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二十四是「念處相應」的前半段,多為談四念處的福利、譬喻,可惜 「念處相應」後半段經文佚失,因此詳細的修行方法要參考《增壹阿含經》卷五〈12 壹入道品〉第1經、《中阿含經》卷二十四〈4 因品〉第98經念處經,及南北傳其餘 相關經典,以下列舉這些經中最常提到的四念處修習法: 一、身念處:身念處有很多種方法,每個人最適合的方法不同,但都著重在覺知當下 的身體狀態以收攝心念,進一步則可以正念觀察身體的本質。 1. 隨時覺知行、住、坐、臥時身體的姿勢或動作,以收攝心念。例如走路時,覺知 正在走路;站著時,覺知正在站著;改變姿勢時,覺知正在改變姿勢;這樣能不被各 種思緒牽著走,將心定錨在身體內,並進一步「正知」,而善護根門。 2. 觀呼吸:例如知道目前的呼氣或吸氣是長的還是短的,是冷的還是熱的,到更敏 銳地了解呼吸的開始、中間、結束,乃至呼吸對全身的影響。 3. 不淨觀:觀察身體是由皮膚、不同的血肉器官、乃至骨頭組成的,而得知美麗的 外表只是幻象,其實是不淨的。 4. 四界分別觀:分別觀察身體的構成元素如地大(堅固性)、水大(濕潤性)、火 大(溫熱性)、風大(移動性),和構成外在物質的元素並沒有不同,其實身體中無 我。 5. 腐屍觀:觀察屍體的腐化過程,而能體會無常,並放下執著。 二、受念處: 覺知當下的受是苦、樂、還是不苦不樂,單純地了解是哪種受,發現受一直在生滅變 化,沒有一個「我」在裡面。 三、心念處: 覺知當下的心念是有貪、無貪、有瞋、無瞋、有痴、無痴,乃至散亂等狀態,客觀地 分析心念的變化、發現是無常的。 四、法念處: 修習心念處純熟時,則可及早發現並調伏妨礙修行的心念,也就是五蓋(貪欲、瞋恚 、睡眠、掉悔、疑),調伏了五蓋則也就依次升起七覺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 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覺知諸法、見緣起,證悟四聖諦。 以上所述的各方法、各步驟,皆一語代過,然而在實際修習時,通常反覆再三練習一 個步驟以至純熟,初學時甚至須要以「天」計的較長久的時間,才進展到下一個步驟 ,不只是文義上的理解,而要清楚、現前地覺知。 已修習四念處純熟的人,若因日常生活的煩憂而使心散亂掉了,可先回到身念處收攝 身心,如《雜阿含經》卷四十三第1171經所述,心念較安定後才進階到其餘念處。 精勤修習四念處,能在行、住、坐、臥時都修行,並引生正定,終至成就道果。
大剛兄:入出息只要覺知長、短息、全息、微細息,是否有覺知冷或熱?感恩!
《增壹阿含經》卷七〈安般品17〉是有知冷暖的這段:「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 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CBETA, T02, no. 125, p. 582, a17-18) 不過微細的次第各經中並不統一,只要能念住在呼吸上以收攝心念,並提升心念的層 次,就可以了。因此後世對於煩惱濁重的人也發展了「數數字」的數息法,先加了一 個收攝最粗重煩惱的步驟。