的「五不應答」,算是 另一個方向的應對: (一)試問,人懷慢心,以自己所知者問於他人,試彼知否。 (二)無疑問,自己無所疑而設假作問。 (三)不為悔所犯問,於事已知有所犯而無追悔心,復又設問。 (四)詰問,已知他人不能作答,而故作詰難。 (五)不受語問,曾經聽說而不接受,復又設問。〔十誦律卷五十、法苑珠林卷二十四 〕 來人懷驕慢心而問,佛弟子則不須要乖乖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